一、 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苏教版第十册第九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在分段时,为突出重点段,将末节单独为一段,这也是分段的常用方法;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
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 说教法、学法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
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我课前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
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
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 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
汇报交流,积累内化
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以下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蓝色多瑙河》,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奇妙。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
课堂伊始,通过播放《蓝色多瑙河》,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跟着老师畅游音乐之都。并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把课文打开,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语句划下来。
(2)学生自学: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4)电脑出示总分关系结构图。
(5)这篇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楚,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6)为什么将末节单独分段呢?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讨论末节单独成段的设计是为了体会末段对中心的作用,掌握重点内容单独成段的常用方法。)
2、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的?
方案一:学生回答是抓住关键词句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制作课件,结合下列三方案教学要求适时点击凸现相关词句)
(2)你认为这两节的关键词句分别是什么?
A、第三自然段:用“音乐装饰”这个词你是如何理解的?→维也纳人用了什么来装饰音乐之都?→“连……也……”说明了什么?→想象一下你还准备怎么装饰?→所有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音乐的氛围很浓)→你能读出来吗?
结合讨论教师适时点击展示图片,学生进行欣赏,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B、第四自然段:“掺和”什么意思?
混合、混杂,音乐和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又
能给人以嗅觉上的美好享受。→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感觉怎样?请你带着轻快、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看聚会时演奏的音乐图片。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和前面相同的均是在抓住重点词句后进
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的训练。叶老曾经说过“凡是技术的,没有不需要练的。”我国的俗语: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在自主的读书活动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方案二:学生回答是抓住这两节的结构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讨论:这两节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前面的教学已经知道这两节的中心句,通过中心句均处于每个自然段开头而得出这两节也为“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此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讨论理清两段中句群联系:第三自然段:概述→具体点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按时间、地点推移介绍。
方案三:学生回答是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分别对这两节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A、第三节:(点面结合)概括→具体
B、第四节:(选择代表性的典型例子)白天、夜晚、家里、街头、工作场所……例问题:选择写哪些内容说明维也纳人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设计意图:这三个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背诵方法而确定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成了教学资源。为了使学生参与得更多,充分利用了个体、小组、集体等课堂组织形式,自学、同桌互学、小小组助学、集体交流等形式,通过分析、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语句句群关系的写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完善个人独特的思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同时也增加了语言训练频率,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4)既然第二、三、四自然段均是从不同方面写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为什么只要求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构段方式类似于第三、四自然段,而第三、四自然段更为典型。你能找出与第三、四节类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此步骤重点复习、巩固、初步运用通过学习三、四自然段所掌握的理解、分析方法。所用时间不多,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兵的机会。)
3、间奏——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从构段方式、写作方法、抓重点词句等方面来体会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同时也学到了三种理解内容、背诵课文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到的方法自学最后一段。
(1)出示最后一段。
(2)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边听边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桌、小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A、写作方法: 外→里、整体→部分、下→上
(选材、顺序、详略)物→人、静→动、详→略……
B、重点词句:美观大方、色彩和谐、金碧辉煌、金光闪闪……
C、结构特点:总——分
(4)欣赏图片,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介绍。
(5)课堂拓展:国家歌剧院金碧辉煌、宏伟壮观,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她无愧为“世界歌剧中心”。简介中国在此举办七届音乐会。
(6)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
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下面,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读一读,待会儿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你喜欢的有关维也纳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听。
3、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4、作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听听音乐,看看图片,一起感受了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美妙。课后,请大家完成一个作业: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研究,可以组成研究小组,自行选择。选题内容如:在维也纳生活过的音乐家调查;诞生在维也纳的著名音乐作品调查;在维也纳用了哪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撰写研究报告,在汇报会上交流。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如果说这节课是一首交响乐的话,那让学生当导游、开展专题研究就是那绕梁的余音,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板书如下:
9、音乐之都维也纳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语文说课稿12-05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11-16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06-28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11-26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说课稿03-17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11-05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12-24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说课稿10-27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说课稿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