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2024-11-14 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本框题与前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中华文化”的个性,因此本框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框题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学习本框题有助于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参照考纲考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并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阐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初步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确立依据:考纲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以后知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确立依据: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呈现。

  二、学情分析

  中华文化所涉及范围甚为宽广,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他们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书本,没有亲身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导入: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中华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问题情境进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多媒体展示图片:京剧、唐诗、园林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性。

  探究一:自主阅读课本66-67页的有关内容,请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来谈谈是如何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此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我国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图片,再次感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此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环节: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探究二: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对比

  我把搜集到的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设计问题:你能说说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特点及差异的成因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虑,说出戏种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戏种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不同戏种差异成因的分析来总结它们的相似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最后得出结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

  第三环节: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通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和民族节日,让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设计意图】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经过前面的铺垫,在此时引出最后一个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可尝试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或者由教师来展示)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学的难点,我除了要讲清教材知识外,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本课小结

  一句话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欣赏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升华情感。

  五、板书设计

  独特性

  表现

  区域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民族性

  原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六、课堂练习(略)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课的构思,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修改的意见,谢谢!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高中政治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承接上一框题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重大作用的了解基础上,来进一步感悟中华文化的辉煌特点,从而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教学目标:

  结合高二同学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鉴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还处在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我确定本框题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们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晓之以理——通过活动,让同学们识记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难点:动之以情——通过感悟,让同学们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关键点: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

  教材处理:

  我把本框题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来讲授,第一部分是情感体验,领略中行华文化;第二部分是情感升华,传承民族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引导法、情感体验法、讨论归纳法。

  学法:自学品味、合作探究、活动感悟。

  (依据:教法服务于学法,学法又丰富教法。学生在品味、体验、感悟中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格局。)

  三、说教学流程: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

  ①作用:

  ②风格:

  ③地位:

  2、科学技术

  ①地位:

  ②特点:

  ③意义:

  1、阅读P66—68,思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请举例说明。

  2、举例(或是从所给出的作品中选择一个)各国的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生活。

  3、从科技的角度举例分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成因:

  2、关系:

  3、表现:

  4、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化形式举例分析其地域差异,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5、阅读P68—69的材料,比较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①雕刻建筑艺术:

  ②民族文学:

  2、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①关系(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②地位:

  ③关系(民族文化之间):

  ④意义:

  6、“忆一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什么?其本质上有怎样的`特点?

  7、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优秀者给大家介绍民族文化的特色。

  四、教学设计理念

  (以上教学环节,巧用教材资源营造了“情意融融”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教师、课本的对话中,落实了“三维目标”,彰显了同学们的个性,达到了“以情感人、以情励行”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依据课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编写的。作为“融入民族文化”一课的第一框、本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自觉做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者(第二框和第三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一框题的内容还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文化篇”的开篇。所以说、这一框题的学习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关联的中华文化、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并能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且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二、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化为爱国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三、学法与教法

  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按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应该符合常态课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框的内容浩瀚而庞杂、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有较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我们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将在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甄别与筛选。

  我的具体教学流程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周杰伦《青花瓷》的音乐声中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课题很大、但课堂导入的切入点要小。学生对周杰伦的《青花瓷》很熟悉、用周杰伦的《青花瓷》—瓷器China—中国China—中国文化的导入学生较容易接受。

  (二)体验感悟、达成目标

  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我将从以下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1)说“名”释“意”——感受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汉字”的魅力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交流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从我们的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说起、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讲述自己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贴近学生实际、用名字来说文化、共同感受汉字的魅力。用汉字说文化是为了强调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同时也为第二部分—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好铺垫。

  (2)中华文化大家谈——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在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确定一个探究课题。学生可以从课本上列出的孔子、京剧、长城、敦煌壁画、编钟、算盘、地动仪、武术八个方面选择性地进行探究、也可以选择其它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学生探究内容的“撞车”、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与能力。学生可能讲得并不完整、这时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

  (3)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保护传承中华文化我有责

  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师生近距离地了解镇江文化。教师重点介绍镇江西津古渡文化、了解西津古渡文化的内涵及价值、以及镇江市对西津古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学生畅谈镇江近年来在城市改造进程中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实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举例。

  学生思考: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否相矛盾?

  师生交流并得出结论。学生对我市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镇江文化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镇江人、有必要了解镇江本地的文化、在感受镇江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础上、肩负起传承镇江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研讨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投身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以班级为单位、给镇江市有关部门写一封倡议书、提出保护镇江文化遗产的一些举措。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中华文化”的个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至关重要,它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所以,在本课中需要充分运用图片、视频、诗歌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电子白板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凸显生本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徽派建筑、针灸、瓷器、《红楼梦》、《淮南子》、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等),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走进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播放《吴越文化》及《滇黔文化》的相关视频,指导学生对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合作探究,领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做了铺垫。

  3.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其次,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板书回忆本科所学知识,并再次强调重难点知识。

  《红对勾》相应的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具体设计如板书所示。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回忆上一框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知识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千古未绝、唯我无双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这节课我将带领同学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

  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中国的瓷器、茶文化、戏曲、书法、武术等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这是外国没有的,这也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思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总结这首先表现在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得奖者在巴黎集会通过的《巴黎宣言》开宗明义地呼吁: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问题探究

  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

  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

  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老师总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

  (过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不但有文学艺术,还有我国的古代科技。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纪录片《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问题探究都江堰是中华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处在科技的前沿。正因为有都江堰,成都才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请归纳我国古代的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课件展示

  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

  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 、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不同地域饮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水土也孕育不同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烹饪技艺和风味而且得到全国各地所公认八大地方菜肴,如山东地区的鲁菜,广东地区的粤菜,四川地区的川菜,湖南地区的湘菜等。这些菜肴各具特色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情景探究为什么不同菜肴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课件展示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活学活用探究课本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并结合本地文化谈谈自己的特色。

  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学生探究:我国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多媒体显示图片和资料)

  (1)闻名中外的石窟文化

  (2)优秀的民族文化

  (3)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2.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根据本堂课的内容,依据课后高考试题进行练习、讲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学生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进行补充和完善。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民族搜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和标志。

  五、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6

  【教材版本】

  07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设计理念】

  基于丰富而生动的材料,帮助学生实现材料与观点的对接,提高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形成观点、深化认识。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乐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创设问题,引发思考,生成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博大精深的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中华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忽然归属感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框题下设三目。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则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主要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整个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刻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过了解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样式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等因素,认识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各民族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所作重要贡献的了解,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凝聚力。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可以利用图片、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描述和阐释,力求准确反映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阐释。引导学生把文化与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加深感悟和体会。

  【学情分析】

  对于中华文化,学生还缺少了解。学生对于课本教材所说的观点理解起来还有相当的难度。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在占有大量可靠并且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3)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重点难点】

  1.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

  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的,即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

  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发展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没有的。三是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黄河的四级、三级支流逐渐向二级支流及干流上转移,最终形成了咸阳(西安)—洛阳的文化轴心带,并由此向外辐射,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四是兼收并容,博采众长。中华民族勇于吸收周边各个民族和域外各国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文化等,“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以开阔的胸怀加以接纳、吸收、消化而为我所用,并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互相促进。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点似可概括为“长、久、多、丰”四个字。“长”就是地理跨线长,“久”就是历史悠久,“多”就是层次和方面多,“丰”就是丰富灿烂。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于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活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推演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达成本框题的三维目标。

  【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和背景材料,引领学生概括提炼其本质内涵,揭示深化主题知识。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引领感悟,激发初学兴趣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2.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从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活动:学生观看幻灯说出下面几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舞蹈、建筑、传统和风俗。

  教师:建筑、舞蹈、传统和风俗就是这些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某一方面的代表。参考教材,了解文化的含义。

  教师:中华儿女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一起来融入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我们就从姓名开始走进这座文化的宝库吧。我们每个人的姓名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的取自古诗词或成语,文学韵味十足;有的通俗易懂,喊起来动听、响亮;有的可能是为了纪念一些人或事。简简单单的两三个字寄托了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文学、汉字的魅力,感受到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播放课件:解放军洪水中救婴儿,介绍“陈一淼”这一姓名的来历。

  学生讨论:我的`名字:--------------; 长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用意是:-------------------------

  活动:看课本19页上的几幅图片,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任选其中的三副图,写出它们的名称和文化内涵。

  活动:中华文化知多少接龙比赛。

  要求: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三分钟的讨论准备,并推选出一名代表参赛;参赛选手依次每次说一个中华文化的代表,如果错误或重复别人的答案,即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小组为优胜。

  教师展示:中国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怀素和尚书法作品欣赏、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学生讨论:介绍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并说明理由。

  我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教师:中华文化不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还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活动: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活动要求:8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到老师处,从科技、数学、医学、文字、军事、哲学、天文学几个角度中抽取一个讨论角度;在五分钟内完成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在----领域,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中,

  我们最感到自豪的是----------------;理由是:---------------------。

  教师介绍: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和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或由于异族入侵、动乱等人为原因,这些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被其他文化同化了。惟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请你结合今天的学习,用简短的语句描绘你对中华文化的感受。

  教师展示:部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龙门石窟、天坛、秦始皇陵、长 城)

  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身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______。

  课后作业:课后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参观、访问当地一些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案例评析:

  1. 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能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象入手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易于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2. 中国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图片的展示和教师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介绍,能激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3. 课堂活动的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8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活动探究法、合作讨论归纳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视频,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体验感悟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学生通过视频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导出新课。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播放音乐《梁祝》两位学生分别朗诵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部分以学生朗诵方式,体现学生主体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展示反映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三组图片,提问:两者存在哪些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组织南音演奏,展示清真寺等图片,提问:

  ①你能说说泉州文化的特点吗?

  ②你认为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观看图片,表演、欣赏南音,讨论交流通过3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辨析两种文化的'特色,增强分析不同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悟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把握重点。以家乡为背景让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家乡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巩固所学知识,并升华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活动一:你猜、我猜、大家猜:见多识广(展示民族图片)

  活动二:学生朗诵学生猜图片上分别是哪个民族服装,哪里石窟和哪个民族舞蹈,建筑物名称:学生朗诵总结民族性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升华,通过图片感知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同时加强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动二: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并展示泉州中山路图片,例证包容性的内涵观看图片,感受包容性,全班齐读。结合地方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这一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认识,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全班齐读升华感情。三、课外拓展、升华践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9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学习能力。

  3、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孔子的主张和教育成就。

  学习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学习过程:

  一、学习课文做导学练习: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孔子的言行记载在《 》,他提出的“仁”的学说的内容有( )民情( )民力;反对( )和任意(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轻( )治国;笼统地反对( );不滥用( )资源。

  2、成为我国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学说是( )家。

  3、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不亦说乎”;“三人行,( )”;“知之为知之,( )”。

  4、孙武是( )时期的军事家,他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5、墨子的思想主张有:反对( )战争;主张“( )”、“( )”希望人们( )。

  6、老子的思想主张有:一切事物都有( ),事物对立的.双方能够( ),从( )两方面思考问题。

  7、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学派是( ),代表人物是( )。

  8、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倡“因材施教”是( )。

  9、思考动脑筋P47、P48。

  二、学生互动讨论:

  1、讨论完成导学练习;

  2、找出文中的主要知识点,提出疑问难点;

  3、讨论动脑筋。

  三、师生互动讨论:

  1、分别指名学生说出导学练习完成的情况。

  2、讨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①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点;

  ②师适当点拨、讲述、归纳;

  ③P47讨论动脑筋题目。

  3、讨论思想家老子

  ①指名学生说出知识要点;

  ②师点拨、简述、归纳;

  ③讨论动脑筋P48。

  4、讨论百家争鸣

  ①指名学生简述主要内容和要点;

  ②师点拨、简述;

  ③讨论活动与研究。

  四、小结。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相关多媒体、春秋战国古代文字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有编钟音乐的幻灯片

  (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

  2.同学们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

  文字的演变:

  (老师讲述)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字是我们的母语,她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提问一)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演示幻灯片)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强调)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演示幻灯片)仓颉造字:相传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小结)不论是结绳记事,还是仓颉造字,要么是一种记事方法,要么是一种古老的传说,都只能是作为一种治史的参考。

  那么,我国的文字究竟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过来的呢?

  (引导学生看书P38《二里头遗志陶器上的符号》)

  (强调)这些还只是文字符号,还不能称其为文字。

  (再看导入框中的灰陶尊,以及内容)

  (幻灯片,甲骨文)

  (提问二)请同学们注意它的书写材料,笔画结构,以及从中你能会意到什么?

  1.书写材料是龟骨和兽骨,所以这种文字叫甲骨文。

  2.它的笔画结构已经具备了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即: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假借、转注。

  〈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提问三)这些龟甲和和兽骨上都写的什么呢?

  指导学生阅读P42自由阅读卡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提问四)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提问五)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呢?

  (请一位同学将王懿荣的故事)

  (小结):甲骨文是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基础上。经过二、三十年写育,衍生和发展,到商代形成为一种相当进步,相当成熟的文字,它已具备了传统的所谓“六书”,它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五千余字,考释过的约两千字。

  还有三千多个甲骨文单字,我们现今仍无法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因此,商朝的历史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疑问无法解释,而要真正破译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就让辉煌灿烂的`商周文化有朝一日在我们手中重见光明。

  (幻灯片,猜一猜甲骨文)

  (提问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答案一:说明了我国文字的时间很长,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答案二:说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继承它们,我们应该为有辉煌的文明而自豪。

  答案三:甲骨文的出现,可以把文字记载的书籍上的内容与考古成果相结合。来证明文献资料的真伪。……

  [教师总结]

  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把文献资料的真伪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例如,大学者王国维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用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著的《史记》“殷本纪”中所列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

  <游戏猜猜看>仔细观察下面文字,是不是我们刚才见到的甲骨文?比较与甲骨文有了哪些变化

  (幻灯片,演示文字的演变)

  [教师讲解]甲骨文之后是金文。金文刻在青铜器上,也称“铭文”“钟鼎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当时,金文的字形因距甲骨文不远,故字形相近似。金文盛行于西周。西周时,许多青铜器均有铭文。其中,毛公鼎内有铭文近五百字,在已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是字数最多的。西周后期,金文字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金文的内容,有国王、贵族的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祭典训诰等,反映了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周代金文,从总的情况来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和简化、符号化了;若与后来的小篆相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特点是周初金文也承袭商代文字,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比甲骨文雍容厚重。这一点,从甲骨文的“马”字和金文中的“马”字中一比较,也可看得出来。

  在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文字。这里用的是狭义的说法,只指西周晚期以后至春秋战国的文字。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字刻在石鼓上而得名。大篆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

  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上或丝帛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到现在为止,“文字的演变”一目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用板书明确一下这个演变过程。

  [板书]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大篆→战国时期、字体又一次变化

  (过渡):商人在占卜的时候,卜问吉凶都是向谁寻求答案呢?(天)。

  小结:所以我们的祖先,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对无边的天际,浩瀚的星空顶礼膜拜,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天象以寻找其变化的规律。

  二、天文和医学的成就:

  <指导阅读p39>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天文方向的成就?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相关文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说课稿09-0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12-28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06-27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07-24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文800字(通用30篇)05-07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10-09

《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说课稿05-24

博大精深的汉作文09-28

博大精深的近义词有哪些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