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是分多次进行教学的,在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均有涉及。本课时是在学生二年级学习过认识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新教材中的这一教学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努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二、说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充分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生成知识。本节课在设计上我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放在数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在比赛拍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三、说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用平均数表示一组资料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时,我依据了本节课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学生只有准确的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才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将二者相结合,运用平均数知识、灵活地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平均数的概念本身比较难理解;运用新知识的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历来是新授课教学中的难点。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就形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交互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拍球比赛前的准备。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取队名、确定计数员、讨论比赛方法。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拍球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学生。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在本环节,我安排了四个不同的层次,帮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根据学生的意见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第一次比赛:每组选一人参赛。在学生认为不能代表本组水平时,进行第二次比赛。
第二次比赛:每组选四人进行比赛。比赛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判断谁获胜,说出的获胜理由,指出:在每队参赛人数相等时,可以比较总数来决定胜负。
在胜利方欢呼时,教师宣布加入输球队,继续进行比赛,使成绩发生变化失败方获胜,激起原获胜队的不满。在矛盾中引导学生思考:当人数不相等时,怎样比较才公平?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公平的比较方法求平均数。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使学生处于原有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状态,在参赛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的状态下引入平均数,是在认知发生危机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学生体会到计算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习的必要性。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求出每队的平均数?
接着让学生自己想方法,求刚才比赛时男女生队拍球的平均数。学生在交流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a、移多补少的方法;b、把较大数多的部分移给小数,使各数平均;c、用计算的方法。对每一种方法,教师给予适时指导,并及时沟通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后,教师提问:男队拍球的平均数是8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了8个?拍了8个吗?那怎么变成了8个?
女队的平均数是7,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探讨:7代表了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个7?
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了解到的平均数的例子,感知平均数应用的广泛性。
接着,我出示两条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1)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日平均接待游客2900人。
(2)2009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
让学生谈自己对这3个数据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目的还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1、教科书P81,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做完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让学生在熟悉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同时,直观感知:平均数比最大值小,比最小值大。
2、月平均用水量
先介绍近期我国西南地区缺水的现状及月人均用水量让学生了解信息;再对比展示某居民用户2009年每个季度的用水情况,并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求每个月用水量的算式,同时指出另外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数据,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节水教育。
3、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计算机画面上出现课本第72页数学故事中的画面,让学生进行思考后进行判断,并阐明理由。
通过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
4、GDP大比拼(机动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的作用。
5、打靶游戏(机动题)让学生体会加入新的数据后队员平均数的影响。 这两道题我将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处理。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你有哪些收获?在交流中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方法,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作业布置:课本P71第1题。用于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六、说教学媒体
本节课使用的主要媒体是多媒体课件和磁性圆形贴片。通过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磁性圆形贴片的运用主要是便于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七、说教学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及时回馈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行后续教学提供有效信息。
课堂中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师对生的评价以激励、引导为主,要善于用贴切自然的激励法。同时倡导评价延迟,从而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从而获得了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必要时应适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同时鼓励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特长,形成一股积极探究的氛围。
八、说板书设计
黑板的中间我将写上课题《分一分》,课题下面的较为明显的分成三份:左边和中间展示两组比赛的统计图和计算平均数的算式,右边列举出平均数的三种计算方法,强化平均数计算方法的指导。
【比一比的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范文11-01
苏教版数学《比一比》说课稿范文07-04
数学课《比一比》说课稿范文02-18
《比一比》说课稿02-08
《比一比》说课稿11-27
比一比的说课稿08-17
《比一比》说课稿01-16
小班数学活动《小手比一比》的说课稿01-19
小班数学活动《小手比一比》说课稿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