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体的体积》的说课稿

2021-06-18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国标教材六年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5页的例4教学。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等积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及观察比较新旧图形的联系,做出合请推理,从而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经过观察、比较、猜想、思考、、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1、复习引导,揭示课题。

  明确已有的圆柱的特征、体积概念的认识、平面图形公式的研究方法等知识水平,建立新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底等高时,猜想他们的体积是否都想等?猜想后强调“可能“相等,因为是猜想的。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等于底面积乘高,我们还没有研究出公式来,所以这里只能是一种没有经过验证的猜想,只能用“可能”相等,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不可以用“一定“两个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3、激励思考,提出验证的方法。

  有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好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的体积有可能相等呢?或者说圆柱的'体积也有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呢?学生可以通过回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推导方法,获取一些思考。

  4、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使用“切割—转化—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四人一组,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组讨论纲要:

  (1)用 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了 体。

  (2)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 变了, 没有变。

  (3)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 怎么进行合情推理?

  (5)怎样用简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导出来的公式呢?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

  5、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所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广泛领域。

  6、全课小结,提升认识水平。

  在研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这里的切割是指切割旧图形,还是切割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是指转化成已学过的旧图形,还是转化成没有学过的新图形?观察比较什么?怎样分析推理?这里蕴藏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最后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发明电灯重要,还是使用电灯重要,哪个更能造福人类,造福子孙万代?科学家、发明家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善于猜想、善于发现,敢于探究。如果我们将来想成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敢不敢大胆去尝试、去探究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或是更广泛的研究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三角形、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正多边形等一些直棱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呢?在研究中,你会发现,数学很美,它是思维的体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研究的成果告诉老师一起分享。

  四、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从而获得知识。讲课时,我再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双重演示,让学生通过眼看、脑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的第一层次是复习。通过复习来导入新课。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出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的和归纳能力。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乐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没有处理好。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