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说的课题是《小巷深处》,这篇课文的说课程序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与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回忆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语言浅显感人,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是一篇唤起学生亲情教育的好文章。我们可以以此培养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文无论从情感内容还是从能力培养上,在写人记叙文的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独立,叛逆心渐强,但事实上又离不了父母的照顾,不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这正是他们的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更需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会珍惜亲情,感恩生活。
(三)教学目标
那么根据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考虑,我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初步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文中最动人的情感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进而对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四)教学重难点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记叙文是初一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体裁,在前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把记叙文写清楚、写生动对他们而言就难了,而本文的外貌、神态描写都有其过人之处。所以我把难点确立为品味文中具体描写母亲的句子,学习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突破口:让学生寻找文中“我”的情感变化的有关语句,以期引发学生对变化原因的思考和对母亲形象的关注。
(五)教材处理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我们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做了灵活调整。从文章结尾的情感入手,一步步地点拨引导学生去读母爱——说母爱——悟母爱——忆母爱——赞母爱。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整个课堂。为了能达到这种效果,我事先也准备了诗歌《感谢》、歌曲《懂你》等,希望在课堂上能够恰当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我们经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些理论指导,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展开教学。
1、诵读法: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点拨法: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乃为善教者也 。”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不做过多的分析,还课堂教学几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3、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条件展示图片,播放歌曲,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分析:
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 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学法指导,使他们在把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会学”本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有:
1、自主、合作、探究
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试图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协作,以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诵读品味法
主要是指导学生诵读品味关键词语和句子,赏析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指导学生以“这句话妙在运用了 描写方法,写出了 ”的句式来品味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从而初步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读母爱 说母爱 悟母爱 忆母爱 赞母爱
(一)关注生活,导入课文(2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从地震废墟中那位以爱的姿势保护孩子生命的母亲说起,大爱无言,母爱相同,由地震废墟中的母爱导入到小巷深处中的母爱。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由此导入新课,从令人感动的图片入眼,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奠定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读母爱(4分钟)
快速阅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找出“我”对家,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浅显明了,学生理解文本难度不大,因此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体验。同时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采用了点拨教学法适时点拨学生:
1、课文的结局令人感动,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回哪儿?(估计学生都会回答到: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2、既然说“回来”,那么肯定出去过,我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由此自然引入第二环节——小组交流说母爱
(三)小组交流说母爱(10分钟)
问题一:请同学们找出“我”对家,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归纳“我”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问题二:“我”对母亲的感情起伏变化,那么母亲对“我”又是如何呢?同学们让我们用充满“爱”的眼睛去寻找文中母亲“爱”我的事例,在小组里面交流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学生的筛选概括和师生的共同归纳,就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水到渠成地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四)朗读品味悟母爱(15分钟)
读完本文,你觉得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找到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仔细读读,读出你的感动来!并试着说明感动你的原因。
设计意图:我想这个问题的抛出,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波澜。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说明感动原因的角度也较多样,学生既可以从遣词造句上考虑,也可以从情感因素上回答。从而实现既品读佳句,又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的教学目标。
1、具体的事件令人感动。估计大多数学生会说出最后一个事例,那么我们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个事例是作者的情感高潮,面对现实,年少无知的“我”曾逃避、曾离开,而母亲的爱却一如继往。表达出了“我”的悔悟,“我”情感的回归。指导全班同学诵读品味25-29自然段,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情感,领悟真情。
2、精彩的语句打动人。因为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在这里我对课堂进行了猜想与预设。我猜想初一的学生一般会很容易找出这些句子,但学生往往说不出感动自己的原因。因此,在这里我们应引导学生朗读并学习品味本文中描写母亲的精彩句子,进而分析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那么在这里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来简化难点:“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很好,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学生品味关键句子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以“这句话妙在运用了 描写方法,写出了 ”的句式来品味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示范: “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句话妙在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品味,设置了简化难点的问题,指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子,学习并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并期待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进行了听、说训练的同时又掌握了写人技巧,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巧妙突破难点)
(五)联系生活忆母爱(10分钟)
其实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母爱才感人。细细回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1、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身为母亲的孩子,我们将要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呢?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母爱引起共鸣,畅谈对母亲的回报,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六)课堂练笔赞母爱(4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人间的最爱。最后让我们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小结本节课。
教师示范:母爱是夏日里的缕缕清风,是寒冬里的暖暖阳光。
(多媒体同时播放满文军歌曲《懂你》)结束这节课。
(设计意图:用一句很美的话和极富感染力的歌曲结尾,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母爱、回味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感情,坚定学生孝顺母亲的决心。)
作业设计:
1、积累 反复朗读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并摘抄精彩的语句。
2、体验 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帮母亲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习作 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后作业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积累、习作、 体验。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描写,联系生活加深体验,也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
盲母 爱 养女
收养弃婴 满足 自豪
改变性格 时 感
含辛茹苦 间 情 沉默 回避
为“我”骄傲 顺 线 淡漠 隔绝
每月送钱 序 索
忍受孤独 悔悟 感激
我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简约清晰,它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评价与反思
1、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设计,能够紧扣“母爱”这个主题,让学生理解、感悟、畅谈,在说、品、读、悟、练这五个环节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将爱的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阅读语文”与“人性完善”一体化。
2、我觉得本课最难处理的环节可能是“朗读品味悟母爱”这个环节,因为它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又涵盖了学法指导和知识目标,而学生因为生活体验、认知角度、个体差异的不同,说明感动的原因可能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学的随机性也比较强,需要教师适当及时的引导和归纳,放的开还要收得拢。
【《小巷深处》说课稿设计】相关文章:
小巷深处说课稿10-23
《小巷深处》说课稿07-23
小巷深处说课稿06-12
小巷深处说课稿07-04
小巷深处说课稿11-03
《小巷深处》说课稿范文10-25
《小巷深处》说课稿范文05-28
《小巷深处》说课稿范文09-09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