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透视》说课稿及教案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生: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1个消失点。
生: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一幅正确的平行透视线描图,请一同学上台,验证透视是否正确。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上台验证,学生上台将斜线延长,延长线集中于心点,线描图正确。
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生: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个消失点。
生: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请一同学上台验证一幅成角透视线描图,是否正确。
四.知识扩展与小组竞赛:
1.你热爱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播放建筑录像,渲染气氛) 学习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
2.带着取景框,走,我们到校园一起去看看!分成四小组做透视练习。
[把学生带入校园环境中,了解场景构图的特点]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通过学习透视,思路清晰,学生跃跃欲试。此时安排作业恰到好处)
教师: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教师辅导:针对有绘画困难的学生,提醒他们透视要正确,重点辅导。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每个小组找一幅有代表性的透视作品拿到前面展示,讲一下透视步骤。
六、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认真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堂课当中我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强化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训练,小步快进,当堂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篇二:透视原理说课稿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本课预想课时2课时拓展课时3课时 学生分析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教学本课可以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在多媒体播放相片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首先让各组代表上黑板各自画一个想象中立体的房子(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然后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然后点评各组代表学生画中的错误。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 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表达透视图中的各种名词的意义。)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1个消失点。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平行透视线描图,验证透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实物图像)
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个消失点。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
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成角透视线描图,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成角透视现象(实物图片)
让学生用格尺和铅笔画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图用多媒体放出师范图样。
第二课时
知识扩展与小组竞赛:
1你热爱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播放建筑录像,渲染气氛)
学习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
2走,我们到校园一起去看看!分成四小组做透视练习。
[把学生带入校园环境中,了解场景构图的特点]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通过学习透视,思路清晰,学生跃跃欲试。此时安排作业 恰到好处)
教师: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教师辅导:针对有绘画困难的学生,提醒他们透视要正确,重点辅导。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巩固了所学知识]
把学生带回课堂(预留10分-15分)课堂小结:
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每个小组找一幅有代表性的透视作品拿到前面展台展示,点评各组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认真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堂课当中我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强化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训练,小步快进,当堂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2014年10月12日星期日
篇三:透视追星的说课稿
沙坪顺南中学:宁彬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透视“追星”》。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讲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透视 “追星” 》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偶像与自我》的第一章节。它既是前一课《从众与自主》的延伸,也为下一框《超越崇拜》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作用
“追星”属于当前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而现在有很多初中生盲目投入到追星当中。《透视“追星” 》对现实生活有很强的针对性 和实用性,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能激活学生真切的表达需求。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以及本单元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 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走出“追星”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从深层次去认识明星与偶像, 将偶像所代表的精神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追星”现象,能够深刻剖析“追星” 利与弊,学会将“追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追星”是一种正常现象,理解“追星”的 原因,
掌握“追星”的利与弊。
(二) 说教学的重难点:
鉴于教材的安排以及我对这三个教学目标的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 重点: 引导学生深刻剖析“追星”利与弊,学会将“追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难点:在讨论中了解发现追星的原因。
三、说教法
为了能够突破上述的教学重难点, 我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尝试教学法。在“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理念之下,我
先出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然后通过自学课文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老师讲解和归纳知识。
2、情景教学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本节课采用播放追星视频,展示图片,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小组讨论法。结合对尝试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在本节课
的“追星的原因”,“追星利与弊”环节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进行教学。 这个讨论主要是以材料问题及现实生活为中心, 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这鼓励了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四、说学法
以上的三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为更好的去教学而采用的,而从这教法中我希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学、讨论、倾听、 质疑、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疑、导入新课
1、播放追星视频
2、出示尝试题
设计意图: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三、让学生认识到追星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引发对追星原因,追星的利弊,如何正确追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尝试解决问题,为透视追星教学作好铺垫。
(二)自我调查、现场采访
1、学生完成调查表
2、现场采访学生喜欢的明星和理由 。
设计意图:
一、引起学生对追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思考追星原因作准备。
二、通过对学生回答的分析,认识到追星现象普遍存在,不同的人追究的星不同,追星的原因也不同。
(三)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1、学生自学课文,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青少年追星的原因?”
2、老师结合材料讲解,知识归纳。
设计意图:
一、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尝试题目“青少年追星的原因?”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二、同学们一边自学一边讨论,老师巡视并作适当的指导,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如果学生存在问题,要起疏导释疑的作用,使学生正确认识追星的原因。
三、通过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再由老师讲解并归纳知识,逐步解决问题,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体现了尝试教学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要求。
(四)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1、自学并讨论“追星的利与弊”。
2、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具体分析,教师讲解,归纳知识。
设计意图:
一、再次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倾听、质疑、交流,并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二、学生根据尝试题,先自学,再讨论,最后由老师讲解并归纳知识,认识到追星本身无所谓好坏,追星的利与弊是什么。突出了本课的重点,也符合尝试教学的要求。
(五)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如何正确追星?
一、把握分寸,不盲目追星,疯狂迷恋。
二、以明星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四、既欣赏偶像的外形特 征,更应该欣赏偶像的人格牲。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根据对追星原因及利弊的认识,反思自己的追星行为,学会以下确的方式追究星。
(六)知识小结
学有所获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2、懂得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追星原因,追星的利与弊,如何正确追星的复习,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正确追星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请你设计自己的“明星之路”,相信自己也会成为未来中学生心目中的“星”!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把这节课所学和知识用在自己的追星中,学会正确追星,超越崇拜,成就自我。
(八)板书设计
篇四:绘画中的透视现像说课稿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第一:说教材,第二:说学生,第三:说教学目标,第四:说教学重难点,第五:说教法和学法,第六:说教学媒材,第七: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根 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透视这一美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处处可见。学生通过对于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且能够运用线条、形状等美术语言表达所思所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美术 的热爱之情。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相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因此在对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索学习,更为适宜。但是本课中涉及到相对较多的美术专业知识,因此在实际学习理论和绘画中,还需要教师从旁指导。
三、教学目标:
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方面制定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和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过程与方法:欣赏生活中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学会用线条等方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和作品的欣赏,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条等方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打算用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他们使用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方法。
第六、说教学媒材:
这节课我打算用PPT,学生作品,绘画工具等。
第七、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出示视频)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一个人骑着车行驶在一条林荫小道上,路的两边都是高低差不多的树。随着这个人物渐渐远去,消失在画面中的一点。
提问学生:画面中的人物和路两旁的树木有什么变化?
此环节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
(二)、直观教学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 生共同观察书上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 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问题:以开头的视频举例,消失点在哪里?地平线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板书绘画消失点和视平线)
此环节通过对书上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欣赏书中油画作品,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再次指出作品的视点和视平线。 此环节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且让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美术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4、学生欣赏学生绘画作品,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习如何用线条概括现实景物,以及对于近大远小的具体表现方法。
(三)、布置作业
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所见内容:
第一课时:以学生所坐位置,画出教室内的一部分。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此环节,学生通过作业练习,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四)、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学生作业互评,自评,以鼓励为主。
课后延伸:向学生渗透成角透视的知识。
此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后拓展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PPT课件 ------消失点 ------ 视平线 学生作品展示
篇五:《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
大平房镇中心小学 石 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材料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在深入解读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应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本课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本课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五、学习材料的准备:
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七、教学流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首先说一下时间的安排:①游戏导入(3分钟)——②直观感知(7分钟)——③深入巩固 (7分钟)——④布置作业(18分钟)——⑤作业展评和教学延伸(5分钟)。
一、 游戏导入:
以自己的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然后讨论,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教师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直观感知: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教师并板书)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生共同观察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深入巩固:
本人设计了欣赏、游戏、表现三个小环节。让学生充分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1、欣赏名画,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它的魅力所在。再指出画中的消失点、视平线。
2、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
3、表现:请几名同学根据自已的理解和想象,到黑板上画一幅具有透视效果的简单道路图。(要求有公路、树、电线杆等)
根据学生所画,找出错误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强调透视线的作用,加深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而知识的积累也恰恰在于巩固。学生在游戏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欣赏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布置作业: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出图片内容(出示课件)。
要求: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
4.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五、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教师提出作业评价标准: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课件出示)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自已的收获。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延伸)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作品的展示、介绍、互评,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让学生享有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让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共分两大块,左板块正上方楷书书写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左面书写透视规律。将书法的魅力在点点滴滴之中渗透给学生。右板块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区域,让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再对比一下其他同学作品的优劣。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整体设计构思:[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利用大量搜集来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也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以上是我对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这一课的肤浅理解与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透视说课稿】相关文章: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02-20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范文12-05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反思02-17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范文09-21
EXCEL巧用透视表说课稿11-03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11-02
《巧用透视表》说课稿范文10-03
透视校园浪费综合实践说课稿11-02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范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