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王鼎均先生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这位散文大家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应该就是《那树》写作的初衷吧。文章在极具表现力的字里行间浸透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界宝贵生命的无情虐杀的痛惜和斥责。“那树”历经沧桑、阻挡风雨,努力开枝散叶,荫庇生灵,它恪尽树道却因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戮。树的悲剧命运恰恰折射出文明进程中人类道德的沦丧,人道的泯灭,人和树都成了现代文明发展中悲剧的载体。编者把《那树》编录到这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其意图是与作者相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生命,也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作为自然界最有灵性的人类不能因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命。九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已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加上他们这个年龄段对社会形态有所关注,因此,把这篇教材处理成“树道”“人道”的悲剧美学生还是能够领赏的。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个性品读,感知“那树”的整体形象及其品质,把握树的悲剧命运,培养学生通过揣摩感悟词句以赏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文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把握文章内容;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在读中质疑、探究,完成对特定形象的认识;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领赏文本的悲剧美学,深入探究文章的深层主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揣摩品析精彩词句,感知那树的形象,了解那树的命运悲剧,感受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鉴赏树道、人道的双重悲剧美学 ,以达到人诗意地栖息于大地的美学观念。
四、说教法。
1、品读赏析法:品词句而知文心。运用精细的朗读去感受文章语言艺术,把握作品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2、提问探究法:抓住文中四个关键句子以点带面精设问题,垂直深入文本核心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下,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已知知识走向未知知识,从文本的表象走向深层的主题开掘。
五、说学法。
1、比读法:通过文段间的对比朗读,文句间的对比朗读,特定形象的对比朗读以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团体协作中讨论、分析、归纳,以达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的再生成。
六、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1、联系生活,导入课题。2、品读文句,感知“那树”形象。3、走入文本,赏析“那树”的悲剧命运。4、深入文本,探讨“人性”悲剧。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导入语:温州的八字桥消失了,但那站立在八字桥边的千年古榕还在。它承载千年历史,每一道年轮都是它见证沧桑的印记;它集日月精华,根深叶大,这城市因有它的存在才有了厚实感。它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幸运的!但在树的种族里有着更多的是不幸,你看,《那树》(板书)。
这段导语以温州的八字桥为文章的切入点既拉近了学生跟文本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温州桥文化的失落与温州的现代文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由此铺垫会更深刻。此外,八字桥边的千年古榕与那树一脉相承,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内心的感受也因此会变得丰富立体。
(二)品读文句,感知“那树”的形象。
当课题《那树》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必然对那不幸的树产生好奇。于是我出示了文章中的第一个关键句——
Ppt.“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这比喻句的喻体“焰火”来感受那树生命的强盛(板书),和树所彰显出来的生命热情。由此引入教学过程中的第二环节:通过品读文句,总体感知“那树”富有生命活力和热情的形象。
问题一: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那树”的生命活力?
这个问题不单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那树”早期的形象,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揣摩品读文句中,感受“那树”旺盛的生命形态背后是它无私奉献、荫庇生灵(板书)的使命。其三,通过示范的第一个关键句子,培养学生品读文句的能力——品词句而知文心。
(三)走入文本,赏析“那树”的悲剧命运。
在学生品读文句的基础上,我出示了第二个关键句子让学生齐读——
Ppt.“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段ppt.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文章中的两句话进行整合,学生在比读中必能产生一种心灵冲击,“那树”历经沧桑到现时依然焕发青春,以其顽强的生命意志捍卫着它脚下的土地,荫庇这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然而它的奉献却成了徒劳。于是我抛出第二个问题,也是学生心中的疑问:
问题二:“那树”努力伸展浓荫,为人类遮风挡雨,为何却成了“徒劳无功(板书)的奉献”?
教学的第三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朗读6、7两段(指名读),从树的形象与树的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冲突中去感受其悲剧根源。在6、7两段朗读脚本的设计上我给朗读者配了一段哀怨悠长的小提琴演奏,既是激发朗读者的朗读激情,又是为课堂营造一个哀伤的气氛。当然,我更感谢王鼎均先生这般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字:“这世界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借助排比一气呵成,极具逼迫气势,加上数量词“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跟“一厘米一厘米”强烈对照,揭露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排挤下,迫使那始终如一、默默奉献的树无辜地成了交通的障碍,甚而被质疑(板书)为交通事故的始作俑者;“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这般轻柔律动的节奏,这般活脱感性的文字,这般诗意的画面,但人类无视它,一系列事物的“搬”中揭示了无情的人类背弃(板书)“那树”,致使秉承天职恩泽生灵的树成了街头不识趣的摆设。这是 “树道”(板书)的悲剧。通过这些文句的精细品读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引让学生在亲近文本中走进悲剧氛围,领赏“那树”的悲剧美学。再齐读第8段,一起去听听“那树”的心声。漪君说:“读是为了更好的`品”学生借着读,透过这些富有灵性的语言文字,达成了与“那树”的对话,达到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也提升了他们悲剧美的鉴赏力。
问题三:读完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中国的写意画中追求的是留白的境界,课堂中我们也需要适当的留白以激发学生无限的审美意识。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在这里,我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作为小结过渡——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问题四:“那树”遵守上苍的旨意,肩负树的使命,坚守一方,捍卫一方,它给了人类无数的恩泽,人类却抛弃了它。除此之外,那树的命运悲剧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垂直深入去领赏“那树”在文明冲突下的深层悲哀——人类不单无视于它“树道”的使命,更剥夺了它生存的权利(板书);其二也在学生的心灵法庭上对人类进行了初次的审判。
(四)深入文本,探究“人性”悲剧。
这一环节是整篇课文的一大难点,即如何引导学生从表象的树的悲剧而走向深层的人的悲剧。我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分两步走:
1、设计问题五:有人说,这是一篇树的悼词。作者在文章里营造着一种浓浓的悲剧感,你觉得这悲剧仅仅来自于“那树”吗?
以问题导入,再次引领学生回归文本,品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学生在品味王鼎均先生充满倾向性的文字笔底,一定能领赏到这位散文大家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特色:特定环境中的人性探讨。文章后半部分到处充斥着对人性批判的文字:“宣判”“偿命”,“嚼碎”“白森森”“尸体肢解”“切断动脉静脉”“闷死”“跳跃奔腾如巨无霸”人类,是一只张牙舞爪的兽,是一个冷酷阴险的侩子手。这是作为人的悲哀。
2、文章第四个关键句。Ppt.“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
问:你觉得这画面美吗?
以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作为这堂课的最后环节,其意图有二:一是为了检验学生在这堂悲剧美赏析课上是否增加了一点审美观,二是引导学生在感受这空荡无物没有鲜活气息的画面中领悟“人性”的深层悲剧——人类亲手毁灭了大地上诗意的生活。“那树”是现代文明发展中悲剧的载体,人类何尝不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悲剧载体呢?因此,文明的发展应该如何与自然平衡,是我们永恒追求的主题。
我的结束语是:树,这远古的绿荫,你曾经是这世界上最庞大的群体,你是归属于空间的,如今,你却归属于文化,正如那八字桥旁静静伫立的古榕树,你站在那儿,告诉人们,一种文化即将失落;你站在那儿,告诉人们,让我们一起诗意地栖息于大地。
七、板书设计:
生命强盛(生存)
质疑
人类 背弃 那 树 徒劳无用 杀戮
荫庇生灵(树道)
诗 意 地 栖 息
八、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建立小课题——关注生活之美,探寻生活中失落的文化,拯救文化的失落。
【《那树》说课稿】相关文章:
那树说课稿精选04-19
精选《那树》说课稿04-18
那树的说课稿04-25
那树说课稿11-03
《那树》说课稿范文04-27
那树02-02
那山,那树,那水07-27
那花,那楼,那树12-16
那树,那记忆作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