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说课稿

2023-08-31 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态变化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态变化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它由4个活动构成:比较冷热程度不同的水、观察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是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教材进行举例,重点区别零上和零下。指导学生准确使用温度计属技能训练。它与后一课时测量水温的方法有所不同,前一方法适用范围更广。

  二、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搭建知识的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本教学在以学生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识读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经历比较观察温度计的过程。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温度是难点(特别是零下的温度),要增加一些几组温度加以训练,运用模型等方式,尽量结合运用,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五、说教学程序

  (一)、比较水的温度

  1、比较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提示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2、比较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引出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1、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提醒学生观察中的注意事项: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安全。

  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

  3、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结合学生生活: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2、"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

  3、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物态变化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物态变化说课稿 3

  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物质粒子模型的启蒙知识,对于学生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知识的过渡、认知,对于粒子模型知识、气压、物体的浮沉及热胀冷缩知识的学习掌握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文中涉及的“归纳方法”是找出各种原理和规律一个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

  内容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区分、认识物质三态的性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求知欲强、交往需求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模仿力强、有好胜心,但缺少分析判别能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的内容分成六个活动模块来达成七个教学目标。完成两个学习重点和两个学习难点突破。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知道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通过学生活动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共同性质。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正确分辨物质的三种状态。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根据一定的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质的性质。

  5、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的精神,学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6、通过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设计实施实验,在得到研究结果中体验成功,得到成就感。

  7、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增进学习的乐趣,体验同伴间互帮互助的必要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质有三种状态,并且学会基本的分辨。知道物质三种状态的性质。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设计并实施相关实验,得到固体的性质。

  设计思路:

  首现我运用国产一部经典动画片《雪孩子》作为本节课的引入,利用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快的的导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将本节课的第一模块知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根据影片中雪人和小兔间的友情,将同学间、朋友间友情的可贵渗透入教学中,使同学间合作精神、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精神加以放大,使学生能有更深刻认识。并通过活动二让学生学会初步区分物质三态的方法,进一步的使学生能认识物质有三态。其次通过活动三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气体的性质并初步掌握“归纳方法”的运用,领会“归纳方法”的要领,再通过活动四的学习更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归纳方法”的要领。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在活动五中我通过问题“通过对气体和液体的性质学习,大家对于物质的最后一种状态——固态的性质有什么思考呢?”让学生思考并推测固体的性质,得到一个固体性质的假设。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的实施来验证他们的假设,从而获得证据来让证明他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在整个过程中要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探究方法,认识到每一条理论的得出是无数的证据作为支撑的。最后通过活动六回顾整节课同学们所学到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物态变化说课稿 4

  设计意图

  冬天,气温低,水会结冰,说明物态是会变化的,而物态变化又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物理学上是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这一工具对物体的温度进行具体的测量。教材以说明书的方式,讲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材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栏目,介绍了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温度问题的思考。

  在完成对各种物态变化的复习后,重新回到水循环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水在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进行综合概括,突出学生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水资源的保护作进一步的探讨,确立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能正确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关注环境温度变化的原因。

  4、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吸热、放热条件。

  5、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6、调查水资源的利用和危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7、感知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8、探究家庭或学校用水中的节水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正确测量温度。

  3、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4、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具和学具

  学案,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水污染。

  课前准备

  请设想你是一个普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员,以水的循环将你所知的物态变化的知识编成讲座稿。要求:归纳六种物态变化知识,并列举自然或生活中实际例子、介绍相关实验辅助说明。

  教学过程

  一、酒精灯的使用。

  教师提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归纳总结,从加热、点、灭、盖四个方面加于论述。

  酒精灯的使用,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工具,它的使用方法,文中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二、温度计。

  教师提问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温度计的使用。

  1、摄氏温度的规定。

  2、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介绍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并进行现场示范操作。其他学生加以评价与修正。

  首先介绍了温度单位规定。

  接着通过温度计原理和使用方法的复习,使学生更加系统了解了温度计。

  三、例题分析。

  例1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请按照正确的顺序,把下列步骤重新排列。

  a、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b、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c、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d、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f、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g、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四、学生讨论。

  请2名学生把水循环的知识讲座稿介绍一下。

  学生提问讨论。

  五、归纳填图。

  请学生归纳物态变化,并请填图。

  物态变化说课稿 5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和物态变化。

  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对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态变化在改变物质世界和促进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

  树立可持继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安排了三个教学板块:

  (1)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2)物态变化改变着世界;

  (3)来自极地的报告。

  1.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1)19世纪之前,人们还只能根据物质的宏观特征(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是否能流动)来区分物质的状态,那时只知道物质有固、液、气三态。初中讲物态和物态变化,主要涉及这三态和三态间的变化问题。这应该成为本教学板块展开的基础,教师应引领学生理解这种物质分类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近代对物态分类更深入到物质内部结构。从物质内部结构去分析,物态和物态变化的种类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会继续深入,更多的物态会被人们发现和认识。

  20世纪以来,人们陆续发现或提出的新的物质状态形式有:等离子态、超固态、液晶液、超导态、超流态、中子态、黑洞等。有时同一物质在某种温度和压力下,几种不同的物态同时存在。例如,水处于密闭的容器中,下面是水,上面是水蒸气,就是液态和气态共存的情形。其他还有固、气两态共存,固、液两态共存,或固、液、气三态共存的情形。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物质,在温度、压强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呈现不同的物态。研究物态变化对于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及性质,对于研制新材料及新物质,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依据教材安排,本板块应重点突出等离子态和液晶态。关于液晶态、液晶显示器的基本原理以及液晶显示技术的应用,教科书已有两段介绍。建议教学中补充介绍等离子态、等离子体以及等离子体在工业、农业、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事实上,等离子体在宇宙中广泛存在。闪电、极光等是地球上的天然等离子体产生的发光现象。在地球之外,如围绕地球的电离层、太阳和其他恒星、太阳风、很多星际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它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用人工方式也可以产生等离子体,如霓虹灯放电、原子核聚变、用紫外线和X射线照射气体,都可以产生等离子体。

  利用等离子弧可以进行切割、焊接、喷涂,可以制造多种新颖的光源和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是继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液晶显示器之后的新一代显示器,它的最大特点是厚度小,显示面积大,用这种显示器制造电视机,可以象画一样挂在墙上。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和纺织物,既能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又能保留原材料的优异性能,而且无污染。在军事上利用等离子体规避探测系统,用于飞机等武器装备的隐形等。

  以上知识内容,有必要向学生简单介绍。对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回顾,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且富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种教育功能。希望教师在占有大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展示魅力无尽的探究历程(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往往是必须的)。

  2.物态变化改变着世界

  本章章首指出:我们生活在物态变化的世界里。人类对物态变化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本章前三节的主要内容大多也是围绕水的三态及其变化展开的。现在,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教师有必要将物态和物态变化的视界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展示人类认识物态变化、利用物态变化规律的辉煌历史。

  (1)让学生认识物态变化的历史首先可以介绍材料的'发现和利用历史——从青铜器到太空晶体。

  教科书为此示例性地展示了青铜器、太空晶体。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实例展示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的材料的“发现”和利用。

  例如:

  1·高压锅上的易熔片(可配以实物和投影展示)。

  2·家用电冰箱、空调器中的致冷物质从R-12(氟利昂、二氟二氯甲烷,CF2Cl2)到R134a。

  3·保护卫星或火箭的整流罩内部的隔热层和外表面涂层。

  4·从铅锌电池、镍电池、锂电池到硅光电池、氢电池、燃料电池。

  5·从石器、铜器、铁器到各种特种异型钢材、记忆合金、纳米材料。

  6·人工增雨用到的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或液态氮、碘化银,家庭厨房中的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或燃气,医院里的液态氧,用于运载火箭的燃料液态氧和助燃剂液态氢……

  (2)物态变化规律的利用——从蒸汽机到热管。

  教科书集中讨论了两个典型例子,蒸汽机和热管。教学中当然不宜涉及技术应用细节,但教师对之应有更多的领悟和感受,以便灵活应用于教学设计。

  水沸腾变成蒸汽不仅能提供动力(含蒸汽机和蒸汽轮机),还为城市的集中供热提供了优越的方式。蒸汽机曾经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轮机、燃气轮机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

  热管在航天技术中的神奇妙用,得赖于它的特殊结构,但其核心的部分应是它对物态变化规律的运用。此外,热管还用于核电站、大型电机和电子系统的散热冷却。值得提及的是,未来全长1142km的青藏铁路建设中,将迎对550km终年冻结的冻土区,为了达到稳定地基的目的,建设者们将广泛采用通风管路基、热桩(热管)、碎块石调温路基等冻土工程技术,这些都是物态变化规律的广泛应用。

  其实热管的应用远不止于此。热管也并不神秘,学生完全可以自制热管、热桩。本部分应将热管作为教学的载体,重点组织学生参与。

  教师应在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热管,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艰辛和成功的愉悦。教科书给出的设计题目是用热管设计太阳能热水器、教学中也可改为大型冷藏库设计热桩;为输油管道、工业和民用建筑、水坝设计热桩;甚至可以设计大热管,高效地提取地球内部的地热,直接用于发电或采暖……

  (3)利用物态变化创造现代生活

  本段内容在逻辑上与“材料的发现和利用”、“物态变化规律的利用”是一脉相承的。人类发现、研究、利用物态和物态变化,正是为了创造现代生活。建议将本段内容融于前两部分教学活动中,使之浑然一体,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物态变化就在我们身边,物态变化规律的应用改善着人类的生活、医疗、文化、物态变化规律的应用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而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3.来自极地的报告

  本段以考察报告的形式,警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含本地资源)帮助学生解读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这一事实,意识到人类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审视自己的行为,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

  可供教学中选择的素材很多,包括:

  ①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介绍世界及我国缺水及水污染的现状,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严肃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增强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鼓励学生投身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科学活动中去。

  水污染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毒物质、污水、石油、热污染、放射性物质等)。

  “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

  “南极科学考察”、“冰川”、“赤潮”等科教片或电视片。

  节约用水徽标: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水,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淡水资源和全世界淡水储量。

  ②《人类环境宣言》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面临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现象、森林的破坏、物种的消失、垃圾泛滥等,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推向行动。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21世纪议程》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每年的9月16日)

  ·中国《环境保护法》、《中国21世纪议程》

  教学中建议围绕以下主题组织学生活动:

  ①依据对当地水资源(含地下水)状况和利用情况的事先调查,对水资源污染和滥用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水资源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题目可以是:从近日水价上涨3倍说起……

  ②列举家庭生活中用水途径,举出所有可能的节水方法。

  本板块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给予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自主探究的起点,因为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广,如果试图对每一个主题都进行展开是不切实际的,教学成本也过于高昂。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向学生介绍以上的一些知识素材,激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热情。介绍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这些自然现象或环境问题与物态变化规律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在利用物态变化规律促进生产,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原本在物态变化规律下形成的和谐,从而增强危机感,提高环保意识与法律意识。

  三、发展空间

  (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玻璃管耐受压强(压力)的限度是一定的,酒精被加热到某一确定温度,它施于玻璃管的压强(压力)刚好达到这一限度,因而玻璃管就会爆炸。

  (二)“家庭实验室”指导

  根据水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P),可见设计真空洗衣机,使水在常温下沸腾,产生大量气泡,而不需要洗衣粉(含磷洗衣粉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在原理上是可行的。用一次性注射器,也可以制造“真空”,产生气泡。

  (三)“物理在线”指导

  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因特网或到图书馆了解有关材料科学的历史和知识,理解“材料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基石”这一论断的含义。

  (四)“走向社会”指导

  教科书安排的题目是:厨房里的物态和物态变化。这是一个实用的题目,借此,既可以观察了解材料和物态的有关知识,又可以经历物态变化过程,还可以通过调查家长,了解厨房里的炊具、灶具以及做饭、烧菜等方式的变革,感知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教学中亦可依据需要和当地环境条件可能,安排其他学生实践活动。

  四、教学资源

  (一)教学视频

  1.南极科学考察(参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

  2.北极科学考察(参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

  3.冰川(参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

  (二)参考资料

  1.软物质

  发明“软物质”一词以代替美国人所称呼的“复杂流体”,推动这门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发展,并使凝聚态物理学向新世纪转型的第一人,就是199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热纳(Pierre-GillesdeGennes)。

  热纳1932年生于巴黎,1957年获博士学位。最初,他的研究兴趣也是集中在硬物质方面。1968年起,他转而研究软物质,开始了液晶、聚合物物理、浸润动力学、附着机制的化学物理研究,并成为这些领域的开创者。

  与固体相比,这类物质缺少硬的结构,所以称之为软物质。但是,“软”并不是这类物质的主要特征。热纳对液晶与高分子聚合物以及胶体的研究显示,这些软物质因微弱的外力作用而改变状态的现象,与固体金属的超导相变极为相似。这使他渐渐对相变、序参数等概念有深刻的认识,证明了自然界从简单系统(如超导体)到复杂系统(如液晶、聚合物)都存在统一的相变规律。

  二十一世纪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从物质划代角度来看,这也是软物质的世纪。如果没有软物质,生命也不复存在。任何生物结构(包括DNA、蛋白质和生物膜)都是建筑在软物质的基础上。

  热纳在《固、特、异的软物质》一书中以橡胶为例,给软物质下了六个很深刻的定义。他指出,2500年前,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土著就懂得用橡胶汁涂在脚上做靴子,但这种靴子只能穿一天--由于空气氧化,纯天然的橡胶很快就破碎了。直到1839年,美国人固特异发明了橡胶硫化处理技术,才使橡胶成为坚固耐用的材料。橡胶也就成了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生产的聚合物。空气中的氧使橡胶长链分子断裂,而与氧同族的硫元素仅仅比氧的化学活性略差一点,却使长链分子结合得更好,这就是软物质的奇异特性:弱力引起强变化。

  热纳进一步指出,天然橡胶的每200个碳原子中,只有1个原子与硫发生反应。尽管化学作用如此微弱,却足以使物质的物理性质发生从液态到固态的巨大变化,胶汁变成橡胶。这证明了有些物质会因微弱的作用而改变状态,就如雕塑家以拇指轻压就能改变粘土的外形使之成为一件高贵的艺术品一样。这也正是软物质的基本定义。

  千百年来,人们就知道。一点骨胶可以让墨汁维持多年的稳定,一点卤汁可以使豆浆变成豆腐。日常生活中,几滴洗洁精会产生一大堆泡沫,一颗钮扣电池可以驱动液晶手表工作几年……这些例子都展现了软物质的神奇本质:只要提供相对微弱的作用力,它们就可以发生改变--从形状到性质的改变。生物系统的神奇之处也体现在这里:人们的肉眼能够感受到几千光年之遥的星系发出的光;一条嗅觉灵敏的狗,可以根据脚印中残留的气味跟踪某个人,并且在闹市中把这个人的踪迹跟其他人区别开来。生物系统展示着软物质的本质。

  (摘自欧阳钟灿《软物质》)

  2.高压锅

  世界上第一只高压锅是1681年由法国的丹尼斯·帕平()发明的。高压锅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升高的规律,提高烹饪过程中水的温度,达到特殊的烹饪效果。目前广泛使用的高压锅基本结构如图5-4-2,主要由锅体、锅盖和安全阀组成。高压锅锅体与其他种类的锅并无差异;锅盖则可以与锅体扣在一起,并采用橡皮密封圈保持锅内封闭;安全阀是高压锅正常工作的关键器件,它的质量较大且经过精确计算,置于锅盖上方的出气口上。在烹饪过程中,给锅体持续加热,由于锅体密封,锅内气体压强逐渐增大,使得锅内水的沸点比常压时要高;当温度升至一定值时,锅内水沸腾;同时,持续上升的锅内气体压强产生了足够把安全阀推起的力,阀门被抬起,锅内的水汽得以排出。此时锅内水温已高于外界环境中的水的沸点,在这样的高温下产生的烹饪效果与常压下大有不同。一般设计民用高压锅的安全阀开启压强值约为2个大气压,沸腾温度约120℃左右.

  今天,我国的许多家庭都用上了高压锅,用这种锅做饭熟得快,很省时间。

  3.热管

  1963年,热管诞生于美国LosAlamos国家实验室的G.M.Grover之手,它巧妙地利用了气液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原理,具备了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热管技术的原理比较简单,主要是利用工作流体的蒸发与冷凝来传递热量(热管工作流体涵盖从低温应用的氦、氮,到高温应用的钠、钾等液态金属;较为常见的热管工作流体则有氨、水、丙酬及甲醇等)。热管一般是由管壳、吸液芯和端盖三个部分组成。将管内抽至较高的真空度后充以适量的工作流体,使得紧贴管内壁的吸液芯毛细多孔材料中充满液体后加以密封。热管有两端,分别为蒸发端(加热端)和冷凝端(散热端),两端之间可根据需要采取绝热措施。当热管的一端受热时(即两端出现温差时),毛细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压差之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热量并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依靠毛细作用流回蒸发端。如此循环不已,热量得以沿热管迅速传递。由于蒸发——冷凝的传热过程中,管内工作流体处于饱和状态,因此热管几乎是在等温下传递热量。

  热管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随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可控制温度等优点,因此自诞生之日起即应用于宇航、军工等行业,而今在冶金、化工、交通、机械以及电子技术等行业都有了广泛应用。距离我们最近的对于热管技术的应用是日渐风行的PC机中的热管散热器,目前已有商家将之应用于CPU、GPU以及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系统中。相比于传统金属散热器,热管散热器具备低噪声、高效能的技术优势,实现了“绿色”散热。

  物态变化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汽化和升华都要吸热;

  2、应用分子动理论的要点和物体内部结构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3、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

  B、过程和方法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根据数据作出物理图像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吸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重难点】

  熔化、汽化、升华,蒸发,沸腾

  【教具】

  洒精、棉花、温度计,吹风机、熔化加热器材

  【教材分析】

  教材在解释物态变化时,运用“当晶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振动加剧”的论断。这一论断早在初二年就已通过“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的实验证实的。所以在本节课应用这一论断,让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内部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只有依据它们的宏观特征作推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和利用比喻,当然这种推理应当是言之有据的,要抓住宏观特征,分析其内部结构,比喻要恰当。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2、进行新课

  (1)熔化与吸热:

  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当晶体被加热时,每个分子的振动逐渐加剧,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为自由地“游动”,呈现流动性,这是晶体便处于熔化过程。如果要使熔化过程继续,外界需对分子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能“游动”。所以在熔化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温度升高。这也说明熔化是吸热过程。

  实验探究――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

  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让学生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试试,若不加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会停止。

  (2)汽化与吸热

  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沸腾。若要沸腾过程继续,外界必须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飞出。在沸腾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而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另一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这是因为在任何温度下,总会有一些分子可以得到足够的能量而挣脱周围液体分子的引力,脱离液面飞向空中。

  实验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上包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比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时,液体蒸发就越快。

  (3)升华与吸热

  如果固体分子从外界吸热,直接挣脱周围的分子引力而飞出,那么物质就可以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称为升华(subllimation)。

  产生舞台效果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就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造成的现象。防蛀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冬季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等,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升华也是吸热过程,人们常将升华过程中的吸热特点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例如,人们利用干冰升华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当干冰进入冷空气层,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这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便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

  3、思考与作业

  4、板书设计

  物态变化说课稿 7

<title>  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title>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科技、社会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

  2、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3、了解高压锅、冰箱及热管的工作原理;知道火箭上升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2、学习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3、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4、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学生整理信息、加工信息的指导以及交流过程的指导。

  课前准备:

  根据学习提纲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并汇总资料按要求写成调查报告;视频资料、教学(学生调查的)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前给出调查题目,并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提出一些问题并调查回答),并把调查资料按要求整理成调查报告:(教师可以事先按组分工。如: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题目)

  1、关于自然界水的循环可以提出:

  你知道蓝天里的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

  你遇到的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

  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

  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

  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对于电冰箱(空调器)可以提出:

  电冰箱是如何致冷的?致冷物质如何循环的?

  电冰箱的致冷物质氟利昂对环境有什么破坏作用?有没有可以替代氟利昂作致冷剂的环保电冰箱?

  空调器是怎样工作的?

  怎样安装空调器才能降低室内温度?

  3、对于高压锅可以提出:

  1、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

  2、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被煮熟?

  3、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

  4、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等问题。

  4、对于航天技术的物态变化可以提出:

  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著的成果?

  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等问题。

  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图书、杂志、网络、光盘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所选题目中的问题,并按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注意:此调查作业应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课前小组内交流各组员的调查报告,组内讨论精选一部分交给教师,经教师审阅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要在每组中指定1到2个小组负责人,由他们来协助教师组织和督促调查的进展情况和组内交流的落实。

  在课堂上交流各组的调查报告。交流会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评估;此环节,教师要事先组织学生准备交流会的主持和评估工作。如:主持人的'选择和培训;主持台词的编写和演练;主持人和个小组负责人的配合练习;学生自评和互评标准的设置及评估表的打印工作等。

  为了提高调查活动的质量,在活动之初,教师可以对这次调查活动设立几个最佳奖项,如:最佳成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等,并在评估表中反映出来,最后的评估结果最好能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录课堂上自己积极参与认知过程的表现,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查意识,也方便教师以此来评价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参与水平、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能力、合作精神与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对学生的工作和表现加以认可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把评估结果及结果的宣布放到课后和下节课进行。

  教师总结学生的交流活动,根据交流情况对本节内容和要求作适当补充。

  1、关于自然界水循环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补充水的三态循环规律、水资源问题、水污染问题、节约用水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2、高压锅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用品,但对于它工作原理的思考同学们未必能说清楚;有关沸点和压强的关系,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虽不必展开讲,但学生要知道这个事实。

  3、电冰箱的制冷技术中用到了汽化和液化知识,对于其它技术问题做适当介绍,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对于它的工作原理可以要从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导致温度变化的结果入手来介绍补充,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主要讲了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应用和熔化、汽化过程吸热的应用,可以适当补充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辉煌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物态变化说课稿 8

  一、温度计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熔化和凝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三、汽化和液化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升华和凝华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物态变化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属于选修内容,高考时难度要求不大。教学上应该以让学生掌握本节的基本内容为主,能力要求上应该以能让学生进行定性分析为主,不宜出现难度过大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2、知道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3、了解晶体微观结构假说。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晶体的各向异性。

  2、用微观结构理论解释晶体的特性

  四、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有些知识学生虽然接触过,但是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特别是单晶体与多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学生会感到有些吃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

  五、教学方法

  由于内容是全新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举实例,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单晶体与多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不同点,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观察两组固体物质,一组是玻璃、蜂蜡、硬塑料等;另一组是盐粒、砂糖、石英等。思考两类固体物质的外表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盐粒、砂糖、石英的形状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盐粒、砂糖、石英都是晶体,有些晶体可以有各种不同几何形状,例如雪花。玻璃、蜂蜡、硬塑料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玻璃、蜂蜡、硬塑料是非晶体。

  问题1蔗糖和盐颗粒形状规则,受潮后粘成一块,看起来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那还是晶体吗?如果用放大镜观看仍可发现组成糖块的一个个晶体粒。粘在一起的糖块是多晶体,单个的晶体颗粒是单晶体

  问题2晶体和非晶体除了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以外,还有哪些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初中我们已知道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则没有。

  学生实验:用烧热的缝衣针分别接触玻璃片上的蜂蜡和云母片上的蜂蜡

  现象分析:蜂蜡熔化区域形状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结论:沿不同方向的导热性能不同。

  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导热或导电性能不同;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光学性质不同。这类现象称为各向异性。非晶体沿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叫做各向同性。

  二、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1、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区别

  单晶体是一个完整的晶体,而多晶体是由很多小单晶体(称为晶粒)杂乱无章排列而组成的。

  2、多晶体和非晶体的异同

  相同点:都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物理性质上是各向同性的。

  不同点:多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

  思考与讨论:通过晶体呈现的特殊物理性质,你认为晶体在微观结构上可能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晶体的微观结构

  (1)对各向异性的解释:在不同方向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才引起晶体的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的不同。

  (2)对熔点的解释定:给晶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一部分微粒有足够的动能,克服微粒间的作用力,离开平衡位置,使规则的排列被破坏,晶体开始熔解,熔解时晶体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破坏规则的排列,温度不发生变化

  (3)有的物质有几种晶体,如何解释?

  物质微粒能够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例如碳原子按不同的结构排列可形成石墨和金刚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2、知道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也可以相互转化。

  3、了解晶体微观结构假说。

  课余作业完成问题与练习1-2题。

  物态变化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冰、雾、霜等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B、过程和方法。

  1、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温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物理意义。

  3、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难点】

  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

  【教具】

  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石蜡、冰块、杯子、挂图、发黑的白炽灯、固态碘、玻璃片、保温瓶、热水等。

  【教材分析】

  本节为观察、分析、归纳型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再现生活中的有关物态变化中的放热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和事物中,探索物理规律,进而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注重发展全体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发展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描述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设计】

  利用手边易得的各种生活器具,组织学生自己体会凝固、液化、凝华等放热现象。本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现象很容易在课堂上再现,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将有关的放热现象可能多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些现象,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顺畅地形成凝固、液化、凝华等过程是放热过程,避免出现机械、孤立的死记硬背物理概念的现象。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2.进行新课

  (1)凝固与放热:

  A、活动讨论:

  展示冰块,以及同学亲手制作的蜡塑、蜡制的小动物,请同学们讲述制作过程,并说明凝固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B、归纳:

  ①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③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提出问题:

  ①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凝固现象?(如钢铁厂铁水出炉后的过程,冬天背阳的屋檐下悬挂的冰柱等)

  ②0℃的水放到0℃的房间里,会不会凝固成冰?为什么?(不会,因为水和外界没有温度差,水不能向外界放热,无法凝固。)

  ③凝固的条件是什么?(A、达到凝固点;B、能够放热)

  (2)液化与放热

  (1)活动与实验:

  展示干燥的杯子给同学们,将冰块放入杯中,请同学们观察杯子外面出现的现象,杯子外的水哪里来的?它经历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

  ②将盛有热水的保温瓶打开,让同学们将手放在瓶口上,感受水蒸气在手上液化,及液化放热过程。

  (2)学生归纳:

  ①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②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3)提出问题: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液化现象?(如:林中雾、草上露的形成)

  ②为什么即将下雨的夏天的早晨,自来水管上挂有许多小水滴?

  ③为什么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间出来时,眼镜会模糊而看不见眼前的景象?

  ④为什么拨开冰棒的包装纸时,冰棒上会冒出白气?

  (3)凝华与放热

  (1)实验与探究

  把少量的碘放入烧瓶,上面盖上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烧瓶中会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属于碘的升华现象。)停止加热后,继续观察有和现象发生?并取下玻璃片,请同学们观察出现了什么?玻璃片上出现的碘的小颗粒哪儿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它在这个过程中,是放热还是吸热的?

  (2)学生归纳:

  ①凝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②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2)提出问题:

  ①霜和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天气条件

  ②冬天,北方的窗户上会出现晶莹的窗花?它出现室内还是室外的玻璃上?

  (4)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过程

  (1)学生归纳:吸热过程有熔化(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放热过程有凝固(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2)交流与讨论:

  根据图10-34的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过程,讨论AB、BC、CD、DE、EF、FG各段的含义,以及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

  3、思考与作业:书17(1—2)

  4、板书设计

  • 相关推荐

【物态变化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态说课稿11-03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08-23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08-23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04-08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04-08

物态变化归纳总结01-04

物态变化中理化教案08-26

物态变化知识点08-10

雪的形成是什么物态变化09-21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