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因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想法,这时可用写感言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但是写感言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传承感言范文6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承感言 1
看着家中那把木质长剑,我心中满是喜爱。左手去抚摸它,只觉得它光滑如鹅卵石般。右手随后拿起,摆出一副攻击姿势,那从剑上反射的光束格外耀眼。
历史上剑术应该是从战争中演变而来的,现在变成了一种运动。而这种运动深深地吸引了我。初中暑假我如愿以偿,上了一个剑术班。传授剑术的老师有六十高龄,他向我们讲述了开这个班的原因,是希望自己从自己爷爷那里学到的技艺可以得以传承,而且他膝下无儿女。
他是一位耐心的好老师,也是一位希望剑术可以传承下去的好先辈。他自己挥剑,让我们在一旁观看。站立、格挡、攻击……多种姿势与技巧从他身上展现出来,我们纷纷露出了渴望的神情。
首先要教的是用剑的规矩。之后的姿势练习却花费了我们数十节课。站立要端正,行完礼后再拔出剑,这样不仅尊重对手,也尊重了自己手中的那把剑。格挡是重要的防御动作,又分为招架和回旋。招架是在对方用剑砍你的时候,用自己的剑快速挡在对方剑轨上,但这对臂力的要求较高。回旋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力量,仅仅是凭借着卸力。我只需用剑与对方的`剑轻碰上后,向前用手带动剑身转一圈。攻击的姿势较多,要看自己适合哪种和自己所处的情况来使用。上课时,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组混合多种攻击姿势的动作,先佯攻再实攻,趁对方还没有缓过来时使用简单的武技。
老师推荐我学习“蜻蜓点水回旋清波”这个简单武技。练习时,我先尝试着握着剑向前刺去,这是这个武技的第二式。尽管是这么简单的动作,我却把胳膊抬高了一点,被老师指了出来,并且给我演示了一遍正确的动作。
在我们练习时,他不时地讲起了他小时候学剑的故事。他爷爷教他可不是这么温柔,
稍微有一点不对就要挨鞭子。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啦,要啥有啥,就是缺少传承上一代人精华、技巧的人。剑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还有一种拼搏奋进的精神传承。他随后夸了夸我们来上课的人,就又陷入了他自己的回忆。
暑假快过完了,我们的剑术班也快结束了。在最后一堂检验时,我们纷纷用出了各式各样的招数,“宕,嗞啷”的声音布满整个屋子,老师脸上的笑容也愈加灿烂。
如今,我拿着那把老师赠予的木剑,挥舞了起来。脚尖点地跃起,手中的剑向前一刺,之后身体回旋,剑也跟着转圈。我又用了一次结班课时使用的那招“蜻蜓点水回旋清波”。而在我心中,老师那种拼搏奋进的精神早已在在我心田中发了芽。
传承感言 2
泱泱大国,博大精深。战争浴火,涅槃重生。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谈古论今,一张纸的存在,意义截然不同。放眼现在,一张纸的存在微不足道,俯拾皆是。可在东汉前期,却找不到一张纸的存在。贤士写诗,大臣上书,史官记史,皆用竹简。不仅不方便,而且花费是甚多。东汉蔡伦,能人之士,发明了造纸术,节省了开销,也为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国有着“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礼仪必是一门重要的功课。我国存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了周代的许多礼仪。在汉朝以后的.两千多年,他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的经典著作,他们被称为“礼经”。古往今来,事物貌似经过时间的洗礼,已变得大有所不同。但唯一不变永久不变的应该就是中国的的礼仪了。
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换,中国的传统节日早被现代人抛之脑后。他们现在学习着西方的浪漫完美主义的节日。清明时节,有多少去烈士墓园祭拜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端午时节,有多少人包粽子纪念当年为国殉江的屈原;中秋佳节,有谁真正做到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心无旁贷。他们一味追求西方的节日,殊不知自己是中国人应该过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有追求固是好事,但也不能忘本!
泱泱大国,文化之国;礼仪之邦,人人文明;传统节日,铭记于心;传承文化,饮水思源。
传承感言 3
随着时间毫不留情的消逝,有太多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在人们的身边溜走,成为了那冰冷的历史书书上的少的可怜的文字。至今还存在着的那古老的气息是否还会带带相传?
阴暗的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我安静的地依靠在门框边,看着这眼前的一幕,这一段对话,耐人寻味。
我躺在床上正津津有味的看着手中的《水浒传》,耳边传来了奶奶的嘀咕声,便走到了门边,伸出头,想探查究竟。看见奶奶拿着一包种子,带的一副老花镜,手指指着那一行行密集的字,眯着眼睛吃力的读着。我刚迈出脚,便看见奶奶把正要外出的妹妹给拦了下来。她用方言问妹妹:“这些种子要在什么季节种,什么时候可以收?”妹妹刚开始极不情愿地想推开那些粗糙的手,可是在奶奶的软磨硬泡下,还是答应。那双细皮嫩肉的手从奶奶的手中夺取了那包种子。快速的浏览了一遍,用极其标准的普通话说了一遍。奶奶的脸上满是迷糊的地样子。那只手死活不放,紧紧的找着妹妹。妹妹只好用方言和她说,可是没说几个字便停了下来,好不容易想到另一个词去代替,可是下一个又不会了。解释了半天以后,奶奶还是没有听懂这种半普通话半方言的“特殊语言”。
妹妹的朋友在门外等了好久,估计是等不及了但走了进来。妹妹一看朋友来了,但丢下一句:“你去找姐姐。”就跑向了她的朋友,和她大开话匣,津津有味地聊了起来。气氛瞬间凝固了。奶奶呆呆地看着她们,一语不发。
在学校和许多公共场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渐渐淡忘了方言,和老人的交谈也不自觉的少了。方言是每个地区的'老一代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将这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地方文化代代相传。官方语言要学,家乡的文化亦不能忘却。
我迈开腿,走向奶奶,用自己那不是很流畅的方言给她仔仔细细的讲解了一边又一边。
正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语言,我们才会如此缤纷,我们才会不断的进步。我们应保护好这些独特的文化。
传承感言 4
我穿越时光的追溯,回到了50年以前。黄土高坡,充满了醇厚的麦香。目的只有一个,寻找手工挂面的传承者,李大爷。
村里的样子和老电影里没差别。低围墙,大字报,土路土房后还有一种被叫做红卫兵的人群。转过房角,有个像样院子映入眼帘,有位老人坐在门口的大槐树下,精神气很好但感觉好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他应该就是李大爷了。
“大爷……有面条吗?”
“现在做不了啊,做不了……”
“为什么?”
大爷没有吭声,指了指走过的红卫兵。我领会到了大爷的意思,但好像没有什么办法去解决。
大爷好像看到了我脸上大写的沮丧,叹了口气:
“唉,你过来一次应该也不容易,脚步放轻点,跟我来。”
我踏入了这个院子穿过正厅来到了小后院。院的角落有个小房间,门锁紧闭。大爷快速的关上了前院大门拿出了有点锈迹的钥匙。
“哇,这好像算个厨房!”我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惊,灰尘满满,铁锅铁腕全拿去铸铁了,窗户也是满目疮痍,北风吹过,冷飕飕地钻进骨子里,像一把尖刀刺痛着我。架子子上更是凄凉,只有一个被层层包裹的小白罐在坚守阵地,我想那是盐吧。
大爷侧身至最里面打开了一个柜子,拿出了一个盒子。笑眯眯的说到:“这是俺偷偷藏的面,可别告诉别人。”
一勺盐,一盒面,一碗清水,一嘴秦腔。在大爷那粗糙却宽大有力的双手中,一团浑浊糊状物被揉成了轻巧,通透的面团。北风呼呼作响,仿佛就在告诉你:“你这是违法的!会遭报应的!”我不由得打起了寒颤,开口问道:“大爷,您整日做面,难道就没有别的想做吗?”
“俺家世世代代做面为生,并没有什么想做的”李大爷嘴挂微笑,略带童真地说道,“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三餐。我没有什么想干的,非要说可能就是对正大光明的做面的守望,对覆灭的守望。”
我没有吭声,面也不停地盘着,长长的竹筷被面条以网形穿插着,大爷的左手刚落,右手就接了上去,来来往往,应接不暇,就像捕捉四害的网子一样。但我也清楚地,清楚地看到大爷那不停的汗水,和接不上去的呼吸。大爷这代人的守望是对国家兴盛的守望,归根到底是对一口饭的守望。但这也不无道理,无论是埋头种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或悲伤,五十年,对一个地域的兴衰或许只是沧海一瞬,但对一门手艺来说足以酿出足够的乡情。
回到现代,同样的地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修了马路,通了电灯,再也没有矮矮的倭墙而大字报早已成为村里老人独有的一段回忆。
这个院子我还是认识的。不过这个院子变成了专门做面的手工作坊。左右两边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晾晒的挂面。就像洁白的丝绸,细嫩无比。
“老板,买面!”
这次走出来的还是一位大爷,应该是当时李大爷不满十岁的孙子。和爷爷长得很像,只是比他壮了点。
“呦,着现成的'面好像是买完了,要不你跟我去库房看看?”
我欣然答应了
原来的后院现在变成了屯放成品面条的仓库,打开大门,五十年前那熟悉的麦香扑鼻而来,这让我起李大爷做面的过程,李大爷的守望,看来让他的子孙实现了。我不由的问道:“老爷爷,你看现在国家富强,百姓安康了,除了日复一日的做面,您还有什么守望的吗?”
听到这里,小李大爷的脸立刻严肃起来,他伸出了自己的双手,看了看上面的老茧,互相搓了搓,犹豫了一小会,然后坚定地说出了两个字:
“传承!”
“传承?”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在被机械们一茬茬的收割殆尽。”小李大爷略带悲伤的说道“手工挂面固然好吃,但它制作过程繁琐,极其消耗体力,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做这一行了。”
我听着有点悲凉。传承不光指京剧昆曲,也包括像这样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许若干年后,手工挂面这门手艺会失传而人们丝毫不会感受到它的离去所带来的影响。但对于整个中国文化来说,这是一抹无法挥去的印记。
这不只是他的守望,也是全体手艺人的守望。
传承感言 5
在我们身边的民族,还有几个是保存着独特意味的习俗?
在我们身边的民族,还有几个是坐在一起,团圆,一起吃,一起赏月的?
没有其他的,只有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但在各地,都有许多的.中秋节习俗,那我们的习俗是什么呢?
在中秋节的这一天,我们会仰望星空,看着那一轮皎洁的圆月,和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圆月。我们仿佛看见了月上的嫦娥。月和嫦娥,变成了一种完美,在这样的完美中,团圆,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享受这无比的幸福。
我坐在椅上,望着圆月,和家人吃着月饼。月饼是圆的,这代表团团圆圆。无论是多远的地方的人们,都会坐在院子或窗外,虽不能与家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和亲友们,在一桌子前吃月饼,赏明月,聊团圆。我沉思着,想到古人们是怎样创造出这样的习俗,想着,想着,母亲端上一圆盘的月饼,在月光下泛起点点光泽。不知怎么,我盯着圆盘深思着,好像看到了那在异乡的独自一人,圆盘泛起的月光,就像是他们眼角下的泪光。可是,在他们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会摆上一圆桌,上面放着用月盘装着的月饼,他们坐在桌前,吃着美味的月饼,赏着皎洁的圆月。虽是他们独自一人,但他们也不忘这悠久的习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家人此时也在赏着明月,思念着他们……
中秋节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传承感言 6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最近,朋友圈被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刷屏,我忍不住再次开启崇拜和仰视各位诗词达人们的模式,一次又一次被唯美的诗词折服。与其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诗词高手的较量,更是一场古今诗词的狂欢,让我们在寻找到久违的.传统文化,并用一种这种竞赛的方式引导着国人传承中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伴随着董卿朗诵的苏轼这首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国诗词大会》迎来了最后一期总决赛。我兴致勃勃的观看了全场比赛,回想历时2个多月的比赛,每一场节目我都不落下,生怕错过了每一个有关诗词的细节。比赛中,有太多印象深刻的选手,年仅7岁的小女孩李尚荣、大三的学生王鑫、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还有个体户、企业白领、诗人,也有农民、公务员、媒体人和退休教授,以及外国诗词爱好者……
观看中,有时兴起,也会和选手一起答题,偶尔也会为打败百人团的几人的时候,会暗自窃喜;有时会捶胸顿足强调这个我明明会,可是竟然想不起来了。喜欢选手答题之后,嘉宾的解读,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辅以现场多媒体手段,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精髓。每一句都有一个故事、典籍、意境,让观众感到生活不止眼前的琐碎,更应有诗和远方……
传承感言 7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训,家有家风。
说起家风,打记事起我的父亲就教导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友善亲朋的孩子。我家的墙上挂着我妈妈亲自绣的十字绣,五个大字百善孝为先。虽然我家算不上什么书香门第,但是我的.家里却一直传承并保持着这样优良的家风。
“百善孝为先”,我的爸爸妈妈不单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妈妈家有四姐妹,而我妈妈则排行老二。那时候,我妈妈在上小学,我姥爷姥姥开了一家杂货铺,靠卖点零食养家糊口。我姥姥身体不太好,经常腰椎疼痛,有时候疼得人都站不直,我妈妈看着姥姥受苦心里面非常难受。只要放学回家,妈妈第一时间就会跑到杂货铺去帮忙。咦,您可能会问那我的其他几个阿姨在哪呢?那时候我大姨在上高中,正是学业繁忙的时候。而我另外两个小姨还在上幼儿园呢,啥也不懂。妈妈看着辛苦的姥姥姥爷,暗自做着打算,瞒着家里人,偷偷把学给退了。直到学校老师赶来家里询问,姥姥姥爷才知道这件事情。后来,我只知道妈妈没有再去上学,不太清楚之后发生了什么。但是我能够感觉到,妈妈为这个家是付出很多的。再后来,妈妈认识了同样孝顺的爸爸,他们共同照顾姥姥姥爷的生活起居,我们这个大家庭过的很幸福!
也许,是因为相同的“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现在我也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我会秉承着爸爸妈妈的教诲,继续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传承感言 8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舟山群岛新区首届中华传统大讲堂》,让我受益匪浅。
张发教授主要从监狱、社会、家庭等几个方面讲述了传承美德对我们重要性。他举例在监狱的服刑人员,因自己一念之差,走上了对社会危害的犯罪之路,事后醒悟 :如果自己能传承美德,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也不会危害于社会,也不会失去今天的自由之身了。一个人要成才,首先要学会做人。张发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它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指引我们怎样去做一个合格的人,交怎样的朋友,怎样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等。
我在 报纸上曾多次看到这样报道,因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应有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的疼爱,导致孩子性格偏激古怪,从而走上了犯罪之路,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就教育我要做个有孝心的孩子,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嘘寒问暖,有什么好吃的总要留一些给他们,有时因为工作忙,不能常去看望,但总会打个电话过去问候。他们的一言一行我都看在眼里,慢慢地,“孝”这一美德已在我心底生根发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只要父母言传身教,孩子就会以大人为榜样, 在长期的熏陶之下,孩子就能传承到父母的美德,所以,美德是可以传承的!社会大家庭,和谐靠大家。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做一个精神富有的新区人。
传承感言 9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标准,每个家庭的家风是不一样的,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展现着良好的家风。
我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家里除了姥姥、妈妈和我,还有舅舅、舅妈,我的家庭是和睦的、温馨的,充满了亲人间的爱、奉献和包容。近几年,舅妈陆续生了小弟、小妹,所以我也要像大家对我那样,加倍对小弟、小妹好,心中有爱,我想这就是我的家风。
不仅如此,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家风也充满在我们的生活中。
妈妈是一个房屋销售人员,因为妈妈讲诚信,所以多年来妈妈拥有好多的客户,业绩一直做得很不错。从小耳濡目染,我也成长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回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但那天,我的心情却有些低落,因为我在家里玩儿时不小心把家里的一个碗打碎了,一开始我想:“就不和妈妈说了吧,反正家里那么多碗,打碎一个妈妈是不会发现的吧。”但是妈妈平时教育我做人要诚实,纠结了很久我还是决定告诉妈妈,于是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磕磕巴巴地向妈妈叙述了事情的经过,最后十分真诚地向妈妈道歉:“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把碗打碎的`。”没想到妈妈不仅没有责备我,还紧紧地抱住我,对我说:“没事的,宝贝,只要你诚实,你就已经很棒啦!”
直到今天我终于明白,是家人的言传身教,塑造了现在的我,我也懂得了,拥有一个好的家风,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好的家风,是一个人行走世界最硬的底气!
传承感言 10
外公家的橱柜里有一沓沉甸甸的相册,妈妈说那里记录着她成长的故事。
打开相册,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彩照映入眼帘。照片中两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是我的外曾祖父母。妈妈说,他们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拍一张彩色全家福和住进一套独立的'单元房。可惜的是,他们去世后两年,妈妈一家才搬进60平米的两居室。
再往后翻,我看到了外公外婆的结婚照,外公说当年他借了一辆自行车,把外婆接回家中,那时已经是相当风光的事了。外公记忆中最得意的事,就是攒钱买了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那可是小区的第二台电视机,从此外曾祖父再也不用天天带着小板凳去别人家伸着脖子看电视了。后来,在外公外婆的努力下,家里又添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经过两次搬迁,现在一家人也住进了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子。
时光飞逝,接下来的照片中记录了妈妈第一次走进大学的校门;用大学打工时的第一份收入给外公买了第一部黑白屏手机;第一次穿上学士服;第一次乘坐飞机去旅游……外公说,他年轻时的梦想在妈妈身上都实现了。妈妈有时开玩笑说,现在她带着外公外婆四处旅游,以后我能带她去太空看看吗?
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里,每代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梦想实现的同时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进步。我的梦想又是什么呢?是坐上火箭去太空遨游?是驾驶汽车穿梭在半空?是坐在家里戴着AI眼镜环游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我只有好好读书,积累知识,以后才能去探索无尽的未来,实现更多的梦想。
传承感言 11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有的贴在自家墙上,有的写进书中……这些长长短短的'“家风”、“家训”中,凝结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从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访谈“家风是什么”开始,“家风”这个话题就持续受到公众的关注与热议,而与“家风”有关的语文阅读、作文话题也已进入了中考备考及日常考试的范畴。
“家风”这个词,说起来严肃,其实细品下来就会发现,这个词所包含的很多内容,比如善良、勤俭、宽容、忍让,再比如责任感、规矩,等等,往浅了说,就是单纯的家教,往深了说,则是一种自律的信仰、一种传承。
在过去,家风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往往会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代代相传,规范着家庭成员的品德行为。然而在现今这个时代,“家风”却渐渐成为了一个不常被提及的冷僻词,几近淡化于无形。也正因为此,我们对“家风”的关注就显得尤其重要。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就仿佛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怀有强烈的道德感召,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感念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茂密的森林。
传承感言 12
牛肉面是襄阳的传统小吃,讲究味香,味厚,有回味。冒面也是一项技艺活。在襄阳早餐吃牛肉面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是生活必备品一样,要是隔个三五天不吃的话就好像缺了点啥,浑身不自在。所以襄阳的面馆更是遍布大街小巷,犄角旮旯,就说我家门口五十米远就有四家面馆一点也不夸张。
今天一大早我和妈妈就来到了一家牛肉面馆。“老板儿,两碗面多放豆芽!”“好嘞!”只见在我们面前有两口大锅,左边的锅里是沸腾的水,还在咕噜咕噜地泛着泡泡。另一口大锅里是老板熬好的汤汁,串出的香味直钻进我的鼻子。汤面上浮着一层红红的牛油,许多的干辣椒在油里来回的打转转,好像在说我真的很美味呦!
老板手里拿着一个笊篱,右手撮起一小撮面条丢进笊篱里,将笊篱连同面条一起放进开水中,接着又张开五指捞起一把豆芽覆盖在面条上面,只见他熟练的先在锅里转一圈,然后上下来回的抖动个四次,接着将手臂一扬,笊篱在空中划过一道小弧线,面条个豆芽就稳稳的'落进了碗里,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手法十分的娴熟。接下来再将红红的的汤汁往上一浇,淋上一勺辣椒油,撒上点葱花,一碗美味的襄阳牛油面就出锅了。白面,红汤,绿葱花,色香味俱全,真是美味诱人呀!
有一档节目叫舌尖上的中国,不知大家都看过了吗?其中一期就是介绍了襄阳的牛肉面。别小看那简单的一转四抖,冒面的好坏可都在这功夫上。也别小看这小小的一碗面,它可是咱大襄阳的一名片!
传承感言 13
他是我见到过的最特别的人,整个人算不上十分高大,仅仅比我高几厘米,喜欢安静,从没主动说过话,这不禁让我有些许好奇。
一天夜晚放学后,走出教室,看到一轮皎洁的“玉盘”挂在天空,让我不由地想起丁立梅曾说过的一句:天空像一口井,水波不兴,月亮是浮在水面上的一朵白莲花。
穿过喧闹声此起彼伏的十字路口,我遇见了他,他在前面走着,腰板挺着的很直,双腿是朝正前方走去。他看到我,朝我喊了一声,我循声望去,看到他一脸笑意,朝我招了一下手,我也回赠一个笑容给他,心里不禁想笑,还真是不愿意多蹦出一个字来。
他的父亲,是我在家长会上认识的,那时我看他父亲的相貌和他相似,就赶忙询问,问罢,才知正是他父亲,于是我就笑着把他父亲领到他的位子上,还笑着说:“我就看见您俩父子挺像才问呢!”他也笑笑坐到了位子。
在会上,老师前五名的'家长请到台上,讲述自己儿女的学习方法,其他几位我都没怎么听进,唯独到了他父亲时,我却听得格外的认真。他父亲说他和孩子的性格很像,走在大街上,有时会被人误认为弟兄俩。他后来的一句话对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自己首先做好的事才会去让孩子做,这让我想到了传承。在我身边很少听到传承这一类的词,反而不少像命运掌握手中一类的。
家风的传承,是一种耳濡目染,一种言传身教,是存在于无形之中。
传承感言 14
所谓“校有校风,班有班风”。而我们有家有家风,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四个字——“尊老爱幼”。
在我们家很重视尊爱幼,我们家风的来历还是因为我。由于在一次吃饭时,我不懂事,抢了妹妹吃的东西,还自己占位先吃。妈妈说我不懂尊老爱幼,从此便立下了这个规矩。自此之后,在我们家里的人,都很遵守这个规矩。就比如在一次过年里,妈妈和爸爸都起得很早,忙得包饺子,下饺子。等饺子下完后,妈妈对我说;“把这一碗饺子,去给你的姥姥送去。”于是,我便端着饺子送到姥姥家。在晚上吃团圆饭时,妈妈总对我说要先让爷爷姥姥坐下,等人都坐下后,在开始吃。我都劳记着妈妈的话,妈妈做好菜后,我端到桌子上,然后给姥姥爷爷让座。所有人就为位后,要让着弟弟妹妹,不要跟他们抢好吃的。
吃饭时,妈妈总给弟弟妹妹挟菜,而我要也学会尊老爱幼,所以我挟了几个水饺给爷爷姥姥,姥姥和爷爷说我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大家想必也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在生活中,我们也要这样做,有好东西,要拿出来给弟弟妹妹分享。就比如上一次,妈妈给我买了许多的玩具,我到家就藏了起来。妈妈说要给弟弟一起玩。我想到了妈妈的定的家风——尊老爱幼。于是拿出来,和弟弟一起玩得很开心。
尊老爱幼是我们家的家风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这种传统,我们要把这种传统传承下去,让它发扬光大。
传承感言 1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悠久的古国,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茶文化。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在我们这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的大国,我们不能不看到它的风采。在我们那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们这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现在,让我们走进书籍,去品味那种无穷无尽的书。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去寻找这个世界的美。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的宝藏。在我们这里,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无法比得上。有“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个博大精深的博大深沉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曾有过无数的文字,我们在这里,也曾有过无数的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
有一句话说的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耳、手去发现,去寻找文化的精髓,要学会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领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要学会去寻找中华文化的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让文化更加灿烂。
传承感言 16
每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好的家庭风格。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着和谐的家庭氛围,我和他们相互依赖。
在家里,爸爸妈妈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撞在一起,但他们永远不会互相责备和责骂。他们在我面前展示的是理性的一面。尤其是母亲对长辈很孝顺。当他们软弱的.时候,他们配得上一面镜子。爷爷奶奶经常奉承我有一个好媳妇。我的邻居经常吹嘘我母亲是一个能干的人,能帮助别人。妈妈经常在家里教我:在家里,要孝顺爷爷奶奶,照顾弟弟;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帮助同学,做一个又好又懂事的学生;在外面,如果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就要尽量帮助别人。
记得吗,一个暑假,一个流浪汉站在我家门口。妈妈发现了。我很抱歉,怜悯之心从此而生,于是他盛了一碗米饭,端来一些蔬菜,顺手从茶几上取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梨放在怀里。这种情况,这一幕,影响了我年轻的心,我毫不犹豫地爱着面包,而且只有3个。五元零花钱给了那个流浪汉。我妈妈不仅没有责怪我,还称赞我做得对。流浪汉还感谢了我和妈妈,向我们深深鞠躬。原来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我很高兴。之后,只要见到有困难的人,我都会尽力帮助他,给学校的同学解释问题,经常借给同学文具,有时还会把零花钱捐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提供爱和力量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家庭风格。只要每个人都付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美丽的世界。
传承感言 17
四大文明古国想必大家都了解,那就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而到了现在,前面三个古文明已经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留存至今的只有中国。而中国能够源远流长,留存至今的原因有很多,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的诏令,自此,中华经典便开始了它源远流长的传承,也让我能够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读到那时候的经典,从经典中我能粗略地了解到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的精彩,盛世的和平,百姓的安居乐业,乱世的动荡和悲惨。不是这些经典,我们是不会了解中华历史中所发生的这一切。
中华经典,我的精神家园。《三字经》教了我做人的道理,《千字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爱不释手,《论语》让我知道了孔子为人处世的方法,《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刘备的仁德,关羽的义薄云天,张飞的勇武,曹操的奸诈,《西游记》让我一下就进入了那奇幻的世界,也让我知道了不管多困难我们只要认定自己的目标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成功。
中华经典浩瀚如海,而我看的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在往后的日子里,我要阅读更多的中华经典,学习更多的古人智慧,更加充分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让更多的人接近它们了解它们,把它们传承发扬到世界各地,展现出我们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传承感言 18
每个幸福的家庭中,都有好的家风。我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有爷爷、奶奶,有爸爸、妈妈,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与我相依相伴。
在家中,爸爸妈妈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磕磕碰碰,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打骂,更多展现在我面前的是理性的一面。特别是妈妈孝顺长辈,逢弱必帮值得镜身。爷爷奶奶常逢人就夸我家有个好儿媳。左邻右舍也经常夸我妈妈是个能干的人,又会帮助人。妈妈经常在家里教导我:在家中,要孝顺爷爷奶奶,照顾弟弟;在学校里,要尊重老师,帮助同学,做一个懂事地好学生;在外面时,如果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记得,有一年的暑假,一个流浪汉站在我家门前。妈妈发现了,怜惜之心由然而生,于是就盛了满满一碗饭,夹了一些菜送给他,还顺手从茶几上拿了一个又大又甜地梨子,放到他的怀里。此情此景,感化了我幼小的心灵,我毫不犹豫地把心爱面包,和仅有的3.5元零花钱给了这位流浪汉。妈妈不仅没有责备我,还表扬我做得对。流浪汉也感激我和妈妈,向我们深深鞠了一躬。原来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我很高兴。打那以后,我只要看到谁有困难,我就会尽自己地能力去帮助他,在学校里帮同学讲解难题,时常还会借文具用品给同学,有时候还会用自己的零花钱捐给需要帮助的素不相识地人。
献一份爱心,出一份力,是我家地责任,也是我家的家风。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将变成美好人间。
传承感言 19
我们家有一个珍贵的传承。那是什么呢?别急,先让你们来读一读发生在我家的故事吧!
每年暑假,奶奶和我一样,都会在家里休息。在暑假最炎热的几天里,奶奶总会再三邀请太太来我的.老家避暑。
太太来啦!每天,奶奶很早就去买菜,烧早饭,然后帮太太洗漱、耐心地为太太梳辫子,感觉就像我小时候她照顾我一样。吃好早餐,奶奶会洗好所有的衣服并把它们晾出去。中午,奶奶为太太准备好可口的午餐,太太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傍晚,奶奶还会扶太太一起到小公园里散散步或者陪太太看“莲花落”。晚上睡觉前,奶奶又为太太打好空调,让太太在凉爽的空调房里安然入睡。
从我记事开始,每个暑假太太都有一半的时间在我的老家度过。
“六十六岁要吃六十六块肉”,这是我们上虞人的习俗。我外婆六十六岁了,这可忙坏了我的“厨神”老爸。
爸爸知道外婆不喜欢吃肥肉,于是他就专挑最好吃的瘦肉——里脊肉下手。他先用精细的刀工把肉切成六十六块薄片,然后上浆、滑油,一番忙碌,终于,一碗又鲜又嫩的里脊肉烧好了。外婆吃得脸上笑开了花,前几天做客时,外婆在餐桌上还对我爸爸烧的六十六块肉赞不绝口呢。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没错,我们家那珍贵的传承就是孝。我真心希望“孝”能在我们家永远永远地传承下去。
传承感言 20
我们对传承是很重视的,人们代代相传,永不停止,无论你经历了多大的流离患难,都不会忘记“传承”这个词。
一个头上插着火焰的蜡烛人爸爸正带着自己的儿子在陆地上极速奔跑,教它本领。小蜡烛人也跟着学。可过了几天,小蜡烛人问父亲:“爸爸,为什么这样没日没夜地教我学习呢?”蜡烛人爸爸说:“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就这样,它们继续奔跑。有时候,大风一吹,眼见这微弱的焰火要灭吧,但是蜡烛人爸爸用手挡住了风,那火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过了几个月,老蜡烛人的头没有了,小蜡烛人就用手轻轻地推老蜡烛人走。那老蜡烛人一边走一边还用手向前摸索着,似乎怕“烛光”和儿子遭到不幸。又过了几天,老蜡烛人的身体也不见了,但是小蜡烛人还是没有放弃它,不畏艰辛地用肩膀推它向前,推不动还用背向前压。没多久,老蜡烛人的生命即将结束,小蜡烛人双腿“扑通”一声跪在烛光前,说:“爸爸,再见了,你不要担心,我一定会将这火焰传承下去了。”小蜡烛人等爸爸含笑九泉,便毫不犹豫地将火焰插在脑袋上,跑向传承的海洋,双脚一蹬来了个“信仰之跃”,跃入“海洋”中,远远看去,真像一颗美丽的流星划过了漆黑的'夜晚,发出的璀璨的光芒普照着大地……
这种习俗叫作传承,是父母教给我们传统文化,是父母教会了我们各种本领,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他们吗?
传承,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与沧桑,也是不会断绝的。
传承感言 21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优良传统,优良家风伴我们成长,让整个家庭更加和美,更加幸福。
有史以来,老祖宗对吃饭就很讲究。吃饭前,要规规矩矩坐着,不要急忙添菜,等大人们动筷后,才轮到小孩吃饭。吃饭时,不要像从牢房里出来的,要细嚼慢咽。更不能拿筷指人碗里或竖叉进碗里。吃完饭后,看长辈碗里没饭后要勤于添饭。小朋友虽然不会盛饭,但大人们要慢慢教会他,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之一——“尊敬长辈懂礼貌”。
在家里,我们会节约资源。吃完饭后,碗不见饭、锅不见菜,桌要干净。之前,弟弟不太会拿筷子,经常碗里留下小饭粒,地上、桌子上洒满到处,现在,我们全家慢慢教他,他也在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用水时,一些废水都会盛好,冲厕所备用,浇花也行;用纸时,我们都尽量重复使用,减少用纸量……这些事,我们都习以为常了,这也是我们家的家风之一——“勤俭节约不浪费”。
在生活中,我们一家各自都做好自己的事,分工明确。爸爸、妈妈认真上班,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羡慕又嫉妒,也刻苦学习,得了很多的奖张,爷爷、奶奶勤奋做家务,给我们做可口的饭菜,“爱岗敬业尽职责”也成为了我们家的家风之一。
优良家风承载着祖先的美德,我们要代代传下去!
传承感言 22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家风吗?
历时三百四十余年,多达一百六十八条,被称作“廉俭孝义”第一家郑氏,至今已整整闻名了几百年,被誉为中国传统的重要里程碑。
世界上各家都有各自的家风,如有些家庭的家风是为老人让座,有的是礼仪,有的又是守法……这些都很好但是这些都比不上我们家的家风——诚信。因为有了诚信这个世界才会变得美好。
那一次,我和爷爷一起去水果商店,那一位柜台后面的服务员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当我们拿着水果去称重,老奶奶对着我们说:“十元!”因为我们没有零钱,所以爷爷给了二十元,让我接找回来的钱,老奶奶哆哆嗦嗦地用龟裂的手指把十五元递给了我,我心里一惊,想:老奶奶眼睛肯定有些花,我把多找的钱还给她吧!但是我多赚了五元为什么要还呢?“要有诚信!”突然妈妈的话在我脑海中闪现。我吧多找的那五元还给了老奶奶,并对她说:“老奶奶,您多给了我五元钱,还给您!”老奶奶笑了笑说:“真是一个有诚信的孩子,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很好的教育。”
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风是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心灵,塑造着我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种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
传承感言 23
在我们身边的民族,还有几个是保存着独特意味的习俗?
在我们身边的民族,还有几个是坐在一起,团圆,一起吃,一起赏月的?
没有其他的,只有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但在各地,都有许多的中秋节习俗,那我们的习俗是什么呢?
在中秋节的这一天,我们会仰望星空,看着那一轮皎洁的圆月,和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圆月。我们仿佛看见了月上的嫦娥。月和嫦娥,变成了一种完美,在这样的完美中,团圆,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享受这无比的幸福。
我坐在椅上,望着圆月,和家人吃着月饼。月饼是圆的,这代表团团圆圆。无论是多远的地方的`人们,都会坐在院子或窗外,虽不能与家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和亲友们,在一桌子前吃月饼,赏明月,聊团圆。我沉思着,想到古人们是怎样创造出这样的习俗,想着,想着,母亲端上一圆盘的月饼,在月光下泛起点点光泽。不知怎么,我盯着圆盘深思着,好像看到了那在异乡的独自一人,圆盘泛起的月光,就像是他们眼角下的泪光。可是,在他们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会摆上一圆桌,上面放着用月盘装着的月饼,他们坐在桌前,吃着美味的月饼,赏着皎洁的圆月。虽是他们独自一人,但他们也不忘这悠久的习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家人此时也在赏着明月,思念着他们……
中秋节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传承感言 24
“传承”代表什么?简单的物质上的存留,我们并不称之为传承。它强调的是一种在人们思想精神中的传递和永存,通过心灵的亲近、感染和接受,从而使得子孙后代在千年之后仍然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体会到他们的思想精神,产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传承,要有“传”有“承”。我们从父辈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了解民族的历史、体味传统美德和智慧,将责任接到自己的肩上,这是“承”;我们又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教育我们的'后辈,将种子又种在他们的心田,这是“传”。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就在这一传一承中薪火相继,绵延千年不绝。
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精神财富并没有物质的载体,它们的载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先哲们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感悟都流淌在我们的心中,又通过我们流向后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水渠”,只有每个人都用心呵护这涓涓细流,不让它洒了、漏了、流失了,我们的文化才不会断流。
传承文化,不一定就要去学习后继乏人的高超的技艺、钻研艰深的国学文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历史文化气息就在我们生活中。主动了解、亲近我们的文化,在学习、感受、实践中体味中华文化的美并将这种体验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就是合格的文化传承人。
用心“承”好先人给予我们的无价之宝,并身体力行地将它“传”下去。别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没落,用我们的努力让文化的火苗更加旺盛。
- 传承感言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传承感言】相关文章:
关于传承感言范文12-22
传承的散文07-05
理想的传承02-19
传承与创新03-20
传承的句子07-19
传承的作文09-01
让经典传承作文08-11
传承的作文08-17
孝的传承作文07-10
爱的传承作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