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拿着一枚硬币,指着背面的图案问我:你知道这钱背后的图案是什么吗?我回答说:知道,是国徽。接着,他又会问:你知道这国徽是谁造的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
这是我们父女间重复了几十年的故事。其实,我早知道,国徽是父亲和沈阳的工人叔叔造的,他还不止一次遗憾地说,可惜国徽还没有造好,他就奉命调离了那个地方,以后就再也没能回到那座城市。
父亲走了,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他曾一再地恳求我一定要替他看一看国徽,看一看那些五十年前一起铸造国徽的战友们。说这话时,他把他眼中的最后一抹晚霞留给了这个世界。
父亲走了,他走得并不坦然,他是带着对共和国国徽的眷恋离开这个世界的。为了父亲那临终前的遗愿,为了那生命的最后一抹晚霞,我曾经去寻找。
这是一位老人,一位已经八十五岁的老人。他每天都在这广场上默默地坐着,头向上微微地抬着,似乎在他的前方就是天安门,而城楼的门楣上就悬挂着他亲手铸造的那枚国徽。他就是焦百顺,一位干了一辈子铸造工作的普通工人。五十年前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就是经他的手浇铸而成的。
那是四十九年前的秋天,经霜后的共和国到处是火红火红的'。那天下午,厂领导悄悄告诉俺,厂里决定让俺带一些人,为咱们共和国制造一枚国徽。开始俺还有顾虑,怕完成不好这个任务,可后来一想,俺不干,谁干?解放前,俺逃荒要饭来到沈阳,是共产党、新中国把俺从苦海里救了出来,俺不是在党旗下宣过誓吗?俺咋能不听党的话呢?那段日子,俺一辈子也忘不了,直到今天,只要闭上眼睛,那炉火、那铝花还在。
今天,当我真正面对这已尘封了半个世纪的机器,面对这些半个世纪前在这个地方工作过的人们,我才完全理解了父亲的全部情感,读懂了父亲留在世界上的那最后一抹晚霞。
望着眼前这位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老人,仿佛父亲生命中最后的祈盼,又重现在眼前
今秋,枫叶正红的时候,我不容争辩地带着已步履蹒跚的焦叔叔,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天安门。
这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位已经八十五岁的老人,他仿佛在这儿已经默默地坐了一辈子了,他的目光始终朝着天安门城楼的方向
站在五十年前曾令整个世界为之震动的广场上,想着父辈们曾奋斗过一生的那片热土,那一束束流火,曾经溶注过共和国长子的全部炽热真情,那迸溅的钢花、铝花曾经浇铸过共和国不屈的灵魂。这些共和国的铸造者们,大部分一生平平淡淡,然而,他们因此而自豪,因此而永恒,他们的历史应该当之无愧地写进共和国的档案中。
知识智囊:小说的分类:①按反映生活的规模、容量大小和篇幅长短分为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②按小说描写的特定内容分为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推理小说、惊险小说、纪实小说等;③按表现形式或手法分为诗体小说、章回小说、书信体小说、意识流小说等。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分)
2.第三段文字中,文章写到父亲眼中的最后一抹晚霞,你是怎样理解它的含义?(3分)
3.我为什么会不容争辩地带着步履蹒跚的焦叔叔来到北京,来到天安门?(3分)
4.你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4分)
5.焦百顺老人站在天安门广场,注视着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他会想些什么?请你揣摩他的心理,并将其写在下面。(3分)
参考答案
1.父亲和焦百顺拉普人对国徽的感情。
2.它是父亲对共和国国徽的热爱和眷恋的感情。
3.我不想让这位老人也留下与父亲同样的遗憾。
4.无数普普通通的共和国的铸造者,为了祖国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们虽然没有足以令世人景仰的成就,但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同样应该被写入共和国的史册,历史应该铭记他们,后人应该铭记他们。
5.不设惟一答案 示例:五十年前,我亲手浇筑了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这是我一生的光荣。今天,八十五岁的我还能在天安门前看看城楼上的国徽,实现了我最后的愿望
【《国徽的故事》语文阅读和答案】相关文章:
国徽阅读短文答案04-08
《爱莲说》语文阅读和答案04-07
《南辕北辙》语文阅读和答案07-07
《珍珠》语文阅读和答案07-10
语文阅读题和答案04-02
《雨夹雪》语文阅读和答案04-15
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06-28
《滋润》语文阅读和答案05-15
《时光》语文阅读和答案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