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们都经常看到试题的身影,试题是命题者根据测试目标和测试事项编写出来的。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燕子》课文同步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标导航】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实践支点】
一、我会读拼音,写词语
jùn qiào zēng tiān lüè guò ǒu yàng
( ) ( ) ( ) ( )尔 荡( )
二、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羽毛
一对( )的翅膀
( )的尾巴
( )的小燕子
( )的细雨
( )的春天
三、我会分别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聚拢:( ) 俊俏( ) 偶尔( )
( ) ( ) ( )
【能力跳板】
一、先按课文填上恰当的词,再按提示答题
1、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 )的嫩叶的/柳丝。( )的草,( )的叶,( )的花,都像( )聚拢来,形成了/( )的春天。
⑴ 填完词后,按停顿号“/”提示,有感情地朗读两遍。
⑵ 从所填的词和朗读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子( )身子/在天空中( )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 )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 )开去。
⑴ 填完词后,按停顿“/”提示有感情地朗读两遍。
⑵ 从所填的词和朗读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能根据课文填空
课文以燕子为线索,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述燕子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______的小燕子的喜爱及对______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创新台阶】
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请你结合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加上自己的春天特征的观察,以《这里的春天真美丽》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拓展:关于大众传媒的兴盛课文的同步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享有“近代史的百科全书”赞誉的报纸是()
A.《申报》B.《大公报》C.《时务报》D.《新闻报》
2.《申报》从1912年起,由中国人接办,这位中国人是()
A.张謇B.史量才C.梁启超D.张元济
3.19世纪以来,报业作为大众传媒十分发达,被胡适称为“小册子新闻事业的黄金时代”是指下列哪一时期?()
A.甲午战后B.第—次世界大战期间
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40年代
4.报业和出版业同为大众传媒,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报业以刊载新闻为主;出版业以传播科学、文化为主
②报业侧重于舆论监督、影响民众;出版业侧重于文化与知识的传载,以此教育民众
③出版业的历史比报业历史长
④报业的时效性比出版业的时效性强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是张元济晚年写的两句诗。这两句诗表达了张元济的一种什么认识?与他具有相同认识的且属于同一时代的人还有哪一个?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什么战略?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感想和认识。
报与刊之分离
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和刊物自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将连续性定期出版物称为“报”,没有“刊”这一说法。从1900年开始,这一现象渐渐有了变化,“报”的名称专属于散装出版的非书册型的新闻纸,特别专属于日报。而以书册型定期连续出版的期刊不再笼统称为“报”了,先后出现过“册报”、“丛报”、“杂志”、“世界”、“编”、“录”、“刊”等。“报”与“刊”名称上逐渐分离。
在形式分离的同时,在内容上,报纸与期刊也开始分离。分离之初,期刊主要注重新闻事件的文献性,刊出权威性的材料,以按语形式进行解说,以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完整性。确实,从新闻时效性来看,期刊根本不能与报纸相提并论。后来,期刊逐渐专业化,向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等方面发展。而报纸重点是新闻,并留出一定版面给予连载的小说、笔记、诗词等,有的甚至以副刊形式刊登这些内容。把期刊完全“挤”出新闻传播领域,是新闻传播速度加快的直接后果。期刊与报纸的分离过程一直持续到1911年左右,才基本完成。
答案
一、单项选择:1.A2.B3.C4.D
二、材料分析:“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表明张元济先生认识到:教育关系到国家之根本。当今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已不是过去那种纯粹的劳动者,而是需要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对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感想和认识: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或检查自己的不足,或谈学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或结合亲朋、邻里外出打工或下岗的实例,或结合日常所见的高科技产品,说明社会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从而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明显提高,这是社会的进步。
- 相关推荐
【《燕子》课文同步试题】相关文章:
课文《燕子专列》同步练习题06-12
课文海燕的同步阅读试题06-12
关于大众传媒的兴盛课文的同步试题06-12
燕子专列的同步作文08-14
课文《燕子》教案09-15
课文《燕子》的说课稿06-11
课文《燕子》的教案10-01
课文「燕子」的词语08-25
课文《燕子》原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