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1:
美丽中国,请你解说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少华
2017年广东高考全国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材料是一则调查,讲的是来华留学生所关注的12个“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考生要使这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联系。读者对象是外国青年,目的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材料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考题具有开放性,立意具有多种选择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考生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发挥。
这是一则有多角度可选择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中国的认识,从中选出三个关键词,并让他们形成有机联系,形成作文。比如,可以选择“一带一路”“高铁”“京剧”,畅谈“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带动中国”高铁“的出口,可以扩大以”京剧“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比如,可以选择“空气污染”、“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广泛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而移动动支付又为共享单车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和技术支持。
这是一道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作文题,题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立场和方法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作文题引导考生要关注自己国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外交流的自豪感,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考生要写好作文,平时“两耳要闻窗外事”,对这些中国关键词的内容要有关心关注,深入思考,才能写出好文章,让外国青年更好地了解中国。
专家解析2:
关注社会热点,注重任务驱动
——评2017新课标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目
点评名师: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张定勇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崔矿山
(一)内容上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
作文命题从内容上讲,关注社会热点, 贴近生活。题目提供12个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这些关键词来源于社会生活,贴近新课改实际,这种命题具有非常强劲的导向性作用,目的很明确,就是鼓励学生让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国家发展,肯定国家发展中的辉煌业绩,正视前进中需要改进的问题。这道题目命制得非常好,需要考生综合两三个关键词来作文,让考生针对想说的关键词有话可说,又不局限一点,避免了盲目猜题,值得点赞。
这12个关键词可以大体上分为如下几类:
1.中国先进理念或技术:一带一路、美丽乡村、高铁、移动支付。
这些关键词可以展现开放包容的中国,展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
2.中华传统魅力象征:大熊猫、中华美食、长城、京剧。
这些关键词可以展示中华传统魅力,展现中国的五千年的特色文化。
3.优缺点共存的现象:广场舞、共享单车。
这些关键词可以展示中国民众生活和新生事物,属于优缺点共存现象。广场舞有利于锻炼身体,强身健体,但也存在扰民噪音问题。共享单车符合低碳出行理念,为解决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乱停乱放、单车被盗、私自加锁、用户私藏、改装兜售等。要扬长避短,发挥优点,改进不足。
4.亟待改进的问题:空气污染、食品安全。
这些关键词展示需要改进的问题,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治理空气污染、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好环境,我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建议考生选取三个关键词,从正面关注国家发展,肯定国家发展中的辉煌业绩,也可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前进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
如,我们可以从对中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长城、京剧等)的介绍开始,带领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昨天和文化魅力;再让他们读懂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和当下意义;我们也可以带领他们或共享单车,或坐上高铁,畅游美丽乡村,或者欣赏憨态熊猫,看看大妈广场舞,品尝中华美食,或者享受移动支付,共同探讨食品安全和空气污染的全球性话题。只有用心来写,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联系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高分作文。
(二)形式上重视任务驱动,富有新意
形式上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形式,富有新意。“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是驱动要求,要求考生必须自选两个或者三个关键词,来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文章具有较强的限制性,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认真审题,可以避免写作偏差。
(三)得高分要在发展等级上多挖掘
题目不难,但写好不易,作文得高分要在发展等级上多挖掘。作文立意是否辩证深刻,情感是否真挚感人,材料是否准确丰富,结构是否明晰,语言是否有文采,这些需要下一番真功夫,需要紧扣“中国关键词”,紧扣“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精益求精。在确保审题准确的前提下,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在发展等级上至少占一条优势。
名师解析
一看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就想到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里提到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考试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这次作文中提到的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都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外交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和百姓生活中还让人不满意的现象,题目设置的任务也很明确: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而且要有内在联系,呈现你的认识、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个题目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图:1.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2.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价值准则的理解;3.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这个题目写作空间很大,为学生在立意与选材上提供更多的自由 ,但是对学生的认识深度也提出更高要求。这个题目虽然与考前各地备考作文命题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涉及关键词学生应该比较熟悉,平时作文备考也多有涉及因此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此题虽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值得点赞。(作者为:湛江二中语文老师)
名师解析:
2017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目解析
肖刚
今年全国1卷的高考作文题,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首先,这道题目可以看成是“请用三个’中国关键词’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材料提供了有限制的12个与中国有关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考生也都比较熟悉,有“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新与旧”“正面与负面”等多重关系,同时这些关键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方面,可以任意进行排列组合,但是需要考生明确所选三个关键词之间的“有机关联”。这是限制性任务,也是本道作文题目审题立意的关键,此处要求正是新考纲对“思维品质”考查的具体体现。
其次,题目要求“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里有一个隐性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读者意识”,也就是要注意写作的立场和口吻,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表达的融入感。
第三,题目要求“明确文体”,亦即文体必须是议论文、记叙文等中的某一种,务必清晰明确,这与近几年“文体不限”的要求明显不同;。
最后,“选好关键词”“选好角度”也都隐含着“可以自主选择,但是所选内容和角度必须有机统一,逻辑链条必须清晰完整”的要求。
总体来说,本道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生活的国家、社会是否保持足够关注,并能做出清晰描述或判断,题目较好地体现了选拔人才时对考生价值观考量的“国家意志”。审题时需要考生关注的核心点有两个:一是12个“中国关键词”,二是任务(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首先要从12个关键词中选出两三个,这考验考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拓展能力。然后要从自己选出的关键词中,提炼出自己要介绍的主题,然后列出“解说”线索。
下面给出角度示例和写作思路简析:
一带一路+高铁:
高铁中国近年来基础建设的最伟大成就,一带一路将带动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技术、产业走向世界。考生可从高铁成就、影响,结合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制造的辉煌成果及美好前景。
一带一路+长城/京剧/美食:
一带一路重在民心相交,而人文交流就是一项重要内容。
作文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历史维度:一带一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化交融产生的艺术成就数不胜数,可向外国青年介绍哪些中国名片是中外交流的成果。现实维度:一带一路是外国青年了解中国的窗口。
中华美食+食品安全
外国人对中华美食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可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华美食的派系,制作工艺,推荐《舌尖上的中国》,消除他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中华美食+移动支付
移动互联时代颠覆了桌面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带钱就能买东西,现在却变成了现实,这也中国技术发展的结果,考生可从文化交流角度,介绍中华美食派系及当前美食行业的移动支付情况。
高铁+大熊猫
考生可从高铁、大熊猫作为中国的两张名片,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窗口着手,可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在高铁基础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大熊猫作为文化名片促进中外交流的情况。
高铁+移动支付
当前,移动支付已经遍及中国的各个角落,大到企业合作,小到衣食住行。考生可从,随着“时尚、便捷、安全”的高铁移动支付服务的推行,我们的旅途将会更加的方便、快捷,更加的舒心和欢心,高铁移动支付也成为时代的新宠儿等角度来写。
空气污染+美丽乡村
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考生可从美丽乡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空气污染+食品安全
考生可从空气污染及食品安全是我国面临的两大挑战出发,向外国青年介绍我国所采取的措施及所取得成果,并且阐明自己面对空气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
广场舞+京剧
京剧是国粹,是高雅艺术,拥有广泛受众。广场舞是近年来中国百姓参与度最广的健身项目和娱乐活动。可以向外国青年说明:中国人娱乐活动的多样化,雅俗共存,都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
广场舞+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不仅仅指自然环境,也指人文环境。近年来,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样,取得了长足进步。遍布农村各类文化广场的广场舞,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除了广场舞,今日农村还有很多富于创新性的娱乐活动,在为美丽乡村添彩。
共享单车+移动支付
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在中国快速发展,离不开移动支付的普及。这两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创新项目,深刻改变了国人的支付方式和出行方式,成为城市年轻一族的最爱。互联网领域,是中国创新创业的集聚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所在。
共享单车+空气污染
共享单车代表的是绿色出行,对减少城市的机动车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近年来的空气污染让外国人谈霾色变,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每一位国人的努力。绿色出行,就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而且每一位中国人也愿意为减少污染做出贡献。
2.2017年全国II卷(甲卷)作文题
(全国甲卷(II)适用范围: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语数英))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专【】家解析】
2017全国Ⅱ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现代伟人,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名师解析】
沈阳优能中学语文名师黄金雪
古诗词的考察确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对诗句内涵的理解,如果你对它有创新的理解或者自己的看法,高考题其实也是鼓励的。
1. 六句古诗词都是哲理类诗句,写作时把道理分析出来有助于拿高分,古诗词基础好更有利。
2. 作文鼓励考生从旁观者角度分析材料,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时刻关注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平时应多关注新闻。
3.考生可以在翻译古诗词时先把关键词筛选出来进行翻译,关键词对了基本上分也拿到了。
建议学生:
1. 平时古诗词积累很重要,考察学生的古诗词掌握程度如何
2. 与之前比较,今年高考作文的难度在增加
3.不能抛弃时代去写文章,文章必须要接近现实,要体现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名师解析】
1. 六句古诗词都是哲理类诗句,写作时把道理分析出来有助于拿高分,古诗词基础好更有利。
2. 作文鼓励考生从旁观者角度分析材料,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时刻关注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平时应多关注新闻。
3.考生可以在翻译古诗词时先把关键词筛选出来进行翻译,关键词对了基本上分也拿到了。
【名师点评】
从作文题目类型角度看,六句古诗或名言任选两三句,自定立意,属于给材料作文,且是多则材料。从材料的选取角度看,选择多则古诗或名句或现代名言(且都是中国的)作为命题素材,无疑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同时极大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提供的材料既有形象鲜明的,也有思想深刻的,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这是很人性化的命题形式。
考生立意选择范围比较宽泛,可以从六则材料中做多种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立足“这”几则材料,综合其思想情感无疑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根本。同时,结合现实,将材料综合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切入点,不能仅仅就句论句,材料只是问题讨论的由头。
考生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所提供的具体语言情境有效运用书面语表达,这是基本素养要求,是大多数考生应该和能够达到的。而在思维要求方面,一般考生也需要并能够做到仔细审读材料,综合提炼,做到思维准确、清晰,在表达上做到表达生动和有逻辑性,尤其要透过诗歌的形象读出其内在的思想。而对更优秀的考生而言,要想脱颖而出,发掘出材料的深刻性,灵活组合和运用材料是必须的,甚至在立意中还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考生在作文中表达出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写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和态度,是在语言和思维之上更高的要求,这无疑是真正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重要法宝。在立意和行文中,考生要尽量关联到文化,表达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与传承、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思考,或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这是在更高层面上体现出思维的深刻和视野的独特,是真正理解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是真正把握住了语文核心和时代脉搏。
整体而言,今年的作文题目能让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但要说得精彩和透彻,则必须要有良好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判断能力,能在文化层面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个作文题目能较好地考查出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核心素养。相信不同水平的考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充分展示和发挥,取得应有的成绩。(童朝阳)
3.2017年全国III卷(丙卷)作文题
适用地区:四川、广西、贵州、云南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析】
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写作:
1.从梦想的角度,与梦想之间的桥梁就是高考;
2.从传统高考文化的角度,如何继承传统高考文化;
【名师点评】
2017年全国3卷作文试题采用同一主题的“二选一”命题形式,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这一题目既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题目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不回避热点。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第40周年。恢复高考,对于教育,甚至对于整个国家发展的历程都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对于2017年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热点,但这样的题目没有回避这样的热点问题,其命题用意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并自己思考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这一命题思路正是高考强调“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的具体体现。
二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高考”可以说是最接近学生的。试题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这一要求中的核心词有两个,一是“我”,二是“高考”。这就明确告诉考生,不要去空泛的谈论恢复高考的意义和影响,而要从自己的视角,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去看高考,这体现了高考在关键能力上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命题指向。
三是命题形式新颖,体现为一是采用给副题拟正题的形式,二是二选一的题目,体现了选择性。“我看高考”的命题指向是理性思考,“我的高考”则指向了感性体验。这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可以选择能体现思维特点题目,发挥自己的优势。
如果选择“我看高考”,就要求写出自己在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一特殊的时段对于高考有怎样的认识,可以从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改变中国社会的走向等角度切入,还可以从高考的不断改革这一角度切入;这就需要考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丰富知识储备。写作此题,既可以谈古论今,调动自己从长辈处听到或从书上看到的相关事件和经验,从高考40年变迁史和改变很多人命运的角度,写成指点江山的深度思考类作文,但要注意避免装深沉、伪博学。
如果选择“我的高考”,则可以讲述一个自己与高考相关的故事,在故事中表达出自己对高考的感受和看法。这就使这个题目很接地气,学生会有很多话可写可说。可以从自己的高考体验入手,回忆自己或身边的故事,写成情感抒发类文章,但要避免单薄的自我情感抒发。如果可以把个人及高考放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上,写出时代的冲击和震撼,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思考,一定能成为亮点。
(李 松)
4.2017年北京卷作文题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专家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作文题目,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要求;在考查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
2016年,两道大作文题供考生选择作答的方式取得了预想的效果,2017年继续沿袭这样的做法,为考生充分发挥写作优势提供平台。
第一题:“说纽带”
2017年的作文命题思路与前两年有所不同,作文题目不是从大阅读文本中引出的,而是直接命题的。
以“说纽带”为题,意在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联系历史或现实阐述其作用、价值和意义等,以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题目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既有历史感,也有现实感,无论从较为宽阔的视野,还是从相对微观的视角,都可以提出观点、展开论述,有利于那些平时重积累、有思想并在议论文写作方面有实力的考生展示其思考与议论的能力。
本题与下面的大作文题,分别限定了文体。其原因一是北京卷考试说明要求能够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二是限定文体,有利于减少考生选择题目的时间。
第二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2049年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时刻。“两个一百年”的内涵也是考生应知的内容。届时,今天的考生正值壮年,应是国家骨干力量。作文题目设计“为共和国拍照”这样一个情景,请考生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既有利于考生展望共和国辉煌前景,增强“四个自信”,也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题目在具体要求上注意小切口,大开掘。考生可以就拍摄的一幅画面展开叙述和描写,也可以就几幅画面展开叙述和描写。写作要求上,除了记叙文的一般要求之外,在2016年基础上继续强调“有描写”,这是针对考生记叙文写作中常见问题提出的,不仅是阅卷的评分参考点,也对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具有引导作用。
两道作文题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必须满足三个要求:1.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的写;2.分值相等;3.评分标准基本相同。在此前提下,题目从写作对象和文体上又各有侧重。第一题侧重议论能力的考查;第二题侧重记叙能力的考查。
2017年北京卷作文试题的主要特色。
一、秉承一贯的命题立场,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
二、为考生发挥自身学习优势提供选择空间。为了不增加考生选择题目时付出的时间代价,采用了“给题目”的命题方式,以使指向明确、简练清晰,且每道题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话可说。
【名师点评】
北京市2017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基本延续了前两年的路数。
从试题结构上讲,继续采用了二选一的命题形式,便于发挥考生所长,体现国家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从写作能力来讲,一题要求写议论文,一题要求写记叙文,一题考查思辨力,一题考查想象力,紧密结合考生十余年写作练习的实际,便于考查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也有利于今后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
从思想观念上讲,命意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精神,向考生和社会传达的是正能量,便于考生作文立意。
第一题“说纽带”,遥承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说安”,写起来要比“说安”稍为容易。古代有“杂说”一体,属于广义的议论文。考生写作,除议论外,最好有“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第二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题目中引进了第二人称代词,这就要求考生作文用“呼告”手法,将共和国拟人化,如向祖国汇报,或如当面晤谈,便于抒发敬仰、亲切、欣喜等健康阳光的感情。
(王德山、薛梅、薛凤瑜)
这是一道比较传统的“材料+标题”类型作文题,几乎没有审题难度。由于前述材料提供了较多讨论的角度,基本保证了考生有话可说,只要紧紧围绕关键话题“纽带”展开论述就能很好完成写作任务。题目的延展性很强,可以很好规避作文内容雷同化现象。但本题有较强的“话题”特点,考生容易走向套作。另外,题目本身包含了比较明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很好的走进文章。
(肖刚)
5.2017年山东卷作文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专家解析】
一、材料来源于2016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对于安徽合肥一家新华书店24小时营业模式的评论短文,经过修改,把时评型材料处理为没有明显主观评判的客观事实材料,把情感价值隐含在对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中。要求考生在材料给定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自主选好角度,选择立意,选择文体。
二、材料内容贴近考生实际,贴合时代脉搏。
其一,考生对材料中的“书店”“书”“顾客”“读者”等相关概念非常熟悉,这些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产生关于书店的功能、文化属性以及人们阅读意义等方面的感悟和联想。
其二,材料中关于各类“顾客”的内容,尤其是“夜读人”元素的加入,表现了人们对于知识、文化、文明的渴望,展示了书店不仅是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更是人们期盼的精神寄托所、心灵栖息地,由此可以引导考生思考阅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思考书店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思考书店在当今社会中的文化传播、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问题。
其三,材料中工作人员“不驱赶任何人”的表述,表现了书店的人文态度和经营理念,由此可以引发对书店经营目的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考。
其四,材料中“经营模式”和“工作意义”这两个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问题,探讨创新、发展理念,思考书店等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出路问题,思考关于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同步提升和共赢同享的关系问题。
三、材料立意多元,适合个性表达,能给考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写作空间。
其一,从书店角度立意。就其功能来讲,书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场所,能够给人们的文化成长提供精神食粮,给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滋养;就其经营理念而言,其人文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都符合时代精神;就书店的象征意义而言,它具有了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的文化空间的意义。
其二,从顾客、读者角度立意,可以联系给定材料,书写个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与享受,或书店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自己成长的滋养价值意义,也可以紧扣书店文化环境谈人际关系问题等。
根据自己的感悟与联想,考生可以叙写书店这类文化空间助使心灵成长或提供精神栖息港湾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阐发由这一现实事件引发的理性思辨或问题探究。不管是文学类的小说、散文、戏剧、小品,还是实用类的议论文,都能对考生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并且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发现能力、写作能力,考查考生的情感价值判断和语文素养。
【名师点评】
2017年高考山东卷语文科是最后一年自主命题,作文题仍旧一如既往求稳,坚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合学生阅读实际的命题原则,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
近几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都是给材料作文,其中2014年给的是“窗子就是一个画框”的材料,2015年给的是“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的材料,2016年给的是“行囊已经备好”的材料。这些材料,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立意。2017年给的是“某书店24小时营业”的材料,也不例外。这样的作文题,既然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立意,那么跑题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就2017年的作文而言,我们可以将立意确定为“我们的社会需要包容”,可以确定为“为书店具有人文关怀点赞”,也可以确定为“多管齐下,才能实现大目标”(这些来消遣、休息的人,也有成为买书人的可能。对他们包容,其实就是为将来书店的大发展埋下伏笔。这样,既对买书人热情接待,又给消遣和休息的人以包容,确实是多管齐下的大战略),还可以确定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有大格局、大胸怀”等等,都是可以的。
近几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一直有一个要求,这就是“文体特征鲜明”。一些同学总觉得文体不限,也就是不要文体。于是一大批四不像作文出现了。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山东省才将“文体特征鲜明”提了出来,告诫考生。今年也不例外。我们所写的作文,应该是写什么像什么。比如写议论文,那么就应该观点鲜明,论据充实,分析透彻,结构严谨;比如写书信,那么就应该做到格式齐全,这就是开头有称呼,称呼之后是问候,主体部分写完后是祝愿语,最后是署名及写信时间。
(闫会才)
6.2017年天津卷作文题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专家解析】
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该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1.关注传统文化,饱含人文情怀。人伦关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命题意在引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与幼的相关经验,重新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青年成长的宝贵意义,引导考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体现。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选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内心的真挚情感,又思考个人精神成长,富有人文情怀。
2.立意角度丰富。“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亲人或老师等。依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鉴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立意角度多元,可叙可议,便于各层次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3.富有思辨性。写长辈、写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但以“十八岁成人”的眼光来重新思考,在思想碰撞中触摸灵魂,则需要考生处理好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的关系,需要处理好表象与本质的关系,需要思考延续传统与突破传统的关系,需要思考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恒定与时代变化的关系……要写出深度与个性,就要具备处理这一系列辨证关系的理性思考能力。
【名师解析】
1、传统的角度,长辈有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经历和文化习惯
2、换一个角度,重读长辈这部书也可以重新给长辈定义,比如新的可以发展和时代变迁对长辈的影响。
【名师点评】
尽管高考作文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但我们认为要想对“高考作文命题”进行科学的评析,就应该回到作文的原点思维,搞清楚写作的实质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简言之,写作,就是练习说话,练习思想。写作,就是学生为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用书面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人作为社会人的生活实际的需要。写作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
由此,我们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应该遵循作文及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高考作文题应该贴近现实,让学生有话可写;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品味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感受时代的冲击和震撼,从而把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出来。
近年来,天津卷高考作文一贯喜欢“以小见大”,倡导作文的“生活化”、“通俗化”,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但要想写好作文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思想积淀和语言表达功底。以此来审视2017年天津卷高考作文,我们认为天津卷的作文是别有意味的。
首先,该作文题为了减轻学生的审题压力,以“重读长辈这部书”为切入点,命题人给考生提供了启发学生思维的写作角度:“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这样,考生可以在此引导语的启发下,充分调动自己与长辈的生活经验,自主地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感兴趣、最有话可写的角度来写,既可以写自己读出的正面体悟:如事理、传统、时代的印记等,也可以读出他们的“思想落后面”以及他们与自己的矛盾、分歧、代沟等,而且要想写得深刻,就应该要进行思辨性地阐发,可见该作文命题写作角度多元,具有开放性,很好地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和认知空间,能调动考生平时与长辈们的生活经验与思考,并“以小见大”地发掘出具有一定形象性、思辨性、审美性的内涵。再者,人生就是一本书,阅读长辈,既能从中汲取人生的营养与智慧,也是以长辈为镜子,进行反思自我与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这也体现了该命题“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可见该作文命题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需要提醒的是,在文体的选择上,天津卷特别强调“文体特征鲜明”,所以所谓“文体不限”并不是想写成什么文体就写什么文体,而是应该根据你所要写的内容,选择适合这一内容的文体来写,而且一旦选定写某种适合内容要求及自己特长的文体后就要按照既定文体要求,力求写成这一文体,切忌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龙祖胜、梁莉)
7.2017年江苏卷作文题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专家解析】
本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日常生活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
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动车等,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用方式有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蕴藏各自时代记忆。各种车都能写,地区发展的差异,个体体验的独特,恰恰是写作的宝贵资源。
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车来车往”是本句中四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也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四个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前两个角度侧重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理性。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还可以综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材料立足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选取适当文体,抒写真挚情怀。尚奇者可追热点之新,敏察者可展刻画之长,情笃者可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人人眼中有车,故上手容易;个个感受不同,故精彩纷呈。本题既有力地彰显了公平原则,又有效地保证了试题的区分度,对中学作文教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名师解析】
从自行车到公交车到私家车到高铁到共享单车,来引导我们感受生活的变化,车上车下,包括人品:豪华车普通车所带来的人品的体现,材料中体现到人生哲理,我们能够等上车是什么心情,没有登上慢慢走的心情,对车的文化可以探讨。
【名师点评】
今年的江苏卷作文,一改往年玄虚高蹈的风格,调整视角,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地面”,关注起了人们生活中日日离不开的“衣食住行”中的“行”。从“车”这“一斑”,窥社会发展之“全豹”,很接地气,让学生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
虽说考场内每位考生来到这个世界仅有十几年时间,但他们可以清晰地回眸中国百姓借助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出行的历史,看到我们的祖国以汽车、火车、高铁的速度前进的事实。是的,车的变迁,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祖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扣住“车”的变迁,可以叙述精彩的故事,讲述家庭、个人的“交通史”;可以抒发真挚的情怀,赞美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可以发表真知灼见,探讨车与人、车与国以及车与科技、车与环境的关系。
但是,无论表现什么主题、选择什么文体,都应当记住:车,只是一种服务于人类、方便人们出行的.工具,而不能成为炫富的物品、作恶的凶器和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罪魁!
(王淦生)
8.2017年浙江卷作文题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专家解析】
本题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初发《光明日报》2015.12.10,《新华文摘》2016年第5期转载)。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根据《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要求,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有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我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对文体的审题能力,也体现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更符合我省高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当然,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评分办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等。总之,具有可写性,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能展开论述。
【名师点评】
我对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评价是:“审题难度不大,重在说理分析。”这两点,都体现了明显的浙江特色。
所谓“审题难度不大”,指命制形式稳定,不搞过度审题。近几年浙江高考作文命制形式,已经为大家熟知,一般都是“材料+要求”型,“材料”起引导观点的作用,“要求”起明确观点的作用,实质就是审题时不为难学生。也就是说,浙江高考只要读懂命题材料,便可以得出观点。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命题材料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请问考生对此的思考并且“做出评说”。仅仅如此,审题比较容易,要么认可作家的话,要么补充作家的话,要么对作家的话提出异议,三者只选其一。但和前几年相比,今年的审题略微增加了难度,那就是必须注意有一个隐性审题,“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分别指代什么,对一般考生而言,相信也不会构成思考障碍。比如“有字之书”,就是书籍,不光是指教科所、专业书籍,更多是人类经典的书籍;“无字之书”,就是指生活本身这本大书;“心灵之书”,无疑就是促进内心生长,培养良善品德之类。一般的,是认可作家的话,也就是立意为“人生要读三本大书”;从审题角度,建议要稳妥一些,少去批评作家的话;但若有真知灼见,也不妨在作家基础上补充“建议”,但估计这些学生比较少。既然很多同学都立意为“人生必须要读三本大书”,那文章档次就只能在具体表达上见分晓。
所谓“重在说理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框定文体,二是重视表达过程。2015年开始,“论说文”(就是常说的议论文)的概念出现在浙江命题专家眼中,认为论说文可以“引导中学作文教学,扭转目前存在的文体杂糅的写作现象,转为注重论证、分析、演绎等能力”,意思是学生写出的论说文要像一篇“论说文”。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不明说写一篇论说文,但“对作家的认识做出评说”,其实就是让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看法,写一篇论说文。
因为是写作“论述文”,所以重视表达过程。自然,这也是一种浙江特色:历年不重视“写之前”(审题),而注重“写之中”(如何表达观点);不重视审题的难度,而重视写作的难度;考生容易进入话题,难在深入话题;不注重“如何写对”,而注重“如何写好(表达具体)”“如何写实(内容实在)”“如何写清(思路清晰)”。要写好浙江作文,要具体,言之有物;要清晰,必须言之有序;要实在,必须老实讲理,总之,如何“论述”才是关键。但今年和以前的论说文写作相比,可能重新返回“诗意与思辨”结合的老路,重新注重“表达的诗意”。要写好“人生要读三本大书”,首先在于阐明理由,进行具体的说理分析。建议文章的主体部分,条分缕析的方式展开说理,先写“为什么要读有字之书”,多读有字之书,多读经典书籍,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攀越高峰,让人生更加智慧;再写“为什么要读有字之书”,多参加生活实践,使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成长;再写“为什么要读有字之书”,要多读自己的内心,多多反思,在理解自己的过程中成长。在“如何写清(思路清晰)”上一般不会有问题,但在内容表达上,可能会比较空洞、平乏,估计考生课内素材运用比较多,比如史铁生、陶渊明、苏轼会卷土重来。若有新意的文章,肯定是跳出常规的,表达“具体”“实在”,比如呈现自身的阅读优势,联系沈从文《我读一本大书也读一本小书》这篇文章,比如采用诗化语言“读遍人生,自得繁花”之类。
2017浙江高考作文题,关注考生的时代性、关注考生的个性生命成长,表面上在是考查作文,实际上在考查思维能力、考查语文素养。而这也体现了浙江语文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边建松)
【名师点评】
既然是写论述类文章,第一步需要确立观点。根据所给材料,我们的观点可以是:中学生重要的是读好“有字之书”。所谓“有字之书”,也就是教科书,书中所讲都是人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不掌握,就不能说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将来在社会上也就难以立足。
我们的观点可以是:重要的是读好“无字之书”。所谓“无字之书”,也就是纷纭复杂的社会。这本书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思考,而且需要时间,才能读懂。在“读”的过程中,甚至会走弯路。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去认真用心读。总有一天,会读懂,让自己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我们的观点可以是:“心灵之书”不可忽视。 所谓心灵之书,也就是思想、内心。研究一个人,需要走进其内心,了解其思想。这样,才便于与其相处,与其合作。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处不在与人打交道,这样,只有读懂心灵之书,才能在和人相处时能够有所选择,才能做到和谐相处,做到共同发展成长提高。
当然,也可以将上面三种观点融合成一个观点来写。只是如果这样的话,800来字的文章怕是难以谈透彻。
(闫会才)
9.2017年上海卷作文题
26.写作(70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可以写得天马行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
这次作文题,不难。看了以后,整体上觉得蛮稳妥的,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年轻人正好处于这个时期,走进高考考场时,对未来会有自己的憧憬和思考,这也令作文要求有了“情境化”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稳妥大气,不偏不怪。
文章可以怎么写?可以天马行空,用什么样的题材都是可以的——预测,接受结果还是不接受结果,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科学思维更强的学生,可以从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上来写;偏重人文思维的学生,可以从“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来谈。当然,同样从实际出发,可以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某个时刻的心理过程,可以表达得非常生活化,非常感人,具备抒情性。
虽然目前高考已经文理不分科,但学生在天性上、后天训练上,总有偏重,而这次的题目我觉得,不太容易写偏,只要有一定生活积淀的学生,都有话说,都可以写得出彩。更重要的是,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三观,这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关注到此次题目体现出“过渡性”特点。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上海近些年的考题,不是单向性的命题,而是提供了选择性,往下走的话,探索的方向是考察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即科学性、人文性、规范性、思辨性等兼而有之。
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对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较有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预测是人类应对未知的重要行为,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预测的工具越来越强,运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预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近年来也备受瞩目。因此,如何看待预测行为,采取何种态度面对与自己有关的预测,成了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题目提供了需要考生思考的行为,也指出社会既有态度的分歧。考生要对题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分思考,首先要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这一背景考察预测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效果的影响,然后需要联系自身个人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所应采取的态度。题目内容有一定的历史感,也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则指向理性精神。
从呈现方式来看,作文题目语言通俗,表达清晰,且在下达写作指令前对核心概念做了必要的界定和思考方向的引导。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考生尽快适应题目内容,降低审题难度,避免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的模式,从而更好落实作文所要求的测量目标。
从测量目标来看,考查非常明确,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对考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作文题目勾连预测行为的久远性和现代生活的新趋势,一方面既可以让考生调动积累,又可以让考生从身边提炼事例;另一方面,由于内容与考生生活具有一定关联度,较容易激发考生的思维主动性,让考生有话可说,使得测量更集中于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从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测量来看,作文题目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即使当考生在某一观点上立足站定,对他所选定观点的思考仍有纵向深入的可能空间,这使得本题目能很好完成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另外,本题贴近考情,与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较强的契合性。题目表述平白浅近,但其提示的思考内涵丰富:考生正处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考题的思考不仅能考查他们的作文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增加生活中的理性因素。
【名师点评】
2017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依旧延续了材料作文的形式,属于泛现象类的材料。同时,也可以看成一个选择型的题目。对于多变的生活,接受预测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认知。
这个话题,比较平实,没有什么审题障碍;具体内容,学生也有生活感悟可写。
乐于接受预测,可以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防患于未然,是一种对生活审慎的态度,
也是人类探求未知的好奇心的体现……
不以为然,则因为生活多变,有时生活的魅力,恰恰于未知,在于变幻莫测带来的惊喜和挑战,与其求神问卜,不如着眼当下,享受不可知的乐趣……
当然,在你做出任何一种选择的时候,都要思考其反面,这也是上海作文一贯比较看重的辩证分析的要求。所以,两个角度可以对举论述。
过于依赖预测,可能会丧失面对突变的应对能力,束手束脚,错失机遇……
一味地不以为然,则可能缺乏对未来的洞察与展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穷于应对……
无论你认可哪一点,讲清楚理由,并能够全面认知,即可。
【高考全国各地作文试题及名师解读】相关文章:
名师做客新浪解读北京高考说明12-06
名师解读北京卷高考作文写作方法06-12
名师解读高考语文:别搞题海战术12-05
《雨巷》名师解读10-13
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通用20篇)05-29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