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2023-04-16 实施方案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1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任务,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特制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以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学生的研究活动,推进我校新课程实验的开展。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方法、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使学生养成乐于与他人分享研究的信息和善于于他人交往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形成。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具体由学校教研室和教务处负责实施,指导老师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负责。

  1、教研室--主要负责制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负责教师的研究性学习的校本培训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与指导。

  2、教务处--主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及课时的`安排。

  3、德育处--主要负责指导和协调年级、班级的活动管理

  4、技术处、总务处、图书馆--主要负责设备、仪器、资料、场地等方面,为师生提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条件。

  5、年级组、教研组--落实研究性课程计划。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要协调好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学科之间的关系。

  6、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以行政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指导和综合评价组,班主任任组长。负责审定课题计划,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研究性成果进行评定。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1、课程设置

  新课程方案规定,高中三年中,要保证有270个学时用于研究性学习,每个学生至少研究完成三个课题,完成每一个完整的课题最多可获得5个学分。根据我校的实际,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安排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高一上至高一下完成第一个课题的研究,高一下至高二上完成第二个课题的研究,高二上至高二下完成第三个课题的研究,完成每一个完整的课题可获得5个学分。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每周安排两课时进课表,教师集中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组织学生交流、听取学生汇报或者由学校统一安排专题讲座;充分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每学期期中和期末集中进行结题汇报、综合评价、学分认定;新学年的开始,举办研究成果展示和对高一新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宣传、培训。

  2、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大类。课题研究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有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方式;项目设计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课题(项目)的主要来源是:来自教师提供的选题背景,来自生活和学习活动的实践,来自学生观察中的机遇、灵感。可以是教师出主题,学生选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教师给予帮助。高一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主要是教师提供选题背景,学生从中选择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可以从自然环境、科学发展、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选择。

  3、实施的基本步骤

  ⑴、成立研究小组。班主任在班级布置、动员,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每组人数一般在6-8人,推举组长1人。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比例等,需要时与学生协商做适当调整。

  ⑵、开题阶段。研究小组选择指导教师并报到班主任处,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指导和综合评价组,班主任任组长,指导教师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审定课题研究计划,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开展研究。

  ⑶、研究过程。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和分工开展研究,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自主的课题工作,确保真正参与课题研究。指导教师负责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督促学生开展研究。

  ⑷、结题阶段。学生完成研究报告并向指导教师和班级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指导教师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指导教师和课题组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评价。课题研究报告和评价的结果汇总到班主任处。

  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分评定

  ⑴、评定原则

  ①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不能得规定学分。

  ②过程性。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③真实性。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可请求指导与帮助,但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分学。

  ④规范性。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研室审核组成,并建立公示、抽查制度。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学校学分认定小组复议。

  ⑵、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四个方面的材料:

  ①开题报告;

  ②活动过程记录;

  ③课题研究学习成果;

  ④三级(自我评价、课题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合格评估的结论。

  具备以上4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

  ⑶、评定过程

  ①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

  ②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

  ③指导教师考核,并组织,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

  ④指导教师提出意见,教研室审核,学校领导审批,教务处记入学分并存档。

  5、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的规范要求

  ⑴、教育观念要更新。指导教师应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习培训活动,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⑵、明确老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角色。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担当的角色主要有: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等,教师需要参与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进展情况,与学生一起平等的探讨问题。

  ⑶、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选好课题,提出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计划、调查方法和实验设计。及时点拨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困惑,要注意循着学生的思路,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意见供学生参考选择,并填写好每次活动记录中的导师意见。

  ⑷、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按规定程序与电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部门联系,落实使用的时间,人员和要求。如果发生冲突,需进行协调。学生需要做实验时,指导教师要事先审核学生的实验方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规程及安全,及时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

  ⑸、教师必须指导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对学生所写的论文报告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或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⑹、学生研究活动成果的汇报交流是教师指导的重点,教师必须根据汇报答辩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填写清楚表综合评价。

  ⑺、指导教师要写好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教案,不断总结典型案例,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不断提高。

  ⑻、每个教师都应承担不少于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任务,按规范要求主动做好指导工作。学校将指导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师的一项常规要求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的要求之中。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2

  一:方案指导思想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展以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课程,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将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扩大其视野,从而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初步的认识。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

  (1)第三周到第四周各班生物教师组织选题或自报课题,教师初审 将各班上报的课题在年级范围内进行初审(辅导教师负责),

  (2)第五周到第六周各班组建小组,开题论证 各班组建1-2个课题小组,选择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聘请辅导教师. 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辅导教师到班指导。

  (3)第七周到第十五周开展研究,导师监控 以业余时间为主,各课题小组自行活动。辅导教师提供指导、监督,并注意提醒学生保留研究过程中的各类资料。

  (4) 第十六周组织中期报告 以课题小组为单位,组织中期报告,让各课题组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现状及遇到的困难,以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及时引导的作用。 以年级为单位,汇报研究开展的情况。

  (5)第十八周成果展示,论文答辩 以班级为单位交流各课题小组的小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实验报告、论文的交流; 以年级为单位向研究性学习小组推荐优秀课题成果,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论文展示及评比。

  (6) 第十八周表彰先进:对优秀课题成果结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7) 第十八周到第十九周课题资料的整理、总结上交年级组和教研处.

  附:研究性学习课题举例:

  1: 微量元素与植物生长关系的研究.

  2: 光照对开花植物花期的影响.

  3: 鱼在不同pH值水中的生长情况研究.

  4: 昆虫触角及其摄食行为的研究.

  5: 生活用水中有害生物的研究及对策.

  6: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的探索.

  7: 不同种水体污染生物净化方法的研究.

  8:热污染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9: 香烟烟雾对三龄家蚕幼虫的结茧质量的影响

  10:不同年龄的中学生合理饮食结构的研究.

  11:日常食品中常见致癌物的文献研究.

  12:糖尿病人的食物疗法的研究.

  13: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其危害研究.

  14:中学生服用营养品情况调查及其分析.

  15:关于DNA芯片与21世纪身份证的文献研究.

  16:克隆技术对器官移植的作用与意义探讨.

  17:基因疗法的可行性分析与展望.

  18:造福于人类的'工程―分子仿生的文献研究.

  19: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20: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花卉栽培现状调查分析

  21:基因组计划与转基因食品开发的展望.

  22:濒危动物保护与生物技术的应用.

  23:酸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

  24:本地天然水源中大肠杆菌含量的测定与思考.

  25:农作物秸杆再生利用的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26: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7:区域珍稀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3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xx]6号)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试拟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xx)中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形成具有关注人生、社会和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培养严谨求实、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开设方案

  学校开设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按每周至少两节课排入正式课表中(第三学时可与其他学科整合或纳入假日、假期),以保证高中三年不低于216学时。主要用于集体讲座、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结果报告等。还须由学生自己安排课余时间进行。学校在每学年安排一个研究课题,也可在高中三年前五个学期每学期安排一个研究课题。学生每年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累计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是:从亲历经验切入,以切实适己的问题探究为线索,训练逻辑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整合学生自我的日记、语文学科的周记,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灵感悟等文本作业形式,由学生以自我为主积累成长之旅中的发现文集。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从年级段剥离出来,由教研处统一聘任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学生分组、课题管理、课题鉴定和学分认定等。

  指导教师:曾小巍、王恩波、梅联珍、林王源、吕智勇、尤永安、史辉跃、蔡丽丽、江伟亮、陶爱芬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方式

  高中三年共15学分,属计划内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上)为准备阶段;高一(下)、高二每个学期各安排1个课题;高三(上)为反思、提高和完善阶段。具体如下:

  1.组织形式:①小组合作研究(4--10人);②个人独立研究;③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主要的。

  2.时间安排: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完成3个研究课题。每周安排一个下午,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一般每生每学期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每个小课题5个学分,三年必须完成3个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可以学生自行申报课题,组成1-6名学生的课题研究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制,填写申报表,由指导小组负责协调,组成研究课题小组。也允许个人独立承担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每一步骤工作情况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

  4.学分认定:由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认定。

  具备五个条件,可得3个学分: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

  5.奖励机制:设立校长资助课题奖,每年评选出10个希望课题,予以资助奖,并选出优秀课题参加送省、市级评比。

  附表:

  年级 研究性学习 高一上 集中学习

  占15课时(5个下午,每个下午3节课,下同)

  内容:

  1、研究性学习综述(第1周,讲座);

  2、怎样找资料(第4周,讲座);

  3、怎样调查(第7周,讲座);

  4、统计初步(第13周,讲座);

  5、怎样写开题报告(第16周,讲座)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

  占39课时

  内容:

  1、阅读一些“研究性学习”案例;

  2、确定一批研究性学习课题;

  3、分组,及组内分工;

  4、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4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每个高中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开设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要求学生全员、全过程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从选题、设计、研究、实践至结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让学生通过这一实践培养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生主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支持、指导和考评的作用,目的在于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2.问题性原则。

  本课程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让学生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而是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引向实际,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沿着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探索问题最后到解决问题的轨迹进行研究,不仅使解决问题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前瞻性原则。

  本课程不仅在指导思想上突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亲自进行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支撑,而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前沿性、尖端性的命题,从而促使学生在一定的制高点上学习、思考和探究问题。

  4.开放性原则。

  本课程在学习研究专题的确定、研究过程的操作、研究方法的运用、聘请专家的选择、结果的表达以及研究时间、地点的安排等方面,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为学习者、指导者潜能的发挥留有充分的余地。同时该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开放性思维。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已不可能。因此学生没有了思想的束缚,完全可以在自己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驰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5.整体性原则。

  本课程以现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为重点,鼓励学生尝试打开各学科知识之间的通道,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综合、交流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的能力,自主地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力量的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本课程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的整合协调,特别是对学校师资力量的组织和协调。

  6.社会性原则。

  本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同时,注意开发社区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和充实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的力量。

  7.实践性原则。

  本课程注意到学生在积累和综合各类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性实践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

  8.全程性原则。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重视全程管理。以学生主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为基本线索,从选题到设计到实施研究,最后到结题都注意把握学生研究情况,跟踪分析,及时指导,最后进行考核评价并给予学分。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操作要则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实验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具体实施的流程图如下:

  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评定学分

  成果答辩,年级报告会

  整理分析,撰写报告

  科普辅导,动员布置

  指导选题,初拟方案

  班级交流,教师初审

  组建小组,制定方案

  开题报告,方案评审

  实施研究,教师监控

  中期报告,示范指导

  以上三个阶段原则上都应以课内、课外相结合完成。一般第一和第三阶段侧重在课堂上完成,而第二阶段侧重在课余完成,所用时间根据研究的课题和研究进程,采用分散、连续的常规性安排和临时性调整相结合。各阶段具体实施要求如下:

  1.动员布置,提高认识。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学习教育部关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统一认识,组织校内各方面的师资力量,协调行动。

  第二,分年级进行动员,讲明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和实施方法,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诱发探究动机。

  第三,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来校作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辅导报告,使学生基本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程序、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2.指导选题,确定课题。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思考意向以及就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提出课题。教师从学生选题、立题到设计予以开拓性指导,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在此过程中可体现学生知识储存和掌握社会发展背景的程度。

  3.班级交流,教师初审。

  研究课程的名称在班级交流,并由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指导小组教师进行初审,要求是:课题名称思路切合实际并且无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教师初审时可对课题的确定性的含义从科学性、实践性、逻辑性、可行性等角度提出商榷性建议。

  4.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经过班级交流、教师初审后,学生自己协商后做出选择,并自由结合组成课题组。课题组的建构必须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教师在人员安排上应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提出改动或补充建议。

  研究方案应包括对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依据、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特点与突破点、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研究过程与步骤以及课题组成员和顾问、指导教师等,学校可通过颁发“研究方案”,以此为导向,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思路;同时也可就具体内容如内涵界定、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一些主要问题的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指导,当然也可由学生自主邀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

  5.开题报告、方案论证和评审。

  首先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相互交流、切磋、启发。在此基础上可由学生推荐出3—4份较为优秀的方案即具有超前性、清晰性、实践性、可行性等特点的方案参加全年级开题报告暨评审会。年级主持的开题报告暨评审会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年级组可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参加论证和评审会。专家评审主要依据“课题设计方案评审表”的细目进行课题论证、评审,最后由专家小组对各小组研究方案写出评定意见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6.实施研究,教师调控管理。

  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研究方案通过后即开始运作,利用可能的时间、空间,在校内外按课题要求运用搜集和整理资料、参观调查、实地考查、实验、电脑信息的搜集与储存、聘请校内外顾问和指导教师讲座等手段。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各组填写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研究管理、评价量表,及时掌握研究情况,并在研究进程上予以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给予指导。

  7.中期小结,示范指导。

  在课题研究的中期,要求各课题小组填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表,同时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得较好的几个小组举行中期报告会,总结经验,示范指导,推动全局。

  8.整理资料,分析研讨,撰写报告。

  各小组(或个人)经过课题研究,在通过多种手段获取大量的文字信息资料、电子信息资料以及实验中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必须依据课题方案,对所获信息进行筛选、归类、综合、分析、提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升华为某些结论或研制为某种成品。据此,各小组或个人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

  应该说,这是整个研究的`关键环节,教师(含校外指导教师)工作须深入细致,不仅在具体科学知识方面进行指导,而且在科学精神和态度、资料整理和加工、思维程序和方法乃至成果表达、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指导。

  9.研究成果答辩,组织年级报告会。

  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需在班内进行成果答辩,在此基础上由班级推荐向全年级学生、教师和家长举行研究报告会,也可由同类型课题研究组织交流和讨论,使彼此间的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知识领域更加开拓,科学精神得到启迪,思维空间更加激活,探究热情得到增强,情感体验得到提升。应该说,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10.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评定学分。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必修课之一,必须对每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和成绩予以评定,以学分形式予以激励;同时就研究性课程开展情况予以总结,对成绩较为突出的小组、个人以及指导老师和校外顾问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开设方案

  年段 项目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课程进程设计:

  注重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观察,学会选题、立题,开展初步研究

  围绕某一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按个人发展方向进行综合研究

  课程内容设计:

  侧重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

  注重社会领域、自然领域的问题

  综合问题的研究与学习

  课程达成目标:

  感知基本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适应研究性学习

  能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能力

  具备开展综合性问题的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程研究方式:

  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

  以实验研究法、思辩研究法为主

  以假设论证,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

  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征来看,其教学不可能按某一固定的模式进行,根据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概括出了基于实验法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基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法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学生实验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 相关推荐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研究性学习课程辨论文06-13

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论文04-14

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小结范文02-14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04-16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04-16

研究性学习工作实施方案11-08

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论文05-16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11篇)04-16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11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