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歌从军行

2021-03-26 诗歌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化,给美文的概念也赋予了更多的开放自由的元素,好散文是美文,好诗歌是美文,好小说是美文,好论文是美文,一条写得好的手机短信,或一段能让人会心而笑的笑话也是美文,用通俗的讲法,写的好的'文章,就是美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国诗歌从军行,欢迎大家分享。

  爱国诗歌:从军行[1]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2],

  孤城遥望玉门关[3]。

  黄沙百战穿金甲[4],

  不破楼兰终不还[5]。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称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长云:即云层迷漫,实际是指战云。雪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省。

  [3]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唐时为凉州西境。

  [4]穿:磨破了。金甲:铁甲。

  [5]楼兰:汉朝时西域的一个国名,故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shàn善)善县东南一带。

  译文:

  青海一带的战云几乎遮没了祁连山,

  守城将士回头遥望玉门关内的家园,

  虽然在黄沙里经过多次战斗磨穿了铁甲,

  但不平定楼兰的侵扰誓死也不班师回还。

  导读:

  王昌龄(6987—7577),字少伯,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人。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授汜水尉,不久迁校书郎。后贬为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

  王昌龄在开元、天宝年间,以诗名重一时。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其中以边塞、宫怨、闺怨、送别之作成就较高。他青年时期到过河西、陇右一带,这首诗可能就是他漫游这一带的作品。这首诗反映了边防将士为保卫祖国边疆安宁杀敌立功的壮志。诗的前两句写将士们极目所见和回望玉门关的景象,借以渲染战争气氛,点出环境;后两句抒写将士们决心破敌的豪情。二者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高度的概括力和雄浑豪壮的艺术风格。

  《从军行》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从军行》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爱国诗歌从军行】相关文章:

1.从军行诗歌

2.《从军行》诗歌赏析

3.爱国-爱国诗歌

4.诗歌从军行赏析范例

5.《古从军行》诗歌鉴赏

6.王昌龄《从军行》诗歌鉴赏

7.李白《从军行》诗歌鉴赏

8.爱国 诗歌

上一篇:诗歌问话 下一篇:喜迎十八大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