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道中即事诗歌赏析

2021-06-10 诗歌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 ① 鞚(kng),带嚼子的马笼头

  1.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风味,请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像到它梦见了鱼虾,想像合理,极富情趣。

  2.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赏析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六字。上片押仄声韵,下片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就是其中的一首。“即事”即指是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全词如下: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词作的上片描写自然景色。词人首先描写在山道中夜行中的情景。词人写道:“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飞鞚”即策马飞驰。比如,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三中写道:“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唐代令狐楚《少年行》诗之二中写道:“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辛弃疾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说明了山道上柳树繁密,也说明了山道上露水很重。

  接着写道:“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这是词人所见之景。描写了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了在苇丛中的鹭鸶鸟。从整首词来说,这是抓住了典型的物象来写。在词人的笔下,鹭鸶鸟也很有情趣:苇丛中的鹭鸶鸟在那里打盹,孤单的身影在微微颤动,而这样的反应,该是鹭鸶鸟梦中见到鱼虾了吧!情趣源于想象。你看,这两句多有想象力。词人运用了联想的方法,由鹭鸶鸟的睡而想到梦,由鹭鸶鸟的动而想到梦,由鹭鸶鸟的主食而想到河中鱼虾。这样,词人在联想中,不但给词作增添了情趣,而且在动静结合中,给读者以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

  下片写人。首先写道:“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一川”即全川,整个一条河。“疏星”即稀稀疏疏的星星。“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描写词人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情景。意思是说,在夜深人静时,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年轻的妇女们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其中,词人运用了“娉婷”一词,不但描写了浣纱人和影之美,而且暗示了浣纱人清雅、悠然的品性。

  结尾写道:“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笑背行人归去”即面带微笑,背着大伙(浣纱人们)回到家中去。“行人”即一起来的人(浣纱人们)。“稚子”即孩子。这里紧承前两句而来,描写了另一番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笑着起身,背着大伙回家去。这里。一个“笑”字,多么富有情趣之美。可以说,这里,不但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也表现出了这位母亲“背行人归去”的心理。这一幅画面,承上而来的一个特写镜头,它放大了“浣纱人”形象,通过“笑背行人归去”的行为,暗示了“浣纱人”的淳朴、善良的情感。

  在艺术上,首先,写景抒情结合。正如况周颐《惠风词话续编》卷一中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其次,动静结合。比如,“沙滩宿鹭”场面就是如此。再次,语言清新。语言简洁、清新,意蕴深厚。第四,层次井然。全词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逐渐展示词人的情感。

【博山道中即事诗歌赏析】相关文章:

博山道中即事阅读答案02-02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翻译赏析01-30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翻译赏析02-01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翻译赏析02-14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翻译附赏析02-05

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翻译及赏析09-23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_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08-03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宋词赏析11-01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原文及赏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