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诗歌分析

2022-09-16 诗歌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赠刘景文》诗歌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赠刘景文》诗歌分析1

  一直都比较喜欢古诗。所以在写反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赠刘景文》。本诗开篇两句,概括描画了残秋的景象:夏荷已完全枯衰,秋菊也花落叶败,只有那不畏寒霜的枝干还挺立着。可猜知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是同孔融一类的国士,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能像荷、菊一样孤标傲世。当然,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已经是过了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娇子——橙和橘。至此,诗人充满喜悦地告诉友人:你要记住呀,一年中最好的风光景色还是在“青黄杂糅,橙橘挂枝”的初冬时节啊!在荷、菊凋败之后,橙、橘却果实累累,这是一片何等令人兴奋的美景啊!

  更何况,在古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垂青于橘树——这种品格高尚的嘉树的。在这里,作者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的共勉。

  作者将世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时分写得如此富有生意和诗韵,也足可窥见其超凡旷达、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也许是诗本身有些拗口,也许是生字量大的缘故,一开始,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学生在读,而更多的学生只是看,默默看,静静看。

  于是,我把书本放下,同时示意他们也放下书。“听老师讲讲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好吗?”我说。“好!”学生们都很兴奋,很期待。“苏轼在杭州任知府时,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他就是刘景文……”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就有关于这首诗的故事。“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已经进入迟暮之年,可苏轼仍向朝廷举荐他,使其得到了一次小小的升迁。苏轼为了勉励自己的朋友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也是盛赞刘景文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同学们听得入了神,眼睛里闪着光,脸上流露出与之前不一样的神情,似乎在思考。有了故事的铺垫,语言的渲染,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在解读课题时,“赠刘景文”这四个字,对学生来说不难明白,难的是能不能从中读出诗人对于朋友的那份感情。我引导学生:“‘赠’除了‘送’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学生纷纷想到了‘赠’还含有对朋友的尊敬和鼓励。如果没有追问,学生的理解就不会这么深刻了。在读第一句时,学生不理解“擎雨盖”是什么意思。我准备的课件里是有残荷的,但那天电脑出了点问题,用不了了,怎么办?

  考验基本功的时候到了,我抓起粉笔,先画了一枝大大的.高高挺立的荷叶,同学们赞叹:“好漂亮的荷叶啊!”紧接着,我又画了几枝残荷。为了表现残荷的凄凉,我故意把荷叶画得很残缺。看着黑板上的两幅迥然不同的画,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理解了“雨盖”是指“荷叶”。我进一步问:“是怎样的荷叶呢?”一个学生说:“是开败了的荷叶。它比不上夏天里的荷叶美了。”说得多好啊!我请同学们认真听我读这一句,边听边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在读“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无”字时,轻轻摇头,整个句子语调缓慢,声音低沉,仿佛是在倾诉着满腹的惆怅与伤感。我还在每句诗的理解中,把诗人作诗背景以及他和刘景文之间的友情带进去,尽量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厚实些。

  虽然这些拓展的内容学生未必都能懂,但我想,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这首诗,应该还有做人的道理。当学生捧起书本诵读时,我很享受。他们纯净丰富的朗读与整首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读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时候,那生机盎然、高亢兴奋的声音,让人满怀喜悦走进了金秋的果园。

  《赠刘景文》诗歌分析2

  《赠刘景文》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的苏轼用简短精辟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使再好也有终了的时候。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他想: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它暗示着一种人,原本把企业做的很好,但是却见利忘义,像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副总经理王玉良、副总经理杭志奇、原奶事业部经理吴聚生等四名高层一样,好好做奶粉去呗,非加点三氯氢氨害人害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它告诉人们:你不要以为冬天是万物都会死的季节,你必须记住: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他的几个儿子都早早逝去了,只剩刘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年近花甲。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勉励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赠刘景文》诗歌分析3

  赠刘景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赠刘景文》诗歌分析】相关文章:

赠刘景文/冬景10-15

《赠刘景文》教案11-29

赠刘景文的意思08-24

《赠刘景文》的反思08-20

赠刘景文苏轼08-15

赠刘景文古诗10-25

《赠刘景文》说课稿范文09-27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09-17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