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表现手法的作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赋、比、兴
赋,指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例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叫月珰。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述语段就运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刘兰芝的美丽、庄重、自尊。
比,是指用比喻的手法捕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例如,《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此句用桑叶的枯黄凋落来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非常恰当。
兴,是指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要捕述的事物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孔雀的欲飞又止来起兴,美丽而又忧伤,在诗的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徘徊顾恋的悲剧气氛,并且成为整个诗歌意境的情感主线。
2.对比
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进行比较或对照,以突出双方或其中一方的特点。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3.衬托
也称烘托,是指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衬托来突山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包括正利和反衬:
(1)正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事物。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碧水”“青山”“红日”“白帆”等色彩缤纷的“乐景”利托了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2)反衬:利刚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准人不识君?”开头两句景物凄婉迷茫,似乎衬托的是朋友离别时的悲愁。然而后两句以豪迈的语言、真诚的劝慰表现山诗人的自信与乐观。在如此凄迷的环境之卜还能发此豪言壮语,更利托出了作者的豁达和乐观。
4.象征
是指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例如,于谦《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内涵、品格的高度概括。诗人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壮志和坚守高清情操的决心。
5.想象
是指诗人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表现手法,如李白的《梦游灭姥吟留别》、李贺的《梦天》等。
6.渲染
是指为了突出诗歌的主旨而对所写对象进行突出描写、烘托的表现手法。例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诗歌的旨意,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渲染,烘托伤别之情。
7.疏密
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达意传神;密者工笔细捕,重在铺写渲染。例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是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是一句一个意象,显得稀少疏阔,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8.虚实
是古典诗歌币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虚,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实,指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到的部分。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写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营造山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
9.点面点
是指最能显示人或事物特征的详细捕写;面,是指对人或事物的概括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捕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被赐自杀是面,写唐玄宗由蜀还京的路上对杨贵妃的思念是点,点面结合,因果顿显,感情也张弛有度,
10.动静动
指人或事物的动态;静,指人或事物的静态。动静结台,指借助人或事物动静两方面的关系,创造出优美意境的表现手法。其主要表现方式有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帽生、动静百利等。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阿岭干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描绘出一幅明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时间之久,一言空间之广,但也静巾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11.浓淡
指诗歌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灿烂绚丽;淡者,素笔勾勒,不尚雕饰。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12.雅俗
“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诗歌中适当运刚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从而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刚语通俗。小用雅,写小山江南之优美;小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雅俗结合,可谓相得益彰。
13.巧拙
“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例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收不到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凄清之景顿生,必叹之情流动。
14.曲直
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诗的结尾处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将诗人磊落率真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15.隐显
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诗人在表达深藏于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以说是隐得深沉。
16.离合
是指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结合,旁写、侧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从而使诗歌意脉相连,摇曳多姿。这种手法在咏物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矫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小即小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
17.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捕写人或事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同人物或环境的捕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捕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岁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捕写。前四句夸张地写岁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是很难捕绘的,于是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捕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18.直接抒情、简介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指直接抒发感情;间接抒情,是指通过对某些人或事物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感情,古代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采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怀、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足古代诗歌常用的抒情于法。例如,张可久《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等,点染出一幅萧瑟秋景图。叉因“西风”到来而联想到“归期”未卜,用“芭蕉”“雨声”烘托山自己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情和景紧密地结合在起。
19.托物言志
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寄托于某种具体事物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曲折、委婉的表现手法,不同于平铺直叙。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刻画了悔花的孤高、坚贞、自信,以此象扯自己仕途失意而志向小改的崇高品格。
20.卒章显志
是指在诗歌的结尾,用一两句话点明主题。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深刻性和感染力,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的就是卒章显志的写法。
现代诗歌主要的五种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古典诗歌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但关键手法或基本手法也不多,主要有象征、意象、反讽、冷抒情、小说化等。
象征
想象和象征是诗的最基本特征。诗与文、古诗与新诗修辞手法的最大区别是象征,遗憾的是传统或以往的修辞学基本上不提象征或几句话一代而过。
象征是个外来语,源出希腊语,意为接合,即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在西方文学史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中世纪,泛神论者爱留根纳认为艺术即象征,因而一切艺术作品都具有表层意义和象征意义两个层次:另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象征主义,波特莱尔、兰波、马拉美、魏尔伦、叶芝、艾略特是其代表人物。马拉美认为,诗就是启示,就是梦幻,就是神秘,就是通过象征去展示心灵的状态,艺术品是用象征体镌刻出来的思想。波特莱尔认为,外部世界是虚假而不真实的,只是彼岸世界的反光,在“我们的世界”后面存在着更为真实的“另一个世界”,只有人的内心才有“最高真实”,只有诗人才能运用象征去体悟这最高的真实。因此,通过象征去表现内心真实,揭示外界事物与内心世界的感应契合,深入到“混沌而深邃的统一体中”,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成为象征主义自觉的艺术追求。
立普斯把艺术中的移情现象称之为美的象征。象征相近于汉语中的兴、暗喻、借喻、隐喻、暗示等。象征能最充分表现诗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即诗的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陌生化。
象征的对象是观念、感情与看不见的事物,象征的媒介是某种意象,象征的方法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这就打破了诗歌直抒胸臆的单一与浅显,使诗充满了多义与歧义。但是,象征使诗走向晦涩甚至成了谜语则背离了诗的美感。
前卫诗歌主要指现代派或后现代派,与非前卫诗歌的象征手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整体象征,后者往往是局部象征。象征还可分为人物象征、景物象征、事件象征等。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派文艺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艺流派。1857年出版的法国象征派先驱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象征主义力图摆脱自然主义对外界事物机械地摹仿,努力从客观具体感知的事物来暗示主观世界。要求用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象征对应物,从而作为沟通两个世界的媒介,个人主义、神秘主义色彩浓厚。象征主义是瑞典18世纪神秘主义哲学家斯威登堡“感应说”在诗歌创作上的反映。
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说:“指明一物件,便剥夺了一首诗的最大乐趣;因为诗的乐趣在逐渐流露。”后有人把此句概括为“说出是破坏,暗示才是创造。”成了象征主义的名言。
荣格认为象征是艺术意象背后的原始意象。只有把象征与原型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示出象征的本质。象征是原型的外在化显现,原型只有通过象征来表现自己。象征所要表达的所谓“未知领域的东西”是深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象征。
中国新诗也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出现象征派,李金发、戴望舒是代表人物。20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对外是汲取了象征主义和意象主义两大的乳汁成长起来的。朦胧诗后,中国先锋诗歌的象征手法表现为冷抒情或反抒情。
意象
意象最早出现在刘勰《文心雕龙》:“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庞德说:“一个意象就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英美诗歌的一个流派和诗歌运动。诗人庞德等在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派。
意象派的另一个重要诗人理查德·阿尔丁顿在《意象主义诗人》(1915年)序言中对意象主义有较细的阐释:1.运用日常会话的语言,但要使用精确的词;2.创造新的节奏;3.在题材选择上允许绝对的自由;4.呈现一个意象(因此我们的句子叫意象主义);5.写出硬朗、清新的诗,决不要模糊的或无边无际的诗;6.最后,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凝炼是诗的灵魂。(见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意象派诗选》)。
中国诗歌的意境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包含了西方诗歌的象征主义与意象主义。差别在于意境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集大成者,是艺术表现方法,更是艺术表现目的,且意境说是意象说的发展和深化;象征主义与意象主义是西方现代诗歌美学的标志,但主要是艺术表现方法,而非艺术表现目的,意象主义直接来源于中国古典意象说。
意境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重要理论和审美观念。指诗歌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和感情上受到感染。也可理解为意象交融之后达到的境界,为意境,即诗境,也即诗。或者说诗就是有意境的精美文字。
诗的意境是物与我、情与景、虚与实的有机交融,是诗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过程的结果。有无意境和意境的高下,是衡量诗歌作品成败优劣的重要审美标准。
意境不同于一般的意与象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它是一种具有特殊美学内容的艺术形象。一是“境生象外”,意境不止于形象本身所已经具体描绘出来的那一部分,还要通过联想与想象,使审美感受扩展到形象的具体描绘所比喻、象征、暗示的那些部分,也即“象外之象”。二是“思与境偕”,化景物为情物,即景外之景。而且这“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往往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
艺术就是主客观的结合,艺术创作就是主观与客观的互相引爆。其先后、轻重、主次、结合、变化的不一样,就是艺术的万紫千红。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反讽
反讽,即传达与公认或表面的意思不同或相反的意思,往往还有嘲讽的意味。有时,反讽会使我们想到相声、小品、魔术、笑话、寓言甚至神话,相关还有梦呓、疯话、傻话、酒话,还有公园、动物园、旅游、晚会、同学会。我们还可以想到好玩、幽默、荒诞,这一切西方称为喜剧。钱钟书的幽默代表了东方文化新智境,不露痕迹的幽默,是大智大慧大觉大悟,这会使我们感到生活和生命原来是这么轻松愉快甚至好玩,从而再感叹生命和生活真的是多么美好,让一切沉重、悲壮见鬼去吧,像孩子一样生活或像游戏一样生活,才是人生的至境。
我曾在文中称伊沙为喜剧诗人。时下网络上翻云覆水的下半身、垃圾派诗人如沈浩波、尹丽川、皮旦、徐乡愁、李磊、管上、管党生等大多是反讽的高手。
小说化
以事入诗,和小说家抢饭吃,我曾坚决反对这种诗歌的自杀式袭击行为,现在这种立场仍没有变。一批知识分子诗人或学院诗人差一点以事把中国刚走步的先锋诗引入坟场。为什么又把此单独提出来,因为此阴魂仍未散去,还有人在失去了激情、失去了想象之后,仍以此为生,可怕又可笑的是,一些天真幼稚者以为此就是先锋。
于坚诗歌的小说化或抒事化倾向是明显的,也不时遭人非议。好在他没有失度,没有把诗消亡在事中。一些步其后尘者,就把经念歪了,以事代诗或以事害诗了。
现在诗坛又出现了一种与小说化同样可怕危险的非诗化写作倾向——自然主义或日记体的写作倾向,原因仍是诗人在失去了激情和想象之后对诗的垂死挣扎。有人这样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成名诗人这样写,又让一些天真幼稚者以为此就是先锋。还美其名日大智若愚、平淡如水。
失去智慧,失去灵光,只存记录,最多是散文,诗已死亦。
冷抒情
冷抒情,也有称零度抒情的,实质是不要抒情甚至反抒情,近似于白描手法。具体,客观,冷静,好像是机器在拍照。把个人感情的爱恨、浓淡、远近排除在外。这应是主观的客观化或客观的客观化。于坚的拒绝隐喻,也是冷抒情。杨黎非非时期的作品如《怪客》、《高处》是冷抒情的标本式作品。冷抒情的结果,使抒情差点成了诗的敌人。其实,冷抒情的结果是抒情又多了一种抒情。
-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及作用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诗歌表现手法的作用】相关文章:
诗歌表现手法作用08-21
诗歌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1-11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及作用10-17
散文表现手法的作用03-19
诗歌的表现手法06-14
诗歌的表现手法10-25
诗歌的表现手法(精选)10-26
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10-01
语文诗歌表现手法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