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赠孟浩然》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赠孟浩然》原文:
李白〔唐代〕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⑴孟浩然:唐代诗人,名浩,字浩然,以字行。作者的友人。
⑵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
⑶风流:儒雅潇洒的风度。《三国志·蜀书·刘琰传》:“(刘备)以宗姓,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
⑷“红颜”句:在青壮年时就绝意仕宦。《新唐书·孟浩然传》:“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大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红颜,红润的脸色,指青壮年时代。轩冕,古时公卿大夫的车子和礼帽,后用以代指官位爵禄。
⑸白首:白头,指孟浩然晚年的时候。卧松云:指隐居山林。
⑹醉月:月夜醉酒。中圣:犹中酒。《三国志·魏书·徐邈传》记载,汉末曹操主政,禁酒甚严。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贤人。尚书郎徐邈私自饮酒,对人说是“中圣人”。后遂以“中圣人”或“中圣”称酒醉。中,动词,本应读去声,但此处需读平声才合律。
⑺迷花:迷恋丘壑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⑻“高山”句: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以仰望高山喻己对孟浩然的景仰。
⑼徒:只能。一作“从”。揖:拱手为礼,表示致敬。清芬:喻高洁的德行。
《赠孟浩然》译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屏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
明月夜常常把酒临风,饮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赠孟浩然》赏析: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赠孟浩然》这首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首联是说,我敬重孟先生,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主线。“风流”指孟夫子潇洒的风度人品和超然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两联的笔墨了。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颔联是说,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颈联是说,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去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如果说颔联是从总的方面写他的生平,那么颈联则只是从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这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联是说,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够仰望着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华!尾联又回到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经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的写仰望又翻进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拜,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格调高古,飘逸之致的风神,尾联也具有同样的风调。颔联由“红颜”写到“白首,像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
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过渡到描写,揭示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以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赠孟浩然》创作背景:
此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公元727年~公元736年),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郁贤皓认为,此诗当为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过襄阳重晤孟浩然时所作,其时孟浩然已届暮年。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自称凉武昭王李晨九世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附近),父亲客居绵州昌明(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遂生于此。出生之时,母亲长庚人梦,故取名为白,字太白。幼聪颖,五岁诵六甲,十岁诵诗书并涉猎百家,后于江油大匡山乔松滴翠之坪读书十载。开元八年(720年),苏理出任益州刺史,他于路中投刺谒见,其才能使苏题十分惊异,称赞他说:“这小子天才英特,稍稍再用功学习一下、便可与司马相如比肩。”他喜欢纵横术,好击剑,轻财好施而有侠义之风。曾与邑人东严子隐居阳山数年,郡守举二人有道科,皆推辞不应。后出三峡,与友人吴指南游襄汉、泛洞庭。指南病死,拗哭若天沦,猛虎临前而坚守不动。暂将指南遗体殡于湘水畔,后数年为之营葬。又东至金陵、扬州,不到一年时间散金三十余万。后娶故相许国师孙女,居安陆十年。开元二十三(735年)游太原,识郭子仪于行伍之中,恰遇郭犯有小过,在主帅面前讲情减免了对他的刑责。
与谁郡元参军携技游晋相,浮舟弄水。之后至齐、鲁,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西等会于祖徐山,纵酒为乐,号为“竹溪六逸”。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游会稽,与道士吴病居判中。吴病被召,李白亦随之至长安。往见贺知章,贺读其诗文,赞叹不已,称之为“滴仙人”。又经待盈法师(即玉真公主)举荐,唐玄宗召见于金銮殿。论当世事,草答香书,又上(宣唐鸿批一篇。甚得玄宗嘉赏,以七宝杯赐食,御手亲为调羹,并任命他为供奉翰林,专掌密令,时年四十二岁。李白嗜酒,几乎日日醉于酒肆之中,故与贺知章等八人有“酒中八仙”之称。每当唐玄宗召他之时,几乎都在酒醉之中,故常以水洒面,醉稍解时提笔为文往往一气呵成而婉丽精切。如(出师诏)、(宫中行乐词)、(泛白莲池序)、(清平调)、(龙池柳色)等,皆为应诏之作。多次侍宴玄宗帝,曾因酒醉后令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深感受辱,故摘(清平调)旬以激怒杨贵妃。
唐玄宗欲封给李白官爵,皆为杨贵妃所阻,同时又不断遭到张用的谗毁。故在京三年,自知难容于近悻而请求还山,玄宗帝乃赐金放归。此后李白便浪迹江湖,游历商、洛、梁、宋、齐、鲁等地,寓家于东鲁,与杜甫、高适、李留交游,并请北海道士高如贵传道篆。然后再北游邯郸、幽州、太原,南至苏州、会稽、扬州、金陵,又往来于宣城、秋浦、南陵等地,前后共约十年时间。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起,李白转徙于宿松、匡庐间。次年,永王李磷起兵,重李白才名而将他辟为僚佐。不久兵败,李白系于得阳狱中。乾元元年(758年),以永王事被为死罪,汾阳王郭子仪请以官爵为赎,始诏令长流夜郎。行至途中,遇赦而还,前往投靠当涂令李阳冰。唐代宗即位后以左拾遗的官职征召他,可惜他已于宝应元年(762年)去世了。卒时赋(临终歌)一篇,时年六十二岁,葬于当涂青山。李白有女名平阳,生卒年不详;有子名伯禽,卒于贞元年(786年);有一个孙儿,出游不知所往;有两个孙女,皆嫁给普通农夫为妻。李白临终时,将诗文草稿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编为(草堂集),并为之作序。序言中说:“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唐代宗时,下诏以李白诗、裴是剑、张旭草书为“三绝”。杨天惠杨天惠,名集,宇佑甫,又号文伯。
北宋四川郡县(今三台县)人,生卒年月无考。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历任彭山县承、邓州教授。宋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调任彰明县令,有政声。宋徽宗时,因上疏言事,被列人“元佑朋党”,于崇宁三年(1104年)七月免职,闲居郸县而终。杨天惠在任彰明县令期间著有(彰明附子记)一文和(彰明逸事)一书。(彰明通事)一书惜已失传,仅能在其他古籍上见到转引该书的文字,这些被转载而保存下来的材料。载,有关李白青。年时期在彰明的一。传闻。事,。来为。究纯的学者。重视。(彰明附子记)记述了附子的产地、产销规模、栽培技术和加工方法,总结了附子的生产经验,是一篇难得的古代农业科技论文
- 相关推荐
【《赠孟浩然》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赠孟浩然》的译文及赏析05-27
赠孟浩然原文及赏析01-12
赠孟浩然原文及赏析06-27
赠孟浩然原文及赏析02-04
《赠孟浩然》原文及赏析08-31
李白《赠孟浩然》原文及赏析09-20
赠孟浩然原文翻译、赏析11-01
赠孟浩然原文,注释,赏析10-27
《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赏析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