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赵嘏《寒塘》全诗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嘏《寒塘》全诗及赏析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度南楼。
注释
⑴寒塘:秋天的池塘。
⑵晓发(fà):早起弄发。
⑶坐:因。
⑷乡心:思乡之心。
⑸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韵译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散译
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赏析
这首诗写客中秋思。前两句写作者晓临寒塘而见秋色;第三句写见秋色而触发乡愁;末句以景结情,一则渲染了浓重的秋意,同时以雁南归反衬人不得归。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
《古今词话》引毛先舒论作词云:“意欲层深,语欲浑成”,“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这话对于近体诗也适用。此首一作司空曙诗。取句中二字为题,实写客中秋思。常见题材写来易落熟套,须看它运用逐层深入、层层加“码”的手法,写得别致。初读此诗却只觉写客子对塘闻雁思乡而已,直是浑成,并不见“层深”。大抵作者如蚕吐丝(诗),只任自然;而说诗者须剥茧抽丝(思),层次自见。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诗意知作于某个秋日早晨。而关于此诗的真正作者,文学界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所作,不过,学术界一般将其认定为赵嘏(gǔ)的作品。
作者简介:
赵嘏(806?—852?),字承佑,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大和中,入元稹、沈传师幕府。会昌四年(844),与项斯、马戴同榜登进士第。大中年间,任渭南(今属陕西)县尉,世称“赵渭南”。工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今存诗253首,有段朝瑞校补《渭南诗集》。
- 相关推荐
【赵嘏《寒塘》全诗及赏析】相关文章:
赵嘏《江楼感旧》全诗翻译赏析03-22
寒塘原文及赏析01-08
寒塘原文及赏析04-24
白居易《寒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06-21
寒塘原文、翻译、赏析01-08
《木兰诗》全诗赏析02-01
《和卢侍御通塘曲》全诗翻译及赏析10-20
《子规》全诗及赏析12-26
《春雪》的全诗赏析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