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诗句解释

2023-03-06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终南山》诗句解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出处】唐·王维《终南山》。

  【译注】终南山高耸入云,千山万壑,余脉连绵。以中峰太乙为标志,东西余脉都变化为不同分野。即使同一时间,各个山谷的气候也不一样,有的阴,有的晴,这是写终南山壮阔全景的诗句。

  注: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划分联系起来,地上的每一区域都划定在星宿的某一范围之内,称“分野”。殊,不同。

  【全诗】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太乙:又称太一、太白,终南山主峰。这里代指终南山。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天。

  海隅(yú):海边。其实终南山根本连不到海边,这是夸张之笔。

  霭(ǎi):云雾。

  “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次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中峰:指主峰太乙。

  变:变化。

  壑(hè):山谷。

  殊: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即人家、村子。

  【大意】

  终南山刺破青天接近天都,山势连绵不尽一直延伸到海边。人行白云中回头望去不见来路,山上的青雾走近了反而看不见了。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条条山谷间的阴晴都不一样。要想找有人烟的地方投宿,还须隔着溪水向对面的樵夫打听。

  译文

  相信出去旅游的朋友,每每到一个地方的时候,总想着给家人或者朋友带一些土特产,好让他们也能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云南值得带的土特产,大家快来看看吧。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载(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此诗当为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王维是一个思想矛盾十分尖锐的诗人,他本身很聪慧,很早就入仕,但他长期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想要真正归隐又无法做到,所以他只好“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了。

  【全诗鉴赏】

  位于西安以南30公里处,是秦岭西自武功县东至蓝田以西一段的总称。又名中南山、太乙山、南山。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峻峭秀丽的山峰屹立在古长安之南,高2500米,千山横亘,涧道回旋,奇峰胜迹,不可胜数。唐代大诗人王维有《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唐代文人孟郊《游终南山》云:“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汉书》载:“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檀、枯,异类之物,不可胜厚,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秦汉时,专修一条河渠为长安城运送山中出产的漆。唐代也修造漕渠转运南山的木材和木炭。终南山在古代有两条通往南方的大道:一条叫子午道,通往汉中,另一条叫武关道,经商洛去楚、豫。古代这些谷口乃兵家必争之地。

  文学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短短四十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是写远景。“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其实是艺术夸张。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省天水市,东止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更不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颔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它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诗人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青霭入看无”与“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颇富含蕴。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正因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看似与全诗无关,但却是神来之笔,写出了高山大壑带给人心的荒远幽深之意。玩其语意,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樵夫”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的来看,诗人由远及近、由外入内、由低到高,从不同的视角,抓住不同的特征,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渲染出终南山的神韵。全诗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4][8]

  名家点评

  南宋刘辰翁《王孟诗评》:语不必深辟,清夺众妙。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王摩诘“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孟浩然“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并可作画。末语流丽。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阴晴众壑殊”一语苍然入雅。

  明代李攀龙《唐诗选》:玉遮曰:“入看无”三字妙入神。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梅曰:三四真画出妙境。周敬曰:五六直在鲛宫蜃市之间。周启琦曰:摩诘终南二诗,机熟脉清,手眼俱妙。

  明代邢昉《唐风定》:右丞不独幽闲,乃饶奇丽,但一出其口,自然清冷,非世中味耳。

  明代王夫之《唐诗评选》:工苦,安排备尽矣。人力参天,与天为一矣。“连山到海隅”非徒为穷大语,读《禹贡》自知之。结语亦以形其阔大,妙在脱卸,勿但作诗中画观也,此正是画中有诗。

  明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古今诗话》云:“王右丞《终南山》诗,讥刺时宰,其曰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言势位盘据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言徒有表而无里也;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言恩泽未遍及也;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言托足无地也。”余谓看唐诗常须作此想,方有入处。而山谷又曰:“喜穿凿者弃其大旨,而于所遇林泉人物,以为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则诗委地矣。”山谷此论,又不可不知也。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此总是见终南山之深大莫测。是诗如在开辟之初,笔有鸿蒙之气,奇观大观也。

  清代黄生《唐诗摘抄》:首言高,次言大,三、四承高说,五、六承大说。此立柱应法。回望处白云已合,入看时青霭却无,错综成句。此法与倒装异者,以押韵不动也。题中无‘游’字,结处补其意,然三、四已暗藏针线矣。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结见山远人稀。

  清代张谦宜《絸斋诗谈》:于此看“积健为雄”之妙。“白云”两句,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清代李因培《唐诗观澜集》:屈注天潢,倒连沧海。而俯视一气,尽化烟云。一结杳渺寥泬,更有凭虚御风之气。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通首总见终南山之高深,前写其大概,后写其幽胜。

  清代顾安《唐律消夏录》:通首俱写终南山之大。全是白云、青霭,一中峰而分野已变,历众壑而阴晴复殊,游将竟日尚无宿处,其大何如?

  清代黄培芳《批唐贤三昧集笺注》:神境。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四十位贤人。一结从小处见大,错综变化,最得消纳之妙。

  清代巢父《唐诗从绳》:此尾联补题格。中四句分承说,此立柱应法。回望处白云已合,入看时青霭却无,错综成句,此法与倒装异者,以神韵不动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得此形容,乃不同寻常登眺(“青霭”句下)。

  清代延君寿《老生常谈》:《终南山》诗,结句稍弱,由于前半气盛。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结语宛有画。

  清代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终南山》诗,或谓维讥时,此等附会大可恨。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曰:壮阔之中而写景复极细腻(“青霭”句下)。吴曰:接笔雄俊(“分野”句下)。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兼通音乐,工书画。存诗约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 相关推荐

【《终南山》诗句解释】相关文章:

终南山诗句王维07-10

有关描写和赞美终南山的诗句06-13

乡愁诗句解释07-11

《离别》的诗句解释06-12

长相思诗句解释04-11

描写春天的诗句及解释04-11

关于《相思》的诗句解释04-13

有关哲理诗句及解释11-29

诗句文学出处及解释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