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实词和虚词

2024-09-06

  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做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实词和虚词,欢迎大家分享。

  (一)木兰诗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

  唯:只。

  女:女子,这里指木兰。

  何所忆:思念什么。忆,思念。

  军帖:征兵的文书。

  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点兵,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爷:和下文的 “阿爷” 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了。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旦:早晨。

  溅溅:水流声。

  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寒光照铁衣:寒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铁衣,铠甲。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赶马快跑。

  郭:外城。

  扶将:扶持。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磨刀的声音。

  著:穿。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花黄:帖,通 “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 “火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安,怎么。

  二、虚词

  唯闻女叹息。(唯:只,副词。)

  问女何所忆。(何:什么,疑问代词。所:结构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忆:思念,动词。“何所忆” 即 “思念什么”。)

  愿为市鞍马。(为:为了,介词。)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副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若:好像,副词。)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传:传送,动词。照:映照,动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量词。强:有余,形容词。)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愿:希望,动词。还:返回,动词。)

  出郭相扶将。(相:互相,副词。扶将:扶持,动词。)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对着,介词。对:对着,介词。)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安:怎么,疑问代词。)

  (二)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帼国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的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诗歌对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惜别家人,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的详细,对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的简略。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平民愿望。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平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中国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总之,文章塑造了一个聪明果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花木兰形象及《木兰诗》主题再探讨

  首先,从《木兰诗》的产生背景来看,孝道思想的失落是再造孝女形象的创作动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杰出代表,最早见于南朝陈代释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据此推算其产生的时代不晚于陈代。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许多人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纷纷斩断六根,出家为僧。在儒家思想看来,“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孝和儒家思想的这种冲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激烈,因此通过塑造“木兰”这一孝女的形象来改变世风,向世人召唤失落的孝道思想,也许便是作者创作《木兰诗》的意图和动机。

  第二,从木兰代父从军的动机来看,木兰是为了替父分忧,而不是主动为国出征。诗歌一开始就说木兰停机叹息,叹息的原因不是为少女闺房私事,而是由于父亲被点名出征的事情。由于父亲年纪大了,又没有大儿子,所以她毅然从军是为了替父分忧,尽一份女儿的孝道责任。

  第三,从出征途中对爷娘的思念来看,木兰更表现出一个孝女的角色,而不是什么“英雄”形象。诗歌第三节,反复渲染出征途中木兰对爷娘的思念:“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正充分表现了作为一个孝女对父母的挂念之情,而英雄往往不会如此儿女情长,相反的,他们大都以精忠报国为己任,舍小家而保大家。

  第四,从辞赏还乡这一动人情节来看,木兰是一个不慕英雄之名,只为父母尽孝的孝女。诗歌的第五节描写木兰得胜归来,立了许多战功却不愿接受可汗的封赏,而只愿回故乡见爷娘。这说明木兰是用自己的行为替父亲建立功勋,为父亲赢得美名,而不愿以英雄的身份面世。她时时刻刻想到的是尽早回家见爷娘,以尽孝心,诗歌至此即将达到高潮,于是出现了第六节全家人热烈欢迎木兰还乡以及木兰还乡后梳装打扮的铺排描写。在热烈的气氛中,在欢快的节奏里,我们不难感受到木兰和家人团聚的愉快心情和还“我”女儿面目时的喜悦。可见,木兰出征不为征战,不为功名,只为替父分忧。既然木兰本人也不图英雄之名,我们又何必给她冠以巾帼英雄的称号呢?

  这是一首叙事诗,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女英雄形象,这是长期以来的共识。但是从形象塑造来看,做一番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木兰代夫从军,并非出于保家卫国;相反,从始至终,木兰日夜思念父母,只盼早日归来。再从情节叙述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关于战争的描写,诗中也只寥寥几笔,一略而过。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木兰是作者心目中践行“孝道”的榜样。作者大概想借助这一人物形象,劝喻世人孝敬父母,关爱家庭,为家庭承担其应负的责任。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并非教材的简单处理,而是呼唤孝道重归,人文苏醒。

  叙事诗塑造形象,目的是通过人物来传达和寄寓思想情感的。不从这一点出发,对于作品主题的把握就会流于空泛,失之偏颇。

  • 相关推荐

【木兰诗实词和虚词】相关文章:

离骚的实词和虚词总结02-26

高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区别12-09

木兰诗原文和翻译01-06

木兰诗原文和译文10-13

《木兰诗》原文和译文01-22

木兰诗的译文和原文03-22

文言文木兰诗翻译木兰诗的翻译和原文04-14

兰亭集序中的实词虚词04-20

木兰诗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