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2024-04-12 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1

  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大概”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美术教学目标】

  1、会依据课文语句描述,准确画出主人公的活动路线。

  2、绘制科学调查《蜜蜂认得回家路》手抄报。

  【科学教学目标】

  查找出蜜蜂真正能够认得回家路线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我们同学都特别喜欢小动物?你知道小动物其他本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2、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

  【语文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的世界,探究一下蜜蜂的奥秘。

  板书课题

  刚才我们课前交流时,所说的关于蜜蜂的情况,大都通过阅读得到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亲手做的,亲身经历的一次真实的试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生字表,纠正错误

  3、教学生字词

  第一组:闷了好久、几乎、尽管(多音字,重点点拨“尽”的读音)

  第二组:推测、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读出词语的温度)

  第三组:大概、减少、阻力(由词到句)

  (1)对比读,理解“大概”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课件隐去“大概”)

  (2)学法渗透:瞧,看似不起眼的一个词语,在句子中却能向我们传达那么多的信息,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多么神奇呀!

  (3)教写“概”

  同学们再看这个词,“概”字还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呢!仔细看这个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生练写

  4、轮读课文,理清脉络

  下面我找几位同学来轮读课文,谁愿意站起来读书?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咱们边听他们读得对不对,边开动脑筋想一想,尽量弄明白每个部分大概的意思?

  第1段——

  (1)这一段是在告诉我们什么?生接:原因,也就是说试验的目的(CAI:目的)

  (2)谁来说说,作者做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听说”,(CAI:“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管听谁说过,也不管“听说”过多少次,法布尔一定亲自来证明,多认真啊!

  第2、3、4、5段:个别读(随机正音,评价语过渡)

  第6段:齐读

  (1)刚才我们齐读的这一段又是在说什么的?(CAI:结论)

  (2)目的有了,结论出来了,那刚才中间的几位同学读的部分就是整个试验的——过程(CAI:过程)

  【学法渗透:这么长的课文,我们边听、边想,就初步弄懂了每一个部分的意思,让这篇课文的内容变得这么清晰。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学习方法呀,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三、朗读感悟,明确试验过程

  1、教学第二段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CAI: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隐去CAI内容,试着积累

  (4)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2、教学第三段

  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是啊,(引读:“在回家的路上”)——生接读第一句“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评价:我听出来了,你有些担心小蜜蜂,谁能读得更担心一些?

  听得出,你真是一个又同情心的孩子,我们一起来读。

  (3)生齐读。

  (4)教写“推测”

  在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推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5)“推测、猜测”换词比较

  A、在这句话中,“推测”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猜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完全一样吗?谁来说一说?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像不知道的事情,是有依据的想象。猜测:完全凭自己的想像估计。)

  B、用哪个更好一些?

  瞧,法布尔做事严谨,用词也十分准确。

  C、请联系上文,找一找作者推测的依据。

  D、法布尔的推测跟结果一样吗?请联系下文看一看。

  ——同学们,“推测”这个词就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才能真正读懂它。

  (6)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的小女儿呢?我找人来读一读后面的部分。(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回扣第一段,体会试验的意义

  1、同学们,仅仅只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吗?学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

  2、创设情境读

  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法布尔从试验中还得出了什么结论?咱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积累好词佳句

  课后习题第三题,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写到自己的本子上。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自然界还有许多奥秘,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你们就会有很多的新发现。因此,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留心观察的人。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2

  【活动主题】:

  体验、创新、成长——走近低碳生活

  【活动时间】

  10月份。

  【具体要求】

  一、科技小发明:

  1、参赛对象:全校各班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每班上交3份科技小发明实物和作品介绍。

  2、作品要求: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入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创新、实用,贴近生活。注意作品要区别于普通的小制作,要有首创性。

  3、上交时间:10月28日放学前

  4、上交地点:科学组老师处

  二、科技小论文:

  1、参赛对象:3-6年级各班组织学生开展评选活动,每班上交3篇小论文。

  2、作品要求:观察类、考察类、实验类、说明类均可。在学习生活中发现某一现象,通过观察、实验、文字说明或图解等等的方式写一份小报告。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

  (1)探究过程要完整,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几个步骤。

  (2)数据材料要准确,可附表格,图解,照片等。

  3、上交时间:10月28日放学前

  4、上交地点:科学组老师处

  三、科技实践活动:

  1、参赛对象:3-6年级,各班整理一份带有科普性质的实践活动案例或报告。

  2、作品要求:科技实践活动报告一份,附完整的原始材料(活动计划、活动记录、照片录像、新闻报道材料等)

  3、上交时间:10月28日放学前

  4、上交地点:科学组

  四、少儿“七巧科技”系列活动

  由科学组蔡潇桢老师组织学生训练,并从中挑选优秀的学生参加鹿城区“智力七巧板”现场竞赛和“智力七巧板多幅组合”创新评比。

  比赛内容:

  1.“智力七巧板多幅组合”创新作品评比。活动的`主题为“我的梦想”;个人、团体多副组合图案创新作品可提前准备并将作品拍成照片衬在a4纸上,可以配上颜色、背景等;注明作品的名称、由多少副七巧板组成;同时附上200字左右的说明。

  2.上交作品时间:10月28日

  3.上交地点:校区大队部最后汇总到科学组老师处

  五、少年儿童幻想画

  1、参赛对象:全校学生

  2、活动主题:创新、体验、成长

  3、活动内容:科学幻想画面向6—14周岁的中小学生,主题围绕本届大赛的中心内容,画种不限,参展作品规格为4开(38cm×54cm)的纸或其他材料,横竖均可,除油画作品应自备画框外,其他作品无须装裱,限个人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

  4、参赛办法:

  1)作品一律在背面右下角写上班级、姓名、作品名称以及创意简介(150字以内)。于10月25号前上交两边大队部,每班不限上交作品数量,但是严格上交时间,只对按时上交的作品作评比,逾期不予参赛。

  2)美术组将通过评选产生校级各奖项,并挑选个别学生作品进行指导,最后推选相对名额进行上报。

  3)联系人:老师

  联系电话:

  4)备注:

  (1)参赛绘画作品请在赛后11月12日前去大队部取回,逾期不予保管,作废处理。

  (2)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材料或与众不同的材料创作。

  六、家庭实验室活动

  家庭实验室计划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科学老师要充分发动3-6年级的学生,结合《科学》学科的教学要求,利用家庭中的阳台、书房、客厅等空闲的地方建立家庭实验室,让学生都有参加科学研究的机会,使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形成的科学能力、素养延伸到课外。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3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丰富小学生的暑假生活,重在过程,贵在参与。激发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展示小学生的创造才能,张扬个性,促进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活动主题

  探索与创新

  三、活动内容

  1、小学生创造活动

  2、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3、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竞赛活动

  4、开展读书(名著、科普书籍等)活动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各校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科技节活动,通过各种形成进行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小学科技教育的浓厚氛围,掀起小学科技教育活动的高潮,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围绕“探索、创新”的主题,发动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组织实施阶段

  在前期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暑假时间,做好活动部署安排,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小学生扎实开展科技节系列活动。

  1、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竞赛活动

  要通过办黑板报、科技画廊、科普知识讲座和向学生推荐科普书籍等形式宣传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和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有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了解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在广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竞赛内容包括:科学发展史(古代、近代、现代科技)、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知识和各年级教科书中的知识。中心校届时将组织“小学生科普知识竞赛”。

  2、小学生创造活动。

  主要包括四类:

  (1)发明创造类:指小学生运用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做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

  (2)创意设计类:指小学生因原材料、工艺等限制未能做出发明创造的实物,但根据科学原理和发明创造方法完成的创新设计。

  (3)科学幻想画类:指小学生着眼于新世纪人类生产、生活因科技的发展可能呈现的巨大变化,通过科学幻想,绘出未来科技、生活的美丽画卷。作品要求:作品可用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等绘画技巧、风格及使用不同材料表现(不包括非画类的其它美术品与工艺品);作品规格一律为400mm×600mm,横竖均可;要求装镜框或装裱,便于现场展示。

  (4)科学论文类:指小学生源于科技活动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如: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3、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主要包括五类:

  (1)电脑绘画:运用各种绘画软件或图形、图象处理软件制作完成的绘画作品,包括主题性单幅画或表达统一主题的组画、连环画,或者是针对一定目的和用途制作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美术作品。单纯的摄影画面不属于此项作品范围。

  (2)电脑动画:运用各类动画软件,通过角色(鼓励原创角色)绘制、音效处理与动画制作,完成的二维或三维的电脑动画作品。作品可以是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的动画小品,也可以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动画节目。作品容量应不大于20MB(非压缩文件)。基于数码录像方式制作的写实画面不属于此项作品范围。

  (3)电子报刊:运用各类文字、动画、图形、图象处理软件,创作的电子报或电子刊物。电子报应该有(真实或虚拟的.)报名、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出版日期、版面数(最少在4个版面以上)、导读栏等报纸类刊物所包含的要素。在导读栏中应设置超级连接。电子刊物应有刊物封面、封底、目录页、(真实或虚拟的)刊名、刊号、主办单位、主编和编委、出版日期等刊物所包含的要素。除封面和封底外应有4页以上正文页,在目录页应设置超级链接。

  (4)网页:使用语言或网页制作工具编制的阐述某个主题或传递某类信息的作品。作品容量应不大于50MB(非压缩文件)。

  以上各类作品制作,要求小学生独立进行创意、设计并自己动手实现创作,指导老师可以给予指导,但不能直接参加制作。

  4、开展读书活动

  要充分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以“读名著、颂名诗、看名片、学名人”为主要内容的校园读书活动,以强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态度,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学习中开阔视野,掌握科学知识。各校自行组织,并将组织情况书面报告中心校。

  五、几点要求

  坚持普及,注重实效,扎实开展好学校各项科技活动。各中小学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与实施课程改革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面向所有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科技节活动方案的设计也要突出创新。学校对新颖独特,具有实用价值的发明创造、优秀的创意设计和科技论文,要及时发现、重点引导,提高科技活动的质量。要以科技节活动为契机,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科技节,促进科普知识的长期推广,形成浓厚的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科技节期间可以组织发动学生自选科技内容、制作科技展板,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举办一次由学生设计、制作的科技展览。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4

  一.主题

  歌曲《春晓》

  二学习目标:

  1.语文学科:鉴赏古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能用恰当的声音朗诵古诗。

  2.音乐学科:运用柯尔文手势语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体验两声部合唱的乐趣。

  3.美术学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景色,并画出来。

  三.学习对象:

  xx级艺术专业学生

  四.活动流程

  同学们,说到春天,你能想到什么呢?各种景色、诗歌。提到诗歌我们一定都能想到《春晓》这首诗吧?

  1.鉴赏古诗:《春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中国古诗词,出自我国唐代诗人孟浩然之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导入歌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插入图片和音频为学生创设春天的真实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用传统语文课的古诗朗诵的形式,朗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情绪情感。

  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才能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两种情感?

  制作图谱: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画面,将讨论的结果以画图的方式展示出来。

  节奏处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嗓音处理:前两句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表现见到春天的喜人景象;后两句可重读“落”字,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

  表情朗诵:结合自制图谱,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感知旋律:学生双手打开,按四拍子韵律左右摇摆,两个八拍后,播放歌曲《春晓》主旋律为其伴奏。

  3.哼唱旋律:教师采用逐句弹唱的方法,引导学生逐句哼唱,体态保持前面的状态。

  4.辅以手势:使用柯尔文音高手势语,逐句哼唱。

  5.学唱歌曲:学习用适中的力度、速度,连贯、柔和的气息流动方式唱前两句,用适中的力度,较快的速度,有弹性、更短促的`声音演唱后两句。注意装饰音和休止符的唱法。

  6.拓展练习: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两个声部卡农式轮唱。

  五.学习资源:

  手机、电脑,鸿合白板

  六.技术工具及应用策略:

  利用互联网查找,通过制作图谱等方式进行展示交流。

  七.学习评价:

  本活动是一个“本土化”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旨在感受中国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美术的结合,并能用恰当的嗓音朗诵古诗、演唱歌曲。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加,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有条理的分享探究成果,到达了预定学习目标。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5

  一、班级基本情况

  丽水市特殊教育听障部601班,本班共有8位学生,其中A组的6位学生总体学习能力比较好,上课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环节,B组的2位学生平时去三年级走读。

  教学地点在:五楼录播教室

  教学资源:课件科学器材实物道具

  教学人员:

  二、学习主题和内容

  学习主题: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整合学习

  涉及学科:基础学科为数学,其他学科为科学。

  学习内容及组合方式: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容积和容积单位,以基本的数学知识点为主,借助科学器材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以助于直观感知抽象的数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学生起点行为分析: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体积的相关知识,动手操作及理解能力都比较好,能准确接受老师的任务信息。

  个别化学习目标:

  A组:

  1.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认识测量工具量筒和量杯。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建立容积的概念,建立1毫升和1升的表象。

  3.培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B组: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认识升和毫升,初步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尝试读取具体的'容量。

  教学重点:

  理解容积的概念和建立1升、1毫升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

  学习环境支持:希沃白板5科学用具:量筒和量杯针筒调羹水实物教具

  四、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一瓶药及用法用量,引出容积单位毫升。

  出示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容积的概念

  1.了解容器

  课件出示一些物品图片,请生按照能否装东西的标准分成两类。请一生上台进行操作。师小结:能容纳别的物品的物体,就叫做容器。

  2.容积的概念

  课件出示: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3.巩固容积的概念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呢?出示一些物品,请生分类哪些有容积?根据学生回答师强调: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物品的物体,才有容积。

  (2)认识容积单位

  1.介绍容积单位

  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用字母表示就是L、ml,带领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容积单位。

  2.联系实际,深入了解容积单位

  请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师再出示一部分实物上标有升和毫升单位的物品,请生进行认读。

  3.认识测量工具

  出示量筒和量杯,通过课件介绍名称及读取刻度的方法。

  4.观察操作建立1ml和1l的表象

  师先示范通过针筒抽取1毫升放入调羹再指着水量带领学生读1毫升。再同桌互助装取1毫升的水量,直观感知1毫升。

  活动:每组借助量筒拿取10毫升的水量,再倒入调羹进行观察。

  出示量杯装1000毫升的水,指出1000毫升=1升。

  5.探究升与立方分米、毫升与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把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刚好倒满,得出结论1升=1立方分米。师再带领学生推出1毫升=1立方厘米。

  三)解决问题

  过渡:谁知道一个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适才健康吗?课件出示喝水小贴士。提问:如果老师的杯子是500毫升的,那我一天要喝几杯才健康呢?

  追问:每次喝200ml,你们能用一次性杯子取出200ml吗?请生挑战再集中验证,比一比谁取得最接近200ml。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分层作业

  1.一课一练第一课时(AB组)

  2.调查作业:一大桶约5升的矿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矿泉水的单价,算一算,一大桶矿泉水相当于几瓶这样的小瓶矿泉水,怎么买比较合算?(A组)

  五、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本次教学内容是容积和容积单位,在理解容积和容积单位的过程中借助科学用具量筒和量杯,带领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容积单位的具体量,帮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建立抽象的概念,同时选取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物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际运用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每天要喝多少水以及每次喝多少水的情境,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会显得单调,增加了趣味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记忆会更加深刻,知识点也会掌握的更牢固。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6

  一、活动目标:

  为了丰富我校数学课的活动形式,实践与体会数学的功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数学的热情,参与数学研究活动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本学期安排了本节数学学科活动——有趣的分形图。

  二、活动宗旨: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

  三、活动口号:

  精彩数学,乐趣无穷。

  四、活动要求:

  1.坚持全员参与、点面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校数学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动员宣传。各班做好宣传发动,利用班会课进行动员。通过对数学家、数学史料的`查找让家长知道本次活动,营造一个较浓厚的活动氛围。要做到:宣传与活动相结合,发现分形图与创作分形图形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的自由材料,发现数学美,并能创造美。

  3.突出年级特性,根据学生实际,做到以学生为本,紧密结合我校数学教育方面的特色,注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结合全等与相似,发现分形图中的数学知识。

  五、活动内容:

  收集篇: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学生分小组完成有趣分形图的收集与整理,并在小组中开展竞赛,评出优秀小组。

  创作篇:学生在小组内研究发现分形图的特点,自己动手会发出有趣的分形图,每小组拿出3幅精美的图片,参与全班评选。

  总结篇:学会发现,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会欣赏,欣赏艺术的魅力,心上数学的艺术。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7

  一、主题:

  古诗《春晓》

  二、学习标:

  1、语学科:鉴赏古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能恰当的声朗诵古诗。

  2、乐学科:运柯尔势语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体验两声部合唱的乐趣。

  3、美术学科:运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中春天的景,并画出来。

  三、学习对象:

  九年级学生

  四、活动流程

  同学们,说到春天,你能想到什么呢?各种景、诗歌。提到诗歌我们定都能想到《春晓》这诗吧?

  1、鉴赏古诗:《春晓》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诗词,出我国唐代诗孟浩然之。这诗是诗隐居时所作,意境分优美。诗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动的表达了诗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2、导歌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插图和频为学创设春天的真实情境,激起学学习的兴趣。学传统语课的古诗朗诵的形式,朗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情绪情感。

  3、组讨论:四组,讨论什么样的节奏和声才能表达出诗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两种情感?

  4、制作图谱:请学利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中春天的画,将讨论的结果以画图的.式展出来。

  5、节奏处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6、嗓处理:前两句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表现见到春天的喜景象;后两句可重读“落”字,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表情朗诵:结合制图谱,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7、感知旋律:学双打开,按四拍韵律左右摇摆,两个拍后,播放歌曲《春晓》主旋律为其伴奏。

  8、哼唱旋律:教师采逐句弹唱的法,引导学逐句哼唱,体态保持前的状态。

  9、辅以势:使柯尔势语,逐句哼唱。

  10、学唱歌曲:学习适中的度、速度,连贯、柔和的息流动式唱前两句,适中的度,较快的速度,有弹性、更短促的声演唱后两句。注意装饰和休符的唱法。

  五、学习资源:

  机、电脑,多媒体,黑板

  六、学习评价: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更好的发展综合能力,语文古诗鉴赏能力,音乐美的学习以及美术的结合,更能深刻的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小组合作展示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达到预定学习目标。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8

  一、指导思想

  劳动是生活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也是每个人走向成功和辉煌的惟一途径。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我校少先队通过开展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劳动节”的由来,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风采,将“劳动最光荣”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个少先队员的实际行动中,通过在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少先队员积极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能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活动主题

  劳动最光荣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3日——20xx年5月6日

  四、活动内容

  低年级(1—2年级):

  1、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餐桌上没有一粒剩饭(菜);

  2、学会自己穿衣服;

  3、学会自己整理书包;

  4、能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菜、淘米、洗碗、扫地、拖地等。(将劳动的场景拍成照片上传到班级主页或张贴在教室)

  中年级(3—4年级):

  1、知道2个全国劳模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

  2、清理自己的“小天地”(铺床、叠被子、整理书桌、打扫自己的房间等);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菜、淘米、洗碗、扫地、拖地等;

  4、在老师的带领下清理班级绿地的杂草;

  5、在父母的协助下学会做一道菜等。(将劳动成果拍成照片上传到班级主页或张贴在教室)

  高年级(5年级):

  1、知道4个全国劳模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

  2、清理自己的“小天地”(铺床、叠被子、整理书桌、打扫自己的房间等);

  3、“我和妈妈换一天岗”,做一天妈妈每天要做的家务活,体验劳动的甘苦,并写一篇作文;

  4、在老师的带领下清理班级绿地的杂草;

  5、“以劳动者是最光荣的”为主题拍摄一组照片(如:公交车司机、执勤的交警叔叔等)。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真实城堡与城堡作品的欣赏,启发学生对城堡展开创想象,创作出富有个性特点和形式感的新颖城堡。

  2、巧妙运用各种材料以及折、剪、镂、绘制等方法,尝试设计制作梦幻的城堡,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3、提高学生对建筑物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渗透变废为宝的设计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与实践,学习折、剪、镂空等造型方法。难点:尝试运用不同制作方法,创造造型新颖的梦幻城堡。

  三、教学方法

  情景法、演示法、示范法、合作探究法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动画视频、范画、同龄学生的美术作品、绘画工具、刀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识城堡

  教师课前播放《白雪公主》动画片的片头并引导学生观赏,同时思考:——你喜欢动画片中的城堡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并板书《梦幻的城堡》。

  (二)介绍城堡

  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堡图片,如德国新天鹅城堡、德国霍亨索伦城堡、法国圣米歇尔山城堡、西班牙塞哥维亚城堡、卢瓦尔河香波城堡等,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城堡的外形与我们居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什么样的城堡特别吸引你,让你觉得好看?学生观察分析回答问题:城堡的屋顶有很多形状,墙壁上开的窗子和装饰物不一样;与一般的.房子相比,组合上错落有致。

  2、教师出示各种基本形状的实物图,引导学生思考:

  ——城堡的屋顶有很多形状,你能从中找出屋顶的形状吗?学生分辨找出对应的图形,分别有:三角形、半圆形、圆形。教师追问:

  ——黑板上还有其他的形状,你能用它们组合拼摆出城堡的样子吗?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哪些的特殊形状拼摆出城堡?学生自告奋勇排列组合,教师评价总述,强调高矮错落的组合拼摆。

  (三)立体纸城堡

  教师展示一组不同风格的城堡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并交流讨论:

  ——怎样能使城堡变得立体呢?怎样建设城堡群?

  ——说一说你最喜欢那座城堡为什么?学生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将上面的长方形改一改,将城堡围起来,圆柱形城堡,压一压,变成了长方体城堡,从折过的地方剪一剪、折一折,使得平面城堡变得更加立体,更美丽。

  (四)巧手做城堡

  1、教师展示一组同龄学生的梦幻城堡作品,学生观察并试着说一说:

  ——城堡只有一种方法能够制作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制作方法?

  ——这几个城堡在制作时运用了哪种方法?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解决制作中的难点,如折纸、镂纸的造型方法,而后师生共同总结制作梦幻城堡的方法步骤:

  (1)出城堡外形——剪出外形——折;

  (2)卫生纸筒组合粘贴、装饰;

  (3)剪出外形——折——组合粘贴;

  (4)镂空折剪、装饰城堡的'门、窗。

  2、教师出示课堂作业要求:用纸或各种废旧材料剪出各种造型奇特的城堡,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法,分小组进行组合,制作城堡或城堡群。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并提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色彩的运用、搭配以及门窗造型的设计。使用剪刀注意安全。

  (五)梦幻城堡秀

  学生创作完成后,由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梦幻城堡,师生共同评选出“造型最奇特的城堡”、“最美丽的城堡”、“变废为宝的城堡”这三个选项。

  最后教师就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作一回顾,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大胆进行城堡创作,创造出造型奇特、美丽的梦幻城堡,课后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城堡带给家人观赏。

  六、板书设计

  略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10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搜集、整理有关细菌和病毒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和病毒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每组4个)、报纸(每组2张)、资料(每人一份、书每组一本)。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填写问题卡。

  教学重点: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教学难点:细菌的繁殖速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简述虎克故事。(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玩出了名堂)

  师:虎克的这种执着、创新、求实、求真的态度就是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他发现的“小居民”叫做细菌,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大小、形状、繁殖方式是怎样的?同学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病毒》。

  二、阅读资料,认识细菌

  1.检查资料,准备阅读。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前作业,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同学们都搜集到了吗?今天的课堂就同学们展示的平台,请把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资料放在一起。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获取关于细菌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从资料中找出有关“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生活”、“细菌的繁殖”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讲述要求。

  (1)筛选从资料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章节和篇目;

  (2)浏览快速的浏览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

  (3)勾画勾画出段落中与问题有关的中心词句;

  (4)解释用勾画的中心词句,试着解释问题,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就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能解释就返回到开始,重新筛选资料。

  (5)整理将阅读到的有关词句、数据、图片等进行分类记录在卡片上;

  (6)交流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比一比,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最多,最准确。

  3.分组阅读,整理资料。

  4.分析综合,形成知识。

  (1)汇报交流,初步认识。

  1)细菌的大小。

  2)细菌的形态。

  3)细菌的生活。

  4)细菌的繁殖。

  采用一名学生汇报完毕,其他学生补充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板书。

  (2)播放课件,加深认识。

  师:细菌到底有多小?细菌的三种形态分别是什么模样?细菌如何生活?细菌的繁殖速度到底有多快?请带着问题观看课件。

  指导学生阅读课件内容,加深对细菌的特点的认识。

  1)细菌的大小——用头发丝与细菌进行比较。

  2)细菌的形态——各种菌图及细菌的鞭毛。

  3)细菌的'生活——衣食住行四方面。

  4)细菌的繁殖——用连续对折报纸的方法模拟细菌的繁殖,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并想象出细菌繁殖之快。

  (3)抽象概括,形成知识。

  学生说说自己对细菌的哪一个特点感受最深,具体说一说。

  小结:通过大家汇报的这些信息,我们知道了细菌极其微小,有三种形态,这是细菌的外形特点;细菌需要衣食住行,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极快,这是细菌的生命特点。

  三、分析比较,认识病毒

  师:常常与细菌结伴的是病毒,它和细菌有什么区别呢?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看完以后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的区别。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四、知识拓展,深化认识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细菌与动植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和人类、动植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也是生物界的成员,属于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件内容,说一说细菌病毒与人有怎样的关系。

  1.细菌和病毒对人、动物、植物的危害。

  播放课件,学生阅读课件内容,汇报。

  2.细菌和病毒的益处。

  师:其实,危害人类健康的细菌或病毒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无害,有些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是有益的。

  请同学们看图片(腐烂的苹果与动物的尸体),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病毒,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

  师:细菌能分解腐烂的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益处呢?请同学继续阅读。

  播放课件,阅读细菌和病毒的益处,汇报。

  五、运用知识,实践创新

  (一)布置作业一,丰富细菌和病毒知识。

  根据细菌和病毒的特点以及细菌病毒的危害和益处,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讲究个人卫生。

  (二)布置作业二,设计“控制H1N1流感”的方案

  要求:

  1.搜集有关“埃博拉病毒生存的条件”。

  2.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方案。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1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

  (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1)谈话: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板书:向下)

  (4)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地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图。

  (1)谈话:生长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如有学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画错,教师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将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让学生观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结:不管是平面上的物体,还是斜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图。

  (1)谈话:地球表面的这些物体(房子、人、飞机、月球),它们都受到重力了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这些物体会往外掉吗?)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课堂总结

  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01-15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02-22

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方案02-17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12篇02-22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8篇)03-28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5篇)02-24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合集12篇02-22

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集合7篇01-15

跨学科课例设计方案范文(精选11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