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2022-05-21 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方案 篇1

  建设方案设计意指投资项目前期研究中,通过对项目方案的设想和构思,形成项目建设方案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原材料和燃料动力供应方案、工艺技术和设备方案、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方案、环境保护措施方案以及项目进度计划方案等等。

  在对拟建项目取得市场、资源等研究的阶段成果,并初步研究项目战略和投资控制意见后,就应开展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

  在建设方案设计过程中,本书其他章节所述的各项工作应继续深化并加强同建设方案设计的沟通,以使项目既符合法规要求,又尽可能在工程和财务等方面均可行,全面实现项目目标。

  建设方案设计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在市场、资源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研究并提出实现项目目标和项目战略的工程和技术方案。

  (2)为投资估算、项目融资、成本分析和财务评价等后续分析工作提供条件。

  (3)建设方案设计中反复开展的技术、经济比较,在逐步完善设计方案的同时,实现项目优化。

  (4)为项目的初步设计提供全面的基础方案和依据。

  (5)有利于项目实施阶段的工作(资金筹措、技术贸易、设计、设备和材料定货、施工和安装等)的酝酿或准备。

设计方案 篇2

  现在小户型装潢中,现代简约风格装修很是受欢迎。而在现代风格的装修中,很多人愿意花大量心血来打造小户型居室的阳台。特别对于小户型来讲,阳台的充分利用可以更加节省空间。阳台设计将阳台与周边墙壁完美结合,装修设计图为精致小家添加一个悠闲阳台,同时彰显房间主人闲适、高雅的生活品质。

  窄型小阳台:

  像这样的窄型小阳台,在装潢时一定难倒了不少人,阳台的宽度不到一米,只有一张椅子这么长,容量十分有限。于是我们便从椅子出发,在靠阳台内侧放上适合宽度的大藤椅,在足下铺上延伸空间大小、活泼空间氛围的彩色条纹地毯,紧靠外侧再放上几个装饰品,为了增添舒适度和隐蔽度,在外侧按上窗帘是十分聪慧的选择,轻松早就一款舒适型小阳台。

  超迷你阳台:

  除了宽度外,这款小阳台在长度上也十分有限,典型的迷你型阳台,难道我们就任凭它空缺着,偶尔凭栏眺望?当然不!以矩形收纳柜作为座椅,铺上舒适的毛毯,放上柔软的靠包,可以多放几个,营造足够的舒适感,而收纳柜也能收纳闲散物品。除此职位,悬挂式小花坛是提升阳台品质的漂亮手笔,并不占丝毫阳台空间。

  阳光小阳台:

  阳台设计利用大大的阳台窗体,尽享阳光带来的欢愉,这个小阳台的主题便是阳光,在狭小的空间内,巧妙的放入合适的桌椅,桌椅全部面向外侧,白色调清新淡雅,坐在着,同桌上的花儿一道喜迎阳光的恩泽。

  阳台具有良好的采光,还是作工作区的极佳场所,利用阳台的宽度,简简单单将小阳台改造成功效强大的工作区,既亮堂又安静。

  这个小阳台在长度上十分短,但在宽度上尚可,于是,聪明的业主根据阳台的尺寸,为其配备了一款可爱的转角沙发,在阳台也能舒适的坐与躺,这还不够,加入地毯,暖和到足下,而墙壁的装饰物点缀,装修设计图更使得阳台成为这个家最令人流连忘返之地。

  改造装潢成阳台沙发:

  阳台设计让阳台彻底转型有何不可,这款小阳台摇身一变改造成一款舒适之极的大沙发,而无论是沙发坐垫和簇拥的靠包,都是配套的民族风格,为整个家带来文艺调调。

设计方案 篇3

  饼中秋节,小鱼缠着妈妈要吃肉馅月饼。鱼妈妈不耐烦地说:“吃什么吃,你姐姐的教训还不大吗?非要吃蚯蚓馅的月饼,结果怎么样?被渔夫钓上去了吧!”

  “中秋日饼”

  有位店主在产品名牌上把“中秋月饼”误写成“中秋日饼。”

  一个顾客对他说:“这月饼的‘月’字,写的是个白字。”

  店主一本正经地说:“哪里是‘白’字?‘白’字上头还有一撇哩!”

设计方案 篇4

  一、说教材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从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来体现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一至四自然段,在读中感悟夹竹桃那“可贵的韧性”。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想体现如下三个理念:

  二、说教法学法:

  1、熟读: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发展语言,那么,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获得的根本凭借和途径是什么呢?古人告诉我们:最佳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熟读,反复吟诵。也就是说,课文是凭借,阅读实践是根本。以课文为凭借,以读书活动为根本的语文信息的加工内化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读而不厌,读中理解,达到古人说的“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2、精思:不加咀嚼的朗读不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食而不知其味”,如此这般,不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因此“精思”,是多读中的操作要求。有口无心,呆读死念,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未必“自见”。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式阅读”向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转变,鼓励积极探究,大胆质疑,读出共性中的个性。

  3、感悟: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早就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是感悟自得,教师是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思路,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课本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探究主题

  1、教者打破按课文自然段来教学,而是从第三自然段入手,先欣赏作者由复习以填空形式导入:夹竹桃不是的花,也不是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最值得的花。我爱上了夹竹桃,因为它有,又能引起我。

  2、揭示探究主题: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为什么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它有什么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哪些幻想呢?

  (二)自主感悟夹竹桃的韧性

  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找找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的韧性?

  2、请同学们拿起笔,再细细地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把它画出来。

  3、同学们的反应真快,一下子都画好了,老师再给你们提个要求,因为每个同学画的句子可能不一样,你画的他没画,他画的你没画,我就要请同学们来进行一次“小老师挑战大赛”,把你画的句子解说给没画这句句子的同学听,让他听了你的解说会觉得,诶!这句话确实也能体会到它的韧性。愿意接受挑战吗?祝你们挑战成功!

  [每个小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积极动脑,拓展思维。]

  4、学生准备。

  5、集体交流,随机出示句子圈画,朗读表达对夹竹桃韧性的由衷赞美。板书:无……不……无不穿插理解:一嘟噜造句训练:无……不……无不

  6、齐读这一自然段表达情感。

  四、了解引起的幻想及其原因

  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找找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2、交流板书:地图、荇藻、墨竹

  3、请同学们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幻想反复地读读,在脑袋里放放电影,然后把你喜欢的原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同时我们认为,没有选择性就没有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

  4、学生自读准备。

  5、汇报展示朗读。引导评价:听了他的朗读,有何感受?

  6、齐读介绍三种幻想:我们连起来把三种幻想介绍给客人老师听,好吗?

  7、想象训练: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们都陶醉了,沉浸在幻想之中,觉得还不过瘾,想请你们也幻想几种,让他们过过瘾。(板书:……)[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英国诗人雪莱也说:“想象是创造力。”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学生领略了介绍的三种幻想后,不急于罢手,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再说说其他的幻想,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8、作者的幻想是怎么引起的?交流句子:“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唉呀!作者的文学水平太高了,黄老师看不懂,谁愿意结合自己曾看到的这种景象来介绍介绍。(意在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你从中还体会到了些什么?(香)你能把它的香读出来吗?

  9、让我们跟着作者,再一次到月光下的夹竹桃下,进入幻境,好吗?

  五、总结

  激趣引导搜集有关夹竹桃的资料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完全明白作者爱夹竹桃的原因了吧?谁愿意来说说?2、其实,夹竹桃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爱的原因呢!看,黄老师就找到了一些?老师还有呢,想看吗?“有志者不食喈来之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不吃别人送到嘴边的食物,想吃自己去获取。你们有志气吗?那还想看吗?那咱们比比谁搜集得多![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求知欲,引向课外。]

设计方案 篇5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目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2、 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其命名法。

  3、 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4、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认识同系物的有机物的组成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基本学会烷烃同分异构体的解析方法,能够书写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2、从甲烷性质推导到烷烃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机物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烷烃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投影】:几种常见有机物分子的结构式

  师:在有机物中,有许多物质具有与甲烷相似的结构,如投影中A组物质。也有许多物质结构与甲烷不相似,如投影中B组、C组、D组物质。请同学通过对比找出A组物质在结构上有别于其他几组的特点。

  请同学阅读课本54-55页烷烃概念。

  一:烷烃:

  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C-C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

  生:由甲烷CH4,乙烷的C2H6和丙烷的C3H8,可以推出对n个碳原子,烷烃的通式:CnH2n+2 (n≥1)

  小结:烷烃的习惯命名法

  ①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

  碳原子数1-10: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

  碳原子数在11以上,用数字来表示,如:十二烷:CH3(CH2)10CH3

  ②相同碳原子结构不同时如:CH3CH2CH2CH3(正丁烷)CH3 CH(CH3) CH3

  同系物的定义是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烃的同系物。

  强调“结构相似”和“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关于烷烃的知识,可以概括如下:

  ① 烷烃的分子中原子全部以单键相结合,它们的组成可以用通式CnH2n+2表示。

  ② 这一类物质成为一个系统,同系物之间彼此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③ 同系物之间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则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

  师: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烃基,用“R-”表示;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子团叫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一价烷基通式为 CnH2n+1- )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师:请写出C4H10的结构简式? CH3

  生: 练习写出 CH3-CH2-CH2-CH3 CH3- CH-CH3 (讨论写出)

  正丁烷 异丁烷

  正丁烷和异丁烷虽然组成和分子量相同,而结构不同造成的。造成其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可见,由于碳原子既可形成直链,又可形成支链,所以分子式相同的烷烃,可形成多种不同物质。这种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这些化合物之间互称为同分异构体。(让学生自己总结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然后阅读教材并比较异同。)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以C5H12为例)

  (1)先写出最长的碳链:C-C-C-C-C (氢原子及其个数省略了)

  (2)写少一个C的'直链,把剩下的C作支链加在主链上,依次变动位置。

  C-C-C-C C-C-C-C

  C C

  这两种结构相同,为同一种物质。

  (3)写少两个C原子的直链,剩下的2个C作一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C-C-C 但与(2)中C-C-C-C 为同一种结构

  C C

  C

  剩下的2个C原子分成2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C

  C-C-C

  C

  (4)分别加上氢原子,得三种同分异构体结构式,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知识拓展】

  师:很显然,碳原子多一些,使用正、异、新的命名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随着碳原子数增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增多。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通用的命名法则,从而可以叫出各种烷烃的名称。

  【板书】

  烷烃的命名

  师:189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化学会议上,拟定了有机物系统命名原则,叫做“日内瓦命名法”。它解决了命名的困难,使有机物的命名得到统一。我国一方面采纳“日内瓦命名”原则,同时考虑我国的文字特点,制订有机物的命名法。

  三: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

  命名步骤:

  ①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并按主链上碳原子的数目称为“某烷”。

  ②把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为起点,用阿拉伯数字给主链上的各个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的位置。

  ③把支链作为取代基,把取代基名称写在烷烃名称的前面,在取代基的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它在烷烃直链上所处的位置,并在数字与取代基名称之间用一短线隔开。

  【例题剖析】

  【例1】

  CH3-CH-CH2-CH2-CH3 2-甲基戊烷

  CH3

  ④相同的取代基,将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在用于表示取代基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用“,”隔开;如果主链上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把复杂的写在后面。

  例2 . CH3

  CH3-CH2-C-CH3 2,2一二甲基丁烷

  CH3

  例3. CH3-CH2-CH2-CH-CH-CH2-CH3 4-甲基-3-乙基庚烷

  CH3 CH2

  CH3

  【投影】1.给下列有机物命名。

  四、烷烃的通性:

  【多多媒体】常见烷烃的物理性质比较表

  名称 结构简式 常温时的状态 熔点/℃ 沸点/℃ 相对密度

  甲烷 CH4 气 -182 -164 0.466*

  乙烷 CH3CH3 气 -183.3 -88.6 0.572**

  丙烷 CH3CH2CH3 气 -189.7 -42.1 0.5853***

  丁烷 CH3(CH2)2CH3 气 -138.4 -0.5 0.5788

  戊烷 CH3(CH2)3CH3 液 -130 36.1 0.6262

  癸烷 CH3(CH2)8CH3 液 -29.7 174.1 0.7300

  十六烷 CH3(CH2)14CH3 液 18.2 287 0.7733

  十七烷 CH3(CH2)15CH3 固 22 301.8 0.7780

  【板书】1.烷烃的物理性质:

  (1)熔、沸点有规律递变:

  a.随碳原子数目增多,熔沸点升高。

  b.C原子数目相同时,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2)烷烃的密度随C原子数目增多而增大,但密度均小于1,比水轻。

  (3)烷烃均不溶于水,液态烷烃和水混合会分层,且均在上层。

  (4)分子里碳原子数等于或小于4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其他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

  【板书】 2.烷烃的化学性质:

  (1)烷烃化学性质较稳定,常温不和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反应,不能使酸性KMnO4和溴水褪色。

  (2)烷烃的可燃性

  CnH2n+2+ O2 → nCO2+(n+1)H2O

  (3)光照下和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

  下面阅表比较“四同”问题

  定 义 分 子 式 组 成 结 构 性 质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种物质

  【例题剖析】

  【例1】下列物质属同分异构的是____,属同一种物质的是____,属同系物的是____。请同学们说出理由。

  【例2.】乙烷(C2H6)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假设生成了分别有1、2、3、4、5、6个Cl原子的6种取代产物,且物质的量都相等。同温同压下,参加反应的CH3CH3与Cl2的体积比是几比几?

  答案:CH3CH3与Cl2的体积比是2∶7

  例3.在101.3kPa、473K条件下,十一烷以及分子中碳原子数比它小的烷烃均为气态。以下变化中,最初与最终均维持这种条件。A、B、C三种烷烃(气)分子中碳原子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取等体积的三种气体,分别跟30mLO2(过量)混合引燃,充分反应后发现:A与O2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B与O2反应后气体总体积增加了4mL;C与O2反应后气体总体积为反应前的1.25倍。试求:

  (1)A的分子式及相对分子质量。

  (2)原任意一种烷烃的体积及B、C的分子式。

  【课堂小结】在学习了甲烷的主要性质和结构之后,再来讨论烷烃的性质和结构就类似于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由典型到一般的学习和讨论方法,这在有机物的学习中也是一种常见且很重要的方法。在本节教学中,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烷烃分子结构的认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竞赛的形式亲自制作各种分子的模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本节的重点“烷烃的性质”在教学中注重运用了比较、解析、自学讨论等方法,以利于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用橡皮泥、小木棒等自己动手制作常见烷烃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互相交流,评比。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烷烃的系统命名等问题。

  3. 现在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些小球,(黑色稍大球代表碳原子,红色稍小球代表氢原子)和小棍,要求按照烷烃分子的结构特点,来制作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的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并根据自己所制作的模型写出对应的结构式和分子式,看看哪个小组又准又快。

设计方案 篇6

  复习内容:复习简单的统计,教材第140页第11题,第143、144页第13、14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并深入理解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时的不同之处。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充分了解其优点及绘制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复习过程:

  一、复习相关内容。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问: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既可以看出每组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还能对每组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推测。)

  二、巩固练习

  1、教材143页第13题。

  独立完成第(1)题,总结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用哪个数表示两个班的成绩更合适?说一说你的理由。

  注意:跑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跑得反而越快。

  2、教材140页第11题

  师介绍:“学龄儿童”是指6~12岁进入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孩子。

  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可以方便地看出学龄儿童人数与入学儿童人数在每一年的差的变化趋势……)

  3、教材第144页第14题

  提示:这个题目还涉及到分数,做题时注意分数的应用。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交流,订正。

  请学生根据图上的停息预测20xx年年人均支出和年人均食品支出的趋势。

  三、思考题(教材143页思考题)

  大家试一试,看自己能不能解决。可以先用卡片摆一摆,再找规律。

  有什么规律?要组成偶数,个位数有什么特点?(只能把2或4这两张卡片放在个位)

  当2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有3个,12、32、42。当4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又有哪些呢?

  四、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本课建议补充数学广角——找次品,这样才能完整复习本册所有单元。

  本学期自己教学困惑最多的一个单元就是统计与找次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方面

  1、根据数据特点,无法确定合适的统计量。相关内容见 http://bbs.pep.c.cn/thread-358265-14-1.htl第269层。请教区教研员后的结论是:选派射击选手在平均成绩相同的条件下,应选发挥更稳定的选手参赛。众数不仅要观察数据的大小,同时还要比较众数出现的次数。在此题中,甲的众数是9.5,它出现了5次;乙的众数是10,可这个数据只出现了2次,而且在这组数据中还出现了明显偏小的数据8.3和8.7,所以,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应选派甲去参加比赛更合适。

  2、“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或数)代表****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这里是回答数值,还是回答“中位数”、“平均数”或“众数”呢?

  教材123页做一做第3小题、125页第5题(2)小题的问题都是用哪一个“数据”代表一般水平比较合适。而143页第13题(2)小题问题是用哪一个“数”表示两个班的成绩更合适。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教参》对123页做一做第3小题是这样回答的:“在这里用众数表示全班同学的平均视力水平比较合适。”125页第5题(2)小题是这样回答的:“由于平均数是2600,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0xx,所以用众数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它反映的是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难道这里回答用“中位数”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就不对了吗?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 “数据”是指进行各种统计、计量、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数”是指数目,数目是指通过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按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学生应该回答用多少来表示一般水平比较合适才正确。

  请问广大网友,你们是如何要求学生回答上上述问题的?

  二、评价方面:

  数学习题的批改长期是统一标答,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即使有多种解法,也往往是同一种结果,少有多种答案。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发现教材的许多问题使学生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结果丰富多彩。对于初次接触新课标教材的我而言,确实感觉极不适应,在评价时也常常感觉把握不准标高。

  如“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如果学生是根据统计图,自己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这能算对吗?

  又如“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教材128页做一做第3小题)”,有的同学是预测的具体次数(李欣会跳169下,刘云会跳163下),有的学生预测的是名次(李欣会得第一名,刘云可能得不到名次),有的学生是将两个的情况进行对比(李欣的比赛成绩会超过刘云)。这些都应该算对吧?

  还有这种类型:“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下面的统计图对你有什么帮助?”学生有的回答“前4个月我多进彩电,后4个月我多进洗衣机,中间几个多两种电器都适当购进。”也有的学生回答,“从发展趋势来看,彩电越买越少,洗衣机销量越来越大,所以我会多进洗衣机,少进彩电。”这两种回答又该如何评价呢?

【关于设计方案模板六篇】相关文章:

关于设计方案模板10篇05-11

关于设计方案模板8篇05-09

关于设计方案模板5篇05-06

关于设计方案模板五篇05-04

关于设计方案模板9篇05-02

关于设计方案模板4篇05-02

关于设计方案模板7篇04-29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篇01-26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9篇01-18

关于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四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