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汉,大多数人的脑海里第一个会闪现出黄鹤楼。因为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千古绝唱--《黄鹤楼》,至今依然使黄鹤楼声名远播。
炎炎夏日的武汉,一定会是酷热难耐,但江城无与伦比的美丽还是抵御了暑热让人欣然前往。
刚刚走出机场大厅,一股热浪便扑面袭来,瞬时间大汗淋漓,火炉的高温果然名不虚传!直到坐上空调旅游车燥热才渐渐消去。行驶在飞架两岸的武汉长江大桥时,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窗外。只见宽阔的江面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江对岸一座层层飞檐,展翅欲飞的建筑闯进视野。它巍峨耸立在蛇山之巅,那就是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山东蓬莱阁、江西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的黄鹤楼了。
这七月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一样瞬息万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一场蒙蒙细雨漫天飘洒,让即将登楼望远的我们喜不自禁。坐上电瓶车很快来到了黄鹤楼下,仰头望去,只见分为五层的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镶有“黄鹤楼”三个鎏金大字的匾额高高悬挂在楼顶的上方。再近前观看发现这楼层内外均绘有以仙鹤为主体,以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看上去鲜艳无比。
踏进第一层的大厅,正面墙壁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就吸引了游人的目光。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至五层的大厅内分别体现出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第二层的大厅里,自唐朝至今各个朝代修建黄鹤楼的微缩模型,静静地立在那里,任游人在那里驻足遐想。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原来这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仍然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1985年落成的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黄鹤楼由三国时期孙权最早修筑,为军事瞭望而用。到唐朝时,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更有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并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因此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
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远眺这浩渺长江,极目楚天舒。四个月前自己曾经登上九江界内的浔阳楼,不同的季节两次来到长江岸边,怎会不让自己心生感慨?万里长江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长江两岸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明,站在这高高的楼阁之上,仿佛自己已经化作万里长江中的一滴水,融入到它宽广的怀抱之中。再看那霏霏细雨之中,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这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理所当然地成为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离开黄鹤楼,我们驱车前往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东湖风景区。
电瓶车沿着湖边的甬道慢慢行驶,这里水域浩瀚,湖岸曲折,林木葱郁,湖水镜映,山体如屏,山色如画。行进其中,阵阵荷风迎面拂来,这里的一切显得如此幽静。向北越过荷风桥,迎面便是纪念楚国诗人屈原的“行吟阁”。相当于二三层楼高的行吟阁,古风朴朴,令人肃敬思古。
绕湖缓行一周,发现这里楚风浓郁,楚韵精妙,行吟阁名播遐迩,离骚碑誉为“三绝”,楚天台气势磅礴,楚才园名人荟萃,楚市、屈原塑像、屈原纪念馆,内涵丰富,美名远扬,文化底蕴厚重深远。把全部身心交给这里,让心透过这眼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与博大精深的楚文化融汇在一起,耳畔好像听到屈原在深情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与东湖相隔不远的湖北省博物馆则是更全面地了解楚文化的最好所在。
走进绿荫掩映下的馆区,只见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临时展览馆等三座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品”字。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采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
来到陈列于楚文化馆内的《楚文化展》。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集中地展出了湖北地区出土的楚文物精华,全面展示了楚文化的辉煌。楚国立国八百年,楚文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是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群缓缓地移动,发现一个展柜前聚拢了众多的游人,走近方知展柜内正是镇馆之宝之一的越王勾践剑。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肉眼看上去居然毫无锈蚀,在灯光下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
这把1965年出土的“越王剑”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全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身上装饰着菱形花纹,剑格(剑柄与剑刃相接处)两面用蓝色琉璃镶嵌着精美的花纹。中间靠近剑格外,镌有八个错金鸟篆体铭文“越王鸠潜(一说鸠浅,是勾践的通假),自乍(作)用剑”。专家通过对这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剑主人鸠浅就是“卧薪尝胆”终于灭吴的越王勾践,考古学家称此剑为“勾践剑”。无论就勾践剑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这口剑都无疑是中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怪不得它是中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选择不同的角度仔细地观赏着这把宝剑,我们的先人早在两千年前就铸造出如此精美绝伦且至今毫无锈蚀的宝剑,不得不惊叹连连了。能亲眼一睹宝剑真容,也算是此行的一大幸事。
来到省博还有一处必去的地方,那就是另一个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这套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摒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1978年8月1日,这套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的乐曲为落幕。迄今为止这套编钟仅仅奏响过三次。好想亲耳聆听一次它发出的美妙声音。
意犹未尽的我们随着人群来到位于一楼的古乐演奏厅,坐在安静的大厅里,屏息静气地观赏一场现场表演的古乐名曲。当如天籁般奏出的音乐好似自远古传来时,加之眼前扮成古装的奏者,那一刻让你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千年之前。正是 一部离骚引得千古名流慷慨万端,一曲九歌催得天下才子荡气回肠!
演奏完毕走出演奏厅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惊奇和兴奋。兴致盎然的'我们临时决定再去游览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出土过西汉古尸和越王勾践剑等大量珍贵文物的荆州古城。
行至荆州地界,远远地就望见了蜿蜒的城墙和那座飞檐翘角的灰色城楼。不知这处在现代文明包围之下的古城是怎样的别具风情?
荆州,又名江陵,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干原腹地,是产生可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发祥地。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所描写的江陵即为荆州。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11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荆州的古老底蕴,更可上溯到绵延久远的史前时期。距今5、6万年前的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就在古城东北4公里处;古城附近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20余处。无可置疑的史迹雄辩地告诉人们,荆州这块古老的热土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荆州又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荆州古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荆州城内及其城周附近,有着众多的古迹名胜。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国的故都,三国纷争的遗迹,历代名人的胜踪,似繁星点点,数不胜数,而荆州古城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迹之一。现在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墙体用特制青砖砌成,坚固牢靠。有的青砖还烧制有文字,记载了操办城砖的官府、官员和时间,颇具历史价值。文字砖是荆州古城墙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档案实证,同时也是人们游览古城赏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沿着古城墙外的甬道,一路走来,那坑坑洼洼、凸凹不平的墙面,都让你咀嚼到历史的深情;那一砖一瓦的缝隙里都镶嵌着荆楚大地古老而灿烂的文明;那脚下每一道历史的辙痕,都记载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瓮城内在墙角处嬉戏的孩童,那古树下摇着蒲扇乘凉的老人,那城墙内倒映在湖光山色中的青砖灰瓦,都好像让你领略到古城的万千神韵。登临其上,居高临下,远眺古城内外,古老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古城,让人发思古之悠悠。
荆州城古老且历经沧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爱。城墙上行人,内环道上驱车,外环道跑马,护城河上荡舟。古老的荆州城正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风采。
这荆楚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会让你在这里不由自主地被它慑服,或信步,或凝神,或思索,让你用心细细地凭吊、研读。
【荆风楚韵楚乡行散文欣赏】相关文章:
绿意紫韵散文欣赏02-22
罗敷歌自怜楚客悲秋思原文欣赏12-14
诗经《国风·桧风·隰有苌楚》诗词鉴赏12-08
杨绛散文欣赏:风12-29
楚游日记原文12-16
《过楚宫·巫峡迢迢旧楚宫》李商隐翻译赏析09-02
楚江怀古阅读答案12-13
《晏子使楚》课件设计05-10
李商隐《楚吟》古诗赏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