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佛教的空的散文

2022-09-04 散文

  佛教的“空”常常成为被攻击的靶子,为什么?原因简单,也很明显,我们的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物明明白白呈现在我们面前,可以看见,可以感受到,你要愣是说这些是不存在,是空的,那当然是要遭骂的。问题就来了:佛教说的“空”是虚无主义的,即世上一切都是绝对的虚无,空空如也,如龟毛兔角,根本不存在的,什么也没有的“空”吗?如果是,那么遭攻击是可以理解的的;如果不是,佛教的“空”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有人会攻击佛教的“空”的理论呢?

  原始佛教是从佛陀对婆罗门教的叛逆上形成的,其理论中重要的一条是,从根本上反对宇宙和人生是有一个万能的人格神创造和主宰的(婆罗门教认为宇宙的主宰是梵天),但是宇宙世界存在虽然不由主宰决定,却也必须有一个生起和存在的原因,这样道理才能够说得通。所以佛陀创立了缘起的理论,即万法(宇宙万物)生起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事物消失则是因缘了结。世界现象是互为因缘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见《阿含经》)。对于“空”,原始佛教没有多谈,从几部《阿含经》中也得不到多少启示。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当然仍旧属于早期佛教),也同样,“空”也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得到大多数佛教部派认可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部派佛教时期的一个派别--“方广部”--倒是明确提出了:“空”就是指世上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都是空空如也,无一物的。这种虚无主义的,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观点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佛教内部其他派别的支持,相反,这受到佛教内部派别的激烈批判,被称为“恶趣空”。所以“恶趣空”也成了日后佛教语言中斥责对“空”存在扭曲的理解的代名词。当然“方广部”的这个“恶趣空”观点没有形成什么气候,在整个佛教史上犹如昙花一现而已。

  到了大乘佛教兴起,特别是以龙树为奠基人的印度中观派和瑜伽行派对“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讨论。中观派详细的讨论了缘起的概念,从缘起的角度来论证“空”。代表就是龙树在《中论》中的那个偈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意。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着。“法”(即事物)既然从因缘生起,那当然是承认了事物是存在的了,既然生起了,并存在着,为什么还是说这个事物是“空”的呢?龙树无疑是非常理解佛陀的原意的,佛陀在其“缘起”理论中说的很明白了:万法(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起则有,缘灭则无,不会恒久永远存在,要是执着于这个不恒久的事物,就等于执着于空,因为事物总有因缘散了而灭失的时候。很明显的,龙树这里并没有“恶趣空”,他的“空”是远离“有”和“无”的“空”,即“性空”--没有本性--,而是强调的佛陀一再教诲的“中道”之意:世上一切都处在缘起缘灭之中,既然是从因缘而生起的,那么就不可能是永不灭失的事物,所以不要执着于有和空这两端,立于中道才是。经过印度中观的努力,到中国天台大德们的完善,佛教“缘起性空”理论日趋完善,得到了绝大多数信徒和学者们的认可。“缘起性空”就是万法因缘和合而生起,缘尽则灭,故而不可能有永恒存在的事物。而事物正是不可能永恒存在,所以没有本性的,因为本性是固有的不可灭失的,而事物的缘起决定了不可能具有永恒不变的本性,所以实物的本性是空的。“空”说的是事物本性为“空”,而不是说事物不存在,为“空”。大乘的另一派别,在印度叫“瑜伽行派”,在中国汉传佛教则由玄奘创立的唯识宗(习惯上被称为‘有宗’)认为:万法(世间万物)唯识,世上一切都是心识所变现,不能自创自立,也不是空的,识有而境无--呵呵,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唯识宗也不是认为世上一切是空的,心识是有的,而且是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相反,在有空两宗辩论时,有宗就常常指责空宗中某些说话太快,或学艺不精,犯了“恶趣空”错误的僧尼是“恶趣空”,哈哈!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常常说佛教的“空”是如何如何的没有道理,大加鞭笞呢?如前所述,在佛教史上,有过,但只是短暂的出现过某些派别(方广部)的确是将“空”解释为什么也没有的空。而绝大多数佛教派别都不认可“恶趣空”,而认可“缘起性空”。可能的原因是,这些攻击者或是对佛教理论和理论的演变过程不甚了了,以为大乘佛教的“空”就是什么也没有的虚无,或是出于别的什么目的,先把佛教的“空”定义为虚无主义,然后再对自己的这个定义来进行攻击和批判,责难。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何在?这就不好妄加猜测了。

  • 相关推荐

【再谈佛教的空的散文】相关文章:

再谈散文与生活06-19

再谈面子散文07-06

再谈女人散文05-06

再谈家庭文化-生活散文06-24

当生活不再苟且再谈远方散文04-26

空守散文06-15

空的散文随笔04-17

散文关爱空巢老人06-26

空对篱笆,夜缠绵散文05-16

空月亮的抒情散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