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陀镇风清书房小组,我们遇到了一位脸色红润的老人家,一打听,原来她正是我们要采访的百岁老人吴仁华。只见她双目有神,腰板挺直,显得硬硬朗朗的,虽然已经明显老缩,但高度还在1米五左右。
在吴仁华老人的家里坐下后,我们对她说:“俗话说,金钱难买长寿,今日亲眼得见您老人家这样长寿,真是高兴,亦倍感幸福呀,请您老人家给我们讲讲健康长寿的故事吧。”老人家眨了几下眼,脸带微笑。看上去,虽然脸上布满皱纹,但不是很深,老年斑也不是很密。她望望我们,却不说话,表情有点茫然,这时我们才发现老人家耳朵有些背,没有完全听懂我们刚才说话的意思。这时,旁边一位年约80岁的阿婆,声音稍大,她用她们之间常常交流的方言、形式,讲解我们拜访老人的目的。得知情况的吴仁华老人不紧不慢地说:“我这里是北陀风清书房小组,外家在隔壁民福村,出生年是1907年10月25日;我同胞姐妹三个,我是大姐,接下来是二个弟弟;我20岁嫁到这里,生养了四个男孩,一个女孩;大儿子2006年走了(去世),还有三个儿子种田;二个儿子上山钩松油了,小儿子在开三轮车……”
当时天气很冷,风又大,路上行人都很少。我问吴仁华老人:“阿太,天气这样冷,你觉得冷么?”她说:“穿这么多衣衫不冷,冷的话,我不过家玩了,如果冷,小孩不会让我去的.。旧时冬天只穿2件衣衫,1条薄裤,打赤脚,根本没有棉衣衫穿,没有胶鞋穿,四五十岁以后才穿过胶鞋”。这时,她的小曾孙女把刚刚充好电的取暖器递给她,她接过取暖器,放在膝盖上。接着说:“我20岁嫁到风清村书房组,成为主要劳动力,家里租种别人2亩田,过了年就没有米吃了,青黄不接时,我到北陀和马江交界的山岭打柴、割草,一日才得一担柴(草),挑去换米,一担柴只换到一斤半米。煮点粥,食些木茹、竽头度饥荒。”
当我们问到老人家的生活习惯时,老人家的大孙嫂说:“我阿奶从小至今食物很不讲究,粗细粮都吃,从来不挑食。都是喝屋面前的小河水,这条小河是由炎山(地名)里面几小冲水汇集流到的这里的。阿奶有点偏爱食甜的东西,把甜的和咸的东西放在一起,她会吃甜的多一点。阿奶一生很少疾病,只是2000年病过一次严重点的,有一个星期,是感冒引起的,吃过几天西药,打过几针才好转。还有七十八岁以后,容易便秘,但也算好办,吃几粒西药丸就解决问题。饮食方面吗,80岁以后,早晚能食一大碗米饭,有时还加点粥或者其他杂粮,中午一般是食粥或杂粮。没有牙齿以后,多给老人吃肉丸,但是食量不大。”
接着一位邻居,一位跟阿太几乎朝夕相处的80多岁的阿婆,补充说明老人家的生活习惯。老人家爱清洁卫生,穿着整洁,干净。一般晚上八点睡觉,天亮起床,不睡懒觉,然后出野外散步,或者过家聊天。老人尚能自理,可以自已烧水,打水洗凉,一勺一勺舀呀,十几年前还做很多家务,特别是农忙,样样家务做完,后生人只管吃,只管做田地活。老人家从不贪别人的东西,遇到性子急,态度不好的人,她肚量大,能谦让,和谐为本,从不和别人争吵。另外,别人把不要的东西扔弃在外,她以为是别人丢失的,她帮捡回去,找到失主,别人说不要了,丢弃的,她则跟别人说勤俭节约,浪费不好的道理。
在采访中,得知阿太口口声声说共产党好,政府好,我说:“阿太,你讲得出好在那里么?”她说:“我失去老公以后,一个妇道人,带着5个高高低低,年纪还不到10岁的小孩,艰难,辛苦呀,为了小孩能吃饱,累得有日没夜,真是度日如年呀!当时又兵荒马乱,本地方有黄仲光为首的土匪,九龙、文竹那边的土匪也非常猖狂,到我们这里见牛拉走,见好点的东西抢走,还拉妇女,百姓谁不怕?谁不惊?真是闻声丧胆。后来百姓精了,把好点的东西早早收好,听闻他们要来,就拖儿带女躲进山里去。解放以后,没有土匪,分田分地,勤耕苦种,得个安宁,得餐饱食。现在更好了,种田不用交公粮,政府还给钱鼓励种好田,真是好啰!”阿太这一段话,既简单又明了,社会制度的对比,饮水思源,过家聊天也关心社会的发展,说明了老人家脑子还很清醒,也说明了老人家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我们为阿太清晰的口齿和惊人的记忆力以及乐观的精神面貌感到惊讶。
【访北陀镇百岁老人吴仁华散文】相关文章:
访百岁老人何新英的散文11-10
访百岁老人陆桂英散文10-25
北华大学招生指南03-10
古北水镇美文10-03
访春散文01-18
北华大学怎么样01-29
荣县访吴玉章故居「诗歌」04-05
忆古北水镇作文09-26
游览古北水镇的作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