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回乡下的老家,明媚的午后,我正在院里看小狗玩耍,这时,门外传来一声吆喝:“磨剪子嘞——”心中一动,这久违的吆喝呦!忙奔出院门观望,原来是邻家兄弟调皮,正调嗓喊着玩呢,兄弟走远了,我的心却随着这悠长的吆喝回到童年,仿佛,那些手艺买卖人又吆喝着从小巷那端走来。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大概是小村出现最频繁的吆喝了,悠长悠长的“京味”调子里掺杂着浓浓的乡韵,亲切悦耳,磨刀人骑一辆自行车,后面挂个小木箱和一条板凳,吆喝几声之后便在巷口大槐树下停下,支起自行车,卸下板凳和工具箱,戴上围裙套袖。这时,各家大门纷纷打开,主妇们把要磨的刀剪拿来,磨刀师傅搭讪着接在手里,斟酌之后,便开始忙活。磨刀,关键是“戗”,那时的菜刀不象现在的机制刀,而是铁匠师傅打造的,刀身是铁的,只刀刃处一小条是钢,所认刀不仅厚而且爱生锈,所谓“戗”,就是用一个合金的刀子刮削掉刃口两侧的铁,使刀刃变薄,“戗”不只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所以当磨刀师傅跨上板凳,手把戗刀时便神情专注心无杂念,弯腰低头:“嚓嚓——嚓嚓——”戗好了石头上再磨一阵,菜刀便锋芒毕露了,然后师傅从布袋掏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或废纸,用刀唰地一划,一分两半,于是围观者发出一片惊叹和赞扬之声。
“锔盆儿,锔碗,锔大缸——”常来锔盆的是一姓李的老头,李老头的`吆喝更有特色,前半句上扬,扬到极致,后半句下压,压到最低,后面还拖一截长长的尾音,煞是好听。自行车停在大槐树下,口袋、柜子等家什卸下,铁砧、小凳、锤子、钻子一样样拿出、摆开。最惹眼的是那个红漆小木柜子,面里上下一溜小抽屉,装着大小不一的锔子和零碎,用的时候,伸手就拿,即使不瞅也不会拿错,这让小孩子很是眼热,有调皮的抓个空子便蹭过去翻看翻看。有人陆续拿来破旧坛运坛罐罐,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买卖成交。锔,就是将器物裂缝处打上钯锔,将器物固定封合。锔之前先要钻孔,因瓷器硬度大,钻头必须是金钢才行,俗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从这儿来的吧。拼接、捆绑,钻孔、钉扒、摩擦,在李老头有条不紊地操作之后,那些破损的碗碗罐罐变戏法般地复原,重又生动活鲜起来。记忆里,我家和面的釉子盆和院里盛水的大缸都让李老头锔补过。
阉猪的,长相乌漆墨黑,眼神有些阴冷,车把上挂着一个红穗头,大约这个红穗头就是最明显的标志吧,阉猪的很少吆喝,偶尔有之,其声也是粗犷嘶哑,吐字含混不清,这吆喝声一到,胆小的小丫头便回家插门,男孩子则兴奋起来,使劲地起哄,狗狗们也叫得格外厉害。至于他到底吆喝的是啥,几十年了,咱一直也没闹明白。
弹棉花的,左边是刚收上来的旧棉,右边是弹好等待送还的新棉,一大包一大包地拴在自行车后面,看上去巍峨庞大,所以小时特敬重那个弹棉的中年人,感觉他好能干,好伟大。“弹棉花嘞——弹套子。”吆喝声前边婉转后边顿涩,似乎不如磨刀锔碗喊得尽兴,也许是让弹棉花声音浸染的吧,据说弹棉花的声音是不甚好听的,(始终没有亲听过)不好听怎了?肖邦的钢琴优美,却弹不出暖人的棉花。
卖杂货的,“卟隆咚咚-卟隆咚咚”先是拨浪鼓一阵响似一阵,接着是货郎琐碎紧凑的吆喝,“碎头发换娃娃,旧衣服换菜刀,破布烂铁换针线喽。”卖杂货的一来,马上招来一大群孩子,有买的,有换的,有咂着手指看的,毛头小子怪模怪样地学着货郎吆喝,尔后自个高兴一阵子,货郎也不理会,继续“卟隆咚咚-卟隆咚咚”摇着小鼓,然后继续吆喝:卖麻糖,卖颜色,卖红头绳喽——
卖豆腐的,一副担子,前面一个瓦盆盛着豆腐,后面一布袋装的豆子,豆腐,可以用现金买,也可用豆子来换,卖豆腐的一般不吆喝,大多是敲木梆,这“梆梆”声多数时响起于冬天的傍晚,“梆梆……梆梆……”清脆而悠远。现在的豆腐大多在固定摊点上出售,再听不到走街串巷的“梆梆”声了,怎么豆腐泡在水里的卖法也没有了呢?
蹦爆米花的也会经常光顾,他们不用吆喝,开盖时巨大的“嗵,嗵”声就是最好的吆喝。也有卖冰棍的,卖糠葫芦的,收破烂的等等。这些吆喝声千滋百味、朴拙生动,演绎成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这些吆喝填补着曾经清贫的日子,丰盈着孩子们童年的生活。
随着社会进步,商业繁荣了,人们却懒惰了,再不愿意吆喝,于是整个小喇叭不厌烦地轮番播放,有本地腔的,有普通话的,也有本地兼普通话的,呜哩哇啦,没有了一点文化味道,充满的全是焦燥和功利。
时代变迁着,社会进步着,那些承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传统手艺正在消失着,那一声声或高亢或婉转或悠长或顿挫的吆喝,也渐渐沉淀成童年的追忆和思乡村之情的缭绕,沉淀成萦回在梦中的一声声低唤……
【那些远去的吆喝散文】相关文章:
那些远去的吆喝声往事散文08-04
那些远去的记忆的经典散文08-21
笛声里那些远去的散文05-18
那些远去的旧时光散文03-27
记叙散文:那些远去的童年12-02
那些终将远去的时光与感动散文04-03
那些远去的朋友抒情散文12-14
随笔那些远去的月光06-16
那些远去的时光作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