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苑花生風裏熟,
曾經後主逐秋來!
蜀人延客奉佳品,
一醉烟村濕綠苔。
坐望丹景,脚踏清溪;摘野花,采野果;看渡槽夕阳,听风过疏竹,一抔花生一口酒,如此写意的生活,已经成了许多城里人追逐不到的奢求。
再次到玉成九里埂采风,已是秋风渐爽的金秋时节,从伐子桥到玉成桥,一个多小时的光阴,就颠簸在并不平坦的乡村道路上。
靥靥欲睡之间,却总是无端地被电话吵醒,朋友再三嘱咐,这次回家,一定要弄到几斤九里埂花生尝鲜,言语间语调甚为迫切,细问,才知道朋友已好几年没有吃过九里埂花生了。
睹物思人,寻味思乡。
恋着一样东西,锄耕的是一段深情。
朋友对故乡的思念,已经远远超过“九里花生瑶池丹”的味道。
记得刚毕业时,几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席地而坐,围着一堆泥巴花生,你一口我一口,不知天高地厚晕起了小酒。
从黄昏闹到晚上,花生壳壳扔了一地,青春与梦想都写成了龙河沿翻滚的波浪,幻化成九里埂上飘浮的白云,无论呐喊与尖叫都酣畅淋漓。
至到走南闯北很多年后,才发现玉成桥、九里埂是自己绕不开的坐标,才懂得夕阳下一口花生一口酒的时光,是青春无法剥离的影子。
人生品的不仅仅是味道,醉的也不仅仅是微醺,乡情是系不住的山水,没有在异乡漂泊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出个中滋味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九里埂人,当然深谙花生的味道,也懂得隐藏在泥土中的深情。无论栽秧打谷,九里埂花生都是人们不二的下酒菜。
关于九里埂花生,巫昌友称其为没落的贵族,尽管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成为了蜀汉王朝的贡品,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在历经天上人间的荣华之后,终于峰回路转,成为了普通百姓的盘中之物。
据说张飞当年驻扎张飞营时,由于物资缺乏,他上山时,向刘备提了两个要求,一是酒管够,二是九里埂花生管饱,沒想到刘备竟然爽快地答应了,有酒有肉由此促成了张飞营一带长达百余年的长治久安。
九里埂花生,又称贡品花生,仅在吊脚楼村九里埂一带出产,奇怪的是同样的品种,仅仅因为隔了一条小溪的缘故,味道竟然大相径庭,大有淮南橘枳的差别。
八十年代初,几位日本友人参观丹景山的中日友好林,吃了九里埂落花生之后,啧啧称奇,离开时,嫌不过瘾,还故意带了一口袋回日本国内试种,不过,令日本人不解的是,不管怎么培育都培育不出九里埂花生最初的味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生灵。
三国时,后主刘禅在丹景山求学,曾逃学至九里埂,时正初秋,人困马乏,书童只好从地里拨了几棵花生,当了刘禅的午餐。
刘禅吃后,精力充沛,感觉甚好,返途中,遂将花生献与刘备。
刘备与群臣分而食之,甚喜,九里埂花生遂成蜀漢贡品。
后来,蜀灭,朝代更迭,九里埂花生仍然成了状元许奕、寇准等人向皇帝献礼的上品。
到了近代,刘存厚、陈书农等将军又将九里埂花生作为礼品,赠与友人故旧。抗战时,九里埂花生、临江寺豆瓣、花椒又被作为川军慰问品,上了前线,鼓舞了川军士气。
即使在解放后,由于修建三岔水库的原因,当时的负责人也曾将九里埂花生作为礼品赠与前来考察的相关领导。
“九里花生瑶池丹,一轮清月落碧潭。”
看夕阳远去,绛溪渔舟泛波,炊烟袅绕,鸡犬相闻,朋友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对九里埂花生的眷恋,对家乡的依恋,依然写在了山水之间。
【九里埂花生割舍不了的乡情散文】相关文章:
我不能割舍的乡情情感散文07-02
割舍不了诗对你的爱散文09-02
割舍不了的情愫作文04-29
割舍不断的故乡情作文05-22
致我最割舍不了的友情作文02-16
无法割舍的亲情散文12-25
学会割舍唯美散文07-07
那些难以割舍散文10-06
无法割舍的情愫散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