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去麻池垴是在2008年,曹永红的爷爷仙逝,我与诸友前去拜祭,因路险,不免写下了“蜿蜒小路上云霄,涉谷盘崖摄胆魂。”之句,但印象最深的是当地民风的纯朴和贫瘠,很难忘。
岚峪踏青,田飞书记力挺麻池垴村,甚感意外,足见其卓然独秀。对我来说,更因永红回村当了主任,心仪已往。永红是我好友,多年以来我们常在一起玩乐,并一起做过生意。只是自从他接上村委班子后,他常住在村里,就很少再见面了。我想见他,正好逢时。
过小桥,盘砼路,到了村边。抬目望,学大寨时盖的二层民窑楼房,依然显现着当年的风彩,数一数,差不多有二十多间,真是奇迹。翻翻榆邑的各个角落,已寥寥无几。即便是当年,也是独一无二的。经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健在,令人感慨。或许,正是因为村子偏僻,才得以幸存。也正因为如此,村民更加贫寒。多少年来,生长在这红土地中的麻池垴子民,过着田园生活,甚是安然惬意,悠闲自得。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显然已不能满足向前的欲望。但村子又是何因令人慕名而往呢?我想起了田飞讲的小事:村里十分洁净,环境很好。不仅经常清扫院落、巷道,就是大雪过后,好几公里的山路,都是靠村民自觉清扫出来的。下雪过后,开车去其他村不敢保证,但去麻池恼就能成行。我想得到验证。于是,沿着砼路向村委走去,但心里好像落了点东西。忽然忆起,我脚下的砼路,是第一次来所没见到的。
永红来了,寒喧过后他引着我们到了生态园。生态园是在已无人居住的旧村址上,由村与帮扶单位合办起来的养鸡项目,养着伍千多笨鸡,是绿色产品。他说,这里的笨蛋及小米等农产品,就是贵一点,也不怕没有销路。他还说,这里的土地全是红土,很是肥沃,只要捉住小苗,就是好收成。我一边听着,一边观赏着。但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园中竟然有整套的石碾、石磨,那可是很少见的了。永红说,计划开发生态绿色采摘、观光休闲等项目,盖个小屋,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将是吸引市民的法宝。他的言语,让我对该村的未来蓝图,充满了遐想。我知道,友人是个实干家,有智慧、有能力,要不全村人怎都请这个没有农户吃“细粮”的回乡创业呢?
从生态园归来,我们进了村委,聆听创业之路。永红说,现在的农民政策就是好,国家不仅在政策上给与倾斜,好多项目国家都给与资金补贴。回村近五年来,修了砼路,打通了四方,方便出行;硬化了街巷,不少村民盖起了新房,自来水全村免费等等共投资了六百多万元,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我更关心扫雪一事。他说,多年以来村里养成了良好习惯,不仅经常清扫院落、巷道,只要是雪后,全村人都自觉清扫路上的雪,好几公里村里不贴一分钱。多好的村民,多好的民风,不禁令人感慨。在我的周边,很少有这样的风俗了。这里正是桃源,令人向往。我向墙上张望,琳琅满目的图表未在意,有一张“全家福”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兴趣。永红说,那是大年初一县摄影专家为全村人拍下的。多么幸福的全家啊,好生羡慕。但隐隐之中有一种悲凉。大年初一,也不过百口人。这令我想起了许多所走过的村落,皆是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闲置的房屋成堆冷落在那里,一片萋草丛生,只有乌鸦与耗子长鸣。劳力都拥挤进了城市。我不禁要问,农村闲置的房舍将向何处去?旷大的岚峪乡,常年居住的,不过三千多人口,且三分之二,是老人、妇女与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令人沉思的问题。但愿这次走进该村之后,带给我更多更深的思考,并希望有正确的答案,我好用笔去向社会呼吁。诗云:
麻池垴上看桑田,仿入桃源世外天。
淳朴民风传小院,温欣笑语入心甜。
白云峰下斜阳好,红土梨间望月仙。
只是人潮何处去?痛惜萋草满离园!
- 相关推荐
【二上麻池垴的散文】相关文章:
耕读任家垴村散文04-24
麻池古城导游词12-12
麻池古城导游词范文12-27
洗心池散文05-12
麻池古城最新导游词范文02-20
醉白池的经典散文05-10
席慕蓉散文《池畔》05-14
油麻的爆糖的散文随笔06-10
一池春水散文04-29
在五彩池边散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