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我总喜欢走出家门,到家后的林间散步。那是一片幽静美丽的思茅松林,长满红色的野山茶,开着白色的野百合。我偶尔会坐在山坡的大青石上,感受吹过山涧的清风,聆听黑头翁欢快的鸣叫,等心满意足了,才离开。林子外就是乡亲们的茶园,正值夏季,经过清雨的洗礼,茶树长得更郁郁葱葱,绿荫成片,并朝远处延伸。乍看上去,真好像天地间一块块碧绿翡翠宝石。
在茶园边上,是一条滚满碎石,杂草丛生又残缺不全的马道,据说这是茶马古道的一段,可它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太久。我常常在马道上驻足,看着破败的景象,想象着茶马古道曾经的繁华,赞叹马帮为思茅做出的丰功伟绩——这条不起眼的古道,曾引领着思茅的少数民族走向了中原,走向了世界。而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的演变,最终消逝了。马帮和茶马古道一起成为一段美丽的传说,这段传说又沉淀为思茅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每次想到这里,我心中又隐约有些不安。我问自己,无数年后,还会有多少人能记住这些古老的传说?
现代文明快速地在思茅推进,古老的少数民族文化却被无情地弱化了,讲少数民族语言的人群正在减少,少数民族的老艺术家逝世后手艺未能传承下来,青少年对少数民族文化失去了兴趣……茶马古道文化的失落,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知道政府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做过很多努力,重建了茶马古道驿站,重修了茶马古道的路径,也多次收集了相关的传说……但这些努力面对快速消亡的少数民族文化,只起到杯水车薪作用。因为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少数民族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反之,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是一个失落的民族,那么我们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沿着这条残破的马道一直向前走,在茶园的东面是一所希望小学。这所希望小学刚建成不久。走入校园,映入眼帘中的是明亮的教学楼,崭新的图书馆,宽阔的操场……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学生在我身边走过,口中讲的是少数民族语言,这实在叫我惊喜又庆幸:感谢上帝,他们还在说少数民族语言。那些熟悉的民族语言余音萦绕耳畔,而我听到的是真切的希望。
这希望源自于一群老师的艰辛付出。老校长常和我说,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老师们既要教学生们学习普通话,又不能不强令他们在校园里讲普通话,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时会遇到语言障碍。为了弥补方言与普通话的巨大差异,老师必须用双语教学,这不但增加了教学难度,而且对老师自身的要求也高了许多。他还给我举了老师双语教学的经典列子:“zibo”汉语念“酒”。
老校长的话令我很感动,并且由衷地敬佩这些执着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老师们。我甚至想,我们少数民族只要还有这样一群懂得双语教学的老师,少数民语言一定可以传承下去,一个民族只要有语言存在,那么就是永远有希望的。可老校长对此并不乐观,他说很多优秀学生离开学校,就再也没有回来,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共同完成。老校长每次说到这里,神情总是充满着担忧和惆怅。
或许是这个时代太容易迷失自己,大多数人喜欢城市的繁华,喜欢灯红酒绿的喧嚣,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回来,更没人愿意围着篝火跳三跺脚,弹古旧的三弦;又或许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车轮,高速公路始终要代替茶马古道,肥皂剧要代替民族故事,卡拉ok要代替生动的民族歌舞……然后,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到底还能剩下多少呢?
在回家的路上,在黑色的夜幕中,我陷入没有结果的思索中。当我再次回头看走过的路,一轮残月刚刚爬上山头,萤火虫像天空洒落的群星漫山遍野地洒落在茶园中……一阵清风吹过,在清风里和着几声清脆的马铃声从那条残破的茶马古道传来,又随风渐行渐远,最后完全消失在了苍茫的茶园之中……
【远去的马铃散文】相关文章:
远去的涝池散文04-25
远去的无常散文04-26
远去的池塘散文04-14
远去的童谣散文04-14
远去的背影散文04-12
远去的灯盏散文08-27
远去的声音散文10-02
远去的故乡散文03-18
远去的老屋的散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