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元宵散文

2021-07-03 散文

  正月十四,晚上8点半下班回家。9点,携妻女从十堰出发,一路向东北方向急驰,高速奔波300余公里,零点刚过,已到南阳岳母家。

  去年腊月三十,本来要陪岳母过年的,却在腊月十几,被妻姐接到北京,在北方过年。我们也就赶在今年的元宵节,回来陪岳母过节。

  早上,还没有洗去昨夜奔波的疲惫,妻和女儿、小外甥已经起床,弄的房门“嘭嘭”作响,吵得我不得不离开温暖的被窝。

  南阳的早春,比不上十堰的温暖。在偏北的平原,早晚还是很冷的。微风拂过,寒冷的气息扑面而来。匆匆的洗把脸,岳母已经做好了早饭,是许久没吃过的红薯苞谷糁和从未吃过的红薯丝儿包子。红薯丝儿包子是妻还未从家走时就向岳母预订的饭食,我惊讶于妻对它的心心念念。两个包子下肚,味道确实不错,确也对得起妻对它的念念不忘。再一碗红薯苞谷糁下去,已是撑到不能自己了!

  早饭过后,岳母她们母女仨便开始为中午的饭菜忙碌起来,我也帮起忙来,小女和四岁的小外甥则疯闹了起来。她们负责择菜洗菜,我收拾鱼、肉一类。蔬菜和鸡蛋是自给自足,肉和鱼是我亲自卤制和腌制的。我们有说有笑的,各自忙活着自己的事情。

  11点刚过,营子里已有鞭炮声。岳母便催促着快一点做菜,我笑着说还早呢,着急什么。妻在一旁接口道:“我们这边就是这样,一家家比着谁先放鞭炮吃饭,慢了的遭别人嘲笑,笑话这一家人懒散!”哦,原来这样。于是我就加快速度,一顿操作。不一会儿,一桌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菜肴就这样摆上了桌。这时营里鞭炮声连成一片,我赶紧拿出一挂鞭炮,“嘭嘭、啪啪”的在屋前响了起来。岳母、妻姐、妻、我,还有小女和小外甥,捂着耳朵,笑语盈盈的看着炮纸儿满地。不待响完,俩小屁孩儿便飞快的去捡没燃的漏炮,我们赶紧招呼他们进屋吃饭。三代同堂呀!我们三辈六人,坐在桌前,享受着节日的亲情与美食。

  一顿团圆饭,在欢乐的气氛中度过,营里这时也热闹了起来。一伙伙大人,在欢快的聊天;一群群小伙伴,点燃一个又一个炮仗!这一幕,如此熟悉,像极了二十多年前的我们!久违的气氛哟,如此让人怀念过去!

  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妻催促着我们去上坟点灯。去年岳父故去,南阳的习俗是亲人故去的下年元宵节,女儿和女婿是要到坟上上香和点灯的。

  我们带上香纸和鞭炮,向岳父的墓地走去。一路上,是一望无际的青青的麦田,这是平原独有的初春美景。岳父就安睡在这片沃土上,和他守护了一辈子的土地相互为伴。在岳父墓前,烧着香纸过后,我虔诚的跪下三叩九拜,祝愿岳父在天堂安好!祈求岳父,保佑岳母康健、儿孙平安!然后把一个小小的红灯笼安上电池,放在岳父坟前。燃响鞭炮过后,我们便离开了岳父的坟墓。

  这时,平原的夕阳像一只红通通的大灯笼,挂在高高的天际,耀得大地红芒万丈!平原的夕阳,无垠的碧绿麦田,组成了一幅雄壮的平原落日图!时光易逝,风景不老呵!再过千年,或许还有这幅画面!

  回到家里,岳母已包好了用荠荠菜作馅的饺子。荠荠菜是春天的使者!初春时风,原野上最先长出的野菜就是它。现在物质条件好了,那时候谁也不愿意吃的野菜,尽然成了餐桌上的香饽饽。或许,真是物以稀为贵吧!盛上满满一大碗水饺,一个个白中透绿的,让人垂诞欲滴。转轻的咬上一口,舌尖的.味蕾瞬间绽放,满满的,都是新春的气息!

  吃完水饺,漫步街头。各家各户红红的灯笼亮了起来。三十的火呀,十五的灯哟!这灯笼,就是元宵节的灵魂!没有红红的灯笼,元宵节也就黯然失色,失去了它应有光彩和气质!小孩儿们拿出小小的烟火,满街燃放;大人们搬出大大的烟花,陆续点燃。我也陪小女和外甥玩起了烟花爆竹,他们快乐的看着这烟火满天。这时的夜空,五光十色,美仑美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圆月,在此时把这个元宵佳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古往今来,这轮圆月,在这个传统的元宵佳节,让多少文人骚客写下了多少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又遥寄了多少难诉情思和想念!

  中原圆月夜,烟火闹元宵!是有多久没见过如此炫丽的烟花?在这个元宵佳节,在这个平原古城,圆月和五彩斑斓的烟花一道,成为初春最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