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久了,才明白思念的味道,漂泊远了,才想起最初的航道,没有什么酒比思乡的酒更烈,没有什么愁比乡愁更浓,在漂泊的日子里,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常在梦中浮现,时光飞逝,将记忆的风帆扬起······
那年夏天,母亲含泪为我整理行囊,子夜临行时,母亲拉着我的手哭着说“儿子,出去只要能填饱肚子就不要回来了”那年我十五岁。我读懂母亲的心思,那时,能走出去就是“脱离苦海”,出门打工或是做个小生意算是有能耐的人,母亲在乡里托人找关系,才让我踏上打工路,未曾想,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还记得村口那一条羊肠小道,晴时一身土,雨时一身泥,而这条路却是通往外面的唯一途径!虽然叫竹镇,却不见以竹子为豪的任何产业特色,金磁村的名字听起来颇有内涵,可掘地千尺也找不到一块矿石,尽管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各地,而这里毫无发展的势头!这,就是我的家乡。自南宋时起我的祖先就移居于此,历经千年沧桑饱受贫瘠之困却未曾改变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或许是习惯了平凡中的安宁,或许是迷恋于这里的山水风情······门前的小龙山是乡亲们心中的宝山,以山顶一条小道为界,一半属于江苏,另一半属于邻省安徽,山上松林茂密,村民们在农闲时,会去山上捡柴拾草贴补家用。小龙山也是我童年的游乐场,三五小伙伴常在林间躲猫猫、做游戏,夏天疯够了,便跑下山,跳入山脚下的红阳湖尽情地洗一澡,好不痛快!红阳湖由山泉汇集而成,水质清澈、甘甜,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饮用水源,遭逢旱灾年,连安徽人都不辞劳苦翻山过来取水。
小龙山是一座神奇的山,相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于此阻击金兵,至今,小龙山及周边还残留许多古迹。小龙山顶有一汪泉水深不可测,说来神奇,这汪泉水位于小龙山的最高处,自古至今从未干枯过,当地人称作“仙人池”,旁边有一长石,叫“仙人床”据说,韩世忠伏击金兵隐于林间,正逢口渴,偶然发现此泉,痛饮一番小憩于长石上,醒来后说到“刚刚仙人托梦,此地为仙人所居,此泉为仙人所饮,此石为仙人所寝”。仙人池、仙人床因此得名。仙人池和仙人床名字只是一个传说,事实上这是地质变化的结果,仙人池其实是很早前的一个火山口,仙人床是火山喷发的产物,无论怎样,不得不承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历经千百万年将这一切雕琢的如此精湛,这一汪泉、一块石富于人们无限想象!
小时候常随母亲上小龙山打柴,每到仙人池旁,母亲总会提起“三年自然灾害”的事,由于饥荒,好多地方饿死了人,我们江苏这边还好点儿,好歹能勉强度日,可是山那边的情况就不同了,那时“浮夸风”盛行,有的地方饿死了人都不敢向上级汇报。大伯家就住在上那边,属于安徽管辖。五九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大伯拖着骨瘦如柴的.身子,翻过小龙山来到我们家,有气无力地对我父亲说“兄弟啊,快想办法救救我们一家吧,你十岁的侄子已经五天一粒米没下肚了,这几天光靠吃点儿野菜,浑身都浮肿了······”当时,某些地方政府对饥荒灾情实行瞒报、虚报,还不许灾民上访也不准居家搬离······不能眼看着大伯一家饿死啊,父亲与二叔经过仔细斟酌,决定夜里偷偷地将大伯一家三口接过来······深夜父亲、母亲还有二叔带着村里五六个人悄悄来到小龙山顶,静静地等着大伯一家。母亲在仙人池旁,用石头临时支起土灶,将事先准备好的米和青菜放入硕大的铁锅里煮熟。鸡叫三更,大伯一家才姗姗来到,送行的七个人都是与大伯相处较好的邻居,大家七嘴八言地说“没办法,有人盯着呢,早不了啊,大家饿的实在是走不动啊······”母亲赶紧指了指大铁锅说“赶紧吃吧”。母亲回忆说,那口大铁锅里至少有四十斤青菜粥,竟然被吃的一粒米都没剩。大伯一家得救了,说起来也是因为小龙山,这一座山连接了两地情,时间不会将历史遗忘,只会令那段情更加醇厚。
这些年走过了许多地方,也看过很多明山秀水,心中最牵挂的还是家乡的小龙山、红阳湖。虽说曾经饱尝了家乡的贫困之苦,可是那种魂牵梦萦的思乡情愫却时刻呼唤着我!母亲已去世多年,临行时的叮咛却不曾忘怀“儿子,出去只要能填饱肚子就不要回来了”!这句话饱含母亲对我全部的爱,也折射母亲太多的无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你还好吗?小龙山,你还是那样俊秀吗?红阳湖,你还是那般灵动吗?······
【故乡我回来了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回故乡优美散文11-22
回故乡散文04-25
春回故乡散文04-19
回不了的故乡散文07-12
回故乡之路散文08-03
回故乡优秀散文07-29
散文:明月回故乡12-04
20年后回故乡作文:故乡,我回来了07-15
我是故乡的燕子优美散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