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散文

2021-12-03 散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转山散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转山散文 篇1

  很多人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放下所有的东西来西藏,大家喜欢简单地给我戴个高帽子,“不外乎猎奇”。其实,我内心有个温暖纯净的角落,里面总是装着高原上瓦蓝的天空、一尘不染的白云、摇着转经筒满脸沟壑的藏族老人、还有那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雪山,它们不停地召唤。去西藏,是身体的跋涉之旅,也是心灵的澄澈荡涤。每一次,把自己沐浴在高原阳光热烈而又奇爽的怀抱里,在透明的空气中总能看见自己龟壳般沉重的心灵一丝丝剔透起来。

  最近应西藏自治区作家协会邀请,我参加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学笔会——阿里笔会,其间最难忘记的事,于我来说,莫过于转山,围着神山冈仁波齐转一圈。

  转山,在内地时听过不少神奇的故事,来藏后还是第一次。

  冈仁波齐峰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藏语意为神灵之山。是中国冈底斯山主峰,中国最美名山之一,海拔高度6656米。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是西藏佛教、印度教和原始苯教等教的朝圣中心,素有“神山之王”的美称。这里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香客,不远万里前来神山朝圣,据说围绕冈仁波齐山转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十二圈者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百圈者便可以坐地升天成佛。

  笔会组委会介绍,转山全程五十多公里,并且地处海拔五千多米,时间两天,极易消耗体力,且随时会发生高原反应。笔会组织者很开明,并不要求每个成员都去,建议大家结合自身情况自愿决定,我毫不犹豫地举了手。

  不知者无畏。其实当时我对转山的了解不是很多,只知是藏族很虔诚的一种宗教仪式,对冈仁波齐神山路况更是一无所知,以为就像我们内地的徒步爬山。我来自湖南的一个山地县,小时候没少干这活,我想自己肯定没问题。直到后来,真正踏上转山的路,才发现自己真是太小看了。那天晚上,揉搓着酸麻的脚板心,我向朋友微信说差点回不来。朋友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就是这‘差点’,才能成为传奇。”

  我们转山是从下午开始的,到达巴嘎乡后,弃车徒步。从巴嘎乡政府所在地出发,以冈仁波齐神山为轴心,转一圈,54公里。近年来,由于很多条件的改善,坐车居多,走路少,养尊处优,想起这漫长的54公里需用脚板一步一步走完,心里有点发怵。读高中时,我曾步行十五华里上学,不在话下,可毕竟那个年纪血气方刚,身体素质比起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我还能寻找力量走完这段充满未知的艰难路程吗?左顾右盼中,发现只有两个内地来的作家因有高反,不能成行外,其他的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行。我胸中豪情顿发,怎能认怂?站在这世界屋脊,感觉自己也高大起来。

  好手难提四两,我把旅行包的电脑取出来放在车上,以减轻负荷,只带上途中用得上的简单物品。精减完毕,抬头看天,天空不似以往明澈,但紫外线依然生猛,这里的太阳不比内地,晚上十点来钟才落山。我不喜欢用“强烈”来形容高原的阳光,我想它是热烈的,率性的,就像喝酒正酣的男人,热力四射。队员们纷纷在商店里买拐棍、帽子之类旅行用品,一副长途行军的架式。来高原后,我从不拒绝太阳的洗礼,当同伴们保护得密不透风时我常常是短袖T恤到底,一如这阳光赤诚坦荡。为了以防万一,这次我也买了顶遮阳帽,当看拐棍时,放弃了,自己还没老到需要拐棍的时候。戴上遮阳帽对镜自我欣赏,颇有好莱坞大片中西部牛仔的味道。

  同伴们人手一拐棍,呈一字排开,就像出征的士兵,雄纠纠,气昂昂。因为对神山的神秘充满着敬畏,我内心盛满庄严、神圣,他们也一样。于是,我们义无反顾,迈出朝圣之旅的第一步,踏上这条充满神迹启示的圣路。

  一开始,大家争先恐后,谁也不甘落伍,所以,一直保持着完整的队形。谁都能看出这是一支转山朝圣的队伍。看着大家劲头十足,我说悠着点啊,我们应知道养力,现在才开始,路这么漫长,别把力气过早透支了,毕竟,我们不是竞走的驴友。但看这架式,队友们都在兴头上,眼望前方,心无旁鹜,只想向前冲。我估计,此时此刻,我们心中都唱着同一首歌——“向前进!向前进”,大家专注得就连路边窥探我们动静的野兔都看不见了,远方有更让人心动的东西。

  西藏的天空素以高原蓝著称,举手就能触碰的清亮亮的蓝上飘着丝丝白云,柔软,轻逸,就像条条纯洁的哈达,这是高原对天空呈献的敬意和祝福。7月初的冈仁波齐,除了远处的高山上还可偶尔看到积雪,路上的土坷垃也如空气般干燥。自古至今,不知多少转山的人在圣路上走过,也不知在这里发生过多少感人故事。这路承载了时间和空间,直通到朝圣者心中某一处神秘所在。不时,迎面遇见从山那边转过来的藏人,他们虽然长途跋涉,但从他们身上一点也觅不到疲惫,也看不到朝圣后的悲喜,只见他们着着独特的藏族服装远远而来,又渐次远去,仿佛对我们这些路人视而不见。望着他们,我时常好奇,并惊讶他们竟可如此专注到物我两忘。也许,他们通过转山,早已把欲望和罪孽洗濯干净。不知走了多久,我们的队伍出现分化,性急的、体力好的人远远地飙在前面,狂甩后来者几里地;性格柔和、体力不济的人慢吞吞尾随,这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竞技场,只是肉体与自我的一场比赛,不分先后,没有好赖,抵达终点即是胜利;当然,中间也有三三两两,他们不急不缓地在那里东张西望,这些应该是喜欢中庸之道的人,因为前有先进,后有衰兵,所以心安理得。

  前面的人转过一个弯就不见了踪影。我走在中间,并不着急,不时停下脚步拍摄路边的风景,远处的雪山。那些长腿的藏野驴早被前面的人惊扰,跑得不知去向,肯定是拍不到的了,只有那些跑不动的河流、小草,还有寺庙留在我的手机里,然后把图片用微信发给朋友们,得瑟,乐此不疲。但就是这样一些二货,内地的朋友们看了也是赞不绝口,羡慕之至,说西藏真是处处风景。因为这些赞,我就像打了鸡血,勇往直前,前面还有更好的风景在等着我和我的朋友们。有时,我还真怀疑自己转山的虔诚,难道仅仅为了这一路虚荣?

  没走多远,遇到几个身着藏袍的藏胞,正叩长头。他们一边口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哞吽”,一边双手合什高举过头,走一步;双手合什到面前,再走一步;到第三步时,双手已自胸前伸出,掌心朝下,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如此反复,三步一叩。这个镜头,我在很多图片上都看到过,现在亲眼所见,却有新的感触。我被震憾了,他们是如此的不慌不忙,淡定从容,走在这寂寥的圣路上。我更惊叹于他们的慢,蜗牛一般,慢得我不忍心看下去,前方的路还那么遥远,还有多少个长头得叩呀!一边感受着慢,心灵的慢。在这样一个高度,高谈阔论和汽车噪声以及一切喧嚣,早已退至很远的地方,与这里无关。他们却是那么坚定,没有一丝犹疑。

  我曾在南岳衡山的大庙里见过还跪香。在圣帝面前许过愿的信徒们还香时从大庙下面的石坪里三步一跪拜,直到殿堂表明心迹。退出殿外时,不转身,不回头,退三步,一跪拜,脸一直朝着圣帝的方向。也有朋友告诉我,他父亲说小时候去南岳还香,全程步行,从出门起就要三步一跪——不足一百公里的距离,往往要走好几个月。我们的宗教和藏传佛教曾多么相似,只是,到后来我们失去了虔诚,失去了坚守,也失去了敬畏。藏族同胞们为了心中的信仰,却在一代一代传承,坚持,他们以永恒的姿势定格在我的视线里。如果在人生的旅途上感到迷茫时,想起这些参照,我们会看到更远的地方,亦会平添许多自信。

  过了曲古寺,我的腿就像灌了铅的木头,沉重,僵硬,不听使唤,开始踉跄。看看周围的同伴,他们没有停歇的意思。这样的转山,一步一步,必须自己完成,谁也帮不了谁。找一块石头坐下,稍作休息。同伴们渐渐走远,不见了。我坐在石头上看天,看远处的雪山,还有褐色的戈壁,并不害怕落单,因为我的后面还远远甩下一大溜同伴。估计他们赶上我还需要很长时间。

  休息一阵,起身又慢慢腾腾往前走。在这前不着村、后不巴店的陌生地方,我惊讶于自己的从容,内心已从这萦绕于周身的、冥冥中不可抗拒的强大气场中获得了安定详和的力量,心灵变得更加澄澈,路边石头纤毫毕现。

  晚风“呼啦啦”吹来,暮霭从四处的岩缝里纷纷冒出,天上的云朵就像赶集似的往头顶汇拢。我知道这是要下雨。看看四周,没有任何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多么期盼眼前出现一个村落,可以让我坐下喝壶甜茶,解解困,避开这场劈头盖脑的怪雨。心里也清楚,在这荒无人烟的高原上,这个想法等于就是一个白日梦。

  树欲静而风不止。

  冥想之间,“啪”的一声,一个炸雷落在身边的石头上,愣是要把石头撕碎,紧接着泼瓢大雨倾盆而下,还夹杂着花生米大的冰雹。我取出背包里的雨伞,可是没用,风是横的,雨是迎面用盆泼来的,电闪雷鸣,只一个来回,我全身衣服精湿,没一根干纱。伞,是遮风挡雨的工具,这时有和没有是一样的,已经失去意义。除了诅咒这捣蛋的雨,我在这荒原上无所适从。索性撤掉伞,就像高原上的一头藏羚羊,一簇匍匐在地的路边草,任你雨大雨小都与我没关系。雨下着下着,把天都下黑了。我没带手电筒,道路越来越模糊,所幸没有岔道,依旧凭判断直觉摸索着向前。偶尔停下来呼喊,希望前面和后面的人听到,有个回应,壮胆。可是,除了风声就是雨声,声声入耳。

  走到一个山坳上,山洪滚滚翻过道路,路下边是悬崖绝壁,河水咆哮,抬头只看到两边黑魆魆影幢幢的高山。我的双脚都泡在洪水里,看不到路,不敢轻举妄动。湿衣服裹着身体,冷冰冰。绝望从脚底升起。往回走路程和往前走差不多,关键是我不想打退堂鼓,退缩不是我的性格,谁都不想当懦夫。我就这么像一个石头杵在洪水路上。战战兢兢不知站了多久,终于看到一缕手电光远远地射过来,那是后面赶上来的队友。他是神示专门派来拯救我的,我顿时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

  晚上一点左右,我们高一脚低一脚,一路哆嗦,终于把酸痛的身体挪到K22帐蓬住地。先到的大部队早在那里等着我们。看到我们的到来,他们很高兴,马上腾出地方让我们取暖、烤衣服。我们要在此处的藏民家过夜。十数人一进帐蓬,什么也不管,就上床休息,不一会,鼾声此起彼伏,像曲雄浑的.交响乐,盖住了帐蓬外“哗哗”的风雨声。

  第二天,天光刚搭上帐蓬顶,笔会组织者不辞辛劳地吆喝起来,催大家赶路,因为今天的路更陡峭,更艰难,足够有一天的路程。

  经过一夜,雨已停。帐蓬住地的早晨就像汽车的挡风玻璃前蒙了层水雾似的,让人捉摸不定。浓烈的牛羊膻气味,还有那满天的星星,因为见到即将跃出的太阳害羞,正悄悄隐匿。我一时兴起,伸手往空中抓一把,只感觉那雾布帘一般,手里满满的,滑滑的,分明有丝绸的质地。可是待手一松开,却是什么也没有。

  走在路上,回头一看,村落原来只是山坡上的一个鸟巢,鸟飞累了就到这里休息,补充体力。路,一直往山上蛇一样爬行,看不到尽头。不到一会,我们的队伍又走成了昨天的模样。越往上走,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走着走着,我身边一个队员都没有了,我又落了单,我感到力量正从脚底一点点溜走。一只鹫鹰远远自天边飞来,它翅膀掠过的声音清晰可闻。也许是它捎来了前方队员的消息,鼓励我奋起直追。土拨鼠在石隙草丛间张望,好像是在讥笑我这个就要泄气的行者。

  我不断地气馁,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坚持,坚持。

  盘山路在山腰中七弯八拐,分明看到垭口就在几公里的地方,却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一百米路中间都要停歇好几次。这期间,不时有藏胞超越我,他们步履如飞,口里念念有词,似乎脚底时刻有无穷的力量源源滋养。

  我知道我在慢慢接近卓玛拉山顶。

  卓玛拉山顶上的石头,与别的地方的石头,没什么异样,朝圣者认为,千百年下来,因被赋予神性,只要你谦恭诚恳,对着石头许愿,保准你的愿望会实现。我看到路边的石头边耸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座磐石是天然狮子,也能够幻觉到各种动物形态。”我就想,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现在也已经追逐到神灵的足迹。一想到这,我的体细胞内又注入新的能量。

  接着我又看到“避邪背叛誓言”的牌子,好像是说你平时背叛誓言、说谎话就要摸摸这块石头减免灾祸。一些后来居上的藏胞站在石头前,虔诚地跪下,一遍一遍地洗手摩脸,仿佛为自己一生所犯的罪孽忏悔。他们的神态,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至纯至净。

  越往上,坡越陡。走走停停,连站着说话都气促。快接近垭口的时候,简直像肺气肿病人,呼吸就快衰竭,几乎是走一步停三步。脑袋和胸腔就像充满气体的气球,随时都得小心爆炸,我赶紧调理气息,真怕一时撑不下来,变成路边的石头。

  正当身心都到极限的时候,我终于爬上垭口,看到了神山的整个面貌。

  垭口上满是各色经幡,蓝白红绿黄,五彩缤纷,这里是经幡的海洋。高山之巅的风每吹动经幡一次,便发出猎猎响声,这是风在替挂幡的人诵经,企求神灵赐予吉祥如意。有多少道经幡就有多少声祈祷,汇成天籁,响彻天庭,直抵神祇,降下祥瑞。

  山上除了经幡,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的,但我心里却是幸福满满,无比充实,有成就感。因为我终于完成了一次转山,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完成了一个神圣的仪式,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净化。

  冈仁波齐峰终年云雾环绕,在民间因此有个传说,只有有福气的人才能有幸目睹它的真面目。好像我早与这神山结缘,我不光见识了它的奇险峻峭,更是用双脚一寸一寸丈量了它粗犷的胸怀。用身体一遍一遍感受它的宽厚仁慈。可以想见时间的巨人站在这里见证了历史上有多少人在这神山之巅驻足、流连。

  过垭口,一路下山回到出发点,自是不在话下。

  冈仁波齐,我心中永远的神山。

  扎西德勒!

  转山散文 篇2

  人生就是在不断行走过程中前行,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预测前面的路是通往何处,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和什么样的人,也许是一条平坦大道,也许是一条羊肠小道,也许是一条充满凶险之路。但无论如何,人生只有经历和尝试,才会有体验和感悟,只有体验和感悟,才会有收获和成长。

  今天我们一行14个徒步爱好者行走的就是这样的路途:边走边看,边看边探路,方向和目的地完全是在行进中选择和决定。走到哪儿算哪儿,就算是没有现存的路也要闯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来。鲁迅先生说得好:世上本没有路,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上午8:30左右我们从水东坝头出发,沿大路板方向前进,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显得轻松快活。雨后,紫阳湖静卧在山边,朦胧中略带羞涩,沐浴中显得多情,此时的她比平时多了几分妩媚与妖娆,醉美了行路人,更醉美了我们这群对山水情有独钟的徒步者。这段路既有湖光山色,也有破败不堪,既有农家小院,也有养殖和种殖基地,还有各类厂房。人与自然的争夺在这里上演了一场明争暗斗的游戏,游戏的赢家似乎永远是人类,但在我看来最终的结局却是以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而告终。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与周边的景色显得格格不入,人类到底还是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索取的欲望总是大于保护的欲望,贪婪是人类永远无法治愈的病症,纵观历史,这已是不争的实事。

  平坦的道路在一片果园的外围失去了踪迹,临时定夺的方向把我们引向一个颇具规模的露天鸡鸭养殖场。主人不在家,我们的到来并没有惊动鸡鸭女士们和先生们,也许是他们见到我们人人都有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吧。这里虽然发出一阵阵恶臭,但可爱的鸡鸭女士们和先生们还是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与他们合影是表示我们与他们亲善友好的最好证明。

  一座山以威严的姿态挡住我们的去路,仿佛在告诫我们:想征服我吗?不走回头路是行走的准则,除非到了山穷水又尽,柳岸花不明的地步,否则这样的决定就是对徒步的“背叛”,哈哈,开个玩笑。

  在杂草和芦苇丛生的灌木丛里行走要格外小心,这一点对于女驴友们来说尤为重要。由于一时的失误而让自己的漂亮脸蛋被带有锯齿的杂草划破,那可是得不偿失啊,因为长期以来各种美容的手段和策略将付之东流。脚下的路可能是一条荒芜多年的放牛山道或进山伐木的山道,岁月留下的沧桑仿佛在诉说童年的故事。我们低着头,弓着腰,猫着步,俨然与一支侦察兵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动作体验对于活动筋骨和关节可以说受益匪浅。

  在上一个陡坡过程中,有几个队员异常兴奋,老六一嗓子拉一个长调,声音雄壮浑厚,一下就传到十里八乡之外。陈司令野猪模仿秀听起来也是惟妙惟肖,不过这可吓坏了女士们。

  抵达山顶,一条引水管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大家呼啦呼啦的好不开心,纷纷抱着树,凯鸽和陈司令用镜头记录下这一惬意的时刻。

  补充水分休息片刻之后,我们沿一条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行,同时无数个未知也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山路在脚下延伸,一会儿平坦,一会儿崎岖,一会儿拐过一个山道,一会儿没入密林。风景在眼前更迭,一会儿遮天蔽日,一会儿豁然开朗,一会儿山花灿烂,一会儿树冠如盖。踩在松软而又丰厚的落叶之上,酸疼的双脚得到暂时的缓解,沉重的步子也轻快了许多。林中远处或近处传来的鸟鸣声异常清脆,直达我们的心灵深处,如动听的乐曲在汩汩流淌。林中任何一种自然的声音都会引发一个灵魂的驿动。散布在山中各处的瀑布、泉流、水潭、断崖、峭壁、沟壑等一切的一切都让人目不暇接。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就连生长在地上的小小蘑菇也足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种自然的精灵除味美营养价值高不说,单瞧它那可爱的模样就让我们产生无限的怜爱。路边从肥沃土地里拔地而起的小竹笋以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把自己站立成一道独特的风景,那鲜活的模样着实可爱,我禁不住伸出手轻轻触摸它们的身体,从指尖传递而来的是一股强大的生命能量。随处可见的蕨类植物撑起的身体如一把把漂亮的伞,刚出土的嫩蕨体态婀娜多姿,毛茸茸的身子不仅柔软,而且弹性十足。这种山珍长期以来成为普通百姓或酒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有资料表明说不宜多食,长期过量食用,有引发癌症的可能。

  在密林里穿梭,我们的身体在自然的怀抱里享受无限的呵护和抚爱,新鲜的空气涤荡去心灵的尘埃。在这里,你可以把自己跟单纯、无欲、无求、心静、平和、自由、放松和满足等联系在一起。在这里,你可以想象成大自然的一个分子:一山、一石、一水、一木、一草、一花等。在这里,你可以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的生命体中,并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引水管用忠实和准确把我们带到它的尽头,完成了它应尽的神圣使命。我们心底里升起的感激,也许它无法感受到。其实一个物件从某种意义来说,它也是有感情和生命的,这种感情和生命就是通过我们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与其交流和沟通,再通过嫁接得以实现的。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个世界上的万物都是鲜活的,我们都应该象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它们。我还是那句话:你可以不崇拜人不崇拜神,但绝不可以不崇拜大自然。

  引水管的尽头处有两条分岔路,一条往右,一条往左。往右走,离回家的路就近,往左走,离回家的路就远。最后经过大家讨论决定选择左边这条路。

  这段路的风景跟刚才那段路的风景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这段路的路面更宽敞更平坦,于是大家走起来并不觉得吃力。踩着密密麻麻的松针和其他落叶时,一种温馨和亲切在心中便油然而生,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童年的时光————儿时进山砍柴、采蘑菇和捉迷藏的情景仿佛发生在昨日,历历在目。

  当我们都在想象这条路可以直接把我们送回家的时候,没想到,它在一片树木被砍伐的黄土地上几经迂回之后,突然在一个山坡脚下终结。命运再一次把我们推向抉择的边缘。时值正午,只有先吃饱肚子才是上策。

  大家在一片阴凉的开阔地铺开午餐,有带干粮的,有带米饭的。不管是什么,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这样的场面又让我想起儿时进山劳动自带午饭的情景,那时候也是不管带什么饭菜,同样吃得津津有味,甚至狼吞虎咽。我边吃边想,如今的很多孩子胃口不好,看着满桌的可口饭菜,就是勾不起食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来身在福中不知福,二来缺少必要的运动,更不用说体力劳动了。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代,这一代孩子真让人担心啊。

  回家的路尚不明朗,但似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哪一个队员在担心。其实在一个小小县城的周边行走,担心迷路是多余的,最多多走些弯路罢了。

  在老六和凯鸽探路先锋的带领之下,我们翻过一座山头,来到一处松树采伐林地,一条新鲜的黄土路映入眼帘,大家一下欢呼雀跃,命运再一次让我们“重生”。

  行走在横七竖八的松木堆中,扑鼻而来的是松木发出的一阵清香,还带着一股山野的味道,这个味道对于我来说再亲切和熟悉不过了。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无法忘却与故乡深山老林和田间地头所结下的那一缕缕情丝。

  走过这段黄土路,几个伐木工人正在路边休息,连问带观察,原来已到了天湖寺的后山。命运好象跟我们开了个大玩笑,刚才还把我们置身于迷茫之中,让我们的心忐忑不安了好一阵子。现在一下子便没了悬念和想象,我们都觉得有点失望和落空了。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今天的转山,大家好像余兴未尽,决定穿过正在建设中的天湖寺景观大道。人类就是人类,总是喜欢把自然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总是刻意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大自然,总是在到处炫耀人类自以为是的杰作和创意,眼前的景象是最好的证明。挖掘机和人在这里显示了无比的威力,山体被刨去一层层的皮肤,裸露的骨骼被抛弃一地。强行被植入的水泥墙体无疑是对大地的一次大伤元气的大型手术,这样的手术耗资昂贵,还得赔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在想,这种行为对于人类本身而言是否值得,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自己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吗?我不得而知,只是觉得在沉思中略感有些悲哀。

  人生就是这样,明明看到成功在望,可命运却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景观大道的道路突然在一个悬崖边戛然而止。我们再一次陷入“绝望”之中,心想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难道要走回头路不成?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原来道路的尽头下方有一条崎岖小路通往对面的悬崖,沿着悬崖,是一条尤溪七中引水管的路径,顺着它可以到达保安寺。经过一场有惊无险的横穿,终于抵达胜利的彼岸。也许胆小的女驴友这一生中又多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

  今天我们用将近七个小时的行走来体验快乐,体验轻松,体验疲惫,体验炎热,体验惊心动魄,体验有惊无险。路上,我们在交流中沟通思想,在行进中互相帮助,在搀扶中感受温暖。路上,我们在鼓励中坚持,在幽默中微笑,在呼喊中释放。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坚实可靠的,我们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富有意义的,我们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值得的。

  今天我们在行走,明天我们的脚步依然坚定。人生起起落落,脚步不曾停止;命运坎坎坷坷,信念依旧永存。

  徒步,你我心中的那份追寻,从脚下迈出的第一步绽放精彩。

  转山散文 篇3

  转山古道(散文)

  史光荣

  自横岭关到狮子铺,再往前走,就到了岔路口转山。

  转山是一座山,更是戳站在山西晋南三个县交汇地方的一座路标。

  因一山属三县,绛县、闻喜、垣曲,山顶有一块三角形的界碑,是1997年冠国务院名竖立的,是三个县的分界点。转山下面的村子也因山而名叫做转山,是个地名,属绛县冷口村管辖。

  转山是道古衢,走过转山,有两条古道直通古老的垣曲县城。

  一条是绕着转山一路往前,直走三五里,便到了闻喜县的马家窑村,沿着路旁的十八河曲折绕行,又三五里便到垣曲县的上官,再下行就直通古道驿站皋落城。过去是一条可供车撵行走的古道,陆路可通河南济源,水路可达偃师,是潞盐南运,跨过黄河,直通中原的重要通道。直到现在,垣曲县的自然博物馆镇馆宝物,仍是从黄河古渡济民渡附近出土的一级珍贵文物店下样,它是宋代销售潞盐的盐商们,行规自律打造的三个店下样中的其中一个,另两个分别设在安邑、汉口(今冷口)。自古出垣一条道,这条古道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太多的喧嚣,随着道路的拓宽改道,昔日繁华的古道印迹早己荡然无存,只留下一段凄凉的传说。

  另一条古道,则是直穿转山这个古朴的小山村,沿着崎岖的小道,爬上高耸的转山,从坳口下去,就可直达垣曲的闫家池,再下去就是东西峰山、刘张、坡底等古老村落,直通垣曲北山一带。时光如梭,岁月沧桑,这条淹没在山林中的村间古道,更多的是挑夫们在山路上穿梭,坡道上用厚重石板铺就的小道,历经多年风霜,早已磨下步履深重的印痕,虽早已弃置不用,任凭风雨洗刷,但仍可辨别出不一样的痕迹,嗅出残存的余味。

  简陋古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诉说着千年垣曲的风花雪月。

  深秋时节,寒风瑟瑟。

  我们一行向着转山峰顶,拨开山道两边的荆棘乱草,去探寻被岁月的风尘掩没的古道。

  山谷的秋风呼呼吹着,追逐着我们攀登的脚根,肆虐地撕扯着我们的衣襟,像无数条毛毛虫无孔不入地钻进袄袖里,钻进领口里,横冲直撞,浸蚀着我们的肌体,考验着我们的毅力。到了半山坡上,野风更是裏卷着山坡上的残枝落叶和飞沙走石,无情地拍打着泛红的脸庞,那种麻嗖嗖的生痛,更是无奈,像裸露着胸怀光着膀子去面对,更能体会到昔日挑夫们讨生活的那种坚强,那种不屈,是多么的可敬。

  从闫家池村原有的峡谷一直往后走,凌厉而险峻的古道时隐时现,断断续续,时而平缓宽阔,可供车马行走,时而崎岖收窄,猛然凸起,只可侧身通过,石头、石板铺就的山道,还有人工凿修过的痕迹,历经多年风雨洗礼,仍然光滑自然,在雾茫茫的山上,仍然发出幽幽的光泽。

  古道两边,是杂乱无序的野刺、荆条、藤条和野葡萄等,伴随着众多叫不出名字的乱草,疯狂的挤占着古道,使千年古道变成人迹罕至的野山坡,彻底归隐在山林中而难睹真容,我们一边用棍子挑着挡路的杂草,一边探寻者昔日古道的印痕, 从散落在古道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印辙,拷问着过去,拷问着自己。

  到了坳口,再翻下去就是转山小村了,那一段古道更是羊肠小道,早已隐没在群山之中了。

  坳口处,竖立着三县交界的三角界碑,分别指向三个县的版图。

  站在坳口,望着三个县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村落,我试想着昔日鸡鸣三县的盛景,想着昔日挑着重担,牵着毛驴走在这条古道上的挑夫们,千里走单骑,三个县中,大概都有他们的亲人。

  他们的艰辛,他们的喜乐,大概连他们的后人都不一定知道;他们的挫折,他们的无奈,也只有这条古道历历在目,默默无语。

  这个坳口,这个转山,这道慢慢古道,不知接纳了多少南来北往的宾客 ,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雪月,演绎了多少悲欢传奇的故事。

  到了1941年的5月,日军侵占了中条山,冷口到垣曲的古道驿站住满了日军。

  这个坳口,成了日军重兵把守的隘口,横岭关上的炮兵阵地直接对着转山、马家窑、闫家池的崇山峻岭,对着一道道雄险的隘口,昔日的必经之地成了战略要塞,昔日繁华的商贸古道,被无情的炮火所阻隔,马家窑、路家沟、桥沟、转山、闫家池、东西峰山等一个个古道上的制高点,都变成了守卫中条山的立足点,战壕遍地,到处是抗战的疆场,无数英烈血洒古道,累累白骨见证着拼杀的惨烈。

  一条古道,壮怀激烈。

  一道风景,浓妆素裹。

  古道探寻虽然迟了,但我们终究来了。

  山上的枫叶鲜血般地红了,灌木丛的叶子也半黄半青,寒风吹过,枝飞叶舞,极目远望,层林尽染。

  拨开残枝枯草遮盖着的千年古道,那种青石缝里渗漏出来的幽光,像一位历经沧桑、风烛残年的老人,弯曲的小道,就是那写满脸庞上的皱纹。

  又起风了,凛冽的寒风席卷着古道,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思和惆怅。

  千年古道,明年我们再来看你。

  转山散文 篇4

  冈仁波齐,我不知道为何要踏上这段路程,就跟我不知道为何突然要来西藏一样。

  我没有坚定的朝圣者的转山信仰,一行阿里的计划也是随波逐流,对于冈仁波齐这个我不太熟悉的所谓神山,我充满了好奇。毕竟每年有那么多人从世界各地赶来,若不是怀着内心的牵扯和世俗的洗礼,他们也不会跋山涉水日夜兼程。

  随行的同伴是朋友牵线搭桥认识的,加上司机我们总共四人。穿越阿里线来到普兰县,也就是神山冈仁波齐所在地。晚上九点半天还大亮,睡觉时已经是凌晨一点,我们约好四点转山,三点半就起床了。收拾停当出发时是四点十分,黑漆漆的山路十八弯,手里握着的手电筒是我唯一的法器,我不时四周上下晃晃,以看清眼前是否有异物漂浮。看清是几个摸黑行走的藏族朋友时,朋友嗔怪我不该拿着手电乱晃,她那知道我内心的恐怖,背后窸窸窣窣的声音传来,旁边高耸的山头在黑暗中只有难懂看不清的各种暗语,我知道这是我自己吓自己,可就是止不住胡思乱想。

  行走了两个小时后,天依旧是黑的,耳边传来潺潺的溪流声,脚下的路也开始泥泞起来。此时此刻,后面有许多人赶上了我们,回转身星星点点般的光绵延在山里,转山的路途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当我们赶上一群人,是藏族本地的人,他们一行十余人簇拥着一个老妇人,从旁边经过时,看看花白头发身着藏袍的老妇人正在大口喘息,光线下那两条花白的麻花辫格外惹眼挂在胸前,站在旁边的是一个约摸四五十岁的男人,上前搀扶时被老妇人推开了,然后指指示意大家继续赶路。也不知道当时为何我的眼泪突然就掉了出来,为这一片神奇土地上执着的人,还是为白发苍苍依旧信仰的老者?

  也不知到了几点,天空微微放亮了,看到许多人顺着我们逆向而行。

  到九点半的时候,朋友开始对我轮番实行规劝,说我气喘如牛,一步三歇,还没开始上山尚且如此,怕是上不了山,就会休克在半路了。起先接了我肩上的背包,后来经幡都接了过去。

  身上的包袱卸掉以后,我依旧走一步歇三歇喘个不停,同行人再度郑重其事规劝我回头,因为距离山上的路还有两个多小时,此时海拔才四千多点,山上五六千的海拔我身体会吃不消,万一发生意外,救援队根本无法赶到的。

  听着这些话,心里只是想,我已经走了五个多小时,此时让我回头,我无法给自己交代,于是我憋一口气,加紧了脚步头也不回。

  虽然他们一再解释,被冻死在山上的设想都给我假设了一堆,可他们越是如此,我越是坚定此行不能半途而废。

  估计是我被的固执气坏了,他们彻底放开脚步不再管我了。我反而心无旁骛,开始走一步歇一歇,路上遇到扎西德勒打招呼的藏族朋友也跟他们打招呼,并开始留心奇异的山峰,连绵不绝的溪流,还有山里缥缈的云雾。

  不再有任何负累的心放平放缓,坐在歇息时,有藏族的朋友替我背负了行囊。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妹妹帮我把行囊一直从上山途中背到山顶挂经幡处等我一直未等到,又托人往下送了些路。

  在走到山半腰时,我坐在正对着挂冰川的山顶发愣,一个六七十岁的藏族老人走到我跟前。“不要慌,慢慢走,走一步,歇一歇,不要勉强自己的身体,扎西德勒!一切顺利孩子!”我的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山上的路前后没有一个人,脚下的路越发难走,山石横在中间,我不敢看事先保存的那张高海拔示意图,我捂着胸口,泪水滂沱,眼里看着山,脚步没有停歇。

  泪水有时候可能真的是力量,我终于赶上了伙伴。同伴说,我一度被打了鸡血,突然就有力量了。

  接下来的路,我还按照我的脚步停停走走,还不时询问那些健步如飞的藏族朋友,问他们一般需要多久就可以上山下山,一听到他们说三四五六个小时。

  开始下雨了,我们三个人一人一个背包,我的藏族的陌生朋友替我负担了,另外一个伙伴的包最后也落在我朋友怀里。朋友在最面前看着我们走一分钟歇两分钟不住摇头叹气,雨越下越大,随着山里的寒气逼人,变成冰雹噼里啪啦砸在脸上,热辣辣生疼一阵,冰凉凉渗透进裤腿鞋里,我们湿淋淋地拖着沉重的脚步到山顶挂了经幡,此时此刻谁也没任何气力再说话,看看山中飘荡起浓重的雾气,云变得异常厚重,冰雹和雨水丝毫没有停歇之意,随着一阵雷声和天空的闪电劈开,正式拉开了泼洒的气势。

  朋友让我先走,什么也别管,就往前走,赶快下山,因为三个人中我是表现最差的,我扛不住,他们怕我掉链子,于是我顺从了,心里一路默念加油,将拐杖牢牢攥在手心里,一门心思摸爬滚打顺着水流一起往下溜。

  到达冰川地时,我竟然兴奋到大叫,同行的美女伙伴彻底走不动了,背包被我背在肩头时,我竟然特别开心,我用自己的固执和坚持赢得了被伙伴“轻看”的一程,我用自己的信念战胜了那所谓高反和一路坎坷的历程,一路上我看到了三步一叩首的朝圣者,看到了成群结队走在人前的牦牛,还有朝圣路上只管赶路的许多外国人。

  冈仁波齐,总共五十二公里,起点塔青,终点塔青,一般都是两天的行程,我们走下山时是下午五点多,总共行走了三十公里。

  坐在茶馆里等待救援车的过程中,许多藏族同胞都给了我们许多善意的微笑,虽然语言不通,但围坐在火炉前,跳动的火苗映出了他们清澈的眼眸,那眼里有大山一般的温厚,也流淌着雪水一样的清纯,我每每对着他们回之以微笑,内心就涌出一种暖暖的感动。

  我不想说,转山我是带着使命和嘱托,我想说这次转山带给了我对人性和自然一次深刻的感悟。

  转山散文 篇5

  一个无所事事的晚上翻开电脑里面曾经写过的东西,还是会有一点点的感觉吧,也借此重新追忆两年前的小小可以谈得上的梦想吧。

  下午从草坪上晒会太阳回来,脑子里满是关于旅行这么一个话题的想法。想要体验一次23岁之前一个人的涉外体验,无关乎名利纷争,亦无关乎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只为一次从未有过的青春体验。

  我将我的23岁毕业之前的日子归结为青春里最美好的年华,因为这段时光,可以操心但不像毕业之后那样忙忙碌碌的疲惫,可以现实但不如生活后为茶米油盐酱醋茶奔波的交瘁,不是对生活太过焦虑,只是这个社会让你对现实的思考开始变得太不自信。

  而谈到旅行,几乎很信仰古代先哲们说到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游历大江南北似乎也成为我的一种对生活最大的渴望。

  突然想起电脑里还有一部已经很久前下载好的电影《转山》,而这些天睡觉前也正好在看西藏旅行的书籍,正好两者的结合让我的意识有一种翻天覆地的变换,而这还是间接的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来的,真难以想象切身实地的体验那种诸如此类的经历后又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也许心跳真的加速百倍了。

  《转山》的故事结果很简单,其给人的感动不仅仅是书豪那些所见所闻所有的点滴故事,那些路上的艰辛和险阻,或者是破履烂衫的无奈壮举。两三个镜头让我格外触动泪水横溢,其中之一便是刚刚出发的时候,旁边路过的几个摩托车驴友默默路过翘起大拇指的那种赞许。骑行天下,向往那个离天最近的大地,本来就是人生难得一回壮举。

  而电影的角度则是一个小伙子骑行由丽江入藏为兄弟完成夙愿的故事情节,似乎为追逐梦想的行径更加点缀了一抹味道。书豪路上遇到的驴友晓川,为人豁达,梦想执着,也许三年远行不单单是为了看看路过的十三峰,直到电影的结尾,我们获知晓川忍受着路遇不测致残后依旧神往珠峰脚下,这也许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百姓对梦想的一种最简单却又直接的表述吧!看到这里,心湖更加的难以平静下来,似乎会有一种的隐形的力量在支撑着你坚强的走下去,即使是一个人,也要默默前行,终点固然完美,沿途风光不减。

  旅行的结果不是收获那段可以茶余饭后侃侃而谈的故事,收获一道道风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思考。

  于是,我默默地许下一个诺言,在我青春里最美好的年华里一个人背上背包,去一次真正的旅行,只为完成属于自己小小的梦想。

  转山散文 篇6

  记得高三那次暑假,本来说好要和同学一起云南玩。但还是因为家里的种种阻挠而最终放弃。当时我很沮丧,我总觉得自己理应潇洒的背起行囊然后向西。但结果是,我选择了呆在家里。

  每个人都有远行和出发的冲动。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说走就走的勇气和魄力。起码我没有。

  这就是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一点。

  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而选择出发,他本没这个义务,也没这个必要。但因为出于对哥哥的爱,他还是毅然登上了自行车。记得在出发前,他告知女友。女友很不解,因为他并不爱骑自行车,而技术也不好。

  这在后来他骑车磨破皮肤也得到了佐证。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出门在外,最幸运的是能碰到一个朋友甚至是贵人。从这点来说,书豪显然是幸运的。经验丰富并且热情善良的川哥给了书豪莫大的支持与帮助。两个男人在前往拉萨的旅途中,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我们能够感受到彼此的关切与尊重。他们一同为了心中的圣地而不断前行。

  在到达西藏时,导演特意给书豪跨过边境线一个慢镜头和特写。这一脚仿佛更像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意味着他真正的旅途正式开始,也意味着他不再有退路。

  前往拉萨的过程比想象中困难了百倍。不断的暴风雪,以及日益堆积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都在考验着书豪。但一路上,西藏淳朴和有好的人民让书豪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而川哥更是他值得倚仗的前辈。期间也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就是一个小寡妇对书豪心生好感。如今想来,这份略显羞涩的情感,更像是这段艰苦旅途中的蜜茶,给这段枯燥的旅程添加了几抹亮色。

  但就在他们的旅途稍显平稳时,意外发生了。川哥跌落山崖。往后的这一路,就只剩下书豪一个人了。

  一个人在风雪中踽踽独行,在山路上千回百转,几经跌倒,几经爬起。尽管也曾想到过放弃,也曾被风雪击倒。但重新振作的书豪还是毅然选择了前往,为了完成哥哥的夙愿,也为了自己心中不倒的信念。

  在通往最后一个山口时,他扔掉了累赘的行李。这也意味着这是他的孤注一掷。但他最终还是来到了拉萨。进入拉萨的时候,书豪拼命地蹬着车在大街小巷上飞奔。那画面,仿佛一个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孩子,在兴奋的告诉大家他会骑车了。

  这是一场关于梦想与责任的旅程。张书豪因为爱而出发,也因为责任而坚持到了最后。这不是他对谁的承诺,而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诺言。

  影片的最后,身上钉着钢钉的川哥又迫不及待地出发了。仿佛在路上才能让他的血液得到流淌。川哥也终于看到了那个巨大的雪山冰淇淋,祝他好运。

  有梦想并不伟大,而因为梦想能执着在路上,那才是真正的伟大。

【转山散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

1.山之歌散文

2.山的美丽散文

3.游记作文600字:转山

4.摩梭人转山节节日常识

5.古体散文《龙窖山记》

6.这一山毛竹青散文

7.巍峨壮观的香炉山散文欣赏

8.刘长卿风雪芙蓉山抒情散文

9.爸爸 您是那座山为题目的散文

拍马屁也是一门学问的散文 小院旧伤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