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我从农村出来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后来又从乡镇调到城区。生活空间,噪音越来越大,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绿色空间越来越小。这些问题时常刺激着我的神经,让我心神难安。
我真要感谢市政府——是她为我校征了一块近四十亩的土地,一年多来,虽然这块地一直闲置在那儿成了一块荒地,但我在它的东北角艰苦开荒,开出了一亩三分菜地,拥有了自己的乐园。
工作之余,我戴着草帽,扛着劳动工具,骑着小自行车,奔向菜地,忘掉烦恼,置身自然,转变角色。
我羡慕陶渊明,他有“方宅十余亩,茅屋八九间”的居住环境,远离官场,过上自由而陶醉的田园生活;我崇拜苏东坡,他虽被贬黄州,却时常在城南门外风景秀丽的“东坡”上漫步、写诗作赋、劳作,有如此豁达的胸怀。我时常走进我的一亩三分菜地,也努力远离世俗,寻找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什么都可想,什么都可说,做自己之想做;走进一亩三分菜地,还可以捕捉写作的灵感;走进一亩三分菜地,更可以种下一点绿,收获一种快乐。
我生在农村,小学至高中,十岁起,每逢寒暑假都要下地劳作。苦中有乐是我儿童少年时留下的美好的宝贵的记忆。现在开荒种菜,就是要时时用劳动继续磨炼自己的心志,守住自己的本心;用耕耘之所得,获取一种快乐。
当一种私欲在膨胀或一种邪念即将萌生时,我走进这块乐园,用劳动来改造自己,净化一下自己的心灵;当寂寞无聊时,我走进这块乐园,用劳动把那毫无意义的时光埋葬在土壤里;当工作疲劳时,我走进这块乐园,用劳动来调节一下心情,放松一下自我,以旺盛的精力,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开荒种菜与教育教学十分相似。在一块园地里,用双手去耕耘,用汗水去浇灌,用爱心去呵护。不同的蔬菜品种须用不同的方法去培育——丝瓜栽在近水的地方,搭架要高、宽;苦瓜栽在墙边,两根树枝靠在墙边供它的藤攀沿即可;芋豆栽在水边或篱笆边,土松即可;南瓜土堆要大,它才肯结果;辣椒、茄子的苗禁不住风吹雨打,要用小竹枝将其撑住;如果黄豆种在土松且肥的地里,让它和身边的野草一起生长,在逆境中它不会疯长,等到开花时,将野草扯掉,无需像农民兄弟那样给它喷射植物生长调节剂……培育小菜要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天干时,给它们水喝;萎靡时,给它们送去营养液;虫侵袭时,为它们捉虫治病。
我不是菜农,种菜不为生计,把种菜看成一件乐事,重过程,重分享,重意义。种菜有着奥妙的知识,但我乐意于探索,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让播下的某些种子,收获却寥寥无几时而沮丧。当我吃到自己收获的豌豆、黄豆、玉米时,感受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种菜的`过程离不开对小菜的欣赏,劳动疲劳歇息时便是最佳的赏菜时机。放下劳动工具,抹一把额头上的汗,喝一口水,在一垄垄菜地间徜徉,在丝瓜架、苦瓜架下穿行,会有一些惊喜的发现——昨天发芽的种子今天增添了一瓣绿叶;几处熟透的辣椒比我见过的任何水果都红;苦瓜架上挂着两种颜色的苦瓜,绿的像翡翠一样晶莹可爱,白的像羊脂玉一样洁白温润;丝瓜架下,绿的色彩在这儿彰显,有茂密的绿叶,有像手臂一样粗壮的半米来长的浓绿的丝瓜;豆梗结得很密,有红的、紫的、绿的、白的等,挂在架上编成了一道门帘,一阵风吹过,轻轻的摆动。收工后,劳动工具不必带回,我的衣袋里塞满了西红柿、辣椒,草帽里兜着绿色的豆荚,手里拿着两三条丝瓜,满载而归,在家品尝自己收获的环保菜。当然,有时送点给我的左邻右舍,让他们分享吃到环保菜后的快乐。我将最新鲜的小菜送给办公室的女同事,收获了最美的笑容和甜蜜的言语;将最标致的瓜果送给城区的幺妹和姨佬,收获的是亲情的惦念。
这近四十亩的土地,与其说是一块荒地,还不如说是个生态园。这儿芳草萋萋,野花竞相怒放,鸟儿欢快的捕食对唱。纵横交错的浅水沟中虾蹦鱼跳,三五成群的白鹭青睐这儿的鱼虾,在上空盘旋。西侧的流水沟中红色、白色的荷花,是我去年吃藕时将藕节巴丢在流水沟中“无心插柳”留下的杰作。最北边的院墙前是一排近200米长的樟树林,是这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开垦的一亩三分菜地就在这樟树林的最东端附近。东边院墙一隅的枯树上吊着三五个小巧而圆溜溜的葫芦,要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神游到此,一定会驻足观赏,向我索要其中的一个葫芦,奋笔疾书,完成他的《清兵卫与葫芦》的姊妹篇。夕阳映照,染红着这儿的每一个角落;夜幕降临,阵阵蛙鼓与阵阵昆虫的鸣叫合奏着一支大自然和谐的小夜曲。
如果把这个生态园看成一张锦绣,我开荒种菜就是要在其上绘制美丽的图画,描绘我梦的色彩。
庖丁解牛养生,青云种菜悟道,其乐无穷!
【种菜之乐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山水之乐抒情散文02-14
种菜老人的抒情散文10-31
读书之乐01-28
种菜日记04-02
种菜的日记01-26
读书之乐随笔02-07
读书之乐的散文07-11
游戏之乐随笔02-10
平凡之乐美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