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那一脉悠悠书香抒情散文

2021-06-19 散文

  自从2000年中国作协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从首都北京移师浙江省乌镇之后,乌镇就赫然列在我的旅游目的地之中。这个愿望历时十三年,终于在女儿的陪同下于今年10月得以成行。游程两天,头一天下午参观乌镇西栅,第二天上午参观东栅。参观之前,我读过不少乌镇游记,这些文章有说这里是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的,也有说这里是东方文明的活化石的。而我在参观中感受极深的,却是这里浓郁的书香气,觉得它时时都在西栅和东栅空气中弥漫着,浸透了古镇的各个角落,让人变得文气和沉静。我感到,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乌镇。

  乌镇向来以古出名。两天时间,我走遍这里大大小小的水巷和街衢,这里的一座座古老民居,一处处原始的手工印染、乌陶作坊、酒坊和织锦工坊,还有那江南百床馆、汇源当铺、旧时的药店和邮局等,都浸染着古色古香,说它是“东方文明的活化石”也可谓适得其宜。但这里许多古遗址却更让我沉浸在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文昌阁、翰林第、古戏台、皮影戏、晴耕雨读居,处处昭示着这里沉久的文化积淀,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齐梁文坛领袖沈约、唐朝书画大家裴休、宋朝诗人陈与义、范成大,以及近、现代新闻学前辈严独鹤、农学家沈骊英、著名作家孔另境等,都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或遗址,更有那昭明书院、茅盾故居这两处古今名家的遗址双壁生辉,让这个小镇在中国文学史的园地里也焕发着异彩。这两处遗址,也正是我此次参观的主要目标。

  下午六时许,我们就来到位于西市河北岸的昭明书院,这是南朝梁太子萧统和他的老师沈约的读书处。书院坐北向南,一座青褐色牌坊式门楼当街竖立,门楼上的“六朝遗胜”匾额显得庄重古朴。进得大门,只见宽阔的前庭里,筑有造型雅致的'水池、廻栏和石桥,四周古木参天、浓荫匝地,给人澄明幽静的感觉。再往前就是主建筑,为一座两层三进的楼房,楼上楼下辟为图书室或名人着作展室,供游人阅览。西厢房内还有一处古色古香的书店。此时此地,随着参观的脚步,我们的思绪也沉浸在了历史典籍里,我想起了读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翻阅萧统的《文选》和贪婪地阅读那一篇篇古文的情景,《文选》米黄色的书页,泛漫的书香,时隔50余年仍然记忆犹新。

  据《乌青镇志》记载,梁太子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明万历年间,乌镇人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以后又经里人多次修建,始成如今规模。沈约是齐梁文坛领军人物,着有《宋史》和许多优秀诗歌。梁君主萧衍重其人品、文才,封其为太子傅。萧统在他的教导下,在这西市河边苦苦攻读,终成大才。萧统招集文人学士,编辑成汇集先秦至梁以前各种文体代表作品的《文选》三十卷,后人称其为《昭明文选》。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它与后来的《古文观止》一样,受到历代文人的欢迎。昭明书院的修建,寄托着乌镇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梁太子昭明的崇敬,也为我们瞻仰古人、追忆过去提供了一个实物依托。

  出昭明书院已近晚上七时,夕阳渐隐,河灯初起,两岸景色若明若暗。此时,我的思绪仍让留在那个澄明幽静的书院里。女儿说,下一个重点就是参观茅盾故居了。现在我们先看看乌镇的夜景吧!她领我来到码头,买好船票,乘坐乌篷船一头扎进乌镇深沉的夜色里。

  乌镇的夜景是迷人的。游船缓缓前行,那两岸的商铺前、酒楼上、居室内,那一座座似乎漂浮在河边的枕水阁的楹柱间,那横跨河上的半圆形的桥孔里,都亮起了晕黄的灯光,没有缤纷的异彩,更没有照亮夜空的镭射,就是那一色的晕黄;连我们乘坐的乌篷船上也只有暗黄的普灯,恍如很久以前那挂在船篷上的马灯。无边的暗夜中,这灯光显得那样朴质,那样迷蒙。那两岸的店铺,水上的桥涵,尽皆朦朦胧胧,它们在水里的倒影更是扑朔迷离。我举起相机按动快门,欲留下西栅夜景的图片,可是照出来的影像总是模糊一片。女儿说:奇怪,为什么乌镇人不喜欢华丽,不喜欢大气,换上霓虹灯能多费多少钱呢!我说:不,这正是乌镇人的聪明之处。你想,无边的暗夜之中,这晕黄的灯光是不是更能启人遐思、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乌镇昭明书院一千多年前传下来的那股书香气,恰恰就氤氲在这晕黄迷离的灯光之中啊!那种亮如白昼、瞬息万变的的灯光,会把这股书香气惊吓得无影无踪的。你说,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岸火独明”的灯光和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灯光,与上海南京路上彻夜通明的霓虹灯相比,哪一个更有诗的意境呢?在这如梦如幻的夜色中,你是否更能想象到一千年前年沈约老先生彻夜执笔撰写《宋书》和昭明太子秉烛夜读的情景呢!

  茅盾故居位于东栅。第二天上午我们买好门票,穿过游船码头,转过有名的逢源双桥,走过长长的东市河北岸,就来到了观前街17号一座古老的民宅,这里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盾先生的故居了。

  一座二层楼房紧临街道,木门窗,木屋架,青砖黛瓦,典型的清代江南古老建筑。门口左侧镌刻着陈同志题写的“茅盾故居”匾牌。我们穿过楼道,后面是一个半亩大小的幽静庭院,院中间是茅盾的半身汉白玉雕像,一丛翠绿的天竹点缀在角门。这大概就是茅盾当年闲暇时的读书或玩耍之处吧!故居中有卧室、书房、餐厅等设施,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楼厅中开设有《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三个基本陈列室,介绍了茅盾的生平业绩。在这里,我首次看到了茅盾中小学时期习作和他创办《小说月报》的原件及部分手稿,看到了他在各个时期发表的着作版本。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为了寻找一本茅盾的《子夜》,跑遍了大半个西安市的古旧书店,最后在南院门才找得一本陈旧的竖排本。这一本早已发黄的旧书我一读再读,一直保存了五十年。此时站在陈列室里,回忆往昔,觉得无限感慨。在陈列室的出口处,我看到了一副茅盾的青铜塑像:右臂抱在胸前,手中夹着一支香烟,静静地沉思着。他是在构思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子夜》或者是他的《春蚕》三部曲哪?还是担任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长时在运筹新文化事业的发展呢?我不禁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镜头,作为对这一现代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永久纪念。

  茅盾的成长与乌镇是分不开的,他晚年在《我的故乡》中写道:“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可见乌镇从昭明书屋肇始的那股千年文脉,对茅盾的影响有多么深!其实,何止茅盾。据镇志记载,自宋至清900多年间,乌镇一直求学之士不绝于路,读书之声不绝于耳,先后出了64名进士,167名举人,至于秀才、监生、贡生则难以全计。其中有作者378人,作品842部。由此可见乌镇文气之兴盛,文脉之悠长。

  乌镇,愿从你这里飘出的悠悠书香,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浓郁,飘得更远。

【乌镇,那一脉悠悠书香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悠悠书香03-28

书香悠悠,流水潺潺09-22

缕缕书香悠悠梦想07-15

缕缕书香悠悠梦想作文07-17

留一脉书香在心底随笔02-11

春悠悠我亦悠悠-写景抒情散文06-15

悠悠书香沁满园小学作文11-08

悠悠草房情抒情散文09-06

岁月悠悠抒情散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