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我语前尘

2021-06-13 散文

  写了四、五万字,居然还没开始,看来不是心急的人被活活气死,就必然是我出街被人砍死。因而还是隐姓埋名避难为是。

  玩笑。至于为何,基础、心绪与目的,我是打算作回忆录收藏为主。

  大概是习以为常,曾有一段时期写文,同韵的尾字老爱自己冒出透气。又常在暇时不停地“叽叽咕咕”,念出来的并非语言,只随心念而动,多也谐韵。我想,若能记录写出,不知会成怎样,“天书”了。我谓之“心文”。说来说去实与“心琴”同出一辙,异曲同工。此见,古书中常见韵文,有些并非刻意安排。

  那段时期,初学古文而好之,高中而始。于是我几乎把所有课外时间一心用在文学史上。

  后来有人问我会不会因此影响其它学科,“会!”这是我的回答。无可否认发展的不停止,因此关乎人的某一平均水平,如文化水平,总是不断提高的。当专攻于此,突能出类拔萃,其它必然有所落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故而然,也成就了《师说》。或许其它方面,因你能力强,相对整体平均水平尚有优势。但是,不要这么短见,相对你正常本应达到的水平,必是有所下调的。自然,在许多突破性的问题上,可能要求别的能力也要达到某一标准,或突破能带来别的革新。如此相因,是在考验你的认知水平。可以说,这些是布局问题。布局有专向性,因存在许多相并的目的,发展某一功用就先要选取目的,然后就以最大的可能向这个方向发展,不要走废招或弱招,方能成全完美性。整体配合的取舍,确实很重要。放宽说来,又是一个选参照物的问题。又牵到对比了吧?因而,事物之中,此消彼长,得失参半,欢戚与共。乐极生悲是因事先没看到可能悲剧的存在,暗里滋生成蔓藤。

  周先生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假如你平白无故地每月给某人一笔惠赠,开始时他会惊讶,渐渐地,他习惯了,视为当然了。然后,有一回,你减少了惠赠的数目,他会怎么样呢?他会怨恨你。

  假如你平白无故地每月向人敲一笔竹杠,开始时他会气愤,渐渐地,他也习惯了,视为当然了。然后,有一回,你减少了勒索的数目,他会怎么样呢?他会感激你。”

  我对此的批语是:“许多人就是无法回视最初的形态。”这是目光短浅、也是得过且过。由此提升一个哲学的范畴,是要将一个小概念抽象融入到一个大概念中,至于这个概念有多大,则要看个人的能耐了。事实上归到最后,排除无意义的总括性,在有意义的基础上,可能也不过是几大体系的一种而已。而这几大体系,多又是互渗互透的,因而又可推到一个整体。在局限的定义里,现实意义的最大,绝大多数是不要求也不可以推到这个整体,尤其在应用上。相对问题本身,这是将简单的复杂化;相对全局,这却是把复杂的简单化。哲学的基本研究法,大概如是,或亦可无法之法。

  插入一点说教:目光短浅与得过且过在现实意义上有时也有积极的一面。既成事实,又无法改变,感激总比怨恨好。且有时看问题,两个长远于一个短浅所见是一样的,不过一个本质,一个表象;而若一个长远,恰恰中圈套。这可归于战略问题,不用于打仗的学士们,面对的是理科选择题的套子。这又是一种相对主义的体现。(注:我“相对主义”的定义与现下通行的似乎有区别。)

  从高考的角度出发,这段时期本是用于补差的,无奈啊,我的英语水平,实在是全班倒数的。五年级至初中,尚存爱国心的偏激,同时又因逃避,即挟恨历史的屈辱,亦小视西方的文化,故而从未多用一点心来学。自作孽不可活了。而整个高二又迷于三科理科竞赛,本以为会有点搞头,只道个伤心人梦又一碎。不!三声脆响。不过有时真应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然今日也不会有此行径。高三时临阵磨枪,算赶个中等水平,不料——事实上,最后80天我已有点不在意了。因由后语,其中的付出,实在没人知道。

  作为一个只能自责的受害者,有点现身说法的味道,我今日的想法是:文化无罪,各有千秋。且作为对等的另一体系,更益于互见利弊,取长补短。自然,也不一定必要相兼。像我,实以中学为主,待自身发掘将近,为求精益求精,也可能唯涉西学概要。这是我暂时的总体布局,心性所致,未必墨守。因为西方有的不过是“浪漫”,与“清雅圣洁”的境界差得太远。不久前写了篇《适心词析》,辨了三组词义,以为乃心学正篇之始,中“雅俗”一辨有对“浪漫”的评析,君有见:

  适心词析

  人心兼杂万有,不同人比重不同而已,是矛盾的循环,简化只说矛盾吧,且更清晰一些。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可当作两个“我”,是矛盾的两种心态集于一身之故。是以每个选择都存在二律背反,不过因比重不同有所权衡。而不同人处不同立场,如政商农工诸类各得其解,未免彼此不服。概念的规范,有些可以清晰,有些必须模糊,但存在的却许多颠倒了,需整饬一番。故在此提出“适心”二字,意在把握普遍的心理共性,综合各个立场,使绝大多数人适从于这个概念,而无明显的分领之患。(篇幅问题,作略析,故未能详尽透彻,有些概念更无法展开。见谅。)

  所有理论都需一个前提为依据而延伸,“适心”论的前提是“人本性”,一种需索多于奉献维持自我存在,从而绽开俗成的价值观、人生观,判定是非善恶高低的约定标准。大概就是以道德形成的原因为依据。我的思维体系主体:“相对主义”与“局限主义”这两种动静相承的矛盾分合体。虽同样踏不出循环的圈子,却能以循环中的某一枝节解释另一个枝节,在“局限”中达到稳定,在“相对”中保持平衡。

  唯物?唯心

  这是两个绝对化的概念:唯物以“物质形态”为局限,本质脱于“人”;唯心以“意识形态”为局限,本质驻于“人”。立场不同,彼此间的理解也不同。矛盾构成了最简单的“二体循环”。统一的方法是同时承认两个立场,各以其是,各却其非(也就是为何要当作有两个“我”),这是从“进取”这个相对“人”化概念出发的。由于人是必然的媒介,故要做到脱于意识之外,判断所属的特性,而融于意识之中,更好地实现满足“人本性”所引出的善念。

  唯物立场:无实则无虚,虚虽实灭,是实物的灭。

  唯心立场:无虚则无实,实随虚灭(无意义了),是映象的灭。

  易见唯物是对宇宙而言,而唯心是对个人而言。唯物偏见:以唯心为虚浮,不是“本质”;唯心偏见:以唯物为教条,不切“实际”,个人心理上的。事实上,唯物偏于“局限”这个绝对化静态说,唯心偏于“相对”这个参照化动态说;大体上,唯物可作社会哲学,是实践活动,唯心可作为人生哲学,是精神活动。

  若唯物者依旧感到不是很心服,因执著于“有神论”的“明显错误”。事实上今日读书人没多少相信“有神论”,若真要说,“有神论”在哲学领域只能当作现象,本质是信仰、心理局限等等精神活动。再说,对错是精神领域的,若说唯物本质为物,则只有形态的变化而没有对错之分,强说“对错”,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吗?另一个角度,正因为唯物者有“对错”之念,亦表明了你多少也唯心。

  许多既成的理论若普遍感到过于牵强,那必是不太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哲学的本质是找不到本质,本质只有“相对”存在,有本质就是“局限”。由唯物唯心的解释足见矛盾的对等性。顺向则构成小循环,逆则相抗。哲学领域就像无数个大小循环伸出旁枝相互联系着。究其本源依然是一个混沌,属性中庸。

  自然,专业哲学在其所局限的领域中发挥其指导功用,最大的现实功用必有它特定的局限范围,过大过小都达不到最佳效果。作为精神领域的人生哲学,观其概略,不求甚解,无须体系,难得糊涂,谓之“无哲学的哲学”。

  (再强调一次,暂时无法详尽,亦只求知其概略。)

  积极?消极

  道家分阴阳,相互调剂,合天地之数,循环之理。以此判之,积极归阳,消极归阴。在整体动态务进来攫取从而满足普遍的.心理、生理欲望。这欲望主要表现在“功利”二字,且竞争的残酷使焰火太盛,难以遏制。尤其物欲横流,如火上加油,致今精神贫瘠,几近一种疯狂的炽热状态,难以收拾。换句话说,今日人生哲理如此之低,正是因为太多人不懂真正意义上的“消极”,排而斥之。

  首先,积极之是与消极之非的明显处是要承认的,如勤奋、进取、努力、勇敢,颓唐、沮丧、消沉、自卑。这里要指出的是积极之非与消极之是处。

  积极之非缘于欲望膨胀,表现为激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容片刻的闲适;外境关注过多,就过多地随着外境不停地变动,接踵的事端令无暇自思。还会有许多连锁反应,最终习惯而麻木。这种状态下的精神生活也是物质的附庸,以炫功利。奢华是奢华者的陪葬品,以夸耀奢华满足心理欲望。

  两极分化的显著,小利使得人们如市侩般的算计,且自身还要不落后潮流地夸耀起来。在诗情画意也向富丽堂皇靠拢的今日,也就难怪几个不入流的“精神寄生虫”们牢骚太盛了。

  消极之是所指的是抑制欲望的修身养性。自然,没必要要求你看破红尘或与世无争,虽然以出世者心态入世能达到自觉的进取这种最佳状态,而不是牵制的进取。当一个人心理受了重创,骤感万念皆非时,就会不停地质问生命的意义。(此间消极之非先会出现作为考验,要从中抽出一个更大的理念。)人生必存的生老病死,正是人生哲学的大门,只是人们只在不得不面对时,才想到去打开。从来都是一帆风顺的人,不懂得去揶揄自己的成功。名利场外,多是些长吁短叹、沉郁孤寂之辈,不可不谓之“消极”,因为他们总在默默地哀伤着人生的疾苦。这何尝不是大悲悯,但积极者看来则是哀鸣着,谓其“无用”,因此使得许多人对“消极”望而却步,不敢成众矢之的。

  惜哉!何尝非鹤?深谙孤独,享受痛苦,需大智慧,也需一定的才识来充盈。一个无为自处的人,创造出来的,实比许多有为之辈多得多。故为人言老气横秋者,大可于内心大笑三声,我更相信五十年后,你童心未改。

  世人窥豹,事实上无为是自任心理的闲适,非无所为;看破红尘是内心可独立于人世之外观其纷扰,而并非定要隐居或游戏人生。其人皆可投于成败之争,且积极谋营更有心机,只是不太重于最终的得失罢了。这种消极实在是求之而不得的。

  以上所言“欲望”与“生老病死”人所必有,故积极消极是统一一身的。两者达到最佳的比例,谓之“平和”。当有足够的深度维系时,就能达到自觉的进取。(大概与孟子曰“仁者无敌”般然之而未必接受了,一切都需自己体验。固然,这也是深层痛苦的开始,且只会越陷越深再也不能自拔,欲行否当慎重考虑。)

  雅?俗

  若积极、消极是哲人的心态,那雅、俗则为诗人的心态。道、儒之分。

  雅表现在“清”、“素”、“和”三字,是世间最便宜的享受,且无处不在。识雅之人即使在荒芜凄凉地,也能表达那种韵。主要表现是能以最简单的形式体现最复杂的内容,把杂而无章的景致看作浑然为一的和谐意境。下个最简单的定义:雅就是自身超脱尘世的独立心态。

  能感味到两晋清谈那种三日三夜也消磨不了兴致的人,至少是入门了。可现实中更多却是敬而畏之,自以为不可即时,或倒戈相向,或摇旗呐喊,誓要查封此门。演化至今的诗情画意荡然于现实生活,已很难说凭一人一朝一夕就能扭转乾坤了。

  理性趋长的今日,真正理性的人应懂得纯粹的理性会使思维僵化。又毕竟门外汉的自卑都有入门的冲动。但是,雅在长期的消磨中其定义的层次已在普遍心理中逐步降低,因此想进门的多都变成了附庸之徒,表现在以为得之而自鸣得意,太需要别人的认同。自然,这多少还是好现象。

  世人存在着许多误解。其实,雅是一种心态,从而自然地流露,而并非一些表现形式。如今日写诗抚琴者算得附庸风雅,却未必为雅士。尤其现代的诗、专业的琴,正是降低定义层次的手段。雅也绝不等同于浪漫。西方的绅士之风带有贵族气息,浪漫的色彩过于浓重,以物伤景、以情伤景、以人伤景,不清不和。固然,两者的定义本来就不同。浪漫是一种烘托手法,受时空的限制。而富庶的今日,这种初级的浪漫正是人们最高雅的精神享受,究竟是可喜还是可哀呢?

  《尔雅》曰:“雅,夏也。”孔子师夏以为雅,即师古。传统的雅,率由执著于古而始。古气的磅礴正是一种浩然之境。几分的古味表明了几分的超脱,外在体现着自许的优雅。自然,大隐隐于市,并不需你离今叛俗。偏激于雅者困于雅,就变得迂腐不堪饿肚子了。

  雅之于俗无明用,但却能如军师般调度整支军伍。这点常被鼠目寸光者掩盖。今日浊水中正是少了一股清流而弄得脂腻漫溢,实有必要唤醒些认识,组建些军旅。再说其中的遗世者实在亦已孤独得发腻。

  雅风易即,崇古可也。但需归俗,何况当今社会高度联系着。归俗要你正视每一个存在的意义,构成“平和”心境的深度。这正是以出世者心态入世的表现。

【精美散文:我语前尘】相关文章:

优美随笔我语前尘05-24

随笔序言:我语前尘05-25

前尘远矣散文04-13

精美散文:我的岳父06-05

忆前尘往事-小说散文11-25

精美散文:我神往的简单12-08

精美散文12-03

精美散文08-31

精美 散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