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散文:回“家”

2021-06-13 散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题记

  流年似水,时光如梭。屈指数来,我离开北京钢校已经17年了。17年来,不论是在求职屡屡碰壁,孤寂、无助的涉世之初,还是在事业小有所成、心有所依的今天,始终割舍不了的就是那份浓浓的思“校”之情。不止一次梦想着又踏上了母校那片曾经洒满青春记忆的热土,又回到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家”。教学主楼教室、三叉楼宿舍、西操场,还有严父慈母般的老师,情同手足的同学——一切是那样的真实、清晰,却又那样的遥远。十几年来,我也曾经几次到北京出差,总想着到母校转转,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坐在开往家乡方向的火车上,望着车窗外渐行渐远直至模糊的北京城,我黯然神伤,难道此生就真的没有回母校寻梦的机会了?

  悄无声息中,喜讯接踵而至。三个月前的一天,我接到北京的吴凡同学给我打来的电话,她说5月17日母校将举行93级同学会,问我能否参加。如此难得的机会岂能错过?尽管我无法预料5月17日是否有空,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几天后,我又接到同城王凯华同学打来的电话,得知“517同学会”外拍小组即将来济宁取景拍片,我们笑言一定要当好“东道主”。幸福的涟漪在我的心里荡漾开去。

  3月22日一大早,从济宁各地风尘仆仆赶来的近10位钢校93级毕业生齐聚济宁太白湖景区,静候外拍小组同学的到来。十时许,当头戴太阳帽、同学会“大导演”金娜同学以及同学会“策划人”徐学军从轿车里走下来时,我们相互拥抱、握手。谁也没有想到,17年后,我们这些从钢校走出来的学子竟然在千里之外的济宁相聚。一遍又一遍地翻着当年在学校拍摄的老照片,在镜头里尽情地诉说着对母校的牵挂和对同学的思念——作为同学会的“前奏曲”竟然这般美妙,对于即将到来的重头戏——“517同学会”,我更是充满期待。

  从那天起,我竟然像小孩天天盼着过年一样盼望着5月17日的到来。现实有时就是那样的无奈。刚刚步入5月,单位产品订单“满天飞”,员工不得不白天晚上“连轴转”,就连行管人员都“下放”到车间帮忙去了,更不用说请假了。办公桌上的日历一页接着一页被无情地撕掉,我的心沉了又沉。期盼了多年的'回“家”梦难道就这样灰飞烟灭?我心有不甘。5月14日,我硬着头皮向总经理请假,万万没想到他竟然十分爽快地同意了。笼罩在心头多日的阴霾一扫而光。窗外,阳光灿烂。时至今日,总经理的话依然在我耳边回荡:“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错过了,或许就没有下次了,我实在是不忍心拒绝你。”

  5月16日上午11时,我们5人搭乘“专用”豪华中巴车开始了圆梦之旅。汽车在高速路上风驰电掣,我们的心却早就飞到了母校。当时,最忙的要数手机了。赵慧娟刚刚发来短信,问我们什么时候到京,要为我们接风洗尘。杨万玉又打来电话,今天晚上咱班同学在学校附近小聚,一定要参加。没想到,我们竟然成了“抢手货”。陈延新更是通过手机视频向北京的同学一一介绍我们的情况,看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只好“先睹为快”。

  5月17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17年前在此求学的100多名钢校93级毕业生和部分老师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寻梦。17年了,北京城日新月异,学校也不甘落后,一排排高楼大厦见缝插针地拔地而起,原来略显空旷的校园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我们搜索所有的记忆,希望能还原校园原来的模样。这不是小卖部的地方吗?怎么成了篮球场?这不是当年国庆节观看烟花的东操场吗?怎么竖起了高楼?那不是当年军训投弹的地方吗?咦!三叉楼宿舍不是当年学校最高的建筑吗?怎么成了“小不点”。大家叽叽喳喳、议论纷纷。为学校的巨变感到自豪。

  当然,改变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最让人感动的是两位“大腕”级人物也前来捧场。他们分别是是77岁高龄的赵校长和年长一岁、德高望重的周老师。“岁月催人老”,但赵校长依然风度翩翩不减当年,巧合的是他是在为我们93级所有毕业生毕业证盖完刻有他的大名的印章后光荣退休的。据说,周老师为了参加这次同学会,更是不顾身体的劳累,特地乘坐飞机从广西赶来。可见这次同学会在他们的生命中是何等的重要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李文瑞老师却没有等到这一天,他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由于李老师是教舞蹈的,平时不爱动的我很少与他有过交集。但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记得在一次学生党员发展大会上,李老师特地给我们发来“贺信”,他在信中说,真羡慕你们这么小年纪就入了党,他希望我们好好学习,报销社会。在当时,好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奇葩”。胖胖的身材,很难想象他是一名“舞者”,粗粗的大腿却总爱穿着极不搭配的紧身裤。实际上,他是一个严格、称职、令人敬重的老师。他编排的舞蹈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并且他还十分热心。据说,从学校退休后,他依然发挥余热,免费教社区的老年人跳舞,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他还倾其所有,资助数十个山区的孩子上学。如此高的境界,又有谁能比及?还好,退休后,他在社区入了党,了却了他多年的夙愿。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任课老师早就离开了学校改行干了别的职业,但在新的行业同样干得有声有色。老师“英雄”,学生好汉。当年懵懂的少年,如今即将“步入中年”,即将迎来他们一生中最辉煌的“黄金时代”。经过17年的历练和打拼,他们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的自主创业,成果喜人;有的步入教育行业,成了受人尊重的教师;有的成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有的成为企业的部门经理、技术人员,为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切要感谢母校的精心培养,他们在教给我们知识的同时,更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如果把当年刚刚踏出校园大门的我们比作略有瑕疵、可以雕琢的铁的话,经过社会这个大熔炉的千锤百炼,如今我们已经成为晶莹剔透、铮铮筋骨的钢。

  时过境迁,北京钢校已不复存在了,但首钢工学院的领导还记得我们。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力支持,我们才能找到“家”的感觉;正是由于他们的极力配合,我们的“班会”、“联欢会”、“聚餐”等活动才能搞得有声有色,我们的同学会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情感散文:回“家”】相关文章:

家的情感散文06-12

描写家的情感散文06-23

家的味道的情感散文07-04

家的情感散文范文12-21

关于家的情感散文11-03

心回不了家的孩子散文04-14

2018回家过年经典散文06-30

清明,回我美好的家的散文08-27

八月回家散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