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1
文学,总是让很多感性的人乐于赏析和沉醉。在文学的世界里,可以不断地寻觅到各自内心深处那股清泉的倾泻。而我是这样感性的人,又是如此的渴求着、追求着精神上的知音,所以,如果一定要让我来选择一位心仪的文学大师,那我会毫不犹豫的靠近那位不断为世人诠释着爱的真谛的女作家——冰心。
我上学那会儿,几乎每学期的课本中都会出现很多文学大师如茅盾、巴金、鲁迅等之作品,而对冰心有印象还是从学习课文《小橘灯》那时开始的(现在想来有些愧疚之意,当时自己仅仅是个小毛孩,其实并没有真的懂得冰心的文章或者是作者本人独特之所在)。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吧,所以对细腻的情感语言或者动作就格外的敏感,《小橘灯》里的那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就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二十多年后,当我真正的走进“冰心世界”,悠悠的泪水竟然滑落在心灵深处的清泉里,荡起了难以释怀的伤感。这伤感来自沧桑的岁月,因为我渴望童心,更来自对冰心的依恋,因为她的爱,让我如此彻骨的感动。
我喜欢写诗,上学的时候,少写日记而多作诗(不过今天看来那些所谓的诗是不够讲究“规矩”的),真得是很喜欢读诗、赏诗、学诗。席慕容、汪国真……在那个少女时代是触动情怀的一根琴弦,总能令我黯然神伤,莫名心动。然而,那却依然不能带我走进自己想要的精神家园。直到我遇见了《繁星》、《春水》,也认识了冰心。
《繁星》、《春水》我喜欢读,至今每次翻阅就好像一个孩子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棒棒糖,不断地一遍遍地吮吸着、回味着甘甜。《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平时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诗集。冰心在当时大约不会想到,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的出版,竟会使那么多青年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繁星》和《春水》就如同它的名字,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可爱的童心,拥抱了宇宙间圣洁的母爱。没有浓墨重彩,只是用清淡的笔墨将最真的本色美显示出来。
每个人都是母亲生下来的,在那个“善我”里面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超人》之后,冰心的《春水》里,让我们感受着爱的引导,很清晰地明白,爱才是人类本真的东西,应当让爱主宰整个世界的一切,因它能够战胜任何冷酷与孤独。而世间“万有之源”就是母爱。冰心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当不安的心灵需要寻求安慰和归宿的时候,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而母亲就成为最安全的寄寓之所:“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是在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在那字里行间,我对母亲滞纳已久的情感在那一刻迸发出来。因此,我无法摆脱用冰心的作为来衡量自己的孝心,因为她那种感情太朴实而又浩瀚,只令我愧对母亲。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已为人母,再次感受母亲的温情与伟大,我懂得用母亲的眷恋看着身边的孩子。长夜灯下,我在《繁星》里回忆:“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握卷吁唏,枕畔润湿。在“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回忆我兄妹情深的嬉戏。“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孩子了……”,“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冰心为这个世界张贴了一份份最触动人心弦的“海报”:比我们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是永恒的!而我,一股强大的冲动感,想要把我整个生命交托给这些可爱的天使们!不是自己有多么伟大,而是冰心涓涓不息的清泉滋润着我人性的善良之田,这种真实而又轰轰烈烈的呼唤如水如空气,淡淡的而又永恒,让人不能不沉醉啊!
冰心感受着爱,谱写着爱,呼唤着爱。她的爱,如同她的名字——“冰心”一般典雅清丽,超凡脱俗,我们可以倾听得到以爱为主旋律的多重奏绕梁不绝地回响在她所有的作品里,一句“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告诉我们小草虽然渺小,但世界却需要你的点缀。又一句“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去做该做的,在时间的书上写下你的成绩与辉煌。读这些小诗,很亲切,冰心将大自然中最纯最本色又十分普通的东西用轻淡优雅的诗句表现出来,不加以任何人为的修饰,不添以任何华美的词句,带着一丝温柔的忧愁,或一些深深的内在美:明目下,绿叶如云,白衣如雪。怎样的感人呵!在那娓娓道来的诗句中,满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冰清玉洁之心的再现。
深蓝太空里楚楚动人的星星,装点着世界弱小而骄傲的人生,读着读着,觉得很美很美,不仅仅是美而美,也有忧而美,悲而美。冰心的内心,是一个爱与美交融的世界!于是,常常会默默地流下泪来,那曾经稚嫩的童心被圣洁美文启迪后,混沌初开的真诚的泪珠,如同甘露,哺育着我此后的至真至纯的爱,至深至切的情。冰心的爱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我走向善走向美走向光明。每当人世忧喜纷至沓来,百感交集于心头,重翻冰心著作,便有一种温馨的慰安,一种博大的宽容,一种熨帖心灵的平和宁静。于是,我试着怀拥无限的爱同样来爱我的父母:回家时送上的一杯热茶,劳累时一句体贴的话使我的爱有了甜蜜的滋味,感受着爱一个人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在学校,遇到困难的人我帮助她,困境中,相互依偎着的我读出了那份爱的鼓励;在孩子面前,我学会了宽容和学习,拥着幼小的臂膀,信赖与温情在阳光下闪烁着光彩。真的!我静静的,以真爱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我用心去爱他们,做着交流,我发现每一株树,每一棵草,每一条小溪都有着生命的存在,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和永恒。原来爱是那么奇妙,在灵魂深处闪烁着光彩,使一切的一切变得长久而有意蕴……
仰望浩瀚《繁星》,轻抚绵绵《春水》,依然看得到冰心奶奶优雅柔美、清风明月般的身影。“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迷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在那至纯至灵的爱里陶醉,无论用什么语言去赞美冰心都难免浮浅。她的作品,她的人格,那永恒的烛照人心的光辉,与质朴无华的大自然同在,让你可以领略可以体味,却一言难尽……
冰心好似是在昨天,这一切也好似是在昨天,而爱,真的会永恒!
对待一位同学的不幸,整个集体都转过去不理,再没有比这种利己主义更糟糕的了。而相反,集体去参与,就会避免孤独,人就会限制自己的愿望,就会渴望去参与。凡是有崇高精神的地方,就会出现真正的人。这名家之见让我想起了他。
他是我的准学生,概括他的性格,应该是这样的:课间不能和同学正常交流,凡事总愿意诉诸武力,课上无法和同龄孩子同步学习,生活习惯上一塌糊涂。冷落他的存在或者流露急躁和粗暴,其实是一个老师对待他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在他面前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会用那份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来无声的束缚他,以至于让他感到一种压力,当然,这也并非对他存什么上进之类的希望,而是根本放弃了对他的教育,放任自流。只要他平平安安,别的也就不再奢求。在这样的一种似乎成为习惯的偏见中,学生也更加疏远他。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压抑和被封闭的环境中他生活的非常不快乐,孤独感自卑感重重包围了他。
简单地搜索和整理一下自己的记忆,若干年前我也曾接触过类似于这样的一个学生,他也是一个非常好斗的家伙,一个从来都不会安份地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家伙——即使坐在教室,我相信他对老师的讲解也是不知所云,还有的便是他唠叨不清的吐词发音、类似于弱智儿童的眼神举止、很短但极为有力的粗壮四肢。不管是谁,只要是惹了他,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仗着打架时什么都不怕的那股子傻劲,他成了学校最瞩目的明星。
象这样的异类,很多老师在对待他们时,使用的都是一些粗暴的方法,甚至还包括一些体罚。本来我也应该是这些老师中的一员,因为我能够想像得到,也可以理解得到:不管是谁,只要教他,都会因此增添许多无奈和苦恼。这样一个可谓一无是处的学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你付出一丝怜爱的,但当我偶然间得知因他的父母离异,他衣食都没有着落时,我心里不禁有了震动和酸楚,想起不管在校外哪个角落,只要遇到他,总会听到许多优等生都未必能喊出口的“老师好”时,我在学校里对他的那丝囿于心中的愤怒也在无形中被消磨的干干净净,且心灵深处对自己在学校里施加于他身上的哪怕丁点儿的粗暴也会感到深深的自责——孩子不理解你的要求,孩子不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纪律,那不是他的错。我应该给他一个至少能够提供安全感、充满爱心的班级生存环境,我要做他的“保护神”,拯救如同迷失方向护的羔羊。
于是我做了很多:鼓励学生大胆地和他交流,引导学生在他周围建立友善的环境;鼓励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作业,批改时,不管完成得如何,绝大数是表扬和赞许,具体形式有:写字五星、作业批“好”、周末授予奖状和口头表扬等;鼓励他把自己的“创作”献给老师;放学路上我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上课把他的到班情况放在心上,去医院看望因生病住院的他,在生活上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在班级里带领学生和他融洽沟通,注意教育方法的常变常新,有的时候也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
犹记得因为他打架让我不得不和被打孩子的家长协调的一幕又一幕;犹记得我给他的不叫作业的作业本上批上一个又一个的“优”、“真棒”;犹记得我们的私下约定——为争取那张少年之星的证书而不断努力……
宽容如同雨露,滋润了他几乎干涸的幼小心灵。慢慢的,他有了老师的肯定,有了同学们善意的支持和掌声,周围的老师、学生都能感受到他身上源自内心的那份快乐,他黝黑的脸颊也被喜悦的笑容和其它溢于言表的高兴情绪修饰得清晰可见。是的,他也渴望被关怀,他有属于自己、只和自己比试的成长空间,他有得到提高、唤起自尊的可能;他也有获得学业成功的欲望和需求,他也有获得个性发展的权利和理由;他同样渴望拥有生命、思维、行为、意志的自由空间,他同样追求别人的认同、欣赏、表扬和夸奖。他和许多正常的孩子一样,也有他自己的“闪光之处”,只不过这需要我们用宽容去挖掘。
“剪者用心付热血,全因树头有此枝。”让每一个孩子知道自己的长处,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长处,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对待每一个孩子,应该不以智愚而不同,不以优劣而相异。向那些在苦难中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吧,不要因他们贫穷、不幸而歧视他们,不要因他们是“差生”而看不起他们,拥有宽容的心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我信奉不是棰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有理由让他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丝丝入扣的呵护,期盼这会成为他小学阶段甚至是人生路上的转折点。
何怀宏在其《良心论》中认为:恻隐之心纯然出自对他人的关切,而完全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更不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某种利益。作为老师,在任何时候是不可以放弃任何学生的,无论他有多糟糕。
五年前,我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初为人师,我满怀热忱,想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学生。我努力的备课,做教学笔记,力求使每一节课生动而富有知识性。然而现状令我失望,学生不服从管教,上课不认真听讲,恨铁不成钢的我为此生气,甚至大发脾气。孩子们的眼神也从好奇,变为疑惑,甚至变为反抗,笑容一天天从我脸上消失。从几何时,我也变成了孩子们不喜欢的老师了呢?
语言学家罗兰说:“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恼、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涉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你认识了。”在我陷入困境的时候,《每周一读》、《教育文摘》这些书籍,像一道道光芒给我以慰藉和力量。
翻开2008年卷《每周一读》的目录,我认真的寻找着自己所感兴趣的文章题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英文译读的散文,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诫世人应珍惜眼前享有的一切,使人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位盲人之笔。早就知道“海伦凯勒”的事迹,知道她跟我们从小耳熟能详、无比钦佩的张海迪一样身残志坚,但除此之外对她没有更多的了解。于是,读完文章后便开始上网搜索海伦的成长经历。
海伦凯勒从小身受盲聋哑三重残障,七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无声无息、没有光明的世界里,直至遇到了生命中的天使——她的老师沙利文。沙利文老师用一生陪伴这可怜的孩子,将她由一个无知、粗鲁、暴躁的动物,变成了一个勇敢博爱的伟大的作家。如果不是爱,怎能有这么巨大的奇迹?如果不是有爱,怎能在黑暗的心中灌注光明,在残缺的躯体上播种健康的灵魂呢?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在一堂四年级的音乐课上,有个男生一直都在座位上发呆,没有任何表情。我便主动请他回答问题“请问这首乐曲表达的是什么情绪?”“老师,他是个白痴。”一个性急的学生大声说。“对的,他什么也不会,不用管他”旁边的同学“不甘寂寞”,忙着补充。“他考试只考八分,是个笨蛋!”班长也大声告着状。一时之间,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显然他是“白痴”燃起了学生的兴奋点。那个男孩用怯怯的眼光望着我,好像害怕我会批评他。我当即向全班宣布:“在老师的心目中没有笨学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最优秀的!”下课后,我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得知那个男孩平时没有朋友,性格孤僻。于是,我走到他的身边说:“今后我们是朋友!”从那以后,每当下课碰到他,他都会跑过来亲切的叫一声:“老师好!”让我意外的是,在期末考试中,原本连吐字都不清晰的他居然完整的演唱了一首歌曲。新年快到了,我收到一沓贺卡,其中有一张写着“谢谢你,老师,没有人说过我聪明,您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和朋友!”署名正是那个男孩!
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把批评转化为亲和的魅力之帆,才能使学生在人生的航程里不断地调正方向,让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成长。 在老师的手中,握着无数的金种子——那便是希望,这就是教师的全部财富,也是教师的神奇之处。
初尝了爱的滋味,我便对这份爱有了信心。课外,我会时不时地到班级里去转一转,跟孩子们聊聊天;几星期前,学校举行运动会,我便为他们去加油、呐喊。运动场上,当看到三年级一个男孩满载着班级荣誉第一个跑到终点时,我忍不住紧紧抓住了他的双手,自豪的为他竖起了大拇指,我想对他说:虽然音乐课上你是个调皮的小家伙,但老师一样非常地爱你。
这样的故事,已慢慢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与爱同行,感觉真不错!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爱是永恒的。面对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孩子,我愿把爱的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田,浇铸出累累硕果;我愿把爱化成一个个小小的音符,谱写成一曲曲永恒的爱之歌。
老师们,当我们每天带着自信的笑容,迈着从容的脚步走进教室的时候,我想,我们都已找到了幸福的所在;找寻那隐藏已久的幸福的种子,它就会成为你源源不断的能量。于是,那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背影,将不再是老师唯一的形象;那一盏清灯,伏案深夜,将不再是老师单调的写照。我们应该长久的拥有年轻的光芒,青春的朝气,蓬勃的活力;我们应当骄傲的招展博大的关爱,美丽的心灵,磊落的胸怀。前人已为我们刻下了一个个崇高的标尺: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春风化雨,蜡炬成灰。而今天,我们当以全新的教师形象汇聚成一幕崭新的特写:一名忠诚的教师,就是一个幸福的符号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2
文学是矫情与千般的作作。宛转千回的感受与柔弱的美,总是能够勾引起我心中无限留恋的记忆,
及引发我们思考人生追寻大美的存在,生命本身即是一种彻悟,我们无须追根溯源其存在的意义。
怀揣着一颗仰慕的心去享受及赋予我们的一切感受这本身便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曾有批评家说过,
诗人就象孩子,用自己无穷的幻想去篆刻自己的世界,却终究在冰冷的目光可怜的活着,或者只能说是愚蠢
但诗人却又是真切的赞扬着我们的世界,我们把所有的黑暗都给予了他,他却还原美丽,我渴望做一个诗人,于是我便是满心欢喜的让自己在那些黑暗里纯洁了自己的内心。
或许我还没有资格谈文学,当我却渴望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生命的乐趣,一半是感受,可想而知感受对于文学所起的作用,其实人活着很简单,大多数都只是享受着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没有悲喜,不起波澜,真切的欲抓紧每一寸光阴,却又终究在那如水般平淡的记忆里感受的微茫与渺小,此时挣扎而又沦陷的感受,
会让你懊悔之前所做的一切,但却又是最最让人悲哀的事,当一个人临终之前却发现自己原来只是匆忙的走过人世,世间的真谛与美好都与你无关,自己只是一个匆忙的看客,连回忆都未曾留下,我想没有比这更人悲哀的事了吧?这也只是我热爱文学的理由。
这个世界总是深藏着无数个秘密,我一向以能够略微探觅得些须而引以为乐,世间所浮现的一切繁华与华丽的不象样子的糜烂,从来不会真正的让我动心,我只是让自己游离一切的罪恶,但却又一直沉溺于黑暗之中,这是我现在所做的,也是我一直愿意做的,黑暗不是罪恶,让自己的思想保持一份澄澈,便不会让自己灵魂污浊如今的文人墨客一向以那堆砌华丽的辞藻而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却不想是真正的永远去登上文学至高殿堂的机会,并渐行渐远,这也是之所文学在我们的国度里萎靡不振的原由,没有感受的文字就如一潭死透了的水,不会让过往的游人有一丝的惊喜。我想我是欢喜的,沐浴在那神圣的真理之光里,去扑捉那无处不在的感受与大美,那是一种舒坦的让人无法言愉的感受,我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也渴望让大家能够让自己真正的愉悦着。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3
年,象个让人欢喜让人愁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就来到了面前。一不留神扭过头几欲碰到它吐气如兰的鼻尖,毛毛汗顿如春风一夜后大地冒尖的浅草而密密麻麻了。哦!天哪!一年又在不知不觉中被如此轻易而残忍的挥霍掉了,生命的书又翻过了一页,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这本书还剩多少页。我们就在这种忐忑的无知中度过一年又一年,生活的真正意义却甚少有人思考。
年关日渐临近,街面上的人和车逐日的多了起来,平素开阔得似有些显摆的街道居然就如此轻易的拥堵了起来。临街商铺的货品都摆出了店门,商家促销的高音喇叭肆无忌惮的轰炸着每个路人,街道两边还塞着红红绿绿的大摊小担,成群结队的农村妇女们边讨价还价边里手地挑着必需的年货。红头发绿眼睛的美女也蓦地冒出来许多,新潮奇鲜的服饰总引得擦身而过的男人侧目回头。刚放寒假的大学生们很潮地三五成群嬉笑着在街面上追闹,而街角那个卖棉花糖的老人身边则挤满了兴奋特别的孩子。这是一个娶亲嫁女的旺季,每天都能见到豪华的花车结队炫目张扬着招摇过市。这时候开车上街,那是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交通工具,心平气和那是必备的素质,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只能无奈爬行。那些平时散落在全国各地打工的、做生意的、当官的、游手好闲的、坑蒙拐骗的、光宗耀祖的、落魄失魂的人都归心似箭的赶着回来。家乡和亲情的诱惑,不分阶层富贵的对任何人都彰显着公平。家,在这个时候,就象某个放满了观赏鱼湖边一个投食的游客,四方的锦鲤都经不住食物诱惑迫不急待的朝一点疯拥而来。城镇里各家各户的主妇趁着还有点阳光的天气浆洗被服床褥清扫门窗角落,而农村里性急的人家早早地就杀了年猪,熏好的腊肉都吃了一截。酒店宾馆茶楼里上演着各个圈子各式各样的同学会、战友会、驴友会,嘈嘈嚷嚷,不亦乐乎。而各个单位部门忙着发奖金福利安抚部属,领导们做秀式的下乡举着薄薄的红包以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慰问。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年,却象一根无形的导火索,引爆了每个人心里一颗躁动的定时炸弹,震得所有人都失去了往日的淡定。传统文化的力量,足以排山倒海席卷一切,让每个人都不由自主的裹挟其中无可自拔。
曾经很喜欢年的感觉。小时候在农村,总掰着指头盼着过年,想着一口吃,念着一身穿,还能放爆竹,走亲戚。刚过冬至,家里就杀了年猪,熏了腊肉,灌了香肠,常常和弟弟为了哪根童子骨上精肉多一些争得不可开交。接下来就是生产队里所有人家在一起热火朝天地打糍粑做年粑粑,蒸熟的糯米被热气腾腾地倒进石碓里,包袱一扯,一大群男人马上用洗干净了的锄头把铁锹把洋杈把围着石碓转着圈快速地拄着糯米团,一拔人累了下一拔人接过家伙继续拄,兴奋时甚至还齐齐地喊起了号子,那份快活劲的场景,永生难忘。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熬麦芽糖切爆米花糖,那也是再美妙不过的年味。一家人拢坐在火烧得旺旺齐高腰高的土灶前,在聊天中等着那满满一老天锅掺着掺了麦芽粉的水慢慢熬得越来越稠。我和弟弟那时一般候到半夜就顶不住睡觉去了。鸡叫头遍时,熬糖师傅用家伙搅均了余下的小半锅稠汁,根据经验辨了辨色香味说可以了,主妇们马上会先装上几碗糖稀放进碗柜,冻凝后就成了“喝喝糖”。一大早揣着心事的孩子们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向厨房打开碗柜,晶莹剔透泛着金黄诱惑色的“喝喝糖”象上天赐与的礼物让孩子们惊喜不已,迫不急待地用筷子搅上几圈,不顾拉长的糖丝粘得到处都是,吃一口,甜在嘴里,蜜在心头。而正月里走亲戚拜年就更让孩子们乐此不疲了,因为能或多或少的得到一点压岁钱,谚语“拜年拜年,粑粑上前,我不吃你家的糊碗豆,只要你给的压岁钱”就很形象的描绘了孩子们当时那种欢愉的心理。我们那里有“初一不出门,初二走丈人”的习俗,正月初三后就一家接着一家的给亲戚拜年去。那时交通不便,基本徙步,所以在亲戚家一般是要过夜的。我父母双方兄姊表亲较多,一圈年拜下来,再回到家里基本就过了正月初八,再候在家里等着一天好几拔的亲戚来我家拜年。热热闹闹不知不觉就过了元宵节,孩子们开始拼命的赶着寒假作业准备上学,大人们也作好春作农事的心理预备,年这才算基本过得差不多了。
在部队几年也是极盼着过年的。那时我在团部机关军务股任档案保管员,这个股室刚好是管士兵探亲假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因而我在部队三个春节探了两次家。我一直是个恋家的人,哪怕是青春年少时。有一个春节原本没探家计划,但临到腊月二十九,实在忍受不了对家的相思之苦,临时找领导特批了假,连夜坐火车返家。第二天紧赶慢赶到家时,正是除夕夜华灯初上,我突然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彼此间的激动狂喜,现在想起来还温润如初。再后来复员回来参加了工作,对年的期待也急切到有小孩子烧粑粑不等热的感觉。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是一个对友情极度热衷的年龄段,一进腊月就四处探听着有哪些在外地工作的同学战友或者朋友回来。那时我和他们都尚未结婚,暂无家庭的牵绊,因而聚起来很容易,于是年前年后十多天,几乎每天都沉浸在聚会的喜悦中,要不大碗喝酒,要不在歌厅喊到声嘶力竭。
光阴是一个技术高超的麻醉师,让我们在不痛不痒里转眼就人近中年。当年狂热得实在有些过头的激情,也皆被无奈的现实生活打磨上了成熟的烙印。那群曾经青涩的少年已多为人父人母,一个个背负上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于是步履不再那么欢快,笑声不再那么爽朗,做事不再有如初的天马行空了无牵挂。加之随着近二十来年社会物质生活全面提高,人们生活价值观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年,就渐渐地贴上了浮躁而现实的标签,成了传说里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年曾醉心沉迷其中的人,也渐渐开始带着几分冷静和淡泊审视这个有些扭曲的年了。年,终于被功利挟持,要不成了一些别有用心者名正言顺拉关系走后门的幌子,在杯光盘影里变身为暗箱操作的温床,要不就委身于商家名不副实的炒作、娱乐节目做作的恶搞,要不就在带着强烈中国特色“春运”一词里成为太多天涯断肠人手中那张酸楚的返程票。便利的交通让亲戚之间的拜年活动弱化成一次次浅尝辄止的礼仪,当年和表兄堂妹们在烧着熊熊大火的火塘边烧磁粑烤红薯的深度快乐已无处觅寻。无休无止的牌局酒事让身体与精神象沙漏一样日渐空虚下去,多年前那些亲戚姊妹们在一起一坐大半宿地拉家常闪白话的温馨也成为记忆里的廊桥遗梦。
这些年我逐渐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着年带着疯狂扑面而来,而少了年少青春时主动的张臂拥抱投身其中,我知道生命里有很多东西,一旦失去,再也找不回来,就象那些关于年的由心而起的幸福,就只能永久封存,仅供回味了。时至今日,真正的幸福,已成为一种行将断货的奢侈品。很诧异脑子里的这种想法,或许,这是我衰老的开始。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4
每个人都要吃饭,天经地义。就算不是天经地义,不吃肚子也不愿意。可以吃的饭多了去,不说西餐,只说本土的:米饭、饺子、面条、馄饨,粗着数,细着算,手指头绝对不够使。
不管是北方的饺子也好,南方的米饭也罢,总归是要填饱肚子。这是最基本的,也是人吃饭的最初目的。就像我们的老祖宗,种植、采集、捕猎,圈养,合了归齐,就是为了那张嘴。到了现在,都21世纪了,人类还是改不了吃饭的毛病。饭还是要吃的,只是不再用笨法子了,换了新法子,要工作,挣money,而且还要琢磨着吃饱了饭,物质生活是满足了,还要享受精神世界。
这精神世界还真不好说呢,因为它不像吃饭那么重要。但是如果压根没有它的话,这个饭还真是不怎么好吃(看,人类从单纯的吃饭到要好吃了,这该是多大的进步啊)。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实在是波澜壮阔,这人类的精神世界当然也跟着发展了不少。在我看来,它主要也就是艺术和文学。
艺术分音乐和绘画。相对于吃饭来说,音乐就是喝水,自然简单,不可或却。人生下来,会说话。就会唱歌,从远古开始。先是吼,吼着叫着就会唱了,就有音符、有古琴、就有了音乐,人们唱着跳着、载歌载舞,别说,还真少不了,不喝水哪成啊。
绘画呢,在我看来,就是色彩鲜艳的各种水果(不然,为什么学画的总爱用水果画静物呢,呵呵,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了),水果颜色鲜艳、看着养眼、吃着还香甜可口。您看,你吃饱了,喝足了,再来一个饭后水果,那水平整得,一下子就到小康了。
说起文学嘛,种类多了,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呵呵,大餐这才开始呢。
小说就是口味纯正的一碗肉,喜欢吃肉的人很多,我也是其中之一。或红烧,或清炖,或糖醋,肉的滋味,怕是尝了以后谁也难以舍弃。又是品种各异,猪,牛,羊,鱼,据说,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人类都敢拿来吃的。就像小说,不管哪种,只要你入口,那种醇香,那种浓厚,让你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一路跟着走下去,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知不觉就迷上了这样的滋味,不小心您就吃成了一个大胖子了。
杂文是一盘菜,比起小说来,实在不够纯正,可倒是什么材料都有。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肉虽然好吃,菜也不能少是吧?况且,菜的种类可比肉还多,吃腻了大鱼大肉,来一盘小葱拌豆腐,或者一盘西芹百合,煞是清爽。即使是一碟子茴香豆,咱也能下酒的不是?何况,您高兴了,尽可以把什么粉条、海带、黄花、土豆,一锅给烩了。这是咱的自由,想嘛说嘛,不用忌口的,忒自由,忒开心。尖酸刻薄是咱的专利,磨牙斗嘴是咱的爱好,保不齐,咱再整一个深刻一点的,就超越了鲁迅他老人家,那还真是说不定呢。
散文是一道茶,适合于午后,临窗而坐,看外面淅沥的小雨,打了芭蕉。屋内,淡香袅袅,有如水的音乐缓缓滑过。捧一杯沸水香茗,轻啜浅饮: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甚至茉莉、菊花、玫瑰,无不入茶。素衣女子,纤手轻握,微启朱唇,娓娓诉说:或清丽脱俗,或荡气回肠,或家长里短,或天马行空。字里行间,随意游走。饮罢,唇齿留香,敢情要比吃口香糖的效果还要好上许多。
诗歌嘛,明明就是一杯酒了。相比其他种类来说,吃肉的多,吃菜的多,喝茶的也不少。可是酒呢,有人滴酒不沾,有人嗜酒如命。这样的反差,决定了诗歌的命运。也许是日日捧在心尖也爱不够的一朵鲜花,也许是墙角路边不屑一顾、任人践踏的一株野草。喜欢它的人,恨不得天天饮、餐餐饮、一杯杯的饮、一碗碗的饮、一坛坛的饮。有人喜欢白酒,绵香醇厚;有人喜欢红酒,甘甜可口;也有人就喜欢整点啤的,您能说不是酒吗?您能说人家写的就不是诗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且不管他饮的是什么酒,有好诗、好歌,也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本人喜欢唱歌,但是不喜欢喝水;喜欢吃水果,倒是也喜欢绘画;喜欢吃肉,也喜欢吃菜;茶嘛,只是茉莉、菊花一类的花茶,小女子性情,养颜嘛。对于酒,最爱极品干红,一人独斟,或二人对饮,即使没有烛光,没有玫瑰,微香入口,那也是微醺了。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5
温家壕,谁知道?
旧社会人讲穴道。温家壕东南方向是元陵,西北角是简陵,东北角又是章陵。大唐三朝皇帝都看上这地方,把他们的陵寝安顿在温家壕周围的山坡上,足以说明这儿是块风水宝地。其实,壕内十几户人家多为当年护陵人的后裔。他们人老几辈在这儿繁衍生息,过着艰难的日子。贪着这穴道,他们从来也不想着改变一下生存环境。一辈又一辈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又一个小子娃身上。只要后辈有人,哪怕是穷,再艰难,都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谁家屋里没生下个牛牛娃,唾沫星子把女人淹得抬不起头来。屋里的日子也没了生气。
温家壕老都是苦焦的式子。
温老大是个勤勤恳恳本本分分的人。他肯下苦也会下苦。在温家壕日子过的还算可以。
“只是……只是……”让温老大难堪的是:“咱咋就没个小子娃呢……?”他不怪怨女人。他知道她比自己的男人更着急。为了这日子她也把力出尽了。她心说:“我还就不信生不下个小子娃!”
大地渴得很了,三年六料不给收成;人心毛得很了,能吃的都吃尽了。只剩下人吃人了;瘟疫猛得很了,死人的事是随时发生的。灭门绝户并非罕事……这就是关中道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民国十八年年馑。
温老大的牛牛娃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呱呱坠地了。莫了不是天意,他这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哇!
村里人议论:“这娃命硬。敢在这时候上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手……”
“哎,这年馑,咋养活得了呢?”
“嗨,咋说话呢?”老大说:“宁叫大人饿死,也得养活这顶门杠!”他没有估计到生存环境的严酷。他给亲戚报了喜,在邻里面前说开了硬话:“有了小子娃,过日子就是另一个样子……”
女人也兴兴然,让给娃起个好名字。
“都余!”老大不假思索。
女人默默然,懵里懵懂地,却会心的笑了。
都余却因为妈的奶水不足,总是哭闹。断奶后又吃不上象样的饭食,哭的更让人揪心。
瘟疫让人无法防估。
头天,老大只是觉得浑身不对劲。后来就呕吐,接桌拉稀,疤的是黄水水。他可是这屋里的大梁呀。都以为他很结实,拉上三几天就过去了。他也不敢垮下去。
第二天就不得了。老大两腿软得撑不起身子,躺在炕上直声唤……嘴里一个劲地流绿水,不停地朝房子里吐着。忽然,他“呀”的一声,说是什麽也看不见了。半后晌,他“腾”的一下坐了起来,全家人喜出望外。这时,都余却哇哇哇地大哭起来。妈赶紧把憋憋奶头让他噙了,仍然止不住他的哭。老大的头偏着,有气无力的说:“这娃是哭我哩……哭我哩……我……我怕是……怕是,不行了……”说毕,身子往后一仰,就咽了那口难咽的气!都余果然越哭越凄惨。全家人顿时哭成一片。
“他大啊,你咋丢心得下这可怜的都余娃呀,你让我这个妇道人家咋弄呀……”女人哭得死去活来。
三岁记老。都余记得很清楚,大的棺材很小,大的个儿又高,棺材头露着大的两只脚。那双穿着牛鼻圈鞋的脚永远定格在都余的脑海里。
后来村上人都说,都余赶上了好世道!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6
同事在医院做椎间盘手术,单位派我和两个同事倒班的去陪侍,开始两天事多一点,后来闲着的时间就多了,我带去两本文学杂志去看,不要说在这个地方竟要比在家里看的投入,联想也更多。
病房里还住着一个刚刚做了疝气手术的老人,来自农村,老伴和两个儿子轮流的陪侍他。一个病房住着也算一种缘分,没事的时候自然要彼此闲聊。我注意到老头的两个儿子从外表看不像平常看到的农民,如果不开口带出方言和省城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果然,老头告诉我他的这两个儿子先后都考上了大学,现在都在县城了工作,大儿子在县民政局当干事,小儿子在一所镇中学当语文老师。说到大儿子的时候老头显然更兴奋一些,政府机关更能办事,说到小儿子态度就差点了,说他从小贪玩不好学习,大学考了两年没考上,最后托人花钱才考了个师范走了。
看得出老头也是一个健谈的人,和他聊点年代、山水、庄稼、风土人情之类颇有意趣,在闲聊中我才知道老头却也并不平常,以前曾经当过一段村支书,难怪,干部究竟是干部。
但老头的两个儿子却不像老头那么开朗。其实我挺愿意和有文化的人交流,甚至对他俩我还有些隐隐的自卑,毕竟人家都是大学毕业,尽管咱也自学了一个大专文凭,还混进省作协当了会员,到底有些底气不足。或许是有这个念头作怪吧,也或是性格的原因,感觉兄弟俩和我隔着一点什么,好像在防着我似的。那个当干事的还能多说几句话,却是那位当语文老师的少言寡语。这让我觉得诧异,毕竟是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看的东西不会少,而且还要给学生讲课,每天少不了要说话,怎么和我这样一个好文的人也没有话了呢?是面对一个城里人产生了自卑?还是古老的文人相轻在起作用?
其实我所以带两本文学杂志去医院就是因为想到了他,怕他抢着看我就没看的了,另外也是希望看过后能彼此交流对文学的看法。可以说这是我对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已经几乎固定的认同。但他让我失望了,两本杂志摆在床上他都没有扫一眼,我想大概是因为他近视没有看到,就拿起一本递给他随意的说:“闲着没事,看吧。”他竟摆摆手拒绝,连话都没说。我问:“那你是不喜欢这份杂志?”他说:“不是,我不喜欢看现在的文学期刊。”或许是看的我诧异的样子就又认真的补充了一句:“真的。你不要客气。”
这让我大跌眼镜,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怎么可能不看文学期刊呢?莫非他的欣赏水平真的高到这种程度?
我不能说他就代表了许多的农村语文教师,但他却给了一种想法。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给学生讲课的,却为了他的学生有些担心了。我也不能说他就带不出优秀的学生,但他却给我一种认识,学生优秀并不必然依靠老师,特别是在语文课。
当然我也想到了农村的环境,那里的确缺少书,即使是有也不见得舍得花钱买回来看。我以前也曾经去过农村,在那里除了课本,要找到一本课外书是很难的,虽然我相信这种情况现在肯定得到了改观,但物质的丰富也并不直接带来精神和文化的丰富,一些暴发户可以毫不吝惜的买车买房,但就是不舍的买书。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东西就是由习惯决定的,就像人的胃口具有记忆一样。
我的另一个启示是金钱的确能改变人的身份,老头的小儿子就是因此改变了身份,而很多穷困人家的子弟却在失学。而就是这样的人带着七八十个中学生。而且据他说以前他还带过物理、历史和政治,他们那里的老师带什么课是很机动的。我问他业余时间干什么?他说买了一辆小面包车晚上出去拉人挣点外快。
我不能说所有的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差,但我想那样的环境和众多老头小儿子这样的老师的确让人心里很难踏实。我至今清楚的记得二十年前回老家在一所小学遇到的一幕,一个老师在飞雪片似的给学生判作业,而旁边还有一位老师在催促他走去打麻将。恰好进来一个学生,这位老师就把判作业的事交给了学生,还郑重其事的对学生说是“老师交给你一个光荣的任务。”那位学生带些羞涩又带些骄傲的接受了这个“光荣任务。”这场景至今刺激着我,老师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呢?但现在我又不得不改变一点想法,或许这才是最好的锻炼方法,无为而治,这样就使我们看到几乎所有能够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极其聪明的(当然不应该包括那些花钱考上的)学生。
我把杂志收了起来,带着激动走到户外。一会我冷静下来,何必自以为是的较真呢?教师也仅仅是一种职业吗。谁又规定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必须去看这些杂志呢?又或许仅仅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他不想看了呢?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7
人类生成为宇宙中的一种有自我意识的高级智慧生物以来,一直都是很迷茫孤独的,没什么超自然的更高智慧给踟躇前行的人类指引方向,自然更没有谁来评判人类心灵与行为的是非优劣,一切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去调节,碰撞,整合,如浩漫的洪水自寻走向。
生存如此,人类自然要苦闷、感叹、吟唱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成为文学。文学是没有功利性的,它是如此自然。当心中郁结到饱满,会不自觉的拿起手中的笔,极大的抒发一翻才会畅快,此时的文字或许还称不上文学,但绝对是最最真实本质的文学形式。
突然有所感悟,学中文专业对这个文学的概念在文学理论教材上定义得非常清楚,然而看到网络文学的日益繁盛,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各色各样的书籍,所谓的快餐文化,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概念。
当沉浸在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当中,一次次受到思想的洗涤,那时经验与智慧的融合,那是语言和文采的展现,那更是精神上的盛宴。
文学以其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壤里生长出来,它融会到各民族的血液里,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点,生活、愿望和感情,还有自己的死亡。
许多作家穷尽一生写作,他们用笔蘸着血和泪,与灵魂对话,不断剖析自己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思想意识,因为淡薄,所以深刻,因为投入,所以不朽,因为忘我,所以真实。文学之为文学才市真正的文学。
在这快速而功利浮躁的社会,保持一个虔诚的心,沉静于真正的文学世界中,世界因此变得平静而丰富,灵魂得到了升华,抬起头,心亦满足!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8
“当我跌倒时,走过的一位大姐姐扶起了我,使我忘记了跌伤的疼痛……”这是我看的一高中学生的一篇作文里的一句话。这文章老师给了她九十四分,这的确是很高的分了。我的作文从来没有上过七十五分。我又翻看了她后面的好几篇文章,全都是诸如“我用手指轻轻的勾起窗帘”之类的话,但老师给她的分数却没有低于过九十分。我实在是搞不懂了,首先,让我搞不懂的是她的文章好在哪里,然后,让我搞不懂的是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师的品味怎么这么的低下。
语言文字的华丽似乎已经成为了现代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超级重点,也成为了作文评分标准的重中之重。这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试问,在那些空洞而华丽的文字下面,我们到底能读出一些什么来?我们能读出“走一步退三步”的所谓的描写;我们能读出“太阳一下子从地平线下跳了出来,我们都高兴的笑了出来”的写景;我们能读出“啊!大海全是水!啊!骏马四条腿!”的抒情。敢问作者,你“走一步退三步”你到底还走不走,我看你还是倒着走算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到达目的地。太阳每天从地平线下“跳”出来,你是不是像公鸡报鸣一样一到点你就是笑出来呢?有谁不知道大海全是水,骏马有四条腿呢?我只能说像这些只用了华丽的文字,而没有一点思想的文章,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垃圾、废物。
对于中国至今没有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感觉到悲哀,这也是中国人的悲哀。如果语文习作还是如此教下去,大概这悲哀将延续到子孙万代吧!
我对于怎么去教作文和怎么去写作文是个外行,因为我的作文并不是很好。但我认为作文一定是思想在先,一定不要华而不实,还要与现实相结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大部分的老师不让学生看诸如韩寒、郭敬明的书。声称他们的书中思想内容不健康。说韩寒的文章全部都是无病呻吟乱说一通,又说郭敬明的文章中胡乱用词语法不通。对于那些人我只能说你们是懦弱的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或者是个不懂得纯真情感的污浊的人。韩寒的《三重门》和《零下一度》描写的的的确确是现行的教育的方式和一些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是他太直白了而已,不像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那么的含蓄。郭敬明的《幻城》、《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把那些真挚的友情,那些不带任何污点的爱情,那些人性最深处的美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你把这么有思想性、这么有针对性、这么贴近现实的文章都说成无病呻吟、乱说一通、胡乱用词、语法不通的话,那么恐怕你也只会认为自己的文章才是文章吧!
总之,语言对于文章固然重要,但光有语言也不行,文章一定要有思想性,要贴近现实。这就如同洗澡,我们虽然不能一丝不挂的去洗澡,但也不能穿着棉袄洗澡吧!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9
我高中的时候,因接触卡夫卡,伍尔夫的意识流作品。一下子就迷上了那种意识流写法。写了意识流的作品,后来我再读,觉得不行。还不如真情实感写的抒情散文。
创作既然离不开现实生活,就意味着我们得踏实去写,去反映生活。生活有多现实,有多难以触碰,我们的文字就应该多么现实。我自己也从来不会因为害怕别人说我什么,而故意美化文字。
把写作比喻成练武。有人练剑法,有人连枪法,有人连棍法,有人练拳法。但真正的高手,无论你是练什么功法的,必须根基牢固,你才能成为高手。18般武艺是相通的。等你融会贯通的时候,别人出什么招,你都随意接招。自然而然,在别人看来美极了。这就是花架子出来了。那么写作的根基是什么?
是多读,是多听,是多想,最后多写。文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属于人民,就属于生活。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这样的。文章是字的组合,是对生活的描述。描述的方式就是诗歌啊,散文啊,话剧啊等等。
一开始写作,初中,高中都尽量写实,都尽量真情实感。不要意识流,不要跳跃,不要魔幻,不要限制在一列火车上就写完一生。就像木心说:“后来,我觉得平平淡淡,本本真真写出来的东西,才有生命力。”
描述素材来源于生活,与你相关的生活,相关的事件。不要说你的生活平凡,没有什么可以写的,没有发生什么值得写的事情。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就决定了他的唯一性。你写不出来,是你观察不到位,体悟不到位,语言组织不到位,逻辑不清晰等。
举一个列子,老王家是做豆腐,卖豆腐的。老师问:“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只有老王家的孩子,能从头说到尾。说的比老师都细致。原因是什么?是老王家的孩子,天天吃豆腐,天天看父亲做豆腐,帮忙打下手。这样能不会吗??
引申一下,什么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其实都是这样的。孩子耳濡目染,对这个行当就比行当外的人熟悉。自然就会了,做起来也更容易成功。
写作也是这样的,多读,多看,多想,多写,就一定能学会,就能写好。我们经常听到,某人获奖感言说:“我是为唱歌而生的。”“我是为舞蹈而生的。”“我是为写作而生的。”我大抵笑笑,是不相信天生的这种东西。但别人这样说,也其实是表达的自己对从事事业的热爱。
其实多读,多看,多写,多想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但顶级的作家,一定是非常热爱写东西的,很固执的去写的,那种非写不可的精神一直存在。
所以各种体裁的文学,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形式不同而已。结合你要表达的事情,观点,长短自己把握。
如果要问所有成功作家作品的特点是什么?那就一个字——真。任何作品都是的。
你看看卡夫卡的《变形记》,夸张另类。但是他所描述的文字,不正是说他自己吗? 你再去看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新奇,怪异的描述,让我们不觉得失真,反而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再回归朱自清,鲁迅等人文章,去品味各种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无论你写什么形式的文章,都不要脱离真情实感。
所以想写好诗歌,就去多读诗歌。想写好散文,就去多写散文。想写好小说,就去多读小说。另外说一点,思想的深刻性,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学习。多读哲学作品,树立自己的哲学价值观。这也是你文学的价值观点。
尤其是中长篇小说作品,没有一个系统的哲学价值作为导向,你可能会出现混乱,那么你的作品也一定混乱。
再次强调,“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写作的大忌。万变不离其宗,去多看,去多想,去多观察,然后坚持的写下去。你就是作家,自己的作家,大家的作家。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10
今天从市里回家的路上买了一只烤鸭和一坛子花雕。
我认为,吃烤鸭必配花雕。因为吃烤鸭很忙,蘸酱、抓葱丝、卷饼,手忙完了嘴忙,往嘴里一塞,嘴巴鼓鼓囊囊地嚼,这时候就希望来一大口喝的。白酒只能小口,啤酒能大口但是啤酒配烤鸭不伦不类,只有花雕合适。温好的花雕“滋”地喝一大口,烤鸭嚼得顺畅了,黄酒的醇香裹住烤鸭的肉香,就像温厚老者哄住一群欢蹦乱跳的孩子,统统滑下肚里。当口腔里的鸭肉、葱丝、酱汁、面饼、花雕混合起来,口感味觉都得到极大满足。
喝的花雕是温过的,喝到嘴里没有凉酒的冽感,暖暖厚厚的,喝半斤就出汗微醺。朦胧中想起瞿秋白。这位文学才华横溢的中共早期领导人被捕入狱后,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每天五斤花雕,喝着花雕写下临终绝笔《多余的话》。我猜,瞿秋白最终唱着《国际歌》走上刑场的时候,也有花雕的作用在其中吧。在那个革命等于浪漫理想的年代里,温厚的花雕竟能酝酿出铿锵的人格魅力。
温酒的酒劲上得快、过去得也快,等到吃完已然清醒,既吃饱了又过了酒瘾还没有喝酒的昏懵。只是麻烦,倒满一杯不能立刻喝,得放到热水盆里,水不热了得换水。如果掌握不准吃喝节奏,当你塞了满嘴鸭肉急需来一口,要么酒是凉的,要么酒杯空的,实在不爽。我又想起,《红楼梦》里的宝玉、黛玉、宝钗们吃温酒,身边站满丫鬟、老妈子,可见公子小姐随时端起一杯温酒想吃就吃,看似平常其实是多少人服侍的结果啊。剥削阶级真会享受,劳动人民真的辛苦。
电脑屏幕里的画面是1986年拍的纪录片《北京烤鸭》,片长不到十分钟,却把烤鸭从养鸭、宰杀到制作、享用讲得清清楚楚。我第一次知道烤鸭却是看梁实秋散文《烧鸭》。文章精彩,在此大概复述一遍。
“北平烤鸭,名闻中外。在北平不叫烤鸭,叫烧鸭,或烧鸭子。在口语中加一子字。”我结婚那年和老婆去北京玩,去全聚德吃烤鸭,在前门外听一个路边卖汽水的老头儿说:吃烧鸭去那儿干嘛呀?在哪儿吃都一样。
“北平苦旱,不是产鸭盛地,惟在咫尺之通州得运河之便,渠塘交错,特宜蓄鸭。佳种皆纯白,野鸭花鸭则非上选。”纪录片里的养鸭场场长也说,正宗北京填鸭体型肥大、毛色纯白。
填喂过程很残忍但也是一门手艺。梁文里说,曾有外地一家试行填鸭,结果鸭子死了一半,剩下一半骨瘦如柴。
梁文说,北平烧鸭除了全聚德,还有便宜坊(酱肘子铺)发售。估计前门卖汽水老头儿说的意思就是还可以去便宜坊吃烤鸭,不必挤到全聚德。
“自从宣外的老便宜坊关张以后,要以东城的金鱼胡同口的宝华春为后起之秀……在家里,打个电话,宝华春就会派一个小利巴,用保温的铅铁桶送来一只才出炉的烤鸭,油淋淋、烫手热……他在席旁小桌上当众片鸭,手艺不错,讲究片得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随后一盘瘦肉,最后鸭头鸭尖,大功告成。主人高兴,赏钱两吊,小利巴欢天喜地称谢而去。” 烤鸭味美,妙在有油。没有油的烤鸭不是正宗填鸭,也就不是正宗北京烤鸭。可惜,我在安阳买的烤鸭从来有皮有肉没有油。
“所谓一鸭三吃,那是广告噱头。在北平吃烧鸭,照例有一碗滴出来的油,有一副鸭架装。鸭油可以蒸蛋羹,鸭架装可以熬白菜,也可以煮汤打卤。……会吃的人要把整个的架装带回家里去煮。这一锅汤若是加口蘑打卤,再加上一勺炸花椒油,吃打卤面,其味之美无与伦比。”看到这里,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后来我和老婆在北京全聚德吃了一次烤鸭,却没有文章里写的那么美妙。去全聚德吃烤鸭的人太多了,大堂里拥挤的人群像圈养的填鸭,等吃的人在预订的座位旁看着别人吃,正吃的人在别人的注目礼下吃,哪里还有品尝的心情。我记得我们终于等上吃了,坐下吃了几口,老婆就不吃了,太油、腻得慌。我只好打包带回旅店,洗过澡、看着电视吃,终于吃出些滋味。
再后来我知道了梁实秋写《烧鸭》是抗战时候在重庆北碚写的。时节艰辛,经常吃不饱,他饿着肚子写下烧鸭、豆腐、佛跳墙、狮子头、蟹、豆汁儿、羊头肉等等一系列味道十足的食物小品文(其中有一些是离开大陆后在外国写的,总之是在吃不到的时候写的)。由此,我佩服的不是烤鸭而是文学了。
对于没有味觉的舌头,任何食物都没有特色,无所谓好吃难吃。没有精神层面的审美,一种滋味仅仅是一种滋味而已,无所谓好坏优劣。
今天在某茶楼看到干白配海鲜、红茶配月饼,如此搭配可谓精当,但也只是一种普通吃食罢了。茶楼主人吹捧茶叶、葡萄酒的广告词,让我仿佛走进了旅游团的购物点。还有前一段儿,据说著名的河南某市作协副主席和一个长垣厨师一唱一和如双簧,吹捧一家长垣菜馆,把赚钱的欲望在文学水里蘸蘸再面世。竭力往已被物质塞满的现代人脑子里再灌进一口酒、塞进一口菜,想唤起人的购买欲望却偏偏让人觉得乏味,因为他们忘了,人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味地以物质的方式去做,只会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经济利益欲望,肯定行不通。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相关文章:
以文学为话题的800字作文05-14
以孝为话题散文03-16
以幸福为话题的散文06-13
以幸福为话题的散文06-13
以美为话题的散文06-13
以秋天为话题散文06-11
以清凉为话题散文03-18
以良心为话题散文06-12
以祝福为话题的散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