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歌家乡散文日记

2022-09-24 散文

  ——读杨常军散文集《秀色旬阳》

  文郭明瑞

  杨常军先生的《秀色旬阳》如携裹着一缕缕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对于我这样常年奔走异乡谋生的人来说,阅读着这部散文集,似乎也在贪婪地呼吸着故乡的气息,而且,这种气息是沁人心脾的。

  散文集《秀色旬阳》收录常军先生三十篇作品。这些作品,或描摹旬阳山水风貌,或抒写家乡人情物事,文字平实质朴、乡情洋溢,流露出作家对生存家园的膜拜和歌赞。正如作家在后记中说:“我不奢望靠文学功成名就,只想用她来歌颂美好家园,让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儿。”读其作品,知此非虚言也。

  是的,在这样一个物欲化的时代,在功名和利益常常侵蚀着人们灵魂的年代,真情这种东西反倒成了稀罕玩艺儿,能读到常军先生这样情真意切的文字也算是奢侈的享受了。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孙武臣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称“心头为一之振,因为我们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钟情和对乡情的钟爱”。

  正是因为用真情来写作,使得作家的作品流露出质朴和自然之美。文集中大部分作品如行云流水,看不出做作的痕迹,如《美哉·阳山》、《兰滩是个好地方》、《虎踞龙盘赵湾地》、《麻坪拾穗》等篇什,既没有刻意去堆词造句,也没有玩花样技巧,文字多平民化,让人读着亲切。然而,这种平民化的语言方式并非是一般作者都能驾驭的。窃以为它是写作的一种较高境界,也从中足以领略到常军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力和驾驭语言的风彩。更重要的是,文字的平民化才能使大部分读者容易读懂其作品。因为作家是深爱自己家园的,在故乡爱的浸润中成长,那故乡秀美的山川、温馨的乡情无疑植根于作家灵魂的深处并流于笔端。作家对家园的歌赞其实也是对故乡厚爱的回馈,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饱含乡情的文字是写给故乡的,是写给乡亲们阅读的,是作家真情的流露。

  而与此同时,常军先生对故乡山水美景的描写却不吝笔墨,纵情恣肆。展现于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幅泼墨画。如《石门乡记忆》、《眷恋山涧河》、《印象阳山》、《秀美小河》、《水泉坪印象》、《张坪杂记》、《藏秘神仙洞》等。在作家的笔下,水泉坪的夏天“每个角落无不充满着象征生命的绿色”,“户外竹青林茂,田间荷塘映柳”,“雨过天晴,荷叶稀稀点点的水珠晶莹透亮,如滚动的水银”,而“蝉鸣鸟戏如歌,像在诉说古老神奇的故事;山水林园似画,好一幅让人亢奋的人间美的画图”。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家园啊!在《石门乡记忆》中,那西岱顶却“远离城市的喧嚣”,因此,“阳光朗照的天空像安着玻璃似的,青翠的树叶像洗过一般干净,琼浆玉液般的溪流情不自禁流淌,清新清爽的空气让人呼吸顺畅”。这样的泼墨如画、丹青妙笔在作者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关于家乡山水自然风貌的描写,常军先生的笔力显得酣畅而老道,这得益于他热恋家乡山川,“或徒步攀行,或登高眺望”,乐于“云游秦巴腹地,行走汉江南北”,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悟深入细微而不浅尝辄止。重要的是,作家具有敏锐的艺术触角,一些颇为细琐的凡物小景,在其笔下却能涉笔成趣而诗意盎然。

  常军先生现供职于旬阳县文联。在这之前,他在基层乡镇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多年,在政务繁忙之中,偷闲移情于文学创作,收获颇丰。这样的经历,使得作家的一些作品在思维上稍稍偏向于政治观点或思想的启迪。当然,这与传统的“文以载道”理论有契合之处。其实,在文学多元化的今天,各种创作思维方式都应该有其存在的位置也可以独领风骚。难能可贵的是,常军先生的作品摆脱了官员文人善于用政治口号来冲淡文学艺术这一惯常诟病的羁绊,他的散文作品较好地达到了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常军的作品在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使人们从思想上获得某种启迪,从而凸现作品的厚重感。就这部散文集来说,无论是乡情散文或风物散文亦或是民俗方面的篇章,作家总能让你在愉快地阅读中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思考,感受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在碰撞中所焕发的异彩。

  这是一种责任,一种良知,也是作家对生存家园爱的呼唤。

  总之,《秀色旬阳》是作家唱给家园的一阕阕赞歌。

  • 相关推荐

【赞歌家乡散文日记】相关文章:

散文:树的赞歌01-27

老师赞歌散文05-31

教师赞歌 散文05-14

唱支赞歌给八局散文05-02

我为胡杨唱赞歌现代散文05-08

《唱给家乡的赞歌》作文初二03-15

家乡经典散文06-12

家乡的味道的经典散文12-03

我的家乡散文08-23

写家乡的散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