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铁塔散文

2021-06-10 散文

  散文一:故乡的铁塔

  人但凡到一定的年龄,不免会从心底生发出最唯美的实物来,这是怀旧征兆。既是怀旧征兆,就掺和着回忆的成份,既是回忆,就是曾经美好的事物对现在缺失的一种映衬。一种诉说。

  而我想要诉说的是故乡的铁塔。

  故乡的铁塔是我儿时和同村伙伴们下学后游乐玩耍的场所,也是我小时的乐园之一,更是我记忆犹深的地方。所以故乡的铁塔一直存放在我脑海里,不曾遗忘。

  故乡的铁踏竖立在辽阔中原的一个小村子里,贴近村子东边的位置。从我记事起,这座高高的铁塔就屹立在树木环绕,农户围居的中央。远远望去,成为村子里的至高点。

  铁塔高约三十米之余。分十二层左右,顶层盖有“清朝大臣帽子”似的塔冠。白天时候,蓝天白云的天空下远远望去,十分好看。

  小时候已到放学,就同小伙伴们来这个地方,玩捉迷藏,当打仗。还可以顺着流沙沟做滑梯动作。这些还不过瘾。最来劲的莫过于爬塔。其初对于爬到塔顶,我心是很胆怯的。三十多米高的铁塔对于当时孩提时的我,莫过是一种尝试和挑战,又莫过思想的一次飞越。

  看别的小伙伴们顺着铁梯子宛如毛毛虫似的身子一躬一伸的向上爬,而且是一鼓作气的爬到踏顶,在塔顶上面用脚“咣咣”的跺铁板,片片震颤与呐喊,好似是在炫耀胜利的喜悦。我也不甘示弱,也想着能爬到踏顶,一观顶层之美。于是,在我决意思想下,也学着胆大的小伙伴们身子一倾一斜小心翼翼的攀爬,手抓紧每一梯杆,爬半岔,累了就稍息下,此时最好不要向下望,以便受视觉影响引起心悸。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爬到塔顶之时,四处眺望,整个村子的容貌都呈现在我眼前了,极目远所及,村外的农田树木清晰可见。可谓是“会当陵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觉,视野广阔无边。

  塔顶的突出特点是脚踩铁板的中间凸起一个三根铁棍连接起的大凳子,木质凳面,凳高约一米八左右,足一成年人高的个头,那时我们都很小,所以没做上那高高的凳子,直到现在也只是遗憾。也不知道高高的凳子是作何用途,这座不算是名胜古迹的铁塔,岁月一久,听老一辈人说,是抗战时用的眺望台。又听说是新中国成立后设建的航空标志,还听说……对于铁塔的朦胧面纱可谓是众说风云。

  后来据我爷爷叙述是新中国以后建造的铁塔,至于塔的用途是做什么的,为何要把铁塔建在故乡的村子里,而不建在别的村子里,爷爷也模棱两可,所以对于铁塔的事情是已知半解。成为我心中解不开的谜。

  塔的底部是一堆积如山的大黄土岗,塔的四脚就是牢牢的扎在这土岗深处的。饶有乐趣的是塔底部四脚围起中间的地面上有一混凝土铸成的四方水泥平面。平面的中间凸起一红枣模样大小的金疙瘩,听村子人传闻说是镇塔用的,属于稀有之物,没了它,塔就会倒下。传闻虽有些可怕,却丝毫没有压住一些伙伴们的利欲之心。屡屡遭人破坏,有拿锯齿拉回拉动的,有拿锤子敲的,各种方法用尽,终究红枣模样大小的金疙瘩被人掠走。铁塔依然如故牢牢的屹立。只是在我那孩童时的心里略有些对塔的不完美。

  这座铁塔是村子里最耀眼的装束,同时也是村子得以自豪的象征。孩童时的欢快时光都会聚在里面。时光几度春秋,人事变幻莫测,铁塔几度损坏,几度拆解,千回百转,日下已不复存在。在我日后去重回铁塔所在位置时,昔日的时光所现已化为一踏平地。心里莫名的凄凄。

  如今我再次回到故乡,目光里再也看不到高高的铁塔耸立在面前,也看不到孩童玩耍的身影。留下的是心底的片片凄凉与惋惜。铁塔带走了儿时乐园的踪迹,带走了孩童时代的梦,却带不去我对铁塔的记忆。每当漠然回首起往事,回想起故乡高耸而立的铁塔,一番番故乡实物犹如天边云朵一样清晰扑来,蜂拥着我,诉说着过去。

  散文二:摘野果

  中秋过后,家中的多种水果库存过剩,自个买的,单位发的,朋友送的,邻居给的,苹果、梨、柿子、葡萄、还有不知怎样长成的猕猴、柚子……,这多种多样水果,总吃不出儿时摘食野果的情趣。

  家乡在一座小县城,那时,只能算是一个大村子,秋天,城外的山崖、沟壑、河边,成了孩子们摘食野果的乐园。

  那里赐给山娃娃最多的是野枣,早秋,没熟的野枣是绿的,藏在叶子中,避开贪涎的孩子,性急的孩子总是摘几颗尝尝。

  大人说吃生枣长疖子,大概是告诫孩子们不要过早践踏未成熟的枣,孩子们只有耐着性子等枣成熟。

  野枣渐渐由绿变青,枣稞的下部分果实先熟,大孩子背着小口袋,七、八岁的孩子也跟着往衣服口袋摘。摘野枣却不是易事,功夫就在摘上,野枣棵上的针刺,时时扎磨人的裸露部位。可怕的“龇喇”那种腔肠动物,附在枝叶上,身体的颜色同树叶一样,很难发现,人一旦触到它,就立即向人射出毒针毒液,攻击和他们争夺领域的孩子,更可怕的是蜜蜂、马蜂,冷不防会扑面而来,叮伤人。有位刚八、九岁的孩子,因脸庞宽,孩子们叫它“老宽”,一次一只马蜂蛰了他的眼皮,肿的一只眼只留下一个缝,疼的他嚎啕直哭,不过几天眼睛一见消,他又加入摘枣的队伍。

  野枣由青变成红的、紫的,那更是诱人,那些留在枣棵上的野枣,不是在高崖头,就在深沟里,还有一些在乱坟岗上,家长经常告诉我们,枣多的地方去摘,给阴间的鬼留着。

  几场深秋凉风,把枣叶吹落了,瘦瘦的枣稞上,还挂着干红的野枣,但那些很难摘到,孩子们只想把山摘瘦,就用长树枝去打,而落下来又掉到圪针窝里很难捡到,这才使他们死心。

  此时的各种野草枯了,成熟的草籽,碰到它就落地,鬼疙针,蒺藜,扎在孩子们衣服上,这些孩子们都不顾,最开心的事,把蒲公英的皂角扒开,顺风看着似一个个降落伞,飞向远方。

  摘野果都是男孩子,摘枣时,谁也舍不得吃,大概是好计量自己当日的收获,也好让家人分享一个丰收的果实。野枣好似也没有烂的时候,晒干,还能磨成枣面,更美味可口。

  孩子们在田野疯跑,还能得到“野香瓜”“洋茄子”“小孩儿泉”等至今不知什么植物学名的野果。缠绕在枣稞上的“野葡萄”像是一串串的红灯笼,孩子们大把地往嘴里塞,尽管吃多了嘴发麻。“小猫喝酒”是一种紫白相间的野花,咬住它的屁股往口里吸,浓浓的甜味就会冲上头。“皮板荆”的筋肉虽没有特殊味道,像是压缩过的果冻,更是孩子们的美食,“皮板荆”的筋肉,孩子又把它贴在手臂上、胸前,像一片片鱼鳞。

  遍野的“枸杞”,家乡的人称作“药枸蛋”孩子们误为“药(毒)狗蛋”,狗吃了会死,孩子们从不敢动它,只梦想,还不知道有医药价值的枸杞,都变成野枣。

  摘野果的那个童年,在那个镇子上,已成为永远的历史,那些长过野果的地方,都是变成楼房、大道。更感谢那时家长对孩子的放开,现在家乡镇上的那些孩子,恐怕享受不到的那种乐趣,野果对现在的孩子也没有那样大的吸引力。

  散文三:侯

  一、

  我不喜欢遥遥无期地等候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而傻傻停留在原地不去追逐。可是,从我出生到现在,这漫长的二十多年间,我持续着做得最好的事情也就是学会了在人潮拥挤的尘世间,努力做个淡然随性的女子,且愿意安静地等待。

  如是,这盛大的韶华流年里,我一直自嘲自己是个矛盾的综合体。

  而这矛盾的一方面是指,我常常会表现出一副我多么高尚专一多么了解人世间那些爱恨情仇与易变世故的姿态来告诉旁人,因为我懂得来之不易的幸福所以我甘愿把自己放在默默等候的位置上,只待与爱重逢。抑或,我会一直把随缘信命信所谓的因果轮回的字眼挂在嘴边反复叨念着,甚至强调得过火了会让周围的人开始对自己产生厌恶的感觉。

  于是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拥着坚定信念的`人,起码在对于人生对于情感这块是绝对忠诚专着的。然,这样坚定了无数个春华成秋碧后,终归也会心生倦怠,久而久之,原有的热情褪去它火热的色彩,渐渐地学着让自己漠空一切,不再期待。这是自我矛盾的另一面。

  纵虽如此,我依旧瞒不了自己的心,瞒不了上天,直到此时此刻,我内心里依旧有个最强烈的渴望。

  那便是,我希望,生于这渺小浩瀚时空宇宙里,我终会等来值得我守护的人,我更值得被等被爱。

  二、

  前些天,又重新看了一遍秋夜雨寒的三生三世系列之作品《终难忘》。

  而这每一次读阅都会有不同于以往的感受。也许之前看到的只是丛意儿对司马逸轩的一往情深,或是司马逸轩对丛意儿的那份至死不渝,却忘了探究他们每做下一个决定或是每靠近对方一步背后所需要的巨大代价和勇气。

  然这如今,经历了些许生活的敲打和磨难,突然有些明白丛意儿为何会在司马逸轩诈死后却又是以另一种身份默默守候在她身边亲眼目睹她对他的情深似海这场骗局被戳破后的绝望放弃的心情。

  原本爱人之间需要相互坦诚相互信任,纵当时有太多的迫不得已,却也不该因为自己的一厢情愿是为对方好而让对方的心里突然没了一种安全感。

  但庆幸司马逸轩从未生过离开丛意儿的念头,也庆幸,丛意儿也是如司马逸轩那般执念深沉的人。

  如是兜兜转转,浮沉散去,误会冰释后,他们终究甘愿等候彼此于在山水之间。

  只是他们最后的结局却太过凄清,太过绝美。明明该是从此不离却偏偏遭受太多的考验和磨难因此生死错过。但转念一想,兴许只有这样的情深不寿一旦相遇了便是一生一世终难忘。

  也难怪,这三生三世里,纵以不同的面貌立于人前,但骨子里的灵魂终是有着难以言喻的相似之处,如是才会持着同一股信仰候在原地,与君重遇。

  三、

  我把我的群等级设置成我喜欢的名字,其中一对是候与叩。

  这样设置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原本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自己特殊的含义。

  如是,候代表旧人无悔地久伴,叩代表离人去兮复归。

  而在这人来人往,充满聚散离合的浮世间,我们挥别生命里那匆匆过客的同时,也会暗暗期待生命里会有另一些人到来。

  如此循环,这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因此,我每天都会登上扣扣,打开群等级,看着那令人温暖的字,仿若浑身也被注入了一股希望的力量。

  它告诉我,无论生活给予你什么困苦和芳香,莫要失了随遇而安的心态。

  大抵,这其实也是我用来寄托自己甘愿守候在无止境的飘荡里的另一种精神理念吧。

  散文四:纸上的承诺

  五年前我收到了一张红色的纸,那是一种叫情书的东西。纸软软的,就像你时常对我露出的温柔的笑容。

  四年前老师拿了一张白纸告诉我们你意外去世的消息。纸白白的,就像我的脸色。我还没来得及给你温柔的回应,你就离开了我的世界,成为了我生命里的过客。

  还记得我曾经在课堂上将纸条扔过我俩三八线,薄薄的纸张写着我们能不能在大学的时候再说,末尾还加了可怜兮兮的表情。没过多久,你拿了另一张纸从桌子底下传了过来,那上面有着你的承诺‘我在大学等你’。那时我和你的默契一笑,让你的阳光住进了我心里,暖暖的。

  还记得我在历史课本上画的你的睡颜,你的书挡住了老师的视线,却将你的脸完完整整的呈现在我眼前。你恬静的睡相让本是好好学生的我竟鬼使神差的拿起笔在课本上画画。下课时老师看我的那一眼我竟不觉得委屈,反而有一点甜蜜。

  而现在,在我将离去的时候,我在蓝色的信纸上写下你我的曾经和我对你的思念,亲爱的,我将走进大学,而你呢,在哪里等我。

  好想把这封信寄出去,可是我该寄往哪里你才能收到,是天堂吗,还是天涯海角。

  亲爱的,你还记得当年的约定吗,那张纸上的承诺你不准备实现了吗。我一直记得那蓝墨水书写的你在大学等我的约定。可是,现在你在哪呢?

  亲爱的,请给我勇气去试着接受你不会回来这一事实。亲爱的,请给我时间去试着忘记我们的曾经。

  散文五:你听,春的声音

  走在二月里,料峭的寒风掠过脸颊、拂过衣袂,清冷里带着豪迈;天空中飞扬着细细的雪屑儿,落在发际、存于眉间,润泽里透着俏皮;雨丝细弱牛毛,落在衣领里,痒痒的,像是春姑娘娇美的手指。春节过了,元宵节过了,春的脚步,像那田野里的麦苗,听得出清脆的拔节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常来常往的小河边,再也没有了戏水的鸭子扑腾起欢乐的浪花,一只灰白色的小鸟在河岸边觅食,它纤巧的身形带动小小的脑袋,走起路来一伸一缩像是跳舞,黑黑的圆眼睛灵巧的转动着,寻找春的踪迹,老柳树垂挂的黄枝条随风摇曳,虽然还没有长出那些细细的柳叶儿,竟也能摇动一树的风流,坚毅中饱含妩媚。

  屋外的茶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常绿的枝叶托起它娇俏的玫红。这花期好长好长,经历过萧瑟的秋、冷寂的冬,随你季节变换冷暖,她只默默地坚守,在贫瘠的土地上一次次展露她娇艳的姿容。除了寒梅让我格外的欢喜,整个严冬,只有屋外这一蓬一蓬的茶花,充盈我枯燥单调的空间。

  成败得失,欢喜忧愁都像冬日白雪化尽,只剩下一点一滴的甘泉,滋润浇灌着今后的岁月。你听,春的声音,正以一万种语言和姿态,马不停蹄的走来……

  散文六:那幅田园水粉

  都迎春了,还不出来备耕?

  是啊,不经意间,已经是早春备耕时节了。乍暖还寒的日子,偶尔也会给人以春风沉醉的感觉,眼睛看见的是一湖春水一堤浅绿和点点残梅,脑海浮现的却是曾经生活过的那片乡土,蓝天下,满江碧波荡漾,遍野翠绿浅粉嫩黄,绿的是麦苗,粉的是紫云英,黄的是油菜花,像一幅田园水粉。

  这时节,大田里的活计不多,村落里就显得热闹,冻得小脸通红拖着鼻涕的孩子们无忧无虑地东奔西跑;姑娘后生游游荡荡眉来眼去打情骂俏;女人们聚在角落里,悄悄地数落着丈夫的长短和公婆的是非;老头老太佝偻着身子在屋檐下晒着太阳,木讷无光的眼神或是漫无目标地四处游移,或是直直地落在某个地方;肩上压着担子的男人们则要着手备耕了。

  备耕的活儿很多:筹钱添农具买化肥购农药,选种子修田埂做秧田等等。这些活计,在那年月,要数修田埂最费事,常常因它而起风波。别小看田间这一条条泥土筑起的小径,却是集地界水利交通于一身。两个队的田地相邻,它就是地界,稍不留神就成了风波的发源地;育秧种稻,靠它蓄水蓄肥;同时又是乡民们在田间劳作时过往的路。一年踩踏下来,塌的塌陷的陷,有的要修有的要重做,这和现在“要致富先修路”是差不多的道理,只不过那时还谈不上致富,只是为了果腹。

  修田埂,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有些讲究,首先要牢固结实,经得起日后负重的踩踏。牢固结实的关键在和泥,把旧田埂挖开了,把土捣细,灌上水,赤了脚,不停地踩踏,直到那土有了足够的韧性。春寒料峭,那刺骨的冷,会从脚底一直到心里。其次要尽可能地控制面积。宽度一般仅以一个人可以站立为限,宽了,就多占地。全队几十条田埂,早稻晚稻春花三季下来,也小不可大算,说不定就是一个人的口粮。所以乡民们是极为在意的,常常为一条田埂的位置尺寸而争执吵闹甚至打斗,寸土寸金啊!有一年,两个队,为了一条仅偏离了几寸的田埂,先从动嘴到动手,再从单打独斗到聚众群殴直至头破血流,兄弟相对,也绝不手软。那天,看着那一片被乡民的鲜血染得暗红的田地,我第一次感受到土地在农民心里的位置和份量,因而生出分吃他们口粮的愧疚来。

  那片土地很美,常常给我以陶醉和享受。不过,这种感觉,生活在那里的时候却不曾有过,往往产生于回城后酒足饭饱之余的遐想中,或是旧地重游的休闲时光。前些年,乡民欣喜地告诉我,那里大变样了,建起了大片的住宅区和农家乐,江上造了桥,进城过江再也不用木帆船摆渡了,修了柏油路,大家都吃商品粮商品油了……

  这一切,都告诉我那片纯朴秀丽的田园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不由得为之惋惜。庆幸的是,贫穷饥饿也连同那纯朴秀丽一起去了,这又让我在惋惜之余十分欣慰,因为,乡民们再也不用为了那几寸土地而同室操戈血染地头了。

  近年,常有回去看看的念头,却终因多种原因至今没有成行。好在,那幅纯朴秀丽的田园水粉,至今在心里,总是那么清晰,从不曾褪色。

  散文七:童年之采桑葚

  后山西边的山坡上有好大一片儿桑树林。

  大抵是九几年村里为集资养蚕风风火火种下的,但还没待那一片桑树成林,养蚕的事业就不声不响地偃旗息鼓了。空留了那片儿桑林,像童话乐园遗弃在山边。后几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从沿海地区吹到长江沿岸,吹到我家的山沟沟里来了。许多大卡车整天忙忙碌碌地奔驰着,把对面新修的大马路压得坑坑洼洼,弄得马路旁边的庄稼像从泥土里滚出来的。有本事的人点子层出不穷地翻新着,眼看着把山挖空了,填平了,修了高架,各种小厂子建起来了,好好的稻田改成了商品房,种着玉米麦子的土地一年一年地朝不保夕。人们就这样灰头土脸地富裕起来了。谁也没打算去保住那片儿桑林,但平地修厂的脚步始终没去打扰到它,桑林就成为了家附近少有的原生态了。

  桑林其实去得不多。上学的时候养了几个蚕宝宝,就在家院子旁边的小桑树上摘几个叶子就够它们咔嚓咔嚓吃上半天了。要等到六七月间,桑树上挂得满身的桑葚都半红了,伙伴们才开始蹲点。往往是大中午的天气,几个姑娘背了背篼出来打猪草,晃悠悠就转到桑树林那片儿。放下背篼和镰刀,先在树林里乘乘凉。树下面的草早被压平了,几个人围在一起,砍几条桑树条,折起来编成花环。附近的野花野草采了来绑在环上,生动点缀如花姑娘待嫁的头冠。红苕叶子杆一节一节轮流对半撕开当成流苏,也挂在花环上,就有贴画上古装姑娘的味儿,什么格格、妃子的,真真假假可演戏了。

  几天后,桑葚可以吃了。深红暗红地挂在树上,像颗颗玛瑙,在太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点点光芒。桑树条儿格外妖娆,诱惑地吸引着鸟儿及馋嘴的我们流连忘返。大半会拿个小盆,先各自看中一颗桑树,踩着枝桠爬上去,坐在颤悠悠的枝丫上,几乎屏住了呼吸,只有手不停地上下采摘。手指头一会就红了,散发出甜腻腻的味道,舔一舔,真甜。采下来的桑葚来不及清洗,已送入了口里,咬一口,感觉到红红的汁液顺着牙齿抵达舌头,真是甜。

  偶尔,还会发现其它品种的桑葚,叶片儿似乎比正常的小,带点尖尖的角儿。结的果儿可不是红色的,是乳白色,带着牛奶细腻的光辉。个头也不大,却粒粒饱满。吃下去,糯糯的,有牛奶浓郁的香味。我们都叫它“糯米桑葚”。这几棵树往往不许一个人独占,大家分享着,一点点一点点地采摘,细细的品味,深怕大口吞了白白辜负了这稀有的珍贵,也要将这味道深深地记住,回家后给大人讲,啊,你吃过这样乳白色的桑葚吗?

  桑葚,多么平凡的果儿,甚至都难以登上正式的卖场,但正因为是野味儿,才让人念想吧。

【故乡的铁塔散文】相关文章:

描写埃菲尔铁塔的散文04-06

故乡,故乡散文04-27

故乡散文04-27

故乡的池塘故乡的鱼散文04-12

埃菲尔铁塔下,盛开的繁花伤感散文06-13

故乡的云散文03-19

故乡的月亮散文06-19

故乡的正月散文06-19

故乡印记散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