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短篇

2022-08-29 散文

  朱自清散文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散文短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朱自清散文短篇

  如面谈  朋友送来一匣信笺,笺上刻着两位古装人,相对拱揖,一旁题了如面谈三个大字。是明代钟惺尺牍选第一次题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恰说出了写信用处。信原是写给你或你们几个人看;原是我对你或你们几个人私人谈话,不过是笔谈罢了。对谈人虽然亲疏不等,可是谈话总不能像是演说样子,教听话受不了。写信也不能像作论样子,教看信受不了,总得让看信觉着信里话是给自己说才成。这在乎各等各样口气。口气合式,才能够如面谈。但是写信究竟不是面谈;不但不像面谈时可以运用声调表情姿态等等,并且老是自己独白,没有穿插和掩映方便,也比面谈难。写信要如面谈,比面谈需要更多心思和技巧,并不是一下笔就能做到。

  可是在一种语言里,这种心思和技巧,经过多少代多少人运用,渐渐程式化。只要熟习了那些个程式,应用起来,如面谈倒也不见得怎样难。我们文言信,就是久经程式化了,写信人利用那些程式,可以很省力写成合式,多多少少如面谈信。若教他们写白话,倒不容易写成这样像信信。两般秋雨随笔记着一个人给一个妇人写家信,那妇人要照她说写,那人周章了半天,终归搁笔。他没法将她说那些话写成一封像信信。文言信是有样子,白话信压根儿没有样子;那人也许觉得白话压根儿就不能用来写信。同样心理,测字先生代那些不识字写信,也并不用白话;他们宁可用那些不通文言,如来信无别之类。我们现在自然相信白话可以用来写信,而且有时也实行写白话信。但是常写白话文人,似乎除了胡适之先生外,写给朋友信,还是用文言时候多,这只要翻翻现代书简一类书就会相信。原因只是一个懒字。文言信有现成程式,白话信得句句斟酌,好像作文一般,太费劲,谁老有那么大工夫?文言至今还能苟偷懒,慢慢找出些白话应用文程式,文言就真死了。

  林语堂先生在论语录体之用(论语二十六期)里说过:一人修书,不曰示悉,而曰你芳函接到了,不曰至感歉甚,而曰很感谢你非常惭愧,便是噜哩噜苏,文章不经济。示悉,至感,歉甚,都是文言信程式,用来确是很经济,很省力。但是林先生所举三句噜哩噜苏白话,恐怕只是那三句文言直译,未必是实在例子。我们可以说来信收到了,感谢,对不起,对不起得很,用不着绕弯儿从文言直译。——若真有这样绕弯儿,那一定是新式测字先生!这几句白话似乎也是很现成,很经济。字数比那几句相当文言多些,但是一种文体有一种经济标准,白话字句组织与文言不同,它们其实是两种语言,繁简当以各自组织为依据,不当相提并论。白话文固然不必全合乎口语,白话信却总该是越能合乎口语,才越能如面谈。这几个句子正是我们口头常用,至少是可以上口,用来写白话信,我想是合式。麻烦点儿是敬启者,专此,敬请大安,这一套头尾。这是一封信架子;有了它才像一封信,没有它就不像一封信。敬启者如同我们向一个人谈话,开口时用我对你说那句子,专此敬请大安相当于谈话结束时用没有什么啦,再见那句子。但是面谈不一定用这一套儿,往往只要一转脸向着那人,就代替了那第一句话,一点头就代替了那第二句话。这是写信究竟不如面谈地方。现在写白话信,常是开门见山,没有相当于敬启者套头。但是结尾却还是装上多,可也只用此祝健康!祝你进步!祝好!一类,像专此敬请大安那样分截形式是不见了。敬启者渊源是很悠久,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开头一句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再拜言就是后世敬启者。少卿足下在再拜言之下,和现行格式将称呼在敬启者前面不一样。既用称呼开头,敬启者原不妨省去;现在还因循写着,只是遗形物罢了。写白话信人不理会这个,也是自然而然。专此敬请大安下面还有称呼作全信真结尾,也可算是遗形物,也不妨省去。但那套头差不多全剩了形式,这套尾多少还有一些意义,白话信里保存着它,不是没有理由。

  在文言信里,这一套儿有许多变化,表示写信人和受信人身份。如给父母去信,就须用敬禀者,谨此,敬请福安,给前辈去信,就须用敬肃者,敬请道安,给后辈去信,就须用启者,专泐,顺问近佳之类,用错了是会让人耻笑——尊长甚至于还会生气。白话信结尾,虽然还没讲究到这些,但也有许多变化;那些变化却只是修辞变化,并不表明身份。因为是修辞变化,所以不妨掉掉笔头,来点新鲜花样,引起看信人趣味,不过总也得和看信人自身有些关切才成。如敬祝抗战胜利,虽然人同此心,但是如面谈私人信里,究竟嫌肤廓些。又如谨致民族解放敬礼,除非写信人和受信人双方或一方是革命同志,就不免不亲切毛病。

  说话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伊伊呀呀声音,指指点点手势。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古文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历史和小说上有是例子。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地方,不如作文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境界!我们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为正式。朋友们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正式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长了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断,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发端,就是一例。但是公式是死,不够用,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教你昏头搭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三部说话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精细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说话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反面,夹缝里表现了。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人,才能体会那微妙咬嚼味儿。这时期说话艺术确有了相当进步。论说话艺术文字,从前著名似乎只有韩非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精警之作,鲁迅先生立论就是。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相当进步了。

  中国人对于说话态度,最高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君子,人格力量照彻一切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戏法总有让人揭穿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平凡人,没有那伟大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力不是修饰所可得。我们所能希望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篇二:朱自清散文短篇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国茫茫雪野世界,灰蒙蒙天空罩着冷飕飕寒气,透着冰冷。然而朱自清笔下冬天,带来却是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热流充盈其间。

  散文《冬天》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幅画面:古老房子,昏暗“洋灯”,乌黑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热流在老屋里滚动,驱走寒潮,给这地冻天寒夜晚带来了如春暖意。温馨中父子之间尽情品味难得天伦之乐。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无奇可言,但将乌黑铝锅,雪白豆腐,桔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视觉形象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时空,这便是一种摄影艺术再现。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豆腐块,嫩嫩、滑滑从父亲筷子下掉进自己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形象。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北风吹打着窗棂。此刻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温柔。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想象空间。如今白水煮豆腐不多见了,电火锅涮羊肉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天一大景观。旧时与现况在想象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魅力。

  第三幅画面叠印出另一番情韵:静静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知觉,少了喧闹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悠远流长。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这是一幅无声画面,却胜似有声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二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山城峡谷--台州。画面跳出了喧嚣尘缘,进入松风鸟影情境。在作者笔端摇曳出一组新视觉形象,‘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长街,好似“老在过冬天”,临街“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微笑迎着“我”归来。这组画面取像上采取了对比技法,外空内实。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一片寂寥,而内心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难以忘怀。

  《冬天》运用蒙太奇方法,将长焦、广角、短镜头揉在一起对准一幅幅不同冬景,推出、摇近、定格、幻化,使画面中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春天”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佳作。

  篇三:朱自清散文短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绿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草软绵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像火,粉像霞,白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没名字,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香,都在微微润湿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喉咙,唱出宛转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人,地里还有工作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房屋,稀稀疏疏,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是工夫,有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青年,有铁一般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文章。”(《关于〈春〉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词汇“陈旧”,有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原貌,本篇赏析对象是朱先生写定未经修改文字。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散文。它以诗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颂歌。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期盼。“春天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绿绿。”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绿茵,已不是单纯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亲爱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像火,粉像霞,白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色香,吸引无数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句,来状写春风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摹写:“像母亲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歌唱、牧童笛音,送入人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夜”。白天,“地里工作农夫,披着蓑,戴着笠”——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青年,有铁一般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哀愁,而《春》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积极、乐观感情基调。二是作品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秦淮河》语言固然是漂亮,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

  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文章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 相关推荐

【朱自清的散文短篇】相关文章:

朱自清写景的短篇散文06-12

朱自清短篇散文《冬天》及试题06-08

朱自清的短篇散文3篇06-12

朱自清短篇散文摘抄12-06

朱自清散文精选05-16

短篇散文精选05-14

短篇散文05-11

朱自清散文精选大全12-03

朱自清的散文特色08-22

朱自清散文-冬天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