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彦散文:箫声光影

2022-08-25 散文

  在风声里,箫音是飘的,如清籁般苍凉幽咽,苍凉的底色和诗意微妙的融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葛彦散文:箫声光影,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清晨,起身,一束光影打在昨天买回的荷上,从菜场归来,蔬菜上便飘横着几只,像密密的热浪里,听一支“岫壑浮云”的曲子,耳边萧萧风声过。

  只有这一朵微微开启,其他的几朵都在暗处沉睡,似一阵湖边的晨风幽幽而来,还有那只被惊扰的鸥鹭,也刚从眼前掠过似的。但不几日,便残了,面上像了蒙一层灰紫的光,颓了下去,却有点淡定悠远的味道,是在急促的召唤着秋光吧。所幸拍了几张留存,轻易的在光影里定格。那份清韵便在心湖荡开去,其实最妙的非物非景,而是那一抹生命中的涟漪了,像月夜听箫,涧边品茗,幽韵空谷,风过无痕。

  箫,是一种模拟风吹声的乐器。若风之过箫,有风的影子和飘渺的时光,似有若无,像裹在风的灵魂里,包容柔软,大象无形。箫声在古韵里,淙淙流淌。《凤凰台上忆吹箫》便是女词人李清照巧妙的表达了将与丈夫离别时的愁怨。全词中虽无箫字,却引入了萧史和弄玉吹箫引凤的典故,弄玉最终找到了懂韵律、善吹笙的灵魂伴侣。她之所以用此典作为词排名,则隐含了对美满爱情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怀念。当得知赵明诚要远行,她慵自梳妆的形象深刻入微,“多少事、欲说还休。”别前,已经因愁而瘦。别后,更是清风朗月化为楚雨巫云。故而从今后,又添了一缕新愁。

  而箫声落入杜甫的《成都府》中,则是另一番景像。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一缕箫声,便入悲凉。当时中原州郡尚陷于安史叛军之手,诗人无奈举家迁至成都,他与故乡一瞬间就天各一方,桑榆之日正是他垂暮飘零的写照,也伴着深沉的羁旅之情。然而即使离开,喜忧参半,一颗忧虑的心仍无法远行,夜幕四合鸟雀归巢,战火纷飞的中原音讯渺茫。但他仍无法适应这华美的都市生活,只好侧身遥望远山。虽然山川、城郭、原野、星空一一闪过,心却由薄暮至黄昏,抵达故乡渡口,在舒缓平和中蕴着一股汉魏遗风,就像从箫的孔洞飘出来的一缕苍凉。

  在风声里,箫音是飘的,如清籁般苍凉幽咽,苍凉的底色和诗意微妙的融合。而在影像里,云卷云舒,诗意纵横。如画,如诗,如人生,烟云过往,转瞬即逝!记得那年观了“静山远韵”的影展后。朗静山,几个字便留在心底,读后让人心临幽旷,敬畏丛生。在他的摄影中,能清晰的嗅出一股中国诗韵。《云月夜》是小景,却有大气象,天际云影,梅枝皓月,空远虚静,浑然一体,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湖山揽胜》似一幅气韵长卷,阳刚和阴柔的两股美感,碰撞的铿锵有声。古代画论六法中,气韵生动为先。它是一种精神透析和生命状态的领悟。而凝成这样的气韵需要浑厚的底蕴积累,古人把山水入画,是抒发心中逸气,而朗静山有这样的底蕴和优雅,更有源头。当时与画坛大师交往甚密,如黄宾虹、林风眠、齐白石等。加之少时勤勉,沉浸传统画论,汲取文化精髓,唐宋诗词,无一不通,成就了他画影相随、诗韵空灵的风格,有力的支撑了其摄影艺术创作,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灼灼闪光。这是一种文化语言,流淌在中国千年文化的血脉里,必须发声。而民族的亦是世界的。

  那些四时的自然景物和富有诗意的生活琐细不过是一种寄托和表达。人只有在面对山川自然时,才觉出渺小来,才有自嘲的念头,浮世的一切,都如心外之物,那些欲望丛生的沟壑,那些杂念都一一抛于空谷,于是便释然。所以一段时间,要去远行,要去阅读。因为只有这两个东西,才能让我们心临浮云,懂得留白,远离世俗,焕然重生。

  时光悠悠,现在沉在中年湖泊里,所有走过的山川都深藏于心。就像远行归来,盛夏的餐桌上,总要有一两个水边之物的小菜。譬如鸡头莲茎、玉藕。那几乎是异乡街头的奢望。只有在故乡的炙热里,才能遇见,这一抹前世今生的清幽,像泄漏了一世的宁谧。不过,鸡头莲茎切成小段,天然质朴,不配上热情似火的殷红椒丝,仿佛不成活。青涩的年月中,宛在水中央,恣意生长,却离不开风和月光,袅袅婷婷。即使到了俗世烟火里,也打磨不出世故和心机,终究是水边之物,倒映着本真,活得释然,让唇齿贪恋。但就是这股纯真青涩,却在不经意间,成了舌尖的梦境。像诗意浮动于一日三餐,伴着我们淡泊的人生。

  风澈云淡,夜寂无声,灼热的空气有了丝丝流动,在暗夜的微光里,荷影凋落,鸥鹭静立,映入水中,风烟俱净,静水流深。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似的。

  • 相关推荐

【葛彦散文:箫声光影】相关文章: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09-15

《箫声 阿成》阅读答案06-14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及赏析11-23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赏析08-17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赏析03-25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及赏析05-29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及赏析04-05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及赏析11-23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古诗赏析09-20

千岛湖光影散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