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群众的拥护
11月14日 星期一 多云转晴
今天上午我和党总支书记汪学云一起去大岗村民组王恩山家走访。王恩山今年70多岁,是我村老书记,老党员,现退休在家,和老伴两人居住。王恩山老书记党性很强,他一直关心和支持村里的各项事业,在村里威望很高。距上次到王老家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我们今天走访,一是去看望老人家,另外想听一听老书记对村两委和村里各项事情的看法。
带着这样的想法,汪学云和我骑摩托车来到了老书记的家门口。刚到他家门口,我一声喊着“王书记啊,我们来看您了。”老书记正在后院忙碌,听见喊,立即放下手中活,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里,又是拿烟又是倒茶。
在与王书记拉家常中,老书记拉开了话匣。“这几年你们村两委为村里放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是看在眼里的。修通了全村通组路,新修了大露塘等几口当家塘,新开了沟渠,又对沟渠进行了硬化,有效改善了全村水利基础设施,又修建了红星桥,消除了安全隐患。多年未响的广播又唱起来了。特别是张书记为我们争取的电网改造工程,让全村老百姓得益匪浅,彻底改变了全村用电状况。从这里,既要感谢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也可以看出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村干部们工作作风扎实,心里装着我们群众啊……”。
老书记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们仅仅做了一点份内的工作,群众就看到眼里,记在心上,群众是淳朴的。我们做村干部的虽说整天和群众打交道,但也要真正沉下身去,多听听群众的心声,同他们谈心交心;村干部要想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必须怀有一颗公心,真诚待人,公正做事,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要多为群众做一些实事,群众对你就会多一些拥护。
民情日记:千里之行
11月16日至20日,我很荣幸地参加全县创先争优基石工程前往山东观摩学习,五天的千里行程,风尘仆仆,亲近寿光、青岛等城市的魅力,特别是“中国蔬菜之乡——寿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领略了农业产业化、城市文明化之风采,寿光三元朱村农业设施宏大的建设规模、科学的规划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到位的技术服务和良好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使我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
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共有215户,8500人,耕地面积1295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600亩,果园310亩,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三元朱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为群众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2010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885万元,人均纯收入11300元,村民存款余款2460万元。30年前,寿光三元朱村也是个穷村,全村总收入仅有17万元,今昔相比,天壤之别,究其缘由,通过观摩和导游的介绍,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三元朱村之所有今天,本人拙见主要靠的是树立“四种意识”。
一、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村、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除地域优势、政策优势等条件外,关键在于决策者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转变,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寿光三元朱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思想不断的解放、观念不断的更新。三元朱村围绕蔬菜生产、发展至生态农业观光示范乃至于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从而带动了全村特色旅游的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牢固树立发展意识。邓小平曾说过“发展是硬道理”,这在三元朱村得到显著昭示。三元朱村两委班子始终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念,奉行“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工作主张,能够紧密结合本村的实际,带领群众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产业经济得到质的飞跃。
三、牢固树立人才意识。三元朱村始终坚持“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个地区富了也不算富,全国农民朋友都富裕才算富”的人才战略理念,为此,把人才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培养各类蔬菜产业人才,及时发起建立了“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充分依托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科技知识。为了让全国农民兄弟都能掌握蔬菜种植技术,以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首的技术人员到全国举办培训班上百万次。
四、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我们安徽很早提出“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推进农业发展,这在三元朱村体验到“一村一品”的真正内含。三元朱村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蔬菜特色产业不动,全力打好“寿光”蔬菜牌,打造“乐义”蔬菜这张名片,引领了蔬菜产业向精细化、高层次方向发展。
古语道:“日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五日之行感触颇深,“寿光三元朱”仅是一个缩影,每到一外景观,每一个声音,都是文化大餐,充斥着我们的感官,冲击着我们的神经,有时只有贪婪地吞咽而来不及细细体味消化。同时,感受到外面的发展速度之快,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我们要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深入开展“两级书记大走访,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的活动,树立“新思路、新点子”也是生产力的观点,鼓励镇村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多动脑筋、多出思路、多出点子,为建设新五显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