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日记

2021-06-28 日记

  从结婚筑巢那一日算起,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细算起来,这十多年里,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生活在别处:求学、出差、旅游……偌大一个中国,除了台湾和西藏,差不多都跑到了。上月出差去杭州,在十梓街头的小书摊上得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渴求已久,回到旅店便翻阅起来。

  既然人在姑苏,就先读那篇《白发苏州》。目光所至,只见一个老得令人窒息的数字迎面扑来:苏州城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在这样一个地老天荒的背景下,作者写苏州的委屈与度量,写苏州的柔软与坚挺,写苏州的宁谧与艳丽。作者的沉重,在文章末尾化为一个“突然的害怕”:害怕从苏州小巷的门庭内,走出一位长髯老者或是一位时髦青年……

  昨天刚去游了寒山寺,那一点“涛声依旧”的温馨,被《白发苏州》的苍凉与沉重,挤压得一干二净。

  余先生“文化苦旅”的诸多“景点”,笔者都光顾过,而且也有“苦”的感觉。稍有不同的是,笔者的“苦”,还包括一些“形而下”的:挤硬座车,住廉价店,乃至于风餐露宿,甚至于单路蓝缕(在青海的草原上还真的'坐过柴车)。当然,旅途中的种种艰辛,给游子的文化朝圣,平添了几分寻觅的凄苦和漂泊的悲枪。这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人之“苦”吧。

  文化人总是活得很“累”,尤其是当他们“生活在别处”时。因为这别处的生活,最能吸引他们的,并非是那些旖旎的风光或怪异的民俗,而是藏而不露的文化意蕴。历史与当下的拷问,艺术与哲学的焦虑,折着文化漂泊者的灵魂,并在他们的躯体中“疴结”为一种文化人格。当他们将这种文化人格移情于山水名物时,他们是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的。

  南昌郊外,有青云谱的幽静和八大山人那笑之哭之的书画。独自品尝时,却要去耽优那些“不太懂朱聋的游人”,是怎样“常常过着一种缺少艺术激动的生活”。

  故乡老屋,盛满了亲人团聚的欢欣和衣锦还乡的惬意。却要去打听儿时女同学的下落,去哀叹中国农村妇女“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

  三峡览胜,与神女默然相对,不是很有诗意?却要去痛苦地反省“神女”一词如何“由瑰丽走向淫邪”,去悲哀地叩间为何“一个人

【生活在别处日记】相关文章:

《生活在别处》05-01

生活在别处12-08

生活在别处生活随笔02-20

生活不在别处散文11-12

生活不在别处美文07-05

生活在别处的散文02-03

生活在别处散文02-03

生活不在别处诗歌07-02

生活不在别处的美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