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

2024-10-11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1

  天净沙[1]·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3]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

  注释

  [1]天净沙:曲牌名,即音乐的调谱。

  [2]昏鸦:指日落时归巢的乌鸦。

  [3]西风:秋风。

  [4]断肠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作者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年间),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现存7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23套。

  赏析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练,但容量巨大。人仅用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秋天的景物组成的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另一部分是由内心深处无尽的伤痛交织而成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部分共18个字,9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底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余晖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

  到第二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孤独而行。此时此刻,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漓。这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灵魂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此曲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2

  原文

  天净沙·秋思

  枯藤②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一、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二、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较赏析。据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

  其一为:

  瘦藤(《乐府新声》作“枯藤”)老树昏鸦。

  远山(《乐府新声》作“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斜阳(《乐府新声》作“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乐府新声》作“在天涯”)。

  其二为: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其三为:

  西风塞上胡笳。月明马上琵琶。那(“那”字疑误)底昭君恨多(“多”字疑误)。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二、三首,虽然也都写的是秋景,也都用较少的文字,写出七八种以上的景物,但都没有《天净沙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气氛,第二首有景无人,第三首引用典故,有恨有愁,但秋意不浓。至于第一首中的“瘦藤”“远山”“斜阳”“去天涯”等词语,可能是马致远的初作,也可能是传抄之误。如果与《天净沙秋思》作比,且不说,“瘦藤”中的“瘦”,“远山”,“斜阳”中的“斜”和“去天涯”中的“去”,在音韵上是否恰当,仅就这一些字词的意义来说,远不如现在所见的《天净沙秋思》精当。“瘦藤”与“枯藤”相比,“枯”更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字,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组紧密连接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阳”又称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加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

  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经过上述比较,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遣词造句的功力,也更可见出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3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4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诗词-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译文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落山了,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家。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阳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文学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的曲作,从多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凄凉悲苦的`意境。

  古典诗歌讲究意境的。意境是古典诗歌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景语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断肠人在天涯”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物。全曲景情,情景,情景妙合,构成了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古典诗歌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没有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作者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是造成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具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空间的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统摄,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古道”一词,最早出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有六个意象出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上,他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景物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访的原因。

  四、采用悲秋审美情感体验,来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秋景所产生的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他将自己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傈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悲秋逐渐成为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表达出文人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它曲体,但上,在诸多体现着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天净沙秋思》历史评价

  前人论曲,无人推崇这首小令。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艺术眼光的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人间词话》)。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5

  原文: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枯藤:枯萎的枝蔓。

  2、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3、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4、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5、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6、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7、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8、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赏析: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

  驿站飘失了,残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誉,的确委实不过。

  倘若只有这九个名词,岂不是遭后人“怡其笑矣”?

  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思绪惆怅,笔锋一转,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

  夕阳傍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叶于劲秋”,秋古来触发深思。光阴如梦,往事堪嗟。马致远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体验、愤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只能用枯秃的笔,痛吐出来。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令,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6

  天净沙①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①: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北京人),著名戏曲家。②:黄昏时的乌鸦。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游子还在浪迹天涯。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天净沙·秋思被喻为秋思之祖,用了白描的手法,创造典型的环境,能够烘托出那种思乡感情。元代四大戏曲作家: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赏析07-11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08-07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赏析(精选)01-20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赏析12-05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08-05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02-21

《天净沙·秋思》原文、注释、译文、赏析05-07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05-24

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