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价体系1
摘 要:笔者立足于现代社会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的方向,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做出分析,从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依据及影响三个方面来对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级体系进行说明与研究。
关键词:指标构成;依据;影响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又被称为“技术型”的教育,这是基于它的主要教育课程设置和最终评价体系所决定的。而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同于其他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它的职业培养性,同时职业培养性也是学生评价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1.职业的实践能力。职业的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对这个职业的适应度,即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对于和本专业相匹配的工作是否能很快进入工作的模式,是否能尽快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都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工作所必须历经的阶段。现在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或者说这种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这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大优势。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主要培训的就是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也就是技术性能力,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学校技术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
2.社会的适应能力。进入社会就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在学校,专业能力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社会的适应能力,无论哪行哪业都是实践出经验,经验就是在这个社会的重要“行驶证”。在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里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今天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明天就在社会上进行实践,而且最终期末考核的时候,专业课和实践课成绩各占一半,这都是职业能力导向高校的特点,也是这类高校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二、评价体系的依据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主要依据于这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社会上对紧缺人才的需要,就是这两点决定了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对于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标准和评价设置。
1.学校的办学宗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与现代社会的职业能力相挂钩,实现人才向社会全面的输送,体现学校的培养能力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常说,有的学校是培养作家的地方,有的学校是培养建筑设计师的地方,有的学校是培养机械制造师的地方,各个专业导向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这些就体现了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
2.社会人才的需要。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总是不定时、不定期、不定量的,无法去预测对于人才需要的准确指标,只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对人才需要重点做出基本趋势的推断,根据政策、法规、新闻,预测社会人才的需要方向,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在政策这一方面就占了绝对的优势。高等教育是社会储备人才的摇篮,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更是社会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往往需要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相关职业理论的学习,并且在社会的实践中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所以这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会经常更新,更新的主要来源就是社会人才的需要。依靠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认清社会人才需要的方向,结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导向,对于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有精确地定位。专业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永远是最重要,所以社会人才的需要成为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评价体系的影响
1.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主要影响就是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评价体系里,学生可以看到自己专业能力成长的阶段和程度,对于这个专业的适应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评价体系带给学生的重要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重要信息,针对自己的不足和能力不够的地方重新建构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这个评价体系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适应性做出判断。
2.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储备了资源。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人才储备的重要场所,没有人天生就对某一个专业有经验,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才实现的,那么基于职业导向的高校就是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进行培训的地方。在这个地方,通过学校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由原来的一无所知到最后的专业精英。一旦社会相关方面的人才出现紧缺,可以直接将学生由学校送到工作场所,不需要学生在人才招聘市场摸索,节省了学生和人才需要公司的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实现了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直接人才输送,也为学生的工作和学校的评价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闫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
学生评价体系2
论文摘要:大学生信用作为个人信用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社会信用休系的建设。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力图改善大学生信用问题,建设和谐校园。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信用 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评价
作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顺利建成并逐步发挥作用。20xx年12月央行、教育部联合宣布:大学生信用记录已全部纳入该个人诚信系统如实记录大学生开立银行账户、信用卡、借用和偿还国家助学贷款这个系统对失信大学生发挥惩戒作用。
然而在全国各大高校里大学生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用问题主要表现在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背信违约;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抄袭成风瞒天过海信用卡欠款逾期现象并未改善。大学生信用作为个人信用的一部分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有责任帮助有关部门提供大学生信用采集的信息,扩大信息共享积极发挥个人信用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一、构建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
造成大学生信用危机的原因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内在因素的影响,还有高校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建立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成为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表1给出了一个信用管理体系的轮廓这个管理体系是由五个信用保证体系组成的:
1组织架构的保证体系
包括最高层领导在这个组织架构中的作用全体学生参与的方式和参与的程度;专门信用管理人员的配备及相应的职责。
2.规章制度的保证体系
包括操作流程的规范制度和信息管理的规范制度。
3信用标准的保证体系
包括必须有量化的信用指标和必须有明确的信用要求。
4资源配置的保证体系
包括设备要素和人才要素确保信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5持续改进活动的保证
持续改进活动可采取培训、检查、评比、问题分析、征集建议等形式。
在上述的信用管理体系中建立信用档案和建立可量化的信用评价指标成为各高校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
二、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全面性。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全面地反映所有影响大学生信用状况的各项要素。
(2)科学性。各项指标必须有机配合形成体系相互之间既不重复,又无矛盾同时,指标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必须科学要有一定的依据。
(3)公正性。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符合客观事实,能正确反映大学生信用的真实面貌,信用监管人员必须态度公正,评价客观,以事实为依据。
(4)层次性。指标选择应尽可能的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涵盖大学生信用的评估要素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信用能力。所选指标应有充分的信息综合能力。
(5)可操作性。所设指标要比较容易取得资料来源力求使指标设置在科学完整的基础上,简便易行。
2.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充分反映大学生信用状况,所构建的信用指标体系分别从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学校信誉体系和社会信誉体系三个角度来说明大学生个人的信用情况相应的建立了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模型的二级指标体系;第一层为基准层第二层为具体指标层,该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根据表2进行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确定各指标权重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或其他方法确定,在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即可进行信用综合评价。
本文对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初步的想法而且多集中在定性的讨论上其指标还要进行具体的赋值才能应用于实践中,量化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分析以提出更有实践意义的大学生信用评价模型。各个高校通过对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并为社会诚信建设发挥作用.也将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评价体系3
教学技能训练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教师是否具备合格的教师素养。教学技能是师范生教师素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是教师教育师范性和示范性的具体体现。[1]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同班或跨年级)之间相互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培养使命的高师院校对此却反应冷淡。[2]并且,许多涉及教师教育的高校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普遍偏重于教师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技能训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情感、态度倾向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提升。知识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将外在的社会互动结构内化为个人的认知结构。互动的层次越深、范围越广、开放程度越大、互动模式越积极,个体吸纳新经验、新知识的效果就越好。[3]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充分关注。
1.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建构的依据
1.1教育改革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改革,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校,教学改革都是重要环节,改革的重点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价值及意义,把学生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大理学院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也提出了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服务边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技能训练的开展,作为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要得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语文课程性质界定的变迁也告诉我们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关注服务社会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双重需求,要把学生自我发展摆在重要位置。[4]
1.2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前,多数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所进行的教学技能训练,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当然,教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学技能训练中的主要评价方式,当以肯定。然而,在实际训练中,一味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学生在技能训练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自我激励和教育效果不明显。[5]因此,关注学生自我评价变得十分必要,它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增强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强大功能。有学者就提出注重实习小组的研讨与信息交流作用,引导师范生对自己所学与所教进行反思,培养师范生反思性教学的意识。[6]这里的实习小组就是学生自我评价模式的一种体现。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测评的促进、反馈功能。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建构的原则和方法
2.1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建构的原则
2.1.1系统性原则
在教学技能训练中,教师评价应该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既发挥教师评价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同时,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应包含教师所须具备的能力素养要素。
2.1.2完整性原则
教师教育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有一系列素养的标准,应该依据标准制订完整的测评学生教学技能的学生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各种量表等,以保证学生自我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1.3可操作性原则
微格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参与评价的对象。因为参与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缺乏评价的理论知识和评价的实践经验,所以评价指标要明确、具体,同时要注意不要过多、过细,要具有可操作性。[7]学生自我评价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构成,制订符合学生水平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学生使用这些评价方式应该具有易操作性,这样才能正确地开展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1.4互动性原则
教学技能训练是指导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训练,学生反馈自身训练情况给教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包括直接自我评价和间接自我评价。直接的自我评价是学生通过自我参照和自我反思所进行的评价。间接的自我评价是学生通过参照他人的评价或通过与同伴的对照与比较进行的自我评价。[8]因此,在构建学生自我评价体系时,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指标、量表等的设计,并把直接自我评价和间接自我评价贯穿始终,以保证指标、量表能充分反映学生的需求,保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2.2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建构的方法
2.2.1确立评价内容
在教学技能训练中,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的内容需根据具体专业加以确定。教师的教学技能总是由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各种外显性的行为表现构成,同时又是由教师既有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理解、对教学情景的把握、对教学行为的选择等认知活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9] 根据专业制订评价内容,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例,学生自我评价内容应紧扣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所涉及的主要知识、技能加以确定,主要围绕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教案撰写、试讲、说课、听课记录等环节设计教学技能训练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目前,大理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方向已由那茂菊教授编制了一套教学技能测评体系,主要通过《教学技能测评手册》实施。该手册通过教学语言和板书设计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汉字书写测评评价、文本解读评价、教案或说课稿评价、练习与试卷设计评价六项指标体系来进行测评。该测评系统以教师评价为主,并结合学生互评,该手册的汉字书写测评及课堂教学评价(第一轮)由学生小组进行评价,充分关注到学生在技能训练中的主体地位。另外,还应关注言语交往教学技能的自我评价。语文教学中言语交往的教学技能则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汉语言专业知识等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言语教学行为方式。这些教学行为方式(即教学技能)是影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方面。[10]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对言语交往技能进行评价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2.2.2确定评价主体和方法
教学技能训练中,学生自我评价应该以学生自身作为评价主体,也就是学生自己对自身在教学技能训练中所表现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进行评价,找到优点、发现问题,从而加以改进。确立了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就可以据此把学生评价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学生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等方式。
确定了教学技能训练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和主体之后,就可以选择针对此评价的方法。学生从认知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评价主动参与自我评价掌握自我评价是一个改进自己原有学习方法、探索新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接受新的学习理论、更新学习观,并获取学习期望、发展个性特征的过程。[11]遵循这一规律,学生自我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体系构建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和实验法。比较法是通过教学技能训练中专业教师测评与学生自我评价的效果进行比较,找到教师测评与学生自我评价的契合点,构建有效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同时,结合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建立测评项目,实现高校教学技能训练与中小学教育接轨。
实验法是通过两轮以上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应用,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3.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建构的步骤
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建构的步骤主要有制订量表、实验评估、反馈修改三个环节。制订量表依据前面所述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建构原则、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加以制订,同时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3.1制订量表和建立成长纪录袋
各种量表和成长纪录袋从教学技能构成的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制订量表。学生自我评价量表主要包括:(1)教学语言和板书设计自我评价量表;(2)汉字书写自我评价量表;(3)课堂教学小组考评表;(4)课堂教学反思表;(5)教案(或说课稿)自我评价表;(6)小组讨论记录评价表;(7)小组听课记录表。量表中构成学生自我评价的栏目主要有原始记录、同学评价(2-3名)、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通过这些记录和评价就可以全面了解自己在各项教学技能训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态度等,通过全方位的评价来激励、促进学生的进步。
建立成长记录袋。教学技能训练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成长记录袋可以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反映出学生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收集、保存学生从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各种资料,如学生所完成的各种教案、教学设计、讨论纪录、听评课纪录、日记、自我反思、同伴评价等。通过自评和互评体系的测评,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教学技能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2实验评估
构建完善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需要通过至少两轮学生教学技能测评实验(至少有两学期时间开设《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课),在实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最后制订出教学技能测评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以大理学院文学院为例。步骤一,选择06、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方向开设的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课上课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自我评价体系;步骤二,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相关教学委员会专家的评估意见,修改、完善学生自我评价的各种量表和指标,最终确定切实可行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3.3反馈修改
微格教学中的观照和自我分析能帮助师范生很快进入教师角色,这样能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从教能力,缩短师范生成为准老师的时间,让他们一出校门就能顺利走上讲台。[12]通过两轮的教学技能训练,学生自我评价量表和成长纪录袋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其优点,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在学生自我评价体系构建的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互评打分偏高,区分度不够明显,很难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量表的得分分辨出学生训练的等级差距。这个问题后来经过采用高年级学生中技能训练成绩优异者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的策略得以解决,避免了同级学生间碍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评价失真的情况。
总之,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和教师的职业意识,增强学生对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评分只是一种手段,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和进步才是教学技能训练的终极目的。
注释:
[1]刘丽平.高师学生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xx,(8).
[2]杨四海.教师职前培养与现实需要的对接研究[J].教育探索,20xx,(10).
[3]茹荣芳、王淑霞.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xx,(3).
[4]付睿.改革开放30年来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及启示[J].大理学院学报,20xx,(5).
[5]王斌华.教师评价模式:微格教学评价法[J].全球教育展望,20xx,(9).
[6]王云霞.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xx,(12).
[7]高丽.微格教学中课堂教学技能评价的定量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xx,(10).
[8]王文静.学生自我评价流程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xx,(3).
[9]雷红梅.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xx,(9).
[10]欧阳芬.言语交往技能是语文教师的核心技能[J].中学语文教学,20xx,(11).
[11]侯新杰.课堂学习学生自我评价的涵义与形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10).
[12]张芹、沈锡琼、颜兰.论师范生在微格教学中观照与自我分析的作用[J].昆明学院学报,20xx,(4).
学生评价体系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求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了明确的改革要求。由此,高校探索新的创新机制与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意识的人才,是现阶段高等学校面临的战略任务。而目前在全国的本科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直接关系到否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社会欢迎。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核心和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本文通过利用数据库和大量书籍、杂志、网站等资源,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学术文献及资料,收集了一系列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接下来又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首先确定了四个基本维度,并将以上指标进行分类整理,保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和逻辑联系。由此确定了以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四个基本维度作为一级指标,以指标统计中出现频率超过5次的创新思维等28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的三级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分析如下。
1、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学习能力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指标,该项指标可以用发现问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标新立异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2、创新知识基础。
创新知识基础指标可以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它是创新能力评价的保障条件指标。
3、创新思维能力。
该指标可以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4、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由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程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质量四个二级指标来反应。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只有对各级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才能真正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专业领域内的十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两两比较和对结果汇总分析后得到以下判断矩阵。依次得出以下四个矩阵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向量的求法,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对归一化的矩阵按行求和,再归一化处理,计算特征值。拿创新能力判断矩阵为例,其他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都按此算法得出以下指标权重。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需求、教育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必定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此时需要对一些评价指标做一定程度的修改,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学生评价体系5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加剧,许多院校开始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角度,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指标与权重都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重构指标权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尝试构建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评价指标,并以本校12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期望能够对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指标设计原则。
1、合理性原则。
课程改革背景下,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学生质量评价时,一方面依据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目标的相关规定和岗位需求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进行指标的选取,同时在人才质量评价时要根据教育专家、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多方的意见及大学生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指标权重的设计。
2、客观性原则。
在市场营销专业现有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主要是由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构成,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和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评价结果的失真,因此要尽量以学生的客观表现为依据,教师和辅导员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在这些考核中获得成绩,并对成绩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
3、可获取原则。
指标的选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行为,这些行为要容易被监控,容易被记载,行为转化为数据时也要有明确的方案,确保行为对应到数据不会产生任何异议。同时在指标设计中既包括能够量化的直观数据指标,同时也要包括主观评价标准,两者有机结合确保测量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1、文化素质指标设计。
文化素质的衡量主要包括综合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部分构成,其中综合基础知识主要由英语AB级、四六级国家考试成绩、计算机国家统考成绩、基础必修课考试成绩构成。相关专业知识主要由市场调查、商务谈判、销售技巧等营销专业课程考核确定。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文化素质指标不能单纯从学生的科目期末笔试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要衡量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要本着结构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来确定学习课程最终的考核成绩。
2、能力指标设计。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和工学结合的契合度都在不断提升,并且将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列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力不仅是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还包括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更好地为社会岗位需求服务。营销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沟通协作能力主要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小组讨论和小组任务完成中的沟通合作能力、在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表现、参加班级学院竞赛及表现。创新能力主要考察在课程学习中和日常生活中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观点,善于分析和研究问题,保持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是考查学生对生活中课程学习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岗位实践能力主要考查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工作表现。
3、思想道德素质指标设计。
道德素质是指人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组合。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控制力渐进强化的阶段,加强道德素质对于其成才具有重要激励作用。思想道德素质指标:包含政治表现,公德表现,法纪表现,公共服务和身心健康五个二级指标。政治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政治状态和政治倾向、是否担任班级或者院级学生干部、是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诚信道德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好人好事事迹,在学期间考试和经济方面的诚信状况。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法纪表现主要考察是否遵守国家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公共服务则表现为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次数和参与社会服务实践表现及获奖情况。这样设置既从思想政治上也从社会属性上反映出学生的状态和表现。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评价指标选取和设计的原则,进行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层次的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在建立判断矩阵时,聘请了企业和营销专业的相关专家学者,运用专家咨询法对两两指标进行比较并赋值,计算各指标权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出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就业质量子系统中各指标的权数。
4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
随机抽取本校市场营销专业20名12级应届毕业生作为样本,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对样本进行分析评价。请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同学对其在学校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请企业相关经验人士根据毕业生在签约单位的表现等信息为20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打分,以此作为质量评估的数据基础。
2、评价方法的选择。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模糊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进行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从评价结果中能够看出,虽然大多数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质量评价均在良好以上,但是在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中也反馈出一些问题:
首先在评价过程中,在进行专家访谈时,企业的专家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考评,因此对于该项赋值权重较高,而校内专家则对学生的能力和文化素质比较看重。说明在以往的评价中,企业和学校对于毕业生综合质量的衡量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性,企业更加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期间,增加去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授课比例,同时对于专任教师也要增加赴企业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与企业真实环境接轨,锻炼其职业品格和能力。
其次在评价结果中,从评价结果分布上来看,35%的同学评价成绩优秀为85分以上,40%的同学评价成绩良好为75—85分之间,20%的同学评价成绩中等为60—75分之间,5%的同学成绩较差评价成绩在60分以下。35%质量评分优秀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的评分都在94分以上,说明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能力评价得分和权重对学生整体评价影响很大,而职业能力培养也正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同时这些学生在就业质量和文化素质这两项上的得分也是优秀,这说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技能基本和用人单位的岗位技能接轨,学生在学校进行的知识学习为其能够胜任未来岗位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说明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营销专业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最后在一些评价指标上,如思想道德素质等多为定性评价,而且人为因素比较多,在抽样的样本中班级干部、学生会干部在思想道德这一项评价中,普遍高于普通同学,原因是评价者多是辅导员、学生会成员,因此班干或班级学生会干部有光环效应,因此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五、实施建议。
1、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侧重结果性评价。
学生质量评价应该是个发展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其在学校期间的表现也涵盖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由用人单位给出的岗位评价,因此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不能以简单的优良中差来判断,要从学生能力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角度来正确评价学生,课程改革主要针对学生能力培养,因此已经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了平时课程训练过程当中,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来培养人才,侧重过程性评价,促进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评价客体,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有辅导员、小组内其他同学以及企业管理人员,评价主体多元化既保证了评价质量同时又为互相监督提供了外部环境,进而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培养学生的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在课程学习中小组成员互评和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这些评价方式完全可以在学生质量评价中进行借鉴,这样既能够从学习中也能从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3、评价体系的保障措施。
学生质量评价的公平性,直接决定结果的可信性,可以采用灵活的可量化的保障措施进行评价学生质量,例如在课程改革中,任课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活跃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成果展示来探究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或者通过方案设计来考察学生的创新性。除了定性考察,定量考察也是必要的,因此进行阶段测试,考察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学生评价体系6
当前的对学生的评价还主要停留在成绩上,以考分论高低,“以成败论英雄”的现象较普遍,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划一,与创新教育形势下的教学方式和人才标准不适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及实践能力。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忽视学生的参与并发挥其主动性;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对学生激励,导向、改进和调控功能。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不利于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功能。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向发展。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答由单一评价学生成绩改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基础性发展目标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操作、交流与合作、探究)、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四项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学科学习目标,按照学科课程标准评价。在评价内容上立足从全方位的角度评价学生,立足发展性评价。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纸笔测试,这种评价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及思维纳入到一个固定僵化的模式中,有些同学在测试中为
取得高分,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择手段,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对其成长是有害的:因此,对学生评价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行为观察、学生口头表述、情景测试、项目合作、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评价,能更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水平及行为实践等多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需要选择多种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机制发挥其更强大的功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是管理者,学生则处于被审视的地位,很容易产主消极、逆反心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完成,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家长参评相结合,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学生可就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意见或看法,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不同评价主体参与学生评价,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学生自评可发展学生批判思维和评价技能,解决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互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也有利于加深自己的认识,扩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家长评价加强学校、家庭及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
四、评价过程动态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过程是静态的,终结性评价关心的是最终目标达成与否,主要目的是确定不同学生各自能达到的不同水准或等级,并给予权威性的判断证明,这种评价的判断容易在师生间引起焦虑和抵触情绪。采取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监控式评价,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表现,可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终结性评价每学期末进行阶段性评价,毕业时进行总评,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五、评价结果人性化、发展化
传统评价采用严格的分数或评判式评语,不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评价结果实行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综合素质评价待合格者可在一定期限内复评,对学生评语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正向引导、肯定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提倡个性化和鼓励性评语,进行发展性评价,关注师生的情感交流。
实施以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关键是树立正确的评价目的,改变评价的单纯选拔与甄别功能,发挥其激励、导向、改进功能。在这种评价目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体系7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具有我乡特点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导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根据庆教发(《20xx》66号)文件精神关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乡教育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综合素质评价应按照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特长六个维度,共十二个评价要素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以学校评价为主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而推动我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办学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二、基本原则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激励性原则。评价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之强化,重视培养学生自信心,注意激励学生。
3.差异性原则。评价既要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间差异和个性特长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
4.科学性原则。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注重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公正、公开,努力提高评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保证评价工作的质量。
5.参与性原则。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评价活动变成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标准
1.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关于“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确定我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分为基础性发展目标、学科学习目标和个性特长发展目标三个方面。
2.综合素质评价要在小学学生综合表现详实纪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表现详实纪录是指能够表明小学生在学校期间多方面素质及个性发展状况的关键性材料。综合表现详实记录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考试成绩。
(2)社会实践活动。
(3)个性特长与获奖情况。
(4)道德品质。
四、组织领导
1.学区成立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督查全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查处评价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2.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相关人员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各班级也要成立班级评价小组。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负责落实评价方案,制定实施细则,任免班级评价小组成员,组织并监督评价工作,认定评价结果。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价小组人员需班级学生一半以上认可,方可入选。
综合素质评价组织机构
主任:张政权
成员:杨旭鹏梁万宝李玉平各校校长
五、工作程序
1.宣传培训。学校应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程序、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并进行培训,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2.组织自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情况,整理并提供相关证据,确定六个维度的自评等级。所搜集整理的有关材料要求提供完整的原始记录,保证材料的真实性。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既是被评价的对象,又是参与评价活动的重要主体,所提交关键性材料和自我鉴定过程本身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3、班级评价小组负责审核学生的个人评价材料。
4.组织班级学生互评。各班分几个小组开展互评。先由学生自我介绍自评意见,出示相关表现材料,然后同学集体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每个学生的六个评价维度共十二个评价要素分别根据各要素的权重打出得分,得出互评等级建议。A等达6 0%以上的
记为A等,A+B达6 O%以上的记为B等,A+B+c达60%以上的记为c等,否则记为D等,对每个学生的互评情况应单独形成评议记录材料,供班级评价小组参考。
5.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每学期和每学年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撰写描述性评语,并以等级形式呈现评价结果。
6.班级评价小组评审。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意见,以及各项客观佐证材料,班级评价小组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初步确定学生的各项评价等级,并将评价结果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审议后,对被评定为A等的学生名单应及时在学校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天)接受监督;B、c、D等级的学生,由班级评价小组及时以通知单或其他形式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
7.收集反馈意见,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进行复评。再次公布复评结果。对有重大分歧的评议意见,应提交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集体审议裁定。
8.撰写综合性评语,填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整理相关材料归档,待学生毕业时,一并归入档案。
9.总结上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每学期将评价情况写出书面总结上交学区存档。
六、评价结果的使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是小学生在校综合表现及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七、实施要求
1.评定主体要多元化。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学生自评、互评意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建立诚信协议书制度,教师和学生应签定诚信协议,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客观公正评价学生。
2.确定等级应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实际水平,并与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实际分布状况基本相符。
3.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注意以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内容为抓手,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及时将相关数据和评语做好记录,同时应充分参考学生和教师提供的关键表现记录和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状况资料,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把握所评价的等级。
4.班级评价小组要客观公正的对待学生自评、互评意见,参考自评、互评所提供的信息,在集体评议的基础上进行等级评定,撰写综合性评语并逐一签名。如果出现经过讨论后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应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得出结论;如有重大的原则性分歧,应提交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裁定,并逐一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上签名。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讲诚信的教师和学生,实行责任追究。
5.评价结果应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应进行核实与裁定。公示制度要得到保障,对评价的结果,被评定为A级的学生名单应予公示,其他等级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评价结果经公示后,校长应签名并加盖公章,存档备查。
八、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
学生评价体系8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对各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设计,给出了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体系结构的模型,最后结合统计学,给出如何根据实际数据统计分析的几种方法,还给出了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社会实践 评价指标 统计分析
一、现状分析
1、背景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的一个好途径。近年来国家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规定学时和学分, 提供必要经费”,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利用好寒暑假,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2、存在问题
结合相关实际案例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各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1)内容形式比较简单,我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也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红色旅游、参观访问等形式,我校不乏存在很多典型代表。
(2)注重表面现象,实效性较差。我校也可能存在部分宣传多,实际却做的很少的实践队伍。
(3)缺乏有效的考察,暑期很多社会实践队伍没有按学校的规定以及起初的承诺,只做了2,3天的社会调查就结束了社会实践,严重不符合社会实践学分规定的要求,最后却还可以拿到社会实践学分。
(4)缺乏创新,我校大多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社会实践,并非为了社会实践而实践,比如数学建模等专业实践强的暑期社会实践,很多学生只是混学分而已,以致竞赛成绩逐年下降,而且这些混学分的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5)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全面,对社会实践的目的理解不够,在我校很多学生中都认为社会实践只是一次集体旅游,这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还给家长们造成了不良影响,以致有些家长不支持社会实践,社会对社会实践的认同感较低,有很多单位也会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会打乱正常工作,拒绝大学生到本单位实践。
(6)缺乏科学考核,大多实践队没有将社会实践与自己所学专业有效的结合,而且我校只根据实践总结报告或实践论文进行评定成绩,而且成绩的评定完全掌握在指导老师手中,如果指导老师把关不严格,比较善于交际的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指导教师的关照,致使一部分工作优秀却不善于交际的学生却得不到优秀的成绩,这就让很多学生存在弄虚作假的可能,使得很多学生抄袭网络上的相似文章却没有给出引用出处,根本分不清哪部分为自己所得到的经验总结。
(7)对自主性社会实践不够重视。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学生在外社会实践,分布地广、工作量大、管理不便、监管不易,只是单单的通过实践总结报告是很难真正全面的反映社会实践的成效。如果只是简单的学生之间的互评、指导教师的意见更是无法对社会实践工作者有激励作用,当然也不能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在外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状况。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我校合理规范暑期社会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科学运用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规范和提高社会实践效果,表1给出了根据高校特点设计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
1、实践准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实践准备指标是反映学生是否有合理的计划,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设定指标时候,对各项具体工作指标做了适当的分类和取舍。在实践前期准备指标下设置了3个三级指标:
(1)接受学校实践培训情况,这项指标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提高学生在外的安全意识。
(2)前期实践队宣传效果,这项指标关系到学生所在实践队会对社会的初步影响。
(3)实践队服规范,这项指标有助于提高实践队在外实践的时候的形象,关系学校的校风是否良好。
2、大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各类学校中,不可避免的是大学生诚信,如实践报告剽窃行为,实践弄虚作假等等不诚信现象,不仅败坏校风,而且还诱发道德上的堕落。对大家来说,诚信指标是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成立专门小组建立一套可以量化考核的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研发不良文章检测系统,可以检测社会实践中每天的总结、心得体会、实践报告等一系列资料的自主性,完全杜绝正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的网络抄袭行为。类似于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可以用来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
本文根据高校在校生的特点,对我校大学生实践诚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生活诚信和学习诚信这2个作为二级指标,并给出相应6个三级指标:
(1)生活诚信:不隐瞒真实的健康状况;人际交往中以诚待人;服从安排,遵守实践规定;无故缩短原先规定的实践时间。这部分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反映学生在关系自身利益面前的态度和立场,反映学生的诚信品格,生活诚信也会对学生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实践总结报告不剽窃;实践每日心得体会不剽窃;无故不参加社会实践。这部分直接反映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反映学校教育的收获,学生的学术道德不佳,势必会对我校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3、日常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日常管理评价指标反映学生在外社会实践期间的各种日常情况,在这个一级指标下分为3个二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下分为6个三级指标:
(1)每天所提交实践工作报告,这项反映学生每天是否正常参加社会实践,检验学生社会实践所得到的成果。
(2)队员给予的工作评价,由于考评的是学生社会实践期间的工作现状,而且队员是实践期间最熟悉的人,所以队员给予的评价是一个重要指标。
(3)报告规范,这项指标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可以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效率。
(4)报告真实性,这项指标关系到学生的个人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基础,这项重要指标的设立也为培养诚信的大学生作出一定的影响。
(5)实践队每天的实践记录。
(6)宿舍卫生等个人生活习惯,这项指标反映学生的自理能力。
4、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能力评价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很难采用量化的方法评定学生的实际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估,由于创新能力界定为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内化而成的素质、精神和外显出来的技能、成果的总和,它不仅是一种智力化特征的能力,更是一种人格化特征的能力,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要要对创新能力做出量化的评价指标,必须在大量数据的情况下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并得出之间的权重系数。
在这里将给出3个二级指标,在这3个二级指标下给出了8个三级指标:
(1)理性怀疑精神,这项指标是指敢于指出前人、突破自我、曾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结论,及时纠正队长所作出的错误决策,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2)团队合作精神,这项指标体现的是顾全大局意识,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提高团队间的高效运转。
(3)社会责任感,这项指标是指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奉献精神,
(4)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是指对各种信息技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理解和活用的能力。
(5)与陌生人之间的交际,这项指标反映学生的交际能力,良好的交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关系。
(6)其他交际,这项指标包含除(5)之外的所有未考虑情况。
(7)突发事故处理以及紧急情况处理这2项指标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其中有些指标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必须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之后才可以合理、科学的给出权重系数以及评分规则。
5、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效果评价指标的设置,是反映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由于主要考评的是学生工作现状,所以在指定体系时设立学生评价、获奖情况、社会评价这3个二级指标。其中,学生评价指标包括学生自评情况、队员给予的评价情况、教师给予的评价情况;获奖情况指标包括各类竞赛活动获奖情况以及其他各类表彰情况,各种表彰按等级给予不同权重系数,按权重系数计算得分;社会评价指标只要是指新闻媒体报道情况,可按上述的方法,根据媒体等级和数量得出权重系数后计算得分。
6、特色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允许申报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实践内容,不仅体现指标体系的开放性,也反映了对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创新性的拓展。
三、权重系数
由于笔者没有完整的数据,无法采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由于权重计算方法已经比较成熟,目前有很多关于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下面将在理论上给出其中2种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的大致计算方法。
1、模糊数学评价法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如下:
(1)确定影响因素及其层次。
(2)建立评价因素权重集。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评价项目的单因素评价都是低一层次的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结果。根据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先利用主观赋权法对需要确定权重的各层次评价指标确定权重,再由低到高逐层进行评价。
(3)建立评价集。
(4)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5)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模糊评价矩阵,计算出各个因素的模糊综合评判集即可。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运用多因素分级处理来确定因素权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可以对复杂的决策问题、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需要专家的参考指标体系,故需要设计专家调查表,参照给出Seaty相对重要性等级表后,对同一级别的指标进行比较,得到判断矩阵和相对重要性成程度。最后计算确定权重后再进行一级指标的一致性检验,以保证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论基本合理。
四、结束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结构,本文由于没有得到实际数据,无法用统计学中模糊数学分析法或者层次分析法,也没有考虑到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其他因素。如果要得到科学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矩阵,必须拥有大量的数据,因此本文只能通过理性分析给出评价指标体系,当然本文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针对我校的问题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对策。
学生评价体系9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对高职人才规格的多样化要求和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期盼,提出了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思路,分析了构建这一体系的必要性,介绍了构建这一体系的实践探讨,期望能对改革和创新高职学生评价现状有所启发。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评价。在高职教育中,建立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使学生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明确努力方向,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准确、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既是高职教育工作者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学生评价的现状
长期以来,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是以鉴定为目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多规格、多样化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功能,忽视其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二是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多地限于学业成绩,很少涉及学生的多元智能,更少提高到情感、道德、能力、思想等层面上;三是评价的主客体单一,始终呈现“他评”的特征,忽视了被评者的作用;四是评价时效单一,过于强调终极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等。所以,这种评价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地对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评价,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态发展变化。
二、构建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探索和创新高职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建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激励学生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具有促进性、激励性的机制,使更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不断有机会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拓展个性,使接受高职教育的每个学生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智力、体力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促进高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改变传统的评价尺度,不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拓展学生评价的内容,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倡学生彰显个性和发挥特长,以此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从小处看,它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面貌和努力方向。从大处讲,学生在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后,会更主动地保持优势;学生在体验成功之后,会更积极地为下一次成功努力,为追求被社会、被他人认可和尊敬的心理体验,他们将在人生道路上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这必将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3.满足高职学生张扬个性的需要。
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在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等方面既有许多共性之处,又有一些高职教育自身的个性特点。由于面对这特殊的生源主体,我们的教育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内容、标准、方法和模式。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除要求掌握必
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职业道德、兢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养。所以,对高职学生的评价,应当体现高职教育的这些特点,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多样要求和个性发展的期盼,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张扬个性的需求,促使每个学生顺利成才。
4.“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对人的潜能与智慧的信任,从而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展示本色人生。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主动为学生提供宽容、支持、和谐的人文环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发掘学生创造潜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培育学生具有完整人格。以人为本,就是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所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有助于满足高职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实践
1.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思路。
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思想是将对学生较为单一的评价改为综合定性评价,调整学生评价中的不具科学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定量评价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校在学生综合因素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基本操作思路是:
(1)通过建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标准,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2)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将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素质、特长、能力、经历等方面的典型行为真实、完整、无评价地记录下来,搜集反映学生在这些方面发展的资料证据;
(3)将体现学生在校发展变化的典型行为记录,与事先设立的、要求达到的标准进行逐项比较,分析并判断达到标准的程度与差距,确定相应等级。这里,典型行为记录是学生评价的基础,学生评价是学生典型行为记录过程的延伸,是对记录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2.确定记录与评价的基本目标和内容。
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目标: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内容可设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遵章守纪与文明习惯、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技能素质、团队精神与他人评价、特殊经历与个性特长十个方面。
3.设计评价工具,构建网络评价平台。
学生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十个方面的真实、典型的表现,通过网络及时予以记录,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和便捷性,为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等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近年来,我院与某软件公司合作,设计开发了一套学生综合素质的记录与评价软件。该软件由各系记录评价、学院监督引导、学生网上可查询。软件的使用分三级用户,即院级、学生系部、学生本人,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权限,但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在校的成长轨迹真实客观地记录下来。不仅让学生本人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综合素质各个方面的长短项;也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给学生合理的评价和切实的建议。让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都有可以测查的标准,帮助学生发现优势,发挥潜能,进而全面发展。
4.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标准。
我们将社会对高职学生的人才规格要求以及高职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特点进行综合,设计了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标准,该评价指标体系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把反映学生在校的发展变化分为十个方面,每个方面只给出优秀的标准和不合格的行为表现,旨在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努力的目标,同时及早提醒学生哪些行为是不该发生的。中间的状态我们视为其努力的过程,不做过细的划分,鼓励学生在十个方面向着优秀的方向全面提高。评价的十个方面内容相互独立,某一方面评价为“不合格”并不影响学生在另一方面评价为“优秀”。
5,依据标准进行分析与评价。
将学生的典型行为网上记录与既定的行为标准相比较,以评价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该标准。由于对学生评价的10项内容都有相应的具体评价依据,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就可评价为相应的等级,且每一项内容都不必进行复杂的分数换算,无须量化统计,只要写明具体评价依据,就可进行相应等级的评定,所以操作十分简便。这种评价关心的不是学生能不能表现出最佳水平,而是要求学生按通常的习惯方式做出反映(即典型行为)。
构建基于网络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评价体系凸显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其鲜明特点是淡化了相对评价,重视了绝对评价。基于网络的发展性评价倡导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客观地记录和反映每个学生达到既定标准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个个进步”的境界。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评价的反馈、指导功能,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基于网络的发展性评价可以让教师清楚、具体、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检查学生各方面的状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看自己的行为记录,随时与既定的标准进行自我对照,随时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实现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孝玲.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田建国.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xx(1):23,
学生评价体系10
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在小学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决定》精神为指南,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导向功能,通过评价来达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和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也是整体性原则。是指小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估,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和谐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关注终结性评价,而且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估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同一阶段层面,不同个体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别,评估要注意这些发展变化。评估目标在保持基础性、稳定性的同时,要体现素质发展的阶段性、梯度性、独特性,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对的鼓励性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是指小学生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应该是多元的,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既有定量评价,更注重定性评价;既有课内评价,又有课外评价。有教师、家长、学生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4、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是指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在操作过程中,坚持周评、月评、学期总评的连续评价方法,形成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5、科学性原则
建立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严格评价程序,开发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素质。
6、激励性原则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评价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要注重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坚持月评、学期评、学年评的连续评价方法,达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7、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
主氛围,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三、评价内容及依据
1、主要内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主要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见表一。
2、信息来源: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于学校每学年对学生发展状况详实的记录与评价。包括日常表现、关键性材料、学生特长表现记录等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评价时,所依据的材料必须客观、原始、真实,能充分证实该学生在评价项目中所达到的程度与发展的状况。
3、关键材料:能够表明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材料,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表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主要包括:
①关键考试的成绩:一般指期末考试或统考成绩,能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②关键的表现性作业:指学生在真实背景下所完成的任务,如探究报告、小论文写作、网页制作、实验操作、小科技发明等,主要表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③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区服务):主要体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为社区服务的精神品质,包括学生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描述、活动成果、学生的感悟反思等;
④特长与获奖情况:包括学生在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和组织的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励或能够证明自己特长与潜能的资料;
⑤自我描述:即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包括个性描述、学习反思、感悟以及发展计划等;
⑥他人的评语:指对学生有重要影响或对学生非常了解的人给学生的评价。
4、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成长记录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
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实证性材料和数据为依据,要在充分参考学生成长记录和关键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作到客观公正,避免以偏概全。
四、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1、评价时间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于6月底完成。
2、评价方法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用综合评语加等级评价的方法进行。综合评语主要对品德、情感、态度、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进行定性描述,尤其要突出学生的素质特长和发展潜能,评语应准确、精练。等级评价主要根据表一中一级指标的六个项目分设四个等级(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待合格)。
【学生评价体系】相关文章:
新课标中学生评价体系05-10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论文11-30
遵守交通规则引入学生评价体系?12-07
高职学生学业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04-17
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2-06
研究性学习冲撞评价体系12-07
高考评价体系学习心得06-09
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及评价指标的构建论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