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 2002-09-19
嘉宾:教育部原副部长、原国家总督学 柳斌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朱小蔓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叶澜
主持人:本报记者 邢宇皓 教育一直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近年来,教师素质也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近日,教育部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联合编纂的《中国教师新百科》一书出版,该书分3卷,针对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中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解决办法,同时全面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理念、新课题、新事物和新观点。今天,我们邀请了教育部原副部长、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他们同时分别是该书的总主编及“小学教育卷”、“中学教育卷”的主编--谈一谈有关教师与教育的话题。
应试阴影何时尽除
主持人:近些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不小的阻力,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没有完全清除。甚至有人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要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哪些问题是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呢?
柳斌:我想,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是人才选拔和评价制度需要改革。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使用每年一次的高考来选拔人才,而这一次考试主要又只是考知识。这使得我们的整个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被吸引到对付考试上了,无形中扭曲了教育的性质。要想让素质教育顺利推进,就必须改革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归根结蒂是要改革用人制度。为什么现在有些地方假文凭、假学历泛滥?就是因为有需求。如果我们的用人制度是唯学历的:对一个人的学历、文凭的重视程度高于对其道德行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应试教育就不可能消失。因此,用人制度的改革对推进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从教育内部来看,尽快提高教师素质已刻不容缓。对素质教育来说,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改革考试制度是关键,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是导向机制,优化教材和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根本。因为所有教育实践,最终都要依靠教师来完成。
目前教育最缺什么
主持人:人们常常在谈论教育观念的改变,在小学和中学这两个阶段,你们个人认为我们的教育中最欠缺的是什么?
朱小蔓:不少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拼命教他们认字、学算术,并且为此而得意。我们的小学教育也以“基础扎实”而引以为豪。难道大量知识的灌输就能使孩子“基础扎实”吗?就小学阶段而言,我认为最欠缺的是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及个性发展的关注,而把知识性,甚至是强制性的知识学习看得过重。我认为,小学是感官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动手、动脑和探索的兴趣,发展他们开朗的性格、良好的习惯、道德的养成等等才是更重要的。
叶澜:我认为,在中学阶段,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忽视对孩子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他们缺乏主动发展的意识,不能为未来而设计自己今天的行为。很多高中学生直到毕业,仍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自己能做到什么。他们所有的选择都是父母、老师为他们安排的,所有一切都由别人做主。教育主题是如何使孩子发展、成长好,而这样的成长和发展绝不是在教师、家长培育、扶植下的发展和成长。教育应该使孩子们在独立面对世界的时候,学会同世界对话,学会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能够面对困难、抓住机遇,找到自己的幸福。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育必须实行变革。
要重新为“教师”定位
主持人:看来,教师的观念是否能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是很关键的问题。
叶澜:改变教师的观念,首先要改变对教师的观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社会并不很重视普通个体的生命价值,我们的教育习惯了用同样的东西去填塞每一个孩子的头脑,教育被“简化”为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师只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工具”。今天,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变化,而对教师的认识却没有得到改观。很多家长都很看重自己的孩子,却轻视教师这个职业,这是一个很可笑的事实。
其实,通过《中国教师新百科》,我们一方面希望以此涵养教师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也希望社会能由此重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
主持人:目前中小学很多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面对素质教育的考验,他们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
柳斌:主要是教育理念要更新,视野要拓宽。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还必须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此外,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报道,个别教师对学生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我想,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更是职业道德的问题。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叶澜: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教师已不是知识唯一的提供者。教师自身知识的丰富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能同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此外,今天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知识,更要有智慧。从知识向智慧转化,必须具备多种知识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能力。要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必须有很高的素养。
朱小蔓: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方面要让教师了解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必须把知识同教师的人文精神与素质结合起来。比如,人的智力潜能分为不同的方向,每个人的优势智能不同,儿童之间在身心发展速度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又比如小学三、四年级是儿童大脑额叶皮层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有些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可能会发生暂时的困难等等。教师是否都能了解这些规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应对呢?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或是对学生没有爱的感情和耐心,教育的力量如何得到发挥呢?儿童在发展上的差异,往往是由成人不恰当的评价造成的,因此,小学教师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早期重要的奠基作用。
让素质教育直面考试
主持人:谈素质教育的时候,人们似乎总在回避一个词:“考试”。人们的真实想法是:考试压力不减,素质教育就是空话。
叶澜:我觉得,“考试”、“升学率”正在被“妖魔化”,似乎只有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才能解决升学的问题,无形中将考试同最摧残人的教学方法联系在了一起。这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教育工作者不敢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我们曾经在一些学校做过试点,结果表明,素质教育不但能带给孩子欢乐,同样能提高他们的成绩。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着眼于未来,要从明天的可能性去考虑今天我们应该去做什么、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柳斌:这和我们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不合理也有一定关系。很多考试不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查,而很多标准化试题,更是埋没人才的试题,而不是选拔人才的试题。比如,“秋天到了,树叶()”,只能填“落了”,填“黄了”就算错。但是,我们的教学改革不能被不合理的考试制度牵着鼻子走。更何况我们的考试制度也在改革,考试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相信靠死记硬背取胜的应试教育模式是不可能长久的。
朱小蔓: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把关于人的发展、人应该如何学习、道德品格教育的价值、人的评价的多元化、综合化思想等新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向教师介绍。
柳斌:是的,我们在这套书中,根据中国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很多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除了一些经典理论外,大多选用的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不少新观念,相信是我们的很多教师没有读过的。同教科书不同,书中包含了很多编写者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包括“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在内的很多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些新探索,都进行了详尽的注释,既便于查阅,也为教师更深入学习和考察提供了线索。应该说,这是一套教师和教育领导者的案头必备书。同时,有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部分,对家长也会有很大帮助。
缺乏道德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缺乏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缺乏智慧的教育是没有创造力的教育。我们希望全社会都能以实际行动支持素质教育,关注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