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训练重点是了解作者是怎样写从准备跳伞到着陆的经过的。分四步写,是哪四步。课文的重点内容在课文3-----10自然段。下面是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伞兵长是怎样嘱咐小葛的?
(学生自读课文后,开始议论。)
生:伞兵长说,小葛,别紧张,要沉着。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注意,“怎样嘱咐”的。
生:伞失长凑近我的耳朵大声说:“小葛,别紧张,要沉着。”
(板书:凑近 嘱咐)
师:谁能按这句话所描写的内容,表演给大家看。
(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争着表演。)老师请二位同学表演后,让大家提意见。一位
同学指出,扮演伞兵长的同学声音不够大。老师乘势问,为什么伞兵长要大声说呢?该同学回答说,因为飞机上噪声太大,不大声说,小葛听不见。教师又乘机请这位同学与同位的同学表演一次,扮演小葛的同学没有做出点头的动作,而是读书,同学们都笑了。第三次两位同学表演成功。从全班同学的脸上,可以看出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课文所具体描写的情节。
〔安排小表演,启发想和做,创设了理解性阅读的环境。〕
接着,老师指导学生用“准备跳伞”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板书:准备跳伞)
第4自然段,在指名朗读课文后,老师组织学生议论:“我”是怎样跳出机舱的。扣住词语体会出队员们和“我”跳出机舱的动作很快;扣住“来不及想”两脚凌空”“头有点晕”体会“我”的感受。
(板书:前三名……来不及想、凌空、眩晕)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四个字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跳出机舱,并进行板书。
〔要求用四个字概括段意,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概括性,语言的简洁性。〕
师:作者写“跳出机舱”,写了队员们的动作,并通过“来不及想”“两脚凌空”“头有点晕”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文章就是这样写具体的。跳出机舱以后的情况,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请同学们读第5自然段,想想降落伞是怎么张开的,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开伞、看、听、感)
(学生回答以后,老师提出问题。)
师:课文中为什么写“好像有人在我背后使劲一拉,而不说“使劲一推呢?”
〔对比“拉”和“推”,点拨得法。〕
生:因为人是往下落的,降落伞一打开,空气把降落伞向上撑,所以课文说是使劲一拉。
师:体会得好。读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没有想好,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思考。当“我”飘在空中时,为什么觉得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又好像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呢?
(此时,有几位同学举手,老师不急于指名回答,而是进行引导。)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想,平时小作者生活在地面上,他看到、听到的是什么,再联系课文进行思考。
(这时,举手的同学多了,老师指名回答问题。)
〔举手人数由少变多,妙在教师“不急于指名回答”。学生联系地面上生活的情景,想象“我”飘在空中的感受,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生:平常“我”生活在地面上,看到的是房屋、高楼、汽车、马路、行人等等。现在他飘在空中,看见的是蓝天、白云,只听见耳边风声呼呼地响,所以他感到好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师:同学们,他体会得好吗?(好!)谁还接着说?
生:为什么“我”觉得是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呢?因为他四周的天空是碧蓝的,所以有这样的感觉。
师:说得对。请你再想想,天空大吗?当时“我”身上还背着什么?
(这位同学回答了老师第二次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的好。请你把两次回答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教师不满足于学生空泛的了解,而要求准确的理解。〕
生:天空无边无际,碧蓝碧蓝的,他身上背着降落伞,在空中飘呀飘呀,所以他感到好像是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
师:同学们,他说得好吗?
(全班同学由衷地说,他说得好。)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讲述,你们在想象当时的情景。
〔教师生动讲述,学生闭目品味,引导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遨游。〕
师:(有感情的讲述)过了几秒钟,我觉得有人在背后使劲地拉,扑,降落伞张开了。(停顿)我睁开眼睛,啊!我飘在空中了。飘呀,飘呀,四周是蓝天白云,(停顿)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我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又好像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同学们想到那种情景吗?(学生们会意地点点头。)你们看,作者写得多具体啊!
(接着教师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飘在空中”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师:作者描写“飘在空中”这一部分内容,写了降落伞是怎样张开的,还写了他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这样,就写具体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6-----10自然段,思考:“我”着陆以后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平静 真不相信……)
师:为什么“我”真不相信自己是从白云上面降落下来的?请同学们结合课题想一想。
〔这一设问,突出了“我”是第一次跳伞。〕
生:因为他是第一次跳伞,所以有这样的感觉。
师:说得好。6-----10自然段写什么时候的事?
生:6-----10自然段写“我”着陆以后的事。
师:咱们就用“着陆以后”概括6-----10自然段。
(板书:着陆以后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板书,理解“从准备跳伞到着陆”是按哪四步写的,又是怎样写具体的。)
〔分步学习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认识四个步骤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师:前面我们读了课文第2-----10自然段。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自然段,想想没有第1自然段行不行。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展开议论。)
生:没有第1自然段不行,因为不写到机场,就没法写飞机起飞和跳伞。
生:我补充一点,没有第1自然段,我们就不知道作者是第几次跳伞。
师:说得好,还有补充的吗?
(学生沉默)
请大家谈一谈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读后,学生们恍然大悟。
生:这个自然段最后一句写:这天天气真好!如果天气不好,比如刮大风,下雨,就不能跳伞了。
〔阅读跳伞经过之后,回头再学第一自然段,突出了文章结构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再次强调“我”是第一次跳伞。〕
师:想得真好。第1自然段不能少,大家明白了吗?(生,齐答:明白了。)
(教师请学生默读全文,然后依据板书总结全文。)
师:学了这一课,咱们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课文的重点部分有条理地具体地写下来的。
学这篇课文之前,同学们有的说自己游过泳,骑过自行车,帮妈妈做过家务事……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第一次做这些事情是怎样的情况,重点说说事情的经过,要说得有条理,尽量说具体。请大家想五分钟。
(五分钟后,有不少同学举手,教师请一位男同学发言。)
〔在学习第一次跳伞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说第一次做事情的经过和感受,意在体现习作例文的特点,加强读写结合;也是一次听说训练。〕
生:我讲第一次游泳的经过。暑假里,爸爸第一次带我去游泳,他给我戴上游泳圈,我怎么游也游不动。爸爸耐心地教我,后来我就学会了。
师:同学们听了,有什么意见。
(同学们都表示,这位同学说得不具体。)
师:(对那位发言的同学)大家的意见提得对,现在请你想想:爸爸带你第一次游泳,刚下水时,你怕不怕?
生:不怕。
师:嗯,挺勇敢。心里兴奋吗?
生:兴奋。
师:第一次游泳喝过水吗?
生:喝过!
师:鼻子呛过水吗?
生:呛过。
师:那味道好受吗?是什么滋味?
生:味道不好受,肚子发胀,呛了水,鼻子又酸又疼。
师:开始你为什么游不动?
生:我的两只手乱划,两条腿乱蹬。
师:后来为什么游动了?
生:爷爷教我两只手臂先往前伸,再向后拨水,两条腿收拢,再向后蹬,后来我就游动了。
师:你心里高兴吗?
生:高兴。
师:第一次去,你学会了游泳吗?
生:没有。
师:不过,你戴着游泳圈可以游动了,这个收获也不小。请你把刚才老师问的一些具体情况仔细想一想,就能说具体了。现在请其他同学说一说。
(在两个同学说了之后,老师又指名第一位讲游泳经过的同学。请他起来讲。)
师:刚才讲第一次游泳的同学想好了吗?能不能再讲一遍。
生:我怕讲不好。
师:讲不好没关系。同学们说有关系吗?
生:(齐声说)没关系。
师:请讲吧。
(这位同学又讲了一次,比前次略有提高,但并不理想。)
师:同学们觉得他这一次讲得怎么样?
(一位女孩站起来)
生:比上次好一点。
师:对,是好一点儿。好一点儿也是进步。我相信这位同学和大家通过练习,一定会像《第一次跳伞》的小作者一样,把文章写得有条理,写具体的。
(全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