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代的戏剧

发布时间:2016-6-15编辑:互联网

摘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听众朋友,你们好!在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中,我们向您介绍中国宋代的戏剧。

中国的戏剧早在周朝(公元前11世纪)就已处于萌芽状态,但从实质上看,不过是从具有明显宗教性质的祭祀仪式转变而成的含有戏剧意义的歌舞,一直到唐代(公元618年--907年),中国戏剧还只能说是略具戏剧雏形的歌舞,而真正中国近代社会的戏剧却是在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综合了各种歌舞形式及说唱艺术才产生出来的。

宋代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改良政策,在政局稳定、经济逐渐趋于繁荣的情况下,唐代曾兴盛一时的音乐文化生活又重新活跃起来,宋代继承了唐代留传下来的一部分音乐文化遗产,在技术方面,从宋朝起,由于乐器,如琵琶和笛子、箫等乐器的改进和完善,记谱法的确定,演奏技术和器乐有很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音乐舞蹈艺术及杂技相互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戏剧这一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

在演出场所方面,由于宋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都市日趋繁荣,买卖日夜不绝于市,所以通俗文艺就在都市里大为盛行,娱乐场所纷纷设立,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或“勾栏”。据记载,大约在宋代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宋朝都城汴梁东西南北四城。规模较大的瓦舍,一座就可容纳大小勾栏五十多棚,观众上千人,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傀儡戏、影戏、说史书等等。瓦舍为这些艺术形成的相互借鉴、融合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戏剧艺术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随着瓦舍的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书会,当时人们把书会中的成员叫“书会先生”,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职业脚本作家,他们专门编写话本、剧本等各种形式的演出脚本,为适当演出需要,书会组织还吸收了大批不得志的文人,这些文人经常与艺人合作,所以对舞台演出的要求非常熟悉。同时,艺人们经常与文人接触,对提高演员的文学与艺术素质,提高演出质量与艺术创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宋代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杂剧是宋代戏剧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广泛吸收了瓦舍众多的表演、舞蹈艺术,并将其有机地融汇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杂剧。杂剧除歌舞外,还有对话,大概由四五个人表演,他们涂脂抹粉,扮成不同角色,主要用唱词和形体动作来表演故事。

宋代杂剧一般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为艳段,是正文的引子;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正杂剧,是一些故事演唱,滑稽说唱或舞蹈,第四段是杂扮,主要是些调笑的内容。宋代杂剧虽然夹杂了大量调笑内容,但它还是能起到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作用,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它的讽刺性更强。从内容方面杂剧大约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对话为主,以不同角色之间的对白讲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第二类是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杂剧在歌舞戏方面又分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歌唱故事的,这类演出用歌唱讲述一个故事,而且有具体人物的描写,第二类以描述生活中的实物来反映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第三类是叙事性的节目,以描写某种行业为题材,第四类以曲调来唱四季变化的自然景物,第五类则是由一些滑稽、调笑的唱段组成的剧目。

宋代戏剧的形成和发展是歌舞、说唱等艺术形式融合交流的结果,它对元曲及明清小说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是中国戏剧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