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6-7编辑:互联网

   

   

  【内容综述】

  学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要了解文艺评论的特点,学习如何阅读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培养阅读文学评论的能力。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和方法评价文学作品的道理。能理清文章整体和局部两方面的独特层次结构。学习掌握文学评论叙、析、评有机结合的评述方法。了解作者针对作品自身特点选择重点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途径。 

【要点讲解】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属文学评论,所谓评论,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的文章”。如果是对文学作品、影视艺术等发表意见,这类文章就叫文学评论;如果是对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发表评论,则属于思想评论。

  本文共八个自然段,从内容结构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至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第5至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第8段收束全文,着重谈论了《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什么“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

  全文评论了《水浒》的人物与结构两方面,在叙述中不是照搬原文或简单浓缩,而是夹叙夹议。在选定事例时集中在林冲、杨志、鲁达三人身上,因为这三人都是《水浒》中重要的、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因此既有代表性,又节省笔墨,以较小的篇幅包含较大的容量,获得了以简驭繁的效果。也体现了作者构思、行文的匠心。

  作者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文学家。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一生著述丰富,学识渊博,才艺广泛。五四时期致力于文学理论建树和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自1927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

 

   

      

 《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此外还发表了大量的散文、杂文、文学评论和神话研究等。这些作品反映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时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两大形象系列,以及农民、小商人、知识分子等各类人物形象,开拓、丰富与扩大了新文学的表现领域和人物画廊。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例题分析】 

  

  1.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成语是

  当一个人长期运用文字工具到十分纯熟的程度之后、他在用词造句布局等方面就有自己一套特殊的习惯,这种表现方式上的独特性,是形成文章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好文章朴素,有的好文章______;有的文章以含蓄取胜,有的文章则_______。同是向反动派斗争的文章,鲁迅的风格和闻一多的风格就很不一样。在我们的文坛上,应当使不同的风格_______。

  A.色彩绚烂畅所欲言百家争呜        B.色彩绚烂淋漓尽致百花齐放

  C.色彩斑斓隐晦曲折百家争呜        D.色彩斑斓耐人寻味百花齐放

  解法

  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成语是B。

  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近义成语的辨析和反义词语的运用。分号前后是对比的说好文章的不同风格,横线上要填与“朴素”“含蓄”意思相对或相反的词“色彩绚烂”“淋漓尽致”。因为不同风格的文章,各有千秋,作者都肯定和提倡,所以应当使不同风格的文章“百花齐放”。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至于鲁达,光景是贫农和手工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光景:估计)

  B.记得有一本笔记,杜撰了一则施耐庵如何写《水游》的故事,(笔记:指笔记文学)

  C.用平易、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笔触:书画、文章等的笔法,格调)

  D.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注定:决定)

  解法

  对上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D。

  此题考查结合句子,正确把握词义。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去解释词义,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注定”在句中是预先决定的意思,脱离语境仅理解为决定就不大确切。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①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描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

  ②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描写,首尾不过千余字,把它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

  ③皇帝实在忍不住了,叫他儿子劝他一劝,被他老子痛打一顿。

  ④皇帝实在忍不住了,叫他儿子劝他一劝,他把儿子痛打一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法

  上面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B。

  此题考查上下文的衔接,即语义的连贯。保持语言的连贯,要注意语言的衔接和呼应,注意使话题和陈述的角度一致。②句主语是“描写”,后边的句子“把它”前的主语承前省掉了,而补出来成为“描写把它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显然讲不通,且句中因为缺少与上句中的“不过”相呼应的词,造成整个句子语气不连贯。③句前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皇帝”,第三个分句也是承前省掉了主语“皇帝”,但说皇帝被他老子痛打一顿,怎么可能呢?问题出在第三个分句用被动句造成语意不明,表意混乱。

  

  4.“对于杨志,我们( )可怜其遭遇,( )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 )寄以满腔的同情,( )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 )除了赞叹,别无可言。”对这个句子语法分析和括号内应填写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二重复句。括号内填写的关联词依次为:虽、却、既、却又、却。

  B.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二重复句,其中第一分句又是由转折关系的复句构成。填写的关联词依次为:虽、也、既、也还、也。

  C.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二重复句。其中第一、二分句都由转折关系的复句构成。填写的关联词依次为:虽、却、却、然而、却。

  D.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二重复句。其中第一、二分句都由并列关系的复句构成。填写的关联词依次为:既、又、又、却也、也。

  解法

  对这个句子语法分析和括号内应填写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A。

  此题表面考查的是复句的结构及句中应填入的关联词语,实质上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和把握。能正确理解和分析句意,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二重复句,第一个分句中“可怜其遭遇”与“鄙薄其为人”语义上显然是转折关系,因而括号中应填入的关联词为:“虽、却”。第二个分句中“寄以满腔的同情”与“深惜其认识不够”也是转折关系,括号内填入的关联词为:“既、却又”。第三个分句对鲁达则完全肯定,在语义上,与前两个分句的内容是一个转折,因而关联词应填:“却、同时也”,使之与后边的“别无可言”顺畅衔接。

 

上一篇 下一篇